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一灯之明 亮及方寸

十五年前,我曾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任职,晓慧是我的属下,一位热爱写作的宣传科科长。读她的第一本书,是她的随笔集《一根小魔棍点醒了谁》。随后,是她为医院诞辰百年撰写的口述历史《百年艰守》,我还受邀为她题写了书名。前不久,又读到她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写的一本医学慈善故事《医学在左 慈善在右》。接着,就是这本《医患共情:ICU里的生死叙述》。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只是那些引人深思的生死叙述,而是一个文学工作者的态度、一个医学领域文化传播者的视角!晓慧已然从小我的个人情怀走向了大我的社会思考。

这点,令我欣喜!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是沪上肝病救治的百年老店,曾因成功应战1988年甲肝、2003年非典而闻名上海滩。2004年年底,医院总部迁址金山区,正值我走马上任,如何继往开来,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组建上海滩首个重症肝病ICU病房,顺理成章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启迪还来自全球重症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

1863年,南丁格尔撰文提及了专门为术后病人设置的“小房间”,那便是ICU的雏形。20世纪中期,国外各种ICU相继建立,几乎每个专科都有它们自己的专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重症医学科室,有7张床位的ICU病房,由被称为“中国重症医学之父”的陈德昌教授坐镇。1989年,卫生部要求所有三级医院成立ICU,全国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应声而起,国内许多医院相继建立ICU。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全市唯一担当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前沿堡垒,循序渐进地建立各类常见传染病的专科ICU势在必行。因此,医院总部迁址扩建后,首先考虑在自身丰厚的肝病诊治百年经验基础上组建重症肝病ICU,也是顺应医院发展客观规律与时代要求的。

2005年7月18日,已先期在北京地坛、上海华山等三甲医院完成相关进修学习任务的王介非出任学科主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式组建成立了重症肝病&ICU。条件有限、理想无限,极富进取心的王介非主任率领一干医护克服重重困难,在沪上专家同行的提携、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实践。

提一下、推一把、自己走……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整整十五年,王介非团队秉承“不放弃、不抛弃”的救治理念,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医患共情同理心,全心全意地导引科学医学向全人医学温情转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个感人至深,也引人深思的生死叙述中得到印证。

医学,不仅是生与死的对话,更是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医学模式的转换,十分亟待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的内核是人文,医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医学人文精神。记得2017年,我们复旦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与彭裕文教授主编的《医学与人文交响曲》,它就是根据我们复旦大学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导学课程汇编而成的。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的灵魂,医患之间的共情同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具象载体与必然价值。正如我们复旦大学党委焦扬书记所言,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最好地体现医学的本质,体现医者仁心的精神大义!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是一座胸怀与温情并举的城市,复旦精神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一致的。大家一定还记得,在上海医生逆行而上、奔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日子里,一张上海年轻医生陪伴武汉古稀老人看夕阳的纪实照片,一时燃爆了网络,成为大爱网红照。那正是我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刘凯医生!他为了让病情严重的大爷欣赏一次久违的日落,用天使的爱心圆满了这位患者的希冀,用自己的共情同理心温暖了那段寒冷的岁月。

一灯之明,亮及方寸。让我们在这喧闹的尘世里,找一隅安静的角落,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医患共情:ICU里的生死叙述》。每段叙述、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温暖的人文在那里,等着我们用共情同理心,去体味、学习,然后反思,然后传递……

复旦大学副校长 张志勇
2020年7月 u6cUleT9dhD8KyMgufGgsfj9rGbLrANPe3XbgibRwhF8oZnAh4YjKvi5i8790L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