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吾欲仁 斯仁至矣

燃情七月,正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热烈开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研讨,面向全国广招有志学子加盟“正谊明道”行列,号召优秀人才投身“为人群服务”的医疗队伍……机缘巧合,我读到了当时还是PDF文件的《医患共情——ICU里的生死叙述》,那是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晓慧老师倾情创作的医学人文作品。我十分乐意受邀为这本新书作序。因为它令我感慨万分,也欣喜万分!

书中,这些真实的“ICU里的生死叙述”,令我油然忆起十多年前在公卫中心——这片远离市中心70公里的土地上战斗、生活的日日夜夜:科研工作迈开新步伐、医疗工作拓展新局面。一群人、一支队伍,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视护佑患者生命安康为己任,视公卫中心传染病事业发展为首要,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为使命,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这座上海滩独一无二的城市疫情救治前沿堡垒,为的是,能真正扛得起捍卫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神圣使命。

十多年过去了,其情其景,已然成为我个人职业生涯里的隽永记忆,温暖且自豪!

2017年8月,在上海书展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与彭裕文教授共同主编的《医学与人文交响曲》举办了新书首发活动。闻院士强调了一个理念:从历史上看,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医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永恒的双重奏。我们看的不是病,是病人!记得钟南山院士也曾说过:乐观的情绪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可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乐观情绪很大程度源于医患间积极的人文交流。还有,我们的医学先哲希波克拉底也有句名言:医师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

在先哲与前辈的精神启迪下,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从医者仅有技术、同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帮助患者和家属接纳痛苦、豁达生死。照顾比治疗重要,陪伴比救助重要!在当前大背景下的学医人、行医者应该追求的就是“以病人为本”,医者需要“视病如亲”的心态来悬壶救世,患者需要“华佗再世”的感恩来求医问药,只有医患共情同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有可能构建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实现全人医学观境遇下的健康观与生命观。

公卫中心的王介非医疗团队就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他们在全国传染病医院开创建立重症监护室(ICU),并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全心全意服务广大患者。细读书中医患共同倾述的一个个生死故事,温暖的关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声,让人几乎可以感同身受,看到医者抗争死神成功时的欣慰、面对医疗技术局限时的无奈,更有对新时代建立新型温情医患关系的思索与期待,也能感受到患者与家属对医者的信任与感恩、对良好医患关系构建的奉献与启迪,以及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与期许。

我们要为他们讴歌,也要为广大的白衣天使们击掌赞颂,因为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珍贵生命的健康守护者、是维护当今和谐社会的健康卫士与建设者!这点,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经从上海医疗界抗击全球新冠疫情行动中得到佐证:上海白衣天使的英勇与奉献、仁心与仁术……

孔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愿《医患共情——ICU里的生死叙述》里的小故事,能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广大百姓了解医学、理解医者的一个窗口;也希望能成为年轻医学生们临床医学人文实践的课外启蒙,成为大家探讨医学本质与方向的参考读物。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人人献出一点爱,共同维护中国新时代的和谐医疗生态,重塑全人医学境遇下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疾苦观、医疗观、生死观、健康观,我们将迎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春天。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 袁正宏
2020年7月 3KGrt0zI3Ih69f04fan6juAIjW5ywpVN6co/eXWgQevrgmoEarM1SsnivcaXEm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