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作对话”视角下的“问题生”转化

王小英

案例背景

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任何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需要一种等待的耐心,更需要一种恒久的坚持。唯有尊重生命成长的节奏,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才能嗅到芬芳的花香。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合作对话”教育教学范式所主张的教育文化样态相契合。“合作对话”教育教学范式致力于推进平等、尊重、合作、对话的氛围,提倡师生等在合作基础上形成“成长共同体”,在就某个(类)问题进行探讨或内省时采取“对话”的方式,以此建立或完善共同体成员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本文以小涵(化名)作为个案,以“合作对话”的基本工具即尊重、民主、责任、科学为抓手,从问题描述、探寻原因、解决方案及效果反思等方面对小涵通过“合作对话”努力改变自己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过程描述

一、接纳问题:细致观察了解,掌握全面信息

小涵,男,12岁,七年级学生。爸爸是国企员工,妈妈是外企管理人员,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富裕。父母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妈妈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有思想、不随波逐流的人。孩子上小学之前,父母长期两地分居,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直到小学一年级开始和爸爸一起在北京生活。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

在接手这个班级之前,我就对小涵早有耳闻,基本上都是班主任对其不良行为的无奈和抱怨。新学期初,我开始担任小涵的班主任。交接工作的时候,上一任班主任就提醒我要特别注意这个学生,说他容易给班级制造混乱。果不其然,刚带班一段时间,我就不断接到同学们对他的控诉:有的同学说他总是给别人起侮辱性的外号;有的同学被他嘲笑所用物品难看,像“娘炮”;甚至他还当着同学的面讥笑、嘲讽人家评优落选;为班级积极服务的同学,他说人家是假积极;帮助他人的同学,他说人家是献殷勤……他的这些言行不仅对同学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严重影响着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如此,其他科任老师还向我反映小涵在课堂上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如自言自语、招惹同学等,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讲效果,该班级整体成绩弱和他不无关系。

二、分析原因:平等对话沟通,打开学生心结

通过对小涵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说话逻辑性强的孩子,语文成绩能在班中保持中上等的水平,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差,同时也可以确定同学和老师的控诉都为事实,班中的许多混乱都是因为他经常性地出口伤人。为了弄清小涵这种行为的真实原因,我放下心中对他的不满和刻板印象,采用全接纳、慢引导的原则,以朋友的姿态找他进行了几次谈话。从几次谈话中,我逐渐分析出他经常出口伤人的原因。

(一)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认知消极,充满恶意

当我问“你如何看待咱们班现在的状态”时,他说:“老师,您刚接班不久,您可不知道,咱们班其实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你弱了,就会有人欺负你。只有你强大,他们才会怕你,不敢欺负你!”我便问道:“经常有人欺负你?”他说:“对呀,就像上次英语接龙提问,班长明知道我不会,还要叫我,就是故意要让我出丑!”我接着问道:“所以,她评优落选了,你就跑到她面前去嘲讽?”他说:“没错,谁让她在英语课上非让我回答问题!”而事实上班长是个非常善良文静的小姑娘,并无此意,只是觉得其他同学在接龙时都没有叫他,怕他感觉被孤立。不仅如此,老师发现他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却认为是老师和他过不去、为难他。从他的话语中还经常听到“反正我就是那个最倒霉的”“什么事情最后都是我来承受”“反正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语句,可以看出他总认为周围的人、事、物都在针对他、攻击他,认为周围一切事物都对他充满了恶意,所以他总是保持一种战斗状态,随时进行反击,并且在他看来,那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想引起注意,获得认可

谈话谈到深处,他哭着对我说:“老师,您知道在这个班里全班没有一个人认可你是一种什么感觉吗?上课不想回答问题,因为回答问题也会被人嘲笑。下课看着他们一个个戴着‘面具’相互打闹就觉得恶心,他们都很虚伪,不值得我和他们真心相处!”我说:“听上去真的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呢!”他又说:“老师,还有更糟糕的。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老师让我在全班面前向每一个人道歉,得到每一个人的原谅才能回座位。我虽然认为自己有错,但是站在讲台前面,面对着他们我觉得压力很大,很羞愧,很委屈。后来我每次想到这件事都觉得我的小学生活糟糕透了,也就这样了,我都习惯了!”从他的这些话中,我感受到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老师们的赞扬的,也可以看出之前小涵每次犯错误得到的反馈是对他一次次的否定。几年积累下来,小涵找不到落脚点去争取认可和肯定,最后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和我不好别人也不能好的心态行为处事。

三、解决方案:帮助调整心态,寻找闪光点

一种外化的不良行为一定反映着孩子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小涵对其他同学的语言攻击实质上就是他内心消极对事、渴望认可的心理表现。理解了小涵的行为,接下来就是寻找积极的应对措施,我觉得重点应放在帮助他调整心态、寻找他自己的闪光点上。

(一)去除标签印象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他人用言语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小涵被贴上了“问题生”的标签,所以老师和同学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认识小涵,认为他做的事情都有问题,都是不正确的。有时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说的“问题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从外界也就是老师和同学那里去除对他的标签印象,从他自身而言则是去除对自己的标签印象。

从自身而言,我要先去除对小涵的标签化认识和刻板印象,历数自己从前哪些想法和行为是对他的错误的总结和引导,一一提醒自己改正。仅仅我一人理解小涵的心理状态是不够的,让其他科任老师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也是十分必要的。老师们只有理解了他的心理状态,才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反应,也才能对他错误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打压和否定。和老师们积极沟通、统一引导方向,也让我的工作事半功倍。

(二)合理地运用鼓励

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人们都期待着他人的鼓励。鼓励能让一个人斗志昂扬,鼓励能让人心中开满鲜花,鼓励其实代表的就是一种认可。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而言,鼓励更是重要手段。通过与小涵的妈妈交流,我了解到他的妈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家里和孩子的交流非常民主,无论是日常和孩子的谈话还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发到朋友圈中,都包含着对孩子的鼓励。但是通过细致的沟通和阅读他妈妈所发的文字,我发现他妈妈对他的鼓励缺乏引导性。例如小涵用画漫画人物的方式来和妈妈玩编故事的游戏,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猜一猜根据该人物的性格特征会说什么样的话,基本上所有的人物性格和对话都是消极的,但是妈妈只看到孩子编出的故事逻辑思维缜密,就继续鼓励孩子编故事,而不重视故事的内容。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意识不到自己思想状态的消极,而无限放大自己的语言消极面,最终也拿它当武器去对待别人。所以,对孩子的鼓励不能是盲目的,一定要带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在和小涵妈妈沟通了我的发现之后,小涵妈妈表示今后会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注意。同时,我在学校对他的鼓励、引导都具有针对性:一是抓住小涵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在同学们面前提出表扬,告诉同学们正是他善于思考的特点让他的语文成绩能够保持中上等的水平,让同学们看到他的优点,学习他遇到问题爱思考的优点,对他有新的认识。二是对他的表扬一针见血,说到他的心里去,让他对自己产生认可。例如一次对语文知识点的总结,他所总结的内容并不全面,但是运用了思维导图的创新形式,于是我抓住他的创新性进行表扬,但是也针对内容提出问题,小涵十分认同,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渐渐地发生了改变。

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相信孩子,别给孩子贴标签,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生变化。

(三)寻找成就感

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就是获得成就感。我认为小涵对待事物的消极心态也和他体验不到成就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学校组织选拔辩论队成员的时候,我毅然推荐小涵参加。小涵面对我的推荐,先是对自己有过质疑,但是对于辩论他确实有着浓浓的兴趣,只是之前没有机会参加,在我的鼓励之下,他鼓起勇气去参加选拔。没想到,经过几轮的淘汰,他真的成了辩论队预备组的成员,得到了带队老师的肯定和认可。辩论队成员选拔的成功,让他在学校找到了一定的成就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班里和同学的言语冲突也减少了很多。

(四)约束行为,学会承担后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涵的语言攻击减少了很多,但是他和自己的“宿敌”即他认为很难化解矛盾的同学,还是时有冲突发生,有一次竟然还大打出手了。在问清原因之后,我了解到是因为小涵看到那位同学的书包很难看,随口取笑了别人。那位同学觉得伤了自尊,无法忍耐,先动手打了小涵,随后两人便打了起来。看来仅仅让小涵得到认可和有成就感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学会承担后果。于是我告诉他们,既然有本事打架就要有本事承担后果,在社会上打架的人会受到惩罚,在班中也要一样。我根据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责任划分,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实行惩罚,小涵受到的惩罚是每天中午吃饭后的自由时间要到我的办公室进行阅读,为期一周。两个人认为合理,并立即执行。此次事件之后,小涵再也没有跟这个“宿敌”发生过冲突,看来学会承担后果能很好地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

案例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的小涵能每天以笑容面对同学,见到老师也能面带微笑地打招呼问好,在班里主动攻击同学的行为减少了,大家提起小涵就会想到他口才好,辩论赛时也想和他成为队友。小涵在班里觉得自己有价值了,不再是没有一个人认可他了。他感觉自己在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里改变了许多,希望以后能一直与同学友好团结地相处。

这个案例让我深深感觉到,当班主任遇到班中的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时,首先要做的其实就是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合作对话”。唯有在放松、真诚的对话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同频共振”。其次,教师在处理“问题生”的问题时,应坚持中立原则。只有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才能找到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和学生产生共情,理解他,接纳他的不良行为,然后再积极想办法帮助他、引导他。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生”时,要学会倾听、学会用探究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轻信、不盲从,而要透过事物的表面找到事物的本质,润物无声,把教师心中的爱与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使他拥有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精神、有思想的大写的“人”。对于“问题生”,让我们学会等待、学会尊重!润物无声,谆谆教导。相信,用爱和智慧等待,我们一定会等到花儿美丽绽放。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SRnw1EAU8XeAg1/3kmbpRrVTiSZoV3IjjlF3iH/pS0tR1OhmJ58jJXaSRba60q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