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作对话”让学生爱上数学

张海涛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对话”教育教学范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扰启、内省、质疑、实践”四个要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自驱力,让学生爱上数学。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有兴趣地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这样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兴趣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听课。

解决问题的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扰启”求知欲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这句话说明了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喜欢所学的知识,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动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解决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自愿结合,两人一组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四个词的含义。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新知的探求。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概念后,我再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在上新课前,我会让学生自制学具(如小汽车),学生制作好学具后,急于想展示自己的成果,就会全神贯注地进行新知的研讨。讲授新课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条件用学具来演示,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题意,又能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了路程、速度及时间的关系,很快就解决了实际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的学习创设条件。

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内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教师还必须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如在建立“倍”的概念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绿线和红线各一条(绿线长是红线长的3倍),让学生动手操作。我问:“绿线和红线,哪条线长?哪条线短?”当学生说出绿线与红线比绿线长、红线与绿线比红线短时,我再问:“怎样才能知道绿线有几条红线那么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红线去量绿线,正好量3次,得出绿线有3条红线那么长。这时,学生概括出:绿线有3条红线那么长,即绿线长是红线长的3倍。学生通过实践建立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学生在内省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达成共识,从而概括出“倍”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核心环节,激发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质疑和再次解决的过程,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重视学生思维的认识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分段计费时,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弄明白每个条件所表示的意思,我尝试用画线段图和列表法来帮助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对“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含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有的学生用语言进行了讲解,但不足以说服所有学生,此时学生又以小组为单位对信息进行了再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和列表法直观展示题目信息,展示每段收费情况,同时也有学生巧妙地找到了线段图和列表之间的联系,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目中的信息,为后面计算总价扫清了障碍。在这样的交流研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利用线段图来验证。实践证明,运用线段图来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而且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巧设练习,促使学生“实践”

把知识变为技能,不仅需要反复练习,而且还要使学生积极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探索知识的积极主动者,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我曾设计这样一道题:“你们想一想,哪两个数相加等于11?”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思考,很快就说出:1+10=11,2+9=11,3+8=11,4+7=11,5+6=11…这时,我又问:“你们还能找到等于11的两个加数吗?”有的学生竟说出:0+11=11,11+0=11。我当即鼓励他们说:“你们真会动脑筋想问题,想出了我们没有学过的知识。”

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探索新知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口算下面三个算式:4÷2=( ),6÷2=( ),8÷2=(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再让他们观察这组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待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的变化规律后,就让他们按照规律把除数是2的算式按顺序写出来。学生纷纷动笔:2÷2=1,4÷2=2,6÷2=3,8÷2=4…出人意料的是,有个学生竟编出了0÷2=0的算式。问他为什么,他说除数2不变,被除数减少2,商就减少1,所以0除以2就是0。他居然总结出了规律性的认识!

又如,让学生计算下面三个算式:99×2=( ),99×3=( ),99×4=( )。我提醒学生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找出三个算式的变化规律,不用计算,直接说出99×7的结果。学生思维很活跃,兴趣很高,陆续说出 99×7=693,并说出了根据上述三个算式的变化规律确定 99×7=693 的道理。

案例分析

学生在“合作对话”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对话”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合作交流中明确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福源分校) CiueCNoE00RBHRdRtonhmelXJnlzlUH+ffIrWaoYM25rdZN1kC+pm7s6s3NtmS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