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自序
透过故事的微光 照见你我

这辈子,我们许多人也许没有机会成为一名医生,但,每个人必定会做一回病人,从出生到离世。

做一名好医生,需要修炼自我;但其实,做一个好病人,也是需要修为自身的!

这是我在完成这本书之后,脑袋里最先冒出来的一个念头。或叫“感悟”。

我在医院工作,十几年从事医院宣传。写新闻、做专访、摄影摄像,是我的工作常态,也是我的稻粱谋。我大多的聚焦都是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成功案例,弘扬精湛医术、传递仁医精神、表达患者感恩。一般很少去探究、追问、反思医患之间人性层面的情感撞击,灵性如何相融或相斥?

近几年,受陈德芝老师的引荐,有幸走近美国内科医师丽卡·卡伦教授缔创的“叙事医学”这个新兴领域,很是认真地拜读了丽卡教授的理论著作《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随后,又细品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的力量》,不断认知“共情”的意蕴与内涵,懂得了真正的“共情”是感知、敏感他人的经历,然后间接地感受他的情感、想法和经历,最后努力地帮助他解除困惑与疾苦。这,不但需要医者有温善之心,更需要有救赎之心,而这些,恰恰是一位优秀医者所应具备的!并且,共情力在助人之余尚能助己!

此时,我蓦然发现,之前所采写的许多个新闻报道与专题专访,那些感人至深的花花果果,它们的背后,其实都树立着一个可以称之为“医患共情”的人文样本。

只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去深挖!

随后,机缘巧合,我有幸读到了闻玉梅院士与彭裕文教授共同主编的《医学与人文交响曲》……

于是,深受启迪,也深受鼓舞的我决定,带着好奇与追问、带着反诘与反思,出发去寻找那些新闻报道背后的医患共情故事,力求与故事的主角一起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回溯一段段生死往事,去还原那些最逼近生死悬崖之时的人性真相与医疗意义。

我首先选择了临床救死扶伤最“燃”的地方——ICU。因为ICU是生死搏杀之地,是生命最危急、最悲痛、最揪心,也最无助的地方,那里,最需要人文关怀,最体现医患冷暖,也最凸显医疗张力。

我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ICU。因为我曾经采访过那里许多个起死回生的新闻个案,曾经跟随团队五次赴江西上饶义诊,亲睹多位重返人间的重患或家属声泪俱下的肺腑之言与长跪谢恩!

我愿意用共情这束光,穿透ICU里许多个痛苦与恐惧的漫漫黑夜,观照每个主角独一无二的自我叙述,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希望透过他人的生死故事,体察共情,学会反思,借此提升自我的生命意义。

但,即便如此,我的文字还是会与真实多少有一点偏差,因为人性是任何文字叙述都难以准确抵达的。这点,我有自知之明。但我深知,唯有自己先进去,先共情同理,再反思,还要有点颠覆的意识。然后,才能期许把读者带进去,透过故事的微光,以心印心,照见你我。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Orhan Pamuk)说得好:写作,就是把内省的经验变成文字。

于我,写作就是内省的结果。

寂寞的文字工作是需要鼓励的。在此,由衷感谢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的鼓励序言!感谢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教授的欣然作序!感谢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网红张爸)的友情力荐!有幸得到三位我最尊敬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是我莫大殊荣!

同时,必须致谢所有愿意敞开心扉接受访谈的患者与家属们,感谢你们信任我、支持我,愿意陪我回溯那些生命遭遇痛楚的日子;面对我有些犀利的追问,愿意坦诚病痛中内心的脆弱、执拗,以及任性;同时也愿意真诚地给予医护以技巧、以建议……记得希波克拉底曾将医患关系比喻为师生关系,在此关系中患者为医者之师。因此,你们每个人的生命劫难不仅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临床教科书,辅佐医生们的成长,同样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写作鼓励与生命启迪。感谢你们!

最后,衷心致谢我的合作伙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ICU王介非救治团队,致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魏岚团队,是你们无私的专业指导与大力支持,这本书才会得以诞生,才能与读者分享对于医患共情我个人浅显但真实的理解,以及从一个个生死故事中得到的别样体验。

一个良善的社会,才能培育出共情与同理。只有医患共情、同理,才能创造医患和谐的医疗生态,实践全人医学境界。未来,我会继续以一支笔,更加努力地为温情的医学人文犁出自省醒人的半亩方塘,在天光云影中,体察共情,照见你我。

严晓慧
2020年 夏月

《和》 严晓慧 作品

《独木不成林》 严晓慧 作品 hx/3kLUnSrqGrpulqEnHqIbrqEM2YIazptynmsYbhmEGVTOGM9WzNo96Cky04M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