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地理篇

中国人热爱土地。譬如说建筑吧,西方的古建筑大多直指苍穹,意在连通天堂。而中国的古建筑大多纵深铺开,拥抱大地。《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生养万物,容纳万物,予人以慈母般的厚爱。我们了解了与天象有关的字,再来看看“地理篇”。

picture

“土”字虽然土里土气了些,但其字形看起来却是十足的小清新。下面一横象征土地深处,上面一横象征地表,一个竖贯穿其中,象征植物从地下破土而出。古人对土地的认识,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厚德载物”,万事万物都由土里生长出来,土地是万物的承载者、生养者。这个字造得生机盎然。

土地是人生存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自古以来,君王都把土地看得很重,正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北京中山公园内就有明清社稷坛遗址,祭坛中便是来自东南西北中五方的五色土。其中,北方黑土、南方红土、东方青土、西方白土、中方黄土,对应着五行水、火、木、金、土,象征着中华大地。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走到一处,向农夫讨口饭吃,结果农夫抓了一把土塞给他,说道:“要饭没有,你吃土吧!”重耳大怒,就要发作。这时候他手下的谋臣狐偃就说:“恭喜啊,主公,这可是好兆头啊!百姓献上土地,这意味着你要得到晋国啊!”但凡是君王一类的人物,对这种讨巧的吉祥话没有不爱听的,于是重耳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土疙瘩。当然了,重耳最后的确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土地种上庄稼就称为“田”。“田”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农田一块一块排列的样子。中间的“十”象征田垄,叫作“阡陌”。古代有一种田地制度叫作“井田制”,就是把一块田按“井”字划分作九份,其中周围的八份是私田,由各家自己耕种;中间的一份是公田,由八家合种。秦代的商鞅搞变法,要“废井田,开阡陌”,就是要把原来的田垄废除,重新划分田界,搞土地改革。

古代以“田”为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一般人都有买田置地的愿望。三国时期,有位叫许汜的名士。有一次他和刘备谈天,嘲讽陈登这个人一身骄狂之气。刘备与陈登关系很好,就问许汜何出此言。许汜说:“我曾经拜见过陈登。当时他毫无待客之礼,自己在大床高卧,而让我坐在下床。”刘备一听,怒斥道:“你不过是个只知道在乱世买田买房的俗人,陈登忧国忧民,胸怀大志,有什么理由看得起你。倘若是我刘备,一定要到百尺高楼上高卧,请你坐地上。”当时刘表也在座,不禁哈哈大笑。这个故事后来就衍生了一个成语,叫作“求田问舍”,比喻胸无大志。

宋代词人辛弃疾就曾用过这个典故,他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许汜,以免见了刘备这类英雄人物羞愧。后来辛弃疾大志不得伸展,感到做官无聊,就准备退休。结果他的儿子写信来劝他不要退休,因为他认为父亲积蓄的俸禄还不足以购买更多的田产,希望父亲能继续做官发财。辛弃疾见信大怒,专门写了一首词去骂他那没出息的逆子。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picture
画(畫)

“画”(畫)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都有一个“田”字,“画”最初的意思就是划定田界。“画”字的小篆,上边一个“聿”,那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下面一个“田”,四周四条线,意思就是给田画出分界线来。简体“画”字“田”的界线还在,但是把这支笔省掉了。

孔子的弟子冉求有一次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教的东西,我实在是做不到。”孔子说:“你这不是做不到,你这叫作‘画’。” 这里的“画”就是划定界限,即给自我的成长限高。很多人事业无成半途而废,并不真正是能力不足,而是自划其限。

跟“画”造字类似的是“疆”,最初写作“畺”,三条横线分开两个“田”,也是田界、界限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国界、疆域。清末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发布政令,全国上下都贴上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对联。可是国学大师、革命志士章太炎却另拟一对: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所谓“万寿无疆”,是祝人寿命长得没有界限。“万寿疆无”却是嘲讽慈禧太后每逢大寿就割地赔款。

picture

《论语》里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治国理政,不怕穷,就怕不平等。“均”的本义就是平等、平均。古人认为,人人平等是治国的理想,而这个理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人有田,平分田地,能够“均田”。隋唐时期国家强盛就与搞了“均田制”有很大关系。“均”左边是个“土”,右边是个“匀”,把田分得匀,就叫作“均”。

picture

“山”是一个象形字,表现的是山峰林立的形象。许慎说,“山”的读音近似于“宣”,因为山中宣发云气,滋生万物。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卷云舒,的确是山中胜景。

名山称为“岳”(嶽),这是个形声字。在古代最重要的五座山是“五岳”,分别是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是天子巡视祭祀的地方。而“五岳”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泰山,这是能上通于天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帝王向上天汇报自己的文治武功,祈祷上天的保佑,就要跑到泰山上去搞“封禅”典礼,这是古代最为豪华的祭天大典。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先后在泰山封禅。《史记》记载,当年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故未能随行,错过了千古盛典,竟至于遗憾悲愤而死。可见“封禅”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picture

山、岳

picture

石的小篆,上面是“厂”字头。不过这个字不念chǎng,而念hǎn,是山崖的意思。“厂”的字形就像带有洞穴的垂直山崖,正是上古人们居住的场所,比如北京的山顶洞人就是因为居住在这种山洞里而得名。“厂”是一个象形字。带“厂”部的字多与山、高地有关。比如“崖”字中也有“厂”;“危”,最初写作“厃”,就是人站在山崖上,意思是高;“岸”则表示水边的高地。“石”字右下角的“口”,是大石头的象形,所以“石”就是山崖边的大石块。

“石”在古代还是表示重量的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汉时期官员的级别就用“石”来表示,比如太守这样的地方高官,就是两千石的级别,他的俸禄有两千石的粮食。汉文帝时期的石奋,作为中央九卿级别的高官,俸禄达到了二千石。更厉害的是他四个儿子后来也都做到了二千石的官,石奋就得了个“万石君”的称号。很多人对“石”作重量单位时读dàn还是读shí争论不休。其实“石”作重量单位在古代的正音就是shí,dàn本是江淮地区的方音,后来流行开来。今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皆标记“石”今读dàn、古读shí。

picture

icon ”就是今天的“阜”字,是土山的意思,与山相比,特指不甚险要的小土包、小丘陵,是一个象形字。“ icon ”作偏旁,简化为左耳刀(阝)。不少小朋友学写字时常常搞混左耳刀和右耳刀,其实,左耳刀的字多与山丘有关,右耳刀的字多与城市地名有关。比如陡、险,均是形容山势。“阴”“阳”分别指山的北面和南面,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后来引申出一系列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哲学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再比如降,右边是两只向下的脚,合起来就是下山的意思。而陟的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就是登山的意思。

中国有不少地名,叫作某陵,比如金陵、广陵、庐陵。有的朋友会联想此地是不是有某某名人的坟墓。其实这里的陵不是坟墓的意思,而是丘陵的意思。一般的丘陵叫作“ icon ”,大一点的就叫作“陵”,所以“陵”也是左耳刀。汉代有首情诗,叫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所谓“山无陵”,就是说山没了山峰,变成平坦大地。汉代人的情感的确是热烈奔放的,你看这主人公,上来先吼一声“老天爷啊!”接着就是发誓:除非海枯石烂,冬夏倒转,天地毁灭,否则打死也不分手。

picture

古代帝王的坟墓多是就山而建,借山丘为坟墓的封土,所以慢慢陵也有了坟墓的意思。“山陵”一词既可指一般的山丘,也有皇帝陵墓的意思。甚至可以代指帝后,《触龙说赵太后》里,触龙假设太后去世后的情形,就说“一旦山陵崩”,显得比较委婉。

“水”的小篆,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左偏旁简化为“氵”。把“水”横过来,再把所有的线条都拉直,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也是代表水。

中国古人从水中得到很多智慧。譬如儒家,就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应该像山一样敦厚、稳重,所以喜欢山;而智者应该像水一样灵动、通透,所以看见水就喜欢。又如道家,说“上善若水”,水中蕴含着最高的智慧,那就是柔顺、不争、甘于处下,同时滋润万物。连法家也喜欢水,因为水至平,所谓一碗水端平,象征法律讲求公平的精神。而兵家呢,则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打仗就如流水,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

picture

“冰”字的两点水,小篆作“仌”,正是冰凌尖尖的形象。所以,“冷”“冻”都是两点水。“寒”这个两点底,其实也是“仌”。这是一个复杂的会意字,“宀”代表房屋,里面有个“人”,家里冷得结了冰。太冷了怎么办?就搞来一堆草——“ icon ”,自己猫在草堆里保暖。

当然,这是对老百姓而言的。古代的帝王有的是办法取暖,比如说汉代吧,就在宫殿外面用大缸烧水,水蒸气把宫殿熏得又湿润又温暖。一般人,尤其是穷人,冬天就比较难熬了。所以古代“贫寒”二字连在一起使用,因贫而寒,因寒见贫。穷困的读书人就叫寒士,穷困的人家就叫寒门。不过,自谦的话,无论家里多么温暖富丽,都可以称为寒舍。

不过,寒冷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冬日里蚊虫灭绝,一场大雪天地清新,一尘不染,不仅令人精神一振,还能联想到高洁不俗的精神品格。所以古来的名士图、高士图,有雪中吟诗、烹茶、弹琴的,没有大热天挥汗如雨的。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孝祥说自己“肝胆皆冰雪”,都是用“冰”来表示自己内心的纯粹、高洁,不沾俗尘。

picture

冰、寒

“谷”的本义是山谷。上半部分,是小篆“水”的简省,即拿掉了中间一画。下面是一个“口”。合在一起,就是有溪水涌出的山口,溪流皆从山谷流出,没有从山脊流出的。所以用溪流的出口来表示山谷。今天“谷”还有谷子、粮食的意思,其实是简化汉字的时候,把稻穀的“穀”和山谷的“谷”给合并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把道形容为“谷神”。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就如同山谷一样,虽然自身是虚空无有的,却源源不断地流出万物,永不穷尽枯竭。

picture
icon

与“水”字特别像的一个字是“永”,“永”字呈现的是河流源远流长的形象,所以引申出长远的意思。漫长的白天叫永昼,漫长的黑夜叫永夜。小篆中把“永”翻转过来,就是“ icon ”,后来添上三点水作“派”。这也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意思是水的支流,有个词就叫作“流派”,后来引申出派生、分派的意思。这两个字其实都源自水,都是水流的象形,一个强调水流之远,一个强调分流之广。

icon
泉、原

唐代的魏征对唐太宗说:“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河流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提高皇帝本人的道德水平。

“泉”“原”二字都是源头的意思。小篆的“泉”上面一点象征水源,万里黄河、长江,其源头也不过一点水源。下面近似“川”字的字形表示溪流分散。小篆的“原”是三个“泉”叠加在一起,再加一个“厂”字头,强化了山的形象,表示水从山间流出来,也是源头的意思。所以,“泉”和“原”都是源头的意思。“源”字是后起的。

周代有个行政部门叫作泉府,负责收购民间的滞销物资,以此调节市场。它的功能好比让市场上的货物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因此得名泉府。古代还把铜钱称为泉,也是因为钱就和泉水一样周流四方,流通不止。

picture

泉、原

江、河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今天泛指一切河流。“江”在古代则专指长江。其实,很多水旁的字,古代都是某条河流的名字,比如汝、淹、渐、灌、溉、荡、漾等,左边表义,右边表音。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它们后来都被假借去表示另外的意思,比如“汝”,被借去当“你”讲。淹、渐渐、灌溉、荡漾等,都有了新的意思。可能古人也怕浪费,造出来这么多字,搁着也是搁着,不如盘活资源,借作他用。

江、河

上文说到,“河”其实是黄河的独名,“川”才是所有河流的总名。“川”字的字形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和“水”字很像。我们说“山川”,就是山与河。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就说川流不息。不过,我们常常误以为四川省得名是因为这里有四条大川。其实,“四川”得名是因为北宋年间,四川盆地一带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picture

“州”字就是在“川”中加了三个小圈圈,表示水中的沙洲。后来“州”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就另造一个“洲”字表示沙洲的含义。长沙有橘子洲,毛主席曾在此作《沁园春·长沙》,开篇即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就在湘江中心。

有一种说法,上古时期遭遇洪水,百姓居住在九块水中的高地上,就称之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称。“九州”到底是哪九州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在《尚书》中,这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今地球的大陆也称为“洲”,实际上是“州”的引申义,因为欧亚非这些大洲,不也是水中的高地吗? EQHdchGmDCqCig+Xmy7QmLO9lXcGXUuKmqG2Rc+ew7JlzA1hiVEUqadWzkuJSFxY

pictu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