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添火除夕俗味好

早上,姆妈又去村前土地庙烧纸。罩着小庙的那棵乌桕树,叶子已深红。

芙初拿了本从黄晰之那借来的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坐在灶下边看书边烧锅煮稀饭。这本书写得真好,不起腔拿调,语言亲近随和,易懂,犹如无所不通的知己。比如说:“儿童是最淳朴、天真的,他们没有掩饰自己,而是将全部想法说出,并喜欢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此,著者最喜欢的是孩子,最不希望他们长大,变成另一种让人失望、厌恶的人。”在文章《渐》中,又说:“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成长,发展……是因为‘渐’,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只有认识倒‘一刹那便是永劫’,方才越发感慨人生短暂!”而《生机》一文,则是通过借物喻人,借水仙花三次垂危、最后绽放花朵,比喻人要生机不灭,才能不断开掘新境。著者还从行进的车厢中看到了世人的自私自利,社会的黑暗……太多经典的故事在丰子恺笔下写出,太多深刻的感悟在文章中蕴含,令人耳目一新,如行走春风拂脸的花径上。

书看得有味,火烧得很旺,可就是没有注意到米汤早已溢满灶台,锅里水干,不再冒热汽,而是冒黑烟了……待到一股刺鼻的糊味飘出屋外,散布空中,有人扯开嗓门大喊:谁家的锅糊了?芙初从书上抬起头,看到锅里已窜出火苗,彻底发了懵,不知该怎么办……说时迟那时快,从外面冲进一个人,抓起旁边半桶水一下浇到锅里,随着“轰”的一声响,火头浇熄……芙初吓得不敢动弹,听凭腿肚子在那抖个不歇。

这个救火的人,是长脚伯。

长脚伯是长三师傅的哥哥,也是黄家长工,他自己家就在围塘外一处高坡上。白天到田里干活,晚上就同另几个长工轮流值守睡在荷塘中那个卡子门小屋里。那天,正是他抛出钉耙,从咆哮的深溪河里救出落水女孩国瑛子。 长脚伯还是一个神秘的猎神,田里活少,就背杆老铳带了两只细腰长腿的撵山狗外出打猎。冬天时,他的膝盖上会包裹两块灰黑的獾子皮。只要他一进山,就有野味带回家,什么野兔呀,獐子、麂子,大的小的从没空过手。有一回,长脚伯派家人送来一小罐炖得热气腾腾的豪猪汤,说是吃了这东西就会不生疖子不生疮……罐子里是几块半沉半浮、半精半肥的豪猪肉,浮面上漂着一层豌豆大的油珠,散发一屋子腥膻气味。

冬至前,姆妈把自己种的白萝卜从地里挖起,洗净,切条晒干,拌上盐、五香粉还有辣椒粉,揉搓软熟,捺入坛子里。十数日回了味,取出浇上少许熟香油,吃在嘴里又脆又响,故名“萝卜响”,极能下饭。

进了腊月,菜园和路边的草地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霜。来花山逃难的人,或继续往屯溪那边去,或掉头返回当日本人“良民”,都走得差不多了。已是一年最后的季节,山林并不萧瑟,依旧是满目的绿,只是绿得有点暗沉,不再是夏天那般鲜青繁茂的翠绿,就像需要养息的刚刚分娩过的女人,略显几分憔悴。

农活也闲了,虽是笼罩在战争阴影下,但人恶天不恶,乡民们仍是带着丰收的喜悦,忙着车鱼塘,杀年猪,蒸阴米,磨豆腐,做团子和做糖。黄家门前荷塘车干,鱼捉上来,藕挖出来,还要吊几锅烧酒,都是长三师傅领着人操弄。先将白米淘洗干净,倒入腰子盆里用清水浸泡一夜,然后放到蒸屉里,灶膛里烧着根蔸烈柴,满屋子水汽搞得像是澡堂子。蒸熟煮透,掀着蒸屉倾倒在一张竹簟上,晾到不烫手,装缸发酵。长三师傅有一个小白杆盘秤,专门用来称酒曲的,这酒曲的分量,还有下的时间、温度,都得算准用精确,就像伺候一位脾气不太好的长辈一样,打不得半点马虎眼。七八天后,接酒入坛,坛有一人多高,上着一层亮亮的黄釉,坛口用一个大沙袋压着,旁边钵子里放着酒端子,随舀随喝。黄家要杀好几口猪,凡是来吃杀猪饭的长工师傅和佃农,都能带回一刀肋条肉,还有几块猪血和一大块猪油。

黄家送给芙初一双木底加齿钉的木屐鞋,鞋帮上了桐油又高又硬,雨雪天也能外出了。村外的路上,走过一拨一拨的人,他们多是些商贩,掮客,更多是打年货的人。这时候,办喜事的也多,“腊八日子好,姑娘变大嫂”,小道上常常出现一队人,抬的抬,挑的挑,吹吹打打。新娘走在队伍中,红鲜鲜的衣裳,惹人注目……毕竟是兵荒马乱的,养育着姑娘的人家,心里担着几分不安,早点结亲,早点安生,总是没错。

腊月十七正式拉开过年的序幕,家家户户以竹枝扎成长帚,掸除屋内灰尘,七掸金,八掸银,九、十掸灰尘。腊月二十晚上,在围子正中空地上架起干透的烈柴,天黑后点起了好大一个火堆,孩子们围着火堆跑跳嬉乐。大人则把咸肉从缸里拖出拿到火堆上熏,油星滴落,啪啪炸响,扑鼻的香气,把围在一旁打转的几条狗都要馋疯了。腊月二十三,姐姐回来,这天正好是“送灶神”,灶台前摆设供品,烧香,焚化和尚道士送来的木刻“疏文”,并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黄家把一个生铁铸的小香炉抬到场地中心,里面点上香。有小孩子唱“穷光蛋借钱不还”的顺口溜寻乐子:“二十七莫着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有有有,三十晚上不见面,正月初一拱拱手……”

除夕的下午,张贴年画、对联。姆妈用黄家送来的两只鸡还有姐姐从纸槽带回的一刀肉和炸圆子烧了好几碗菜,一盘整条鱼,摆在桌下方叫做“鱼戏上游”,表示年年有余,这盘“看鱼”要一直留到过了小年后才能动。吃年饭前,烧香敬祖,姆妈不免走了一会神。饭后,姆妈炒了花生和葵花籽,煮了五香蛋,给芙初包了“压岁钱”,说是过一年长一岁了……半夜子时一到,开始接年,开财门,放鞭炮迎财神。初一早上,姐姐领着芙初先去给三老爷磕头拜年,三老爷高兴得红光满面,拉起芙初的手给塞了个红包。接着又依次去黄先生和其他几家拜了年,吃花生和糖点,吃“元宝”五香蛋等。

黄先生正巧是正月初二生日,大家初一给他拜年,初二接着拜寿。大清早,一帮小孩子各拿一个黑木瓢,瓢柄上栓一双筷子,在盆上敲,边敲边念叨:“瓢儿哥,瓢儿神,今年过年要显灵,保佑今年好年成。今年年成好,还你大棉袄;年成不太差,还你大红花!”过年三天不下生(米),不扫地,不倒垃圾,说是留住财气。再往后几天,大家则会唱:“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过了初四五,还是一样苦;过了初七八,豆腐渣都没一沓……”

其实,过年的日子里,还是蛮热闹的。虽然没见到堆罗汉、玩龙灯的以及划旱船的,但踩高跷和挑花篮的还是来了几拨。大狮子没动静,倒是常有那种一人舞的小狮子过来蹦达。小狮子谑称“讨饭狮子”,只有一个狮头,下边用一些五颜六色的彩布头遮着,舞狮的动作也简单,这边扑扑、那边跳跳,翻几个身打几个滚,旁有一人敲小锣配合。你眼都没眨几下他已舞完,敲锣人收了赏赐,弯腰道声谢,舞狮人把狮头一收,夹在腋下就走。

初十这天,黄家来了位重要客人张和声,是过来给三老爷黄子高拜年的。张和声身材魁梧,额头丰隆圆润,快近六十岁了吧,胸前飘着一把花白大胡子,手头不离一根拐杖,隔着几间屋子都听到他大嗓门说笑声。平生风义,为人景仰,关于这位名声显赫的湘籍耆绅宿老的传闻很多 ,众人皆知他曾经干过安徽省政府秘书、泾县知事。他在叔父张雪樵影响下,倡建了陵阳的湖南会馆,后来,凭此会馆又办起郁青学堂,还利用会馆资金创办了本县首个藏书逾万余册的南园图书馆……民国二十三年,陵阳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旱,山乡水塘皆干得底朝天,龇着一道道裂缝,螺蚌虾鳅死尽,田禾能点着火。得亏张和声与弋江镇一个叫李振亚的大绅士出面组织“旱灾救济会”募款赈济,继而组织“耕牛贷款”救济,并亲自赴沪筹集资金,向安南购大米数十万担,方使全县十三万民众免于饥馑。

中午在“莳园”那头廉叔家吃饭,廉叔的堂客是张和声堂妹子,自然是十碗八碟款待娘家哥哥,三老爷和黄先生皆作陪。因为父亲李智琛在世时与张和声及黄家老一辈四兄弟都是交好,吃饭时,姆妈和姐姐以及芙初也被叫过去坐了一桌。彼此原先皆熟识,倒也无甚拘束。

席间,张和声问了一些生活上事,安慰说先在这里妥妥住下,冒得关系的,有这些湖南老乡在,难事众人一起扛嘛!你自己可别喝西北风打饱嗝——硬挺哟……说得姆妈直点头,眼里满是感激之情。正说着话,大门外来了个龅牙瓦刀脸的干瘪老头,先朝屋里人一鞠躬,把一张巴掌大的印有财神头像的小纸片贴到门框边,口里连诵吉语:“财神到,恭喜你家今年好收稻……财神来,你家今年发大财!”廉叔待要起身,黄先生已抢先从口袋里掏出赏钱递上。张和声哈哈大笑,用筷子点着主人打趣道:“搞末子,你这是未见招财先退财……送财神的人也太瘦了哒!”廉叔端起杯子,连喊“活酒”“活酒”。

过完年,就是一九三九年春天了。远处的山头上还戴着白雪,太阳却已暖融融的,长脚伯搬出去年秋天收的芦粟穗头,先用棰棒将那些没有籽粒的穗头棰软熟,整理成形。然后脱下长袍一样的棉袄,只穿一件灰白色小汗褂,拿一截细麻绳,一头在脚上绕几圈踏紧,一头叼在嘴里,捡几枝穗头往绳子里一缠一绕,跟着由下往上一转,勒紧,打个结……再缠,再勒,打结,拴扣。最后,拿起一把锋利的镰刀把那些毛糙的芦粟穗尖滋啦滋啦地削平整,一把扫帚就完工了。长脚伯连着做了许多把扫帚,整整齐齐摊放在太阳下,谁看中,就可以拿一把回家。

姐姐的堂弟黄先启从塌里黄赶过来,与姐姐一道回泾县小岭纸槽那边去。黄先启是安徽大学历史系毕业生,个头不高,说话嗓音略显低沉,吐字落音清晰,每次来都会告诉芙初许多新鲜东西。特别是一些关于新四军的话题,非常吸引人。感觉他跟姐姐与城里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城里有什么事,他们立马就得知。

姐姐走时,妈妈烧了一些菜让他们带上,还有一些糖食糕点,放在一个竹篮里,都由黄先启提了。在灿烂的阳光下,姐姐迎风而行,姿态沉稳而优雅。

二月二,龙抬头,乡下历来当节日过。要是在往常丰年里,民间流行吃“春酒”,也叫“接春酒”,亲友、邻居互相礼请,你请过来,他请过去,一请一大桌,热闹非凡。

但这也是青黄不接季节,尤其是战时,地里许多出产卖不了,山林里扒不出钱,日子过得艰难。花山的黄家就开仓济赈,远近村子穷困户都带着箩袋来领粮。不久,新四军驻军和国民政府三里区区长联手召集开会,宣布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一致推举黄先生搞文字工作。接着就把青年与妇女组织起来,分别成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和“妇抗会”。

阳春二月,懒洋洋的和暖小风吹到脸上像鹅毛搅,把人撺掇得瞌睡眯眯 。邵运柏从外面带来几个人组织成立了皖南抗日剧团,先后在象山、童村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插秧歌》、《电线杆子》等剧目,控诉日军暴行,教育和鼓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

山里最亮眼的季节莫过于末梢上春天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红得像火,似彩色的烟雾,像早晨的云霞,把人的脸都映红了。这山,那山,近处的,远处的,都是那么红红的,像一片片彩云飘浮在山的世界。 58ItcWO0VS3icF9FP8H4Y4X+Cfr1h7g9kDVjXUBoxzNuGp2RqR+mJqSJk3jI2H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