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莽职方考

目 次

雍州 京兆 京尉 师尉 翊尉 光尉 扶尉 列尉 厌戎 金城 西海 填戎 阿阳 张掖 设屏 辅平 敦德 安定 威戎

豫州 保忠信 祈队 右队 左队 汝坟 赏都 吾符 延城 陈定

冀州 兆队 太原 上党 后队 魏城 巨鹿 和成 井关 平河 桓亭 富昌 真定 常山 新博 朔定

兖州 治亭 寿良 陈留 巨野 济平 泰山 莒陵 新平 有盐

青州 河平 建信 乐安 济南 北海 翼平 东莱 夙夜 甾川 郁秩 高密

徐州 填夷 沂平 淮平 鲁 和乐 水顺 江平

扬州 庐江 延平 会稽 丹阳 九江 安风

荆州 前队 南顺 江夏 南平 建平 九疑 填蛮

益州 新成 就都 导江 西顺 集嶲 就新 同亭 巴 乐平

幽州 垣翰 迎河 朔调 通路 北顺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鲜 广有

并州 增山 归新 沟搜 获降 受降 得降 填狄 厌狄

交州 南海 郁平 新广 交趾 桓合 九真 日南

附考

莽郡县官制

莽制采伪古书

莽改汉郡县名通例

《汉书·地理志》以新莽所易郡县名载入注文,而疏漏舛错为甚。近世朴学诸家之治班书者每于此有所补正,然所见不同,得失参互,未足以征一代之制度。今以本书、后书纪传及《水经注》为主,旁及汉魏杂著,博稽先儒考证,参以私见,写为是编,俾世之言新室史事者,或可用资借镜焉。

汉自武帝而后,分海内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 十一州二部) 。自元帝而后,有郡国一百三。至孝平元始二年,凡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 据《百官表》及《地志》后序。按实数但得千五百七十八 。时莽已秉政矣。元始五年,莽始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 据《莽传》。按《平帝纪》作四年,疑当以《传》为是。州名见扬雄《十二州箴》(《古文苑》卷十四)。《莽传》中:始建国四年,下书曰:“州从《禹贡》为九。”天凤元年,下书曰:“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依文义,一若其时州制用九。案同传,天凤三年有并州牧宋弘,《禹贡》无并州,则不得谓元始制定之十二州,至始建国而从《禹贡》更为九也。元始五年,莽奏立十二州之言曰:“《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岂即位而后又有改九之议而未曾见诸实行乎 ?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 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 。县二千二百三。 今可考者一千五百八十五 。大郡至分为五郡, 今可考者仅一郡分为二三 。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 今可考者一百一十二 。粟米之内曰内郡,其外曰近郡。有障徼曰边郡。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 《莽传》中 。兹编一以天凤为断。后此改制有可考见者,并附志之云尔。

雍州,故汉凉州。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三辅并入,更为雍州。扬雄《雍州箴》云:“黑水西河,横截昆仑,邪指阊阖,画为雍垠,上侵积石,下碍龙门。自彼氐羌,莫敢不来庭,莫敢不来臣。每在季主,常失厥绪,侯纪不贡,荒侵其宇,陵迟衰微,秦据以戾,兴兵山东,六国颠沛。上帝不宁,命汉作京,陇山以徂,列为西荒,南排劲越,北启强胡,并连属国,一护攸都。盖安不忘危,盛不讳衰,牧臣司雍,敢告赘衣。” 《莽传》下有雍州牧陈庆

西都京兆郡 汉旧郡,京师。始建国四年,以为新室西都。天凤元年,分置六乡。 《莽传》中。同传有京兆大尹甄寻。全曰(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当云“王莽曰西都京兆大尹,后又分其旁县为郡二,曰京尉、师尉”。(卷二)按之下引《三辅黄图》,则京尉所领大都系扶风属县,师尉所领大都系冯翊属县,全说未审

京尉郡 天凤元年,分三辅为六尉郡, 《莽传》中 。此其一。 《志》脱 。《三辅黄图》 此据师古注引,与今传本《三辅黄图》小有不同 。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

师尉郡 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 《莽传》下,地皇二年,拜田况为师尉大夫

翊尉郡 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 全曰:莽分左冯翊曰前辉光,后又分其郡二,曰翊尉、光尉。(卷二)按之《三辅黄图》,则翊尉所领大都京兆属县,光尉所领大都京兆、扶风属县,全说未审

光尉郡 元始四年,置为前辉光郡。 《平帝纪》、《莽传》上中有前辉光、谢嚣。《楼护传》,元始中,以广汉太守征入,为前辉光 。天凤元年,更名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霸陵、杜陵,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大夫府,居城南。”

扶尉郡 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 全曰:莽分右扶风曰后丞烈,后又分其郡二,曰扶尉、烈尉。(卷二)按之《三辅黄图》,则仅扶尉所领系扶风属县,列尉所领乃冯翊属县,全说未审

列尉郡 元始四年,置为后丞烈郡。 《平帝纪》。吴曰(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莽传》:以鄄邯为后丞烈。(卷三)按《莽传》上,居摄元年,以王舜为太傅左辅,甄丰为太阿右拂,甄邯为太保后承。后承,犹左辅、右拂,非郡名也。吴说未审 。天凤元年,更名六尉郡之一。 《志》脱 。《黄图》云:“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祋祤十县,属列尉大夫府,居城北。”汉三辅旧领县五十七:新丰、 段校(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五《校汉书地理志注》)更原注“秦曰骊邑”为“莽曰骊邑”。按《史记·始皇纪》:十六年,置骊邑。《高祖纪》:十年,更命骊邑曰新丰。原注未误,段校非也 。蓝田、郑、湖、下邽、南陵、奉明、池阳、莲勺、频阳、郃阳、祋祤、云陵、云阳、鄠、盩厔、斄、美阳、郿、雍、栒邑、陈仓、汧、虢,仍旧名。《三辅黄图》:莽六尉共领县六十。 京兆领县若干无考 。三辅旧县外又领义沟等县。

常安 汉长安。《莽传》中:始建国元年,更名京兆大尹及六尉大夫,共治常安城中。师古曰: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名,普易之也。下皆类此。周曰(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案本《志》内郡县注,莽更名固多,而阙者亦过半。师古谓为普易,必是颜在唐初所见班书钞本如是。迨传钞脱略,递刊尤漏,故今《志》中未载者,间于《后汉书》、《水经注》等书刺补一二,亦可证也。(卷二十一)案普易二字,颜原意未必作全数讲,犹言大都耳。今《志》固脱漏,当不至此。郦在颜前,而《水经注》所载莽郡县名之不见于今班志者,仅极少数,岂得谓郦注亦脱漏过半,且与班志之脱漏者适相巧合乎 ? 船利 汉船司空。(凡不注出处者,用《志》文也。《志》以官本为据,他本不同者,附见之。) 华坛 汉华阴。或本《渭水注》(《水经注》亦用官本,或本不同者,附见之。)讹作华疆 。 水章 汉霸陵。先谦曰(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二十八):莽名县即取秦穆章霸功之义 。 饶安 汉杜陵 。 千春 汉高陵 。 师亭 汉栎阳 或本《渭水注》讹作师高,当属师尉郡 。 涣 汉翟道 。 冀亭 汉夏阳 。 达昌 汉衙。 粟城 汉粟邑 。 谷喙 汉谷口 。 修令 汉鄜 。 监晋 汉临晋 。 调泉 汉重泉 。 桓城 汉武城 。 制昌 汉沈阳 。 德驩 汉褱德 。 氾爱 汉征 。 异赤 汉万年 。 长平 汉长陵 。 渭阳 汉阳陵 。 京城 汉渭城 。 槐治 汉槐里 。 郁平 汉郁夷 。 漆治 汉漆 。 扶亭 汉隃麋,当属扶尉郡 。 通杜 汉杜阳。段曰:近人或云“莽曰通杜”四字,乃“诗曰自杜”之讹,则非矣。杜,训塞,故莽以为名不善,而曰通杜 。 好邑 汉好畤 。 嘉平 汉安陵 。 宣城 汉茂陵。《渭水注》城作成,成国故渠径县城南。《地理志》曰:宣帝县焉。(今《志》脱此四字)宋祁曰:宣下当添室字 。 广利 汉平陵 。 新光 汉武功。《莽传》上:元始五年,以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盖新室既建,复更此名 。 义沟 汉义渠道 故属北地,改属京尉。

厌戎郡 莽郡为郡、为国,不可详考,兹编一体作郡 。汉陇西郡。 《后书·蔡邕传》:六世祖勋,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逃不仕。古符牌有厌戎郡虎符,背文曰:“新与厌戎 连率为虎符。”(罗振玉《增订历代符牌图录》) 旧领县十一:上邽、安故、首阳、羌道、临洮,仍旧名。

操虏 汉狄道 。 亭道 汉氐道 。 德道 汉予道 。 顺夏 汉大夏。汪本(明汪文盛本,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所据)误作顺陵 。 相桓 汉襄武 。 西治 汉西。王国维曰:虎符背文二半字,似西道二字之半,此郡属县多以道名。疑莽之西治,亦名西道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

金城郡 《志》云“莽曰西海”,非也。说见西海 。旧领县十三:枝阳、榆中、枹罕、河关、破羌、安夷,仍旧名。

修远 汉允吾。《后书·逸民传》:梁鸿父让,莽时封修远伯 。 兴武 汉浩亹 。 罕虏 汉令居 。 金屏 汉金城 。 顺砾 汉白石。宋祁曰:砾,一本作乐。按《河水注》亦作砾,砾与石义相关,作乐非也 。 修远亭 汉允街。《志》脱亭字,据《河水注》增。何焯曰(何焯《义门读书记·前汉书》卷二):一郡不应有两修远,疑注中有讹字。允吾注修字,监本半刻为食字,岂饬字耶?说殊牵强,盖未知此允街之修远应增一亭字也 。 监羌 汉临羌。《志》作盐羌,据《河水注》改。盐与监,字近而讹也。通例,凡县名上一字称临者,莽改为监

西海郡 《平纪》:元始四年,置西海郡。《莽传》上:元始五年,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事下莽,莽奏曰:“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后书·西羌传》:至王莽辅政,欲耀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是西海乃拓地所置之初郡,非金城之更名也。先谦曰:莽纳羌所献地,因并金城之名,改为西海耳。《志》文不讹。按莽好事鹜名,岂得拓地而不置郡?先谦之说非也。《河水注》亦以西海郡为莽讽羌献地所置,然其下又曰“金城郡,王莽之西海也”。王峻(吴卓信《补注》卷五十四注引王峻《汉书正误》)因谓,盖初置郡时本在金城之外,其后废弃,遂移其名于金城耳。说尚可通,但《后书·西羌传》:王莽末,四夷内侵,及莽败,众羌遂据西海为寇。更始、赤眉之际,羌遂放纵,寇金城、陇西。明证其时西海、金城犹非一郡,则其说虽可通,而事有未必然也。《志》:临羌西北至塞外,有仙海盐池。师古曰:阚骃云,西有卑和羌,即献王莽地为西海郡者也。是西海亦曰仙海,即《传》所云鲜水海,今之青海也。《河水注》:湟水东南流,径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元和志》:龙夷城,即今河源军西一百八十里威戎城是也。(卷三十九)《莽传》上有西海太守程永。元始中置,领县五。《西羌传》: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县名无考 龙夷城当是一县,然无由证其当时是否亦称龙夷也。

填戎郡 汉天水郡。 《原涉传》:莽末,拜镇戎大尹。《后书·隗嚣传》、《马援传》,《水经·渭水注》并作镇戎,或以为是。按琅邪郡莽曰填夷,长沙郡莽曰填蛮,雁门郡莽曰填戎,三方皆曰填,则此曰填戎不误

阿阳郡 分天水郡置。 《志》脱。《渭水注》:成纪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莽传》下有成纪大尹李育。先谦曰:盖阿阳治成纪,故有此称

天水郡 旧领县十六:街泉、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成纪、奉捷、陇、 道,仍旧名。

平相 汉平襄 。 填戎亭 汉戎邑道 。 望亭 汉望垣 。 冀治 汉冀 。 纪德 汉勇士 。 识睦 汉清水。《莽传》中:封王氏齐缞之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其女皆为任。男以“睦”、女以“隆”为号焉 。 兰盾 汉兰干

张掖郡 汉武威郡。旧领县十:姑臧、张掖、 疑当增一亭字 。武威、鸾乌、媪围、宣威,仍旧名。

晏然 汉休屠 。 播德 汉揟次 。 敷虏 汉朴 。 射楚 汉苍柗

设屏郡 汉张掖郡。 全所据本屏作平 。旧领县十:显美,仍旧名。

官式 汉觻得 。 渠武 汉昭武 。 贯虏 汉删丹 。 否武 汉氐池 。 传武 汉屋兰 。 勒治 汉日勒 。 揭虏 汉骊靬 。 罗虏 汉番和 。 居成 汉居延

辅平郡 汉酒泉郡。旧领县九:天 、池头、绥弥,仍旧名。

显德 汉禄福 。 载武 汉表是 。 乐亭 汉乐涫 。 辅平亭 汉玉门 。 萧武 汉会水。汪本作肃武 。 测虏 汉乾齐

敦德郡 汉敦煌郡。 初改文德,继改敦德(王国维《敦煌汉简跋》二)古符牌有敦德郡。虎符背文曰“新与敦德广桓连率为虎符”。郡名下缀县名,殊不可解,岂郡守兼县令之职乎?王国维曰:盖莽以古之连率所统非一国,故于郡下复举一县,使若统二郡者,实则仍领一郡而已 。旧领县六:冥安、效谷、渊泉、龙勒,仍旧名。

敦德亭 汉敦煌。《志》脱亭字,据出土汉简增。(罗振玉《流沙坠简释》二)坫(钱坫《新斠注地理志》)作敦德亭。徐(徐松《集释》)释以意加。(卷十二)周曰:疑下有亭字。(卷二十四)以通例,凡郡县同名者,县下加一亭字也 。 广桓 汉广至

安定郡 《莽传》下有安定卒正王旬。《后书·隗嚣传》作安定大尹王向 。旧领县二十一:复累、安俾、朝那、泾阳、卤、阴密、安定、 疑当增一亭字 。 参 、阴槃、爰得、眴卷、彭阳、鹑阴,仍旧名。增置县一。

铺睦 汉高平 。 抚宁 汉抚夷 监泾 汉临泾 。 乌亭 汉乌氏 。 广延亭 汉三水 。 安桓 汉安武 。 乡礼 汉祖厉 。 月顺 汉月氏道 。 安民 《平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渭水注》:略阳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等二千人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伐木开山道至略阳。则县至建武初犹未废也。《方舆纪要》:安民县应在平凉府华亭县界。(卷五十八)

威戎郡 汉北地郡。 《志》作威成,据《河水注》改 。旧领县十九:马领、直路、昫衍、方渠、鹑孤、归德、回获、弋居、大黾,仍旧名。义渠道改属京尉郡。

威戎亭 汉灵武。《志》作威成亭,以意改 。 特武 汉富平。坫曰:或本作恃武。(卷十三)《河水注》作持武 。 令周 汉灵州 。 通道 汉除道 。 吾街 汉五街 。 延年道 汉略畔道 。 泥阴 汉泥阳 。 功著 汉郁郅 。 西河亭 汉廉。疑当属归新郡。

豫州,汉旧州。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河南、弘农并入。扬雄《豫州箴》云:“郁郁荆河,伊雒是经,荥播枲漆,惟用攸成,田田相挈,庐庐相距。夏殷不都,成周攸处,豫野所居,爰在鹑墟,四隩咸宅,宇内莫如,陪臣执命,不虑不图。王室陵迟,丧其爪牙,靡哲靡圣,捐失其正,方伯不维,韩卒擅命,文武孔纯,至厉作昏,成康孔宁,至幽作倾。故有天下者,毋曰我大莫或余败,毋曰我强靡克余亡。夏宅九州,至于季世,放于南巢,成康太平。降及周微,带蔽屏营,屏营不起,施于孙子,王赧为极,买极周祀。牧臣司豫,敢告柱史。”

保忠信卿 汉河南郡。始建国四年,以为新室东都。天凤元年,更郡名曰保忠信,置卿。益属县满三十,分置六州,州五县。 《莽传》中。《志》误卿为乡,或本《谷水注》,亦误。全曰:莽将都雒,故欲进其官于京兆尹之上,名曰卿,美其名曰保忠信。是官名非地名也,今流俗本以卿为乡,大谬。(卷二)王曰(王念孙《读书杂志》):保忠信卿,以官名而列于《地理志》者,与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义,后汉谓之河南尹,义亦同也。(卷四之六)周曰:《莽传》,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又曰:常安西都曰六乡,自以东都制如长安,故亦改为乡,特设卿以重其任。班氏此注所引,皆地名沿革,不能旁及官制,全志可证。至《莽传》所改之保忠信卿,即此乡之卿。彼官名,此地名也。(卷二十一)按周说似是而非也。《周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今保忠信统六州,则宜若为乡是也。然莽制初非全仍《周官》(详附考),且莽方营建东都,恢宏其制,岂肯于西都设六乡,于此都反只设一乡?《莽传》下文:分郡,置六州。此六州正与西都之六乡相当,则不能以郡为乡可知矣。至所云注所引不能及官制,王说已足破之。莽以始建国五年即欲迁都雒阳,终其世未得实行。《传》中:始建国五年,莽曰:“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雒阳’。符命著明,敢不钦奉,其以始建国八年,岁缠星纪,在雒阳之都。”天凤元年正月,莽曰:“予以二月建寅之节,行巡狩之礼毕,即于土中居雒阳之都焉。”群公奏言:“皇帝春秋尊,且无巡狩,以安圣体。”因更以天凤七年,岁在大梁,苍龙庚辰,行巡狩之礼。厥明年,岁在实沈,仓龙辛巳,即土之中雒阳之都。乃遣太傅平晏、大司空王邑之雒阳,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

祈队郡 天凤元年,析河南郡置六队郡之一。 《志》脱。《莽传》中: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济水注》:荥阳,王莽立为祈队。盖分河南之荥阳诸县所置郡也,治荥阳。《传》上文:天凤元年,以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河南,当作荥阳也。周曰:队是隧本字省文。(卷五十五)全所据本祈作祁 。河南郡,旧领县二十二:荥阳、京、平阴、中牟、河南、卷、巩、谷成、故市、密、新成、开封、成皋、梁、新郑,仍旧名。天凤元年,保忠信卿增益之,县不可考。其后并陈留、陈留以西诸县入祈队。

义阳 汉雒阳。《志》作宜阳,据《莽传》改。《莽传》下:地皇元年,立子临为统义阳王 。 师成 汉偃师。《谷水注》作师氏。坫作师氏。校曰:本或作师成,误刻也。(卷四)不知其言之所据 。 治平 汉平。吴所见《水经注》作河平。(卷九)坫作河平。校曰:本或作治平。(卷四) 阳桓 汉阳武 。 中亭 汉缑氏 。 原桓 汉原武 。 左亭 汉苑陵

右队郡 汉弘农郡。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莽传》下有右队大夫宋纲 。旧领县十一:弘农、宜阳、丹水、新安、商、陆浑、上雒,仍旧名。

昌富 汉卢氏。宋祁曰:昌富,疑作昌当 。 黄眉 汉陕 。 陕亭 汉黾池 。 君亭 汉析。或本《丹水注》讹作古亭

左队郡 汉颍川郡。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莽传》下有左队大夫王吴。《后书·郅恽传》有左队大夫逯并 。旧领县二十:昆阳、颍阳、长社、新汲、郾、郏、舞阳、颍阴、崈高、许、父城、成安、阳城、纶氏,仍旧名。

颍川 汉阳翟 。 定城 汉定陵 。 相城 汉襄城 。 左亭 汉傿陵 。 监颍 汉临颍 。 嘉美 汉周承休。或本《汝水注》美讹作荑

汝坟郡 汉汝南郡。 《志》作汝汾。齐曰(齐召南《汉书官本考证》):当是汝坟之讹。周曰:汝南故为汝坟地,于汾无涉,观下女阴莽曰汝坟可证。(卷二十一)《汝水注》亦误作汝汾。汪本作汝分,汪校曰:当作汝汾

赏都郡 分汝南郡置。 《志》云:分为赏都尉。齐曰:当是赏都郡之讹。盖莽改汝南郡曰汝坟郡,又分置赏都郡耳。钱曰(钱大昕《三史拾遗》卷三):宜禄县,莽改曰赏都亭。此亦赏都为郡名之证也。《莽传》下有赏都大尹王钦 。汝南郡,旧领县三十七:平舆、阳安、濦强、富波、女阳、鲴阳、吴房、南顿、朗陵、濯阳、期思、慎阳、召陵、弋阳、上蔡、项、定陵, 《汝水注》:汝水又东南径定陵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定城矣。王据此谓下脱“莽曰定城”四字。(卷四之六)陈奂曰(见汪远孙《地理志校本》):窃谓不然。颍川郡定陵下有“莽曰定城”四字,两郡县名同,岂莽改名亦同?当是郦注误以莽改颍川之定陵遂移到汝南之定陵耳,未可据增四字。周曰:陈氏似是而非,《志》注“莽曰定城”四字本在此定陵下,误写在颍川郡之定陵下,郦氏所见《汉书》或不似今本之误耳。(卷二十一)按王、周之说皆非,陈说是而又非也。《汝水注》原文未言此定陵属何郡,察其上文为颍川郏县,下文为颍川郾县,则明是颍川之定陵。下云“莽更曰定城”与《汉志》合,初无可疑。王说固非,陈谓不当增是,谓郦注误谓此系汝南之定陵则非,周据郦注而谓今本《汉书》误以四字入颍川定陵下,更谬 。仍旧名。

新安 汉阳城 。 至成 汉安成 。 乐庆 汉细阳 。 宣孱 汉宜春 。 汝坟 汉女阴。疑下有亭字,《颍水注》作汝 吴引《晋书·地道记》:女阴县有临丘乡,即诗所谓汝坟 。 新迁 汉新蔡。《莽传》下:地皇元年,立子安为新迁王。《后书·郅恽传》注引谢沈书:郑敬闲居新迁,都尉逼为功曹。按曰:王莽改新蔡县为新迁也。今按郑敬闲居,时在光武复汉之后,都尉亦是汉制,且系郡官而非县官。此所谓新迁都尉,盖犹言新任汝南郡都尉某某耳,与莽时之新迁县无涉。李注未审 。 新德 汉新息 。 慎治 汉慎 。 新亭 汉西平 。 闰治 。 华望 汉西华 。 长正 汉长平 。 赏都亭 汉宜禄。《莽传》上:元始四年,帝封莽子临为赏都侯 。 新延 汉新 。 归惠 汉归德 。 新明 汉新阳 。 始成 汉安昌 。 均夏 汉安阳 。 乐嘉 汉博阳。《志》作乐家,据《颍水注》改。王曰:乐嘉于义为长。(卷四之六)汪曰:《三国志》、《晋书》俱作乐嘉 。 新利 汉成阳。或本《淮水注》讹作利新

吾符郡 汉沛郡。 全所据本作吾府

延城郡 分沛郡置。 《志》脱。蔡邕《汉交趾都尉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海源阁本《蔡中郎集》卷四):曾祖父仕为延城大尹 。沛郡旧领县三十七:龙亢、谷阳、萧、向、铚、下蔡、山桑、公丘、敬丘、沛、建成、高、高柴、溧阳、东乡、临都、义成,仍旧名。

吾符亭 汉相 。 笃亭 汉竹 。 力聚 汉广戚 。 吾丰 汉丰 。 单城 汉郸。宋祁曰:单当作留。案汉县曰郸,知莽县作单不误也。或本《淮水注》亦讹作留城 。 延成亭 汉谯 。 蕲城 汉蕲 。 贡 汉虹 。 华乐 汉辄 。 符合 汉符离 。 归思 汉夏丘 。 肴成 汉洨。《志》作育成。毛本作有成。王曰:当为肴城之误也。师古曰:洨音肴,是洨、肴同音,故莽改洨为肴成,犹上文郸县之改单城,蕲县之改蕲城也。《水经注》作育城(按官本《淮水注》作肴城),亦后人以误本《汉书》改之。新校本改为肴城是也。汲古阁本作有城(按毛本实作有成) 亦误。(卷四之六) 传治 汉芒。毛本作博治。《睢水注》亦作传治 。 思善 汉城父 。 田平 汉建平 。 赞治 汉酂。《淮水注》作酂治 。 成富 汉栗。(栗,《睢水注》作粟。以莽名证之,则作粟是也。) 合治 汉扶阳 。 平宁 汉平阿 。 会谷 汉祁乡

陈定郡 汉梁国。 《莽传》下有陈定大尹沈意 。旧领县八:睢阳,仍旧名。天凤后,以陈留雍丘以东诸县并入。

节砀 汉砀 。 嘉谷 汉甾。《续志》刘昭注有谷亭,古句渎之丘,莽氏县以此 。 予秋 汉杼秋 。 蒙恩 汉蒙 。 己善 汉己氏 。 陈定亭 汉虞 。 下治 汉下邑。《志》作下洽,据《获水注》改

冀州,汉旧州。平帝元始五年,以司隶所部之河东、河内,及并州所部之太原、上党并入焉。扬雄《冀州箴》云:“洋洋冀州,鸿原大陆,岳阳是都,岛夷皮服,潺湲河流,夹以碣石。三后攸降,列为侯伯,降周之末,赵魏是宅。冀土麋沸,炫潭如汤,更盛更襄,载从载横,陪臣擅命,天王是替,赵魏相反。秦拾其弊,北筑长城,恢夏之场。汉兴定制,改封藩王。仰览前世,厥力孔多,初安如山,后崩如崖。故治不忘乱,安不遗危,周宗自怙,云焉有予隳,六国奋矫,果绝其维。牧臣司冀,敢告在阶。”

兆队郡 汉河东郡。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志》作兆阳,据《莽传》,河东乃六队之一,知阳系队之讹也。《涑水注》作洮队。或本亦误作兆阳,一本作洮阳。吴曰:兆即洮,《左传》所谓宣汾洮也,古字通用。(卷五)段既曰阳当为队,又曰:兆阳之义,当取在京兆之东;矛盾不足辨 。旧领县二十四:猗氏、解、河北、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长修、蒲子、绛、狐 、骐,仍旧名。

河东 汉安邑 。 勤田 汉大阳。吴曰:《名胜志》,闲田在今平陆县西六十里,即虞芮相让之处也,故王莽改曰勤田 。 蒲成 汉蒲反 。 兆亭 汉左邑。《涑水注》作洮亭。先谦曰:兆,洮之省字。《涑水注》引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也。周曰:是左邑下“莽曰洮亭”四字系错简,宜人闻喜下。(卷二十一)按《涑水注》下文又曰:左邑,故曲沃也,王莽之洮亭也。《郡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无左邑县,是东京并左邑入闻喜。彪时已无左邑,故附洮亭之名于闻喜下耳。《志》不误 。 延平 汉皮氏 。 香平 汉平阳。汪曰:香,宋本作乡。坫曰:疑当作平乡。(卷三) 干昌 汉襄陵 。 黄城 汉彘 。 有年亭 汉杨 。 朕北 汉北屈

太原郡 旧领县二十一:晋阳、葰人、中都、邬、盂、汾阳、阳曲、原平、上艾、虑虒,仍旧名。

界美 汉界休 。 太原亭 汉榆次 。 于合 汉于离 。 兹同 汉兹氏 。 狼调 汉狼孟 。 多穰 汉平陶 。 致城 汉京陵 。 大宁 汉大陵 。 示 汉祁 。 繁穰 汉阳邑 。 信桓 汉广武。

上党郡 旧领县十四: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仍旧名。

上党亭 汉襄垣 。 谷近 汉谷远

后队郡 汉河内郡。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后书·伏湛传》:莽时为后队属正 。 旧领县十八:汲、武德、波、山阳、州、共、平皋、修武、温、获嘉、轵、沁水、隆虑、荡荫,仍旧名。

河内 汉怀 。 河中 汉河阳 。 雅歌 汉朝歌 。 平野 汉野王

魏城郡 汉魏郡。 城,一作成,《莽传下》有魏成大尹李焉 。旧领县十八:邺、馆陶、沙、内黄、清渊、繁阳、元城、梁期、武始、邯会、阴安、邯沟,仍旧名。

利丘 汉斥丘 。 魏城亭 汉魏 。 黎蒸 汉黎阳 。 即是 汉即裴。(应劭曰:裴者非。) 延平 汉平恩。或本《浊漳水注》讹作延年 。 桓安 汉武安

巨鹿郡

和成郡 分巨鹿郡置。 《志》脱。《后书·邳彤传》:彤初为王莽和成卒正。注引《东观汉记》曰:王莽分巨鹿为和成郡,居下曲阳。《光武纪》作和戎。或本《浊漳水注》作和城 。巨鹿郡,旧领县二十:巨鹿、广阿、 陶、临平、下曲阳、贳、堂阳、安定、敬武、乐信、武陶、柏乡、安乡,仍旧名。

富平 汉南 。 宁昌 汉象氏 。 宜子 汉宋子 。 功陆 汉杨氏。先谦曰:陆盖睦之误,《王莽传》可证 。 秦聚 。《浊漳水注》: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即此是也。故王莽改曰秦聚也 。 乐市 汉新市。《志》作市乐,据《浊漳水注》改 。 历聚 汉历乡

井关郡 汉常山郡。旧领县十八:石邑、桑中、灵寿、蒲吾、井陉、封斯、关、平棘,仍旧名。

井关亭 汉元氏 。 常山亭 汉上曲阳。疑当属常山郡 。 久门 汉九门 。 多子 汉房子 。 直聚 汉中丘 。 禾成亭 汉鄗。《高祖功臣表》有禾成孝侯公孙昔,或以为即此地者,非也。《浊漳水注》公孙昔封国作和城,在巨鹿郡敬武、贳县之间,与此常山郡之鄗相去远,初不相涉。坫曰:禾亦作和,莽有禾成郡,故此县曰事也。(卷六)言禾亦作和者,以公孙昔封国《表》作禾成,而郦注作和城也。既知与此县无涉,则坫说亦非也 。 畅苗 汉乐阳。一本作阳苗。昭曰(钱大昭《汉书辨疑》):非也,《浊漳水注》亦作畅苗。(卷十四)或本《浊漳水注》讹作申苗 。 顺台 汉平台 。 分乡 汉都乡 。 延亿 汉南行唐

平河郡 汉清河郡。 或本《淇水注》讹作河平。《后书·隗嚣传》有王莽平河大尹谷恭 。旧领县十四:清阳、东武城、绎幕、贝丘、信成、 题、信乡、缭、枣强,仍旧名。

播亭 汉灵。《志》夺亭字,据《河水注》增 。 厝治 汉厝 。 善陆 汉鄃 。 胥陵 汉东阳 。 乐岁 汉复阳

桓亭郡 汉赵国。旧领县四:邯郸、易阳、襄国,仍旧名。

寿仁 汉柏人

富昌郡 汉广平国。旧领县十六:广平、张、朝平、南和、斥章、任、南曲、广乡、平利、平乡、阳台、城乡,仍旧名。

列治 汉列人 。 直周 汉曲周 。 直梁 汉曲梁 。 富昌 汉广年。疑下有亭字

真定郡 旧领县四:肥累,仍旧名。

思治 汉真定 。 橐实 汉槀城 。 绵延 汉绵曼

常山郡 汉中山国。旧领县十四:卢奴、新市、新处、毋极、陆成,仍旧名。

善和 汉北平 。 朔平 汉北新成。昭曰:《水经注》作朔宁。(卷十五)按《滱水注》作朔平。上文言曹水出朔宁县曹河泽,与此县无关,昭误 。 和亲 汉唐 。 翼和 汉深泽

北陉 汉苦陉 。 兴睦 汉安国 。 顺平 汉曲逆 。 顺调 汉望都 。 宁险 汉安险。宋祁曰:邵本作宁阴。案汉县曰险,作险是也

新博郡 汉信都国。 《后书·李忠传》:王莽时为新博属长 。旧领县十七:扶柳、高堤、广川、平堤、西梁、昌成,仍旧名。

新博亭 汉信都 。 历宁 汉历 。 乐信 汉辟阳 。 序中 汉南宫。《志》作序下,据《浊漳水注》改。赵曰(赵一清《水经注释》):《汉志》作序下,隋人讳忠故改之。(卷十) 闰博 汉下博 。 顺桓 汉武邑 。 朔定亭 汉观津。疑当属朔定郡 。 乐丘 汉乐乡 。 桓分 汉桃 。 田昌 汉东昌。昭曰:疑是西昌。(卷十五) 修治 汉修。毛本误作修洽,或本《淇水注》讹作治修

朔定郡 汉河间国。旧领县四:侯井,仍旧名。

陆信 汉乐成 。 桓隧 汉武隧 。 乐成亭 汉弓高。《志》脱亭字,据《浊漳水注》增。汪曰:莽改乐成为陆信,又改弓高为乐成,乐成下不应有亭字。骧曰:此例非一,如弘农,陕县更曰黄眉,而黾池更曰陕亭。东海,祝其更曰犹亭,而厚丘更曰祝其亭等皆是,汪说非也

兖州 汉旧州。扬雄《兖州箴》云:“悠悠济河,兖州之宇,九河既导,雷夏攸处,草繇木条,漆丝絺紵,济漯既通,降丘宅土。成汤五徙,卒都于亳,盘庚北渡,牧野是宅,丁感雊雉,祖己伊忠,爰正厥事,遂绪高宗,厥后陵迟,颠履汤绪。西伯戡黎,祖伊奔走,致天威命,不恐不震,妇言是用,牝鸡是晨,三仁既知,武果戎殷,牧野之禽,岂复能耽,甲子之朝,岂能复笑。有国虽久,必畏天咎,有民虽长,必惧人殃,箕子歔欷,厥居为墟。牧臣司兖,敢告执书。” 《莽传》下有兖州牧王闳

治亭郡 汉东郡。 古符牌有武亭郡虎符,背文曰“新与武亭氵氵连率为虎符”。王国维曰:亭下二字,皆从水旁,疑清治二字之半,而武亭亦即治亭之初名。王莽之篡,成于东郡翟义之平,则名此郡为武亭,固其宜也

寿良郡 分东郡置。 《志》脱。《莽传》下有寿良卒正王闳 。东郡旧领县二十三:畔、聊城、东阿、利苗、须昌、寿良、 疑当作寿良亭 。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廩丘,仍旧名。天凤后,并陈留封丘以东诸县入治亭。

治亭 汉濮阳。徐松曰:东郡下已言“莽曰治亭”不应县与同名,二者疑有一误。(卷四)先谦曰:郡县同名者多,何疑于莽?徐说非。按郡县同名者,县下例加一亭字,今郡曰治亭,县不能名治亭亭也,《志》文不误 。 畔治 汉畔 。 观治 汉观。《志》畔观二字联书作一县。段氏《地理志观县考》(《经韵楼集》卷五)以《巨洋水注》、《平准书》、《续志》、《翟方进传》、《地形志》证畔观本二县名。又曰:《地形志》平原郡聊城下云:有畔城。亦古畔不连观之证也。按《恩泽侯表》卫公国下注观,亦可证莽于汉县单名者,辄加一治字于下,此县莽曰观治,亦可证汉县曰观 。 顺丘 汉顿丘 。 戢楯 汉发干 。 建睦 汉范 。 功崇 汉茬平。《莽传》中:始建国元年,封长子宇之子宗为功崇公 。 武昌 汉东武阳 。 加睦 汉博平 。 黎治 汉黎 。 清治 汉清 。 瑞狐 汉离狐 。 谷城亭 汉临邑。《续志》谷城下云:春秋时小谷,莽县取名以此。《续志》有临邑,又有谷城。先谦曰:据莽名亭之义,是后汉分临邑置谷城也

陈留郡 《莽传》中: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诣行在所。案事在天凤之后,兹编以天凤为断,故仍列此郡 。旧领县十七:陈留 疑当作陈留亭 。小黄、成安、雍丘、酸枣、外黄、封丘、尉氏、平丘、浚仪,仍旧名。增领县一。

康善 汉宁陵 。 东明 汉东昏 。 襄平 汉襄邑 。 惠泽 汉长罗 。 顺通 汉傿 。长固 汉长垣 。 济前 汉济阳 。 益岁 汉圉。故属淮阳。《莽传》中: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苏林日:陈留圉县,莽改曰益岁

巨野郡 汉山阳郡。旧领县二十三:昌邑、东缗、方与、巨野、 疑当作巨野亭 。薄、黄、中乡、平乐、郑、瑕丘、甾乡、曲乡、西阳,仍旧名。

黾平 汉南平阳 。 成安 汉成武 。 湖陆 汉湖陵。《郡国志》湖陆下云:故湖陵,章帝更名。刘昭注《前汉志》:王莽改曰湖陆,章帝复其号。《泗水注》校本注云:盖光武中兴,凡莽所改即不行用,至章帝改湖陵为湖陆,改橐为高平,偶与莽同,以莽不足道,故直曰章帝更名耳 。 高平 汉橐。《郡国志》:高平,故橐,章帝更名。刘昭注《前汉志》:莽改曰高平,章帝复莽此号 。 利父 汉单父。或本《泗水注》讹作利善 。 君美 汉都关。《志》脱,闽本、汪本注君美二字。昭曰:都有美义,或是莽曰君美欤。(卷十四) 城谷 汉城都 。 戚亭 汉爰戚 。 告成 汉邛城。或本《泗水注》作郜城。(邛城,《志》误作郜成,据《外戚侯表》 《玉篇》正。或本《泗水注》亦作邛城。) 足亭 汉栗乡。

济平郡 汉济阴郡。 《志》于冤句下云:莽改定陶曰济平。据《耿纯传》及《济水注》知系改郡名为济平也。陈奂以为改县名为济平者非。《后书·耿纯传》:父艾,为王莽济平尹 。旧领县九:定陶、葭密、成阳、句阳、乘氏,仍旧名。

济平亭 汉冤句 。 祁都 汉吕都 。 鄄良 汉鄄城 。 万岁 汉秺。《瓠子河注》:秺县,王莽之万岁。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

泰山郡 旧领县二十四:奉高、博、茬、卢、肥成、虵丘、柴、盖、梁父、东平阳、莱芜、巨平、嬴、牟、乘丘、富阳、式,仍旧名。

汉刚 。 桓宣 汉南武阳 。 蒙恩 汉蒙阴 。 翼阴 汉华 。 宁顺 汉宁阳 。 褒鲁 汉桃山。《志》作襄鲁。毛本作衰鲁。闽本、汪本作襄,无鲁字。按各本皆误也。《恩泽侯表》有褒鲁节侯公子宽,以周公世鲁顷公玄孙之玄孙奉周祀,元始元年封 。 鄣亭 汉桃乡。《汶水注》:西南径桃乡县故城,世以此为郸城,非也。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莒陵郡 汉城阳国。旧领县四:阳都、东安,仍旧名。

莒陵 汉莒。疑下有亭字 。 著善 汉虑

新平郡 汉淮阳国。旧领县九:阳夏、宁平、扶沟、固始、新平、 疑当增一亭字 。柘,仍旧名。圉,改隶陈留郡。天凤后,以陈留益岁以南诸县并入。

陈陵 汉陈。或本《渠水注》讹作陵陈 。 赖陵 汉苦。师古曰:《晋太康地记》云:城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续志》:春秋时曰相,有赖乡。先谦曰:赖乡,即《史记》厉乡。厉、赖古通,莽氏县以此

有盐郡 汉东平国。旧领县七:东平陆、章、樊,仍旧名。

有盐亭 汉无盐 。 延就亭 汉任城 。 成富 汉富城 。 顺父 汉亢父

青州,汉旧州。扬雄《青州箴》云:“茫茫青州,海岱是极,盐铁之地,铅松怪石,群水攸归,莱夷作牧,贡篚以时,莫怠莫违。昔在文武,封吕于齐,厥土涂泥,在丘之营,五侯九伯,是讨是征,马殆其衔,御失其度。周室荒乱,小白以霸,诸侯佥服,复尊京师。小白既没,周卒凌迟,嗟兹天王,附命下土,失其法度,丧其文武。牧臣司青,敢告执矩。” 《莽传》下:地皇二年,莽以玺书令田况领青、徐二州事

河平郡 汉平原郡。 古封泥有平原大尹章。(吴熊《封泥汇编》)当是初置大尹时,尚未改郡名。古符牌有河平郡虎符,背文曰“新与河平羽贞连率为虎符”。 旧领县十九:平原、 《莽传》中:始建国元年,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国 。高唐、重丘、平昌、阿阳、安惪、楼虚、安,仍旧名。增置县一。

河平亭 汉鬲 。 羽贞 汉羽 。 分明 汉般 。 美阳 汉乐陵 。 安城 汉祝阿 。 东顺亭 汉瑗 。 翼成 汉漯阴 。 巨武 汉漯阳城。即北漯阴城。《志》脱漯阳城,并脱巨武。《河水注》:漯水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又《经》:河水东北过漯阳县北。《注》云:河水右径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先谦曰:说家因谓《汉志》脱漯阳一县,并脱“莽曰巨武”四字。案郦元两注皆作漯阴县,无漯阳县之名,《经》之漯阳,旧本自作漯阴,至《注》中北漯阴及漯阳城,并不称县。后人因巨武疑文,必为《汉志》增漯阳县,未为征信也。) 张乡 汉朸 。 乐安亭 汉富平。或本《河水注》讹作安乐亭,疑当属乐安郡 。宜乡 汉合阳 。 清乡 汉龙

建信郡 汉千乘郡。 《后书·崔骃传》:祖篆,莽以为建新大尹。《孔僖传》: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注:莽改千乘国曰建信,又改曰建新。案《莽传》,始建国四年,改十一公号,以新为心,后又改心为信。朱(朱一新《汉书管见》)曰:据此,则建新当是莽初改之名,后又改为建信,如十一公号之改新为信也。(卷三)李注信在新前,误 。旧领县十五:千乘、东邹、博昌、建信、 疑当作建信亭 。琅槐、乐安、被阳、高昌、延乡,仍旧名。

延亭 汉湿沃 。 鸿睦 汉平安 。 施武 汉蓼城 。 利居 汉狄 。 瓦亭 汉繁安 。 常乡 汉高宛

乐安郡 汉济南郡。旧领县十四:东平陵、邹平、梁邹、土鼓、阳丘、菅、历城、著、宜成,仍旧名。

台治 汉台 。 于陆 汉于陵 。 济南亭 汉般阳。疑当属济南郡 。 修治 汉朝阳 。 利成 汉猇

济南郡 汉齐郡。旧领县十二:昌国、巨定、广、广饶、昭南、平广、台乡,仍旧名。

齐陵 汉临淄 。 利治 汉利 。 东宁 汉西安 。 监朐 汉临朐 。 禺聚 汉北乡

北海郡

翼平郡 分北海郡置。 《志》脱。《莽传》下有翼平连率田况 。北海郡,旧领县二十六:淳于、平寿、剧、 全曰:《水经注》引《志》曰:王莽更名愈县。今无此文。(卷三)按莽更甾川之剧曰愈,与此北海之剧无涉,全说非 。都昌、平的、乐望、饶、斟、桑犊、平城、密乡、羊石、石乡、上乡、新成、胶阳,仍旧名。

北海亭 汉营陆 。 上符 汉剧魁 。 诛郅 汉安丘 。 道德 汉瓡 。 探汤 汉益。《志》作探阳。《巨洋水注》作涤荡。按《后书·刘盆子传》有王莽探汤侯田况。李注:莽改益县曰探汤。乃知探阳、涤荡皆误。汪引梁氏曰:汤、荡古通,阳与涤并传写之误 。 所聚 汉平望 。 弘睦 汉柳泉。宋祁曰:睦当作陆。坫曰:睦本或作陆。(卷九)周曰:莽改县名多作睦,因其改制,封王氏男为睦也。睦字似不误。(卷二十三) 翼平亭 汉寿光 。 拔垄 汉乐都。拔一作杖,一作枝也。(后人校语掺入原注) 石乐 汉成乡

东莱郡

夙夜郡 分东莱郡置。 《志》脱。《莽传》下有夙夜连率韩博 。东莱郡,旧领县十七:腄、曲成、 、育犁、卢乡、徐乡,仍旧名。

掖通 汉掖 。 利卢 汉平度 。 意母 汉黄 。 监朐 汉临朐 。 望利 汉牟平 。弘德 汉东牟 。 夙敬亭 汉昌阳 。 夙夜 汉不夜。夜下疑脱亭字 。 东莱亭 汉当利 毛本误作来莱亭 。 延乐 汉阳乐。毛本误作廷乐 。 识命 汉阳石。

甾川郡 旧领县三:东安平、楼乡,仍旧名。

汉剧。或本《巨洋水注》作愈

郁秩郡 汉胶东国。旧领县八:昌武、下密、郁秩、 疑当作郁秩亭 。挺、观阳,仍旧名。

即善 汉即墨 。 晓武 汉壮武 。 始斯 汉邹卢

高密郡 旧领县五:昌安,仍旧名。

章牟 汉高密 。 养信 汉石泉 。 原亭 汉夷安 。 顺成 汉成乡

徐州,汉旧州。扬雄《徐州箴》云:“海岱伊淮,东海是渚,徐州之土,邑于蕃宇,大野既潴,有羽有蒙,孤桐 珠,泗沂攸同,实列蕃蔽,侯卫东方,民好农蚕,大野以康。帝癸及辛,不祇不恪,沉湎于酒,而忘其东作,天命汤武,剿绝其绪祚。降周任姜,镇于琅邪,姜姓绝苗,田氏攸都,事由细微,不虑不图,祸如丘山,本在萌芽。牧臣司徐,敢告仆夫。”

填夷郡 汉琅邪郡。旧领县五十一:不其、海曲、赣榆、朱虚、梧成、灵门、虚水、琅邪、袚、缾、雩段、黔陬、云、计斤、稻、平昌、长广、东莞、昌、兹乡、箕、高广、高乡、柔、丽、伊乡、新山、高阳、昆山、参封、折泉、博石、房山、慎乡、石山,仍旧名。

祥善 汉东武 。 诸并 汉诸 。 季睦 汉姑幕 。 填夷亭 汉临原 。 袚同 汉柜。何焯曰:“莽曰袚同”四字疑袚下注,误入柜下。吴径以此四字列袚下。按《胶水注》亦以为柜县之改名,则应仍《志》之旧也。或本《胶水注》讹作秩国 。 纯德 汉邞 。 盈庐 汉皋虞 。 今丘 汉横。或本《潍水注》讹作台丘 。 清泉 汉魏其。毛本作青泉 。 识命 汉裨 。 盛睦 汉即来。宋祁曰:睦字当作陆。周曰:似不误,说见前。(卷二十三) 顺理 汉武乡。宋祁曰:理当作里。周曰:此或别有所据。不然,理字亦非误也。(卷二十三) 泠乡 汉驷望 。 宁乡 汉安丘 。 蒲陆 汉高陵。毛本作蒲睦。昭曰:闽本作满睦。(卷十四)闽本误也 。 诚信 汉临安

沂平郡 汉东海郡。 《后书·刘盆子传》:赤眉与王莽沂平大尹战。元始中,莽以西羌献地置为西海郡,配东海、南海、北海三郡而为四海。今三海皆仍旧名,而独更东海为沂平,于理不合,疑系分置,而非更名也 。旧领县三十八:郯、戚、朐、南成、山乡、建乡、临沂、容丘、于乡、都阳、阴平、都平,仍旧名。

兰东 汉兰陵 。 章信 汉襄贲 。 闰俭 汉下邳 。 承翰 汉良成 。 平端 汉平曲 。 厌虏 汉开阳 。 顺从 汉费 。 流泉 汉利成 。 东海亭 汉海曲 。 博睦 汉兰祺。毛本作溥睦 。 缯治 汉缯 。 就信 汉即丘 。 犹亭 汉祝其 。 祝其亭 汉厚丘 。 业亭 汉东安 。 合聚 汉合乡 。 承治 汉承。昭曰:闽本作承始。(卷十四)闽本误 。 建力 汉建阳 。 从阳 汉曲阳。毛本误作从羊 。 息吾 汉司吾 。 端平 汉曲平。(曲平,《志》作平曲。东海一郡不应有二平曲。《后书·万修传》: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修曾孙丰为曲平亭侯。又以莽所更名一曰平端、一曰端平推之,知第二平曲系曲平之误也。)

徐亭 汉郡乡 。 弘亭 汉武阳 。 博聚 汉新阳 。 付亭 汉建陵 。 卢聚 汉昌虑

淮平郡 汉临淮郡。 《后书·侯霸传》:王莽时,为淮平大尹 。旧领县二十九:取虑、开阳、赘其、高山、盐渎、东阳、昌阳、堂邑、乐陵,仍旧名。

徐调 汉徐 。 淮敬 汉淮浦 。 武匡 汉盱眙。《淮水注》作匡武 。 秉义 汉厹犹。《泗水注》作康义 。 成信 汉僮 。 监淮亭 汉射阳 。 睢陆 汉睢陵。陈奂曰:陆,元本作睦,非。睢陵、淮陵,莽皆改为睢陆、淮陆也 。 嘉信 汉淮阴。周曰:以韩信封地,故名也。(卷二十三) 淮陆 汉淮陵 。 从德 汉下相 汉富陵 。 著信 汉播旌 。永聚 汉西平 。 成丘 汉高平 。 成乡 汉开陵 。 平宁 汉广平 。 建节 汉兰阳 。相平 汉襄平 。 亭闲 汉海陵。南监本作亭门。(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十九引) 美德 汉舆

鲁郡 古封泥有“文阳大尹”章,文即汶。汉铜印、汉碑、《后书·王梁传》,汶阳皆作文阳。(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疑改鲁国置文阳郡也 。旧镇县六:鲁、卞、蕃、薛,仍旧名。

汶亭 汉汶阳 。 驺阳 汉驺

和乐郡 汉楚国。旧领县七:彭城、留、吕,仍旧名。

吾治 汉梧 。 辅阳 汉傅阳 。 和乐亭 汉武原。或本《泗水注》脱和字 。 善丘 汉甾丘

水顺郡 汉泗水国。 或本《淮水注》作顺水 。旧领县三:

生淩 汉浚。《志》作生夌,依《淮水注》改。安盖浚之坏字也 。 淮平亭 汉泗阳。疑当属淮平郡。(《泗水注》泗阳作淮阳) 于屏 汉于

江平郡 汉广陵国。旧领县四:江都、高邮,仍旧名。

安定 汉广陵。《淮水注》作定安 。 杜乡 汉平安

扬州,汉旧州。扬雄《扬州箴》云:“矫矫扬州,江汉之浒,彭蠡既潴,阳鸟攸处,橘柚羽贝,瑶琨篠簜,闽越北垠,沅湘攸往。犷矣淮夷,蠢蠢荆蛮,翩彼昭王,南征不旋。人咸踬于垤,莫踬于山;咸跌于污,莫跌于川;明哲不云我昭,童蒙不云我昏。汤武圣而师伊吕,桀纣悖而诛逢干,盖迩不可不察,远不可不亲,靡有孝而逆父,罔有义而忘君。太伯逊位,基吴绍类,夫差一误,太伯无祚,周室不匡,勾践入霸。当周之隆,越裳重译,春秋之末,侯甸叛逆。元首不可不思,股肱不可不孳,尧崇屡省,舜盛钦谋。牧臣司扬,敢告执筹。” 《莽传》下:地皇二年,拜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后书·马严传》:父余,王莽时为扬州牧

庐江郡 《后书·李宪传》:王莽时,为庐江属令,迁偏将军庐江连率 。旧领县十二:居巢、龙舒、临湖、雩娄、枞阳、寻阳、灊、皖、湖陵,仍旧名。

昆乡 汉舒 。 庐江亭 汉襄安 。 诵善 汉松兹

延平郡 汉九江郡。旧领县十五:寿春、浚遒、橐皋、合肥、建阳、全椒,仍旧名。

平阿 汉成德 。 阴陆 汉阴陵。《通典》:莽改阴陵为阳陵。先谦曰:《淮水注》亦作阴陆,《通典》盖误 。 明义 汉历阳 。 山聚 汉当涂 。 蚕富 汉锺离 。 武城 汉东城 。 扬陆 汉博乡。汪本作杨陆 。 延平亭 汉曲阳 。 阜陆 汉阜陵

会稽郡 旧领县二十六:阳羡、山阴、丹徒、余姚、由拳、乌程、句章、冶、回浦,仍旧名。

泰德 汉吴 。 风美 汉曲阿 。 乌孝 汉乌伤。《渐江水注》引《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知汉县名乌伤,以乌口伤也。莽县名乌孝,以颜乌孝也 。 毗坛 汉毗陵 。 余衍 汉余暨。徐松曰:宋本作余行。(卷十)汪曰:正统本作余行 。 疏虏 汉诸暨 。 有锡 汉无锡 。 娄治 汉娄 。 会稽 汉上虞。疑下有亭字 。 展武 汉海盐。或本《沔水注》讹作辰武 。 尽忠 汉剡 。 末治 汉大末。《渐江水注》作末理。周曰:治字作理,当由唐末避讳承写沿讹。观《后汉书》注,凡治字俱作理可证。(卷二十三) 淮睦 汉余杭。《志》作进睦,毛本同。汪本作淮睦,《渐江水注》亦作淮睦。全曰:《南史》有下淮,其地在此,淮睦所由名也。(卷三)古封泥有“进睦子印”章,则进睦亦非无据,特恐地不在此耳 。 谨 汉鄞 。 泉亭 汉钱唐 。 海治 汉鄮汪曰:正统本作海冶,误 。 诛岁 汉富春

丹阳郡 旧领县十七:于潜、春谷、句容、泾、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溧阳、歙、宣城,仍旧名。

无宛 汉宛陵 。 相武 汉江乘 。 宣亭 汉秣陵 。 候望 汉故鄣 。 愬虏 汉黝

九江郡 汉豫章郡。 《莽传》下有九江连率贾萌。《后书·马严传》注引《东观记》有九江连率平河侯王述。古封泥有“豫章南昌连率”一印。(《考略》)当是莽初置连率时尚未改名 。旧领县十八:彭泽、赣、南城、雩都、南野,仍旧名。

宜善 汉南昌 。 桓亭 汉庐陵 。 乡亭 汉鄱阳 。 蒲亭 汉历陵。徐松曰:宋本作蒲立。(卷十) 治干 汉余干 。 九江亭 汉柴桑 。 治翰 汉艾 。 偶亭 汉新淦 。多聚 汉建成 。 修晓 汉宜春。或本《赣水注》讹作循晓 。 宜生 汉海昏 。 豫章 汉鄡阳 。 安宁 汉安平

安风郡 汉六安国。旧领县五:六、蓼、阳泉,仍旧名。

美丰 汉安丰。或本《决水注》作美风,盖因下安风之名而讹 。 安风亭 汉安风

荆州,汉旧州。扬雄《荆州箴》云:“杳杳巫山,在荆之阳,江汉朝宗,其流汤汤。夏君遭鸿,荆衡是调,云梦涂泥,包匦菁茅,金玉砥砺,象齿元龟,贡篚百物,世世以饶。战战栗栗,至桀荒溢,曰:‘我在帝位,若天有日,不顺庶国,孰敢余夺?’亦有成汤,果秉其钺,放之南巢,号之以桀。南巢茫茫,包楚与荆,风慓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世虽安平,无敢逸豫。牧臣司荆,敢告执御。” 《莽传》下:天凤五年,以费兴为荆州牧

前队郡 汉南阳郡。天凤元年,更名六队郡之一。 《莽传》下有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又诏左队大夫王吴,率十万众迫措前队丑虏。按即指光武起于南阳也 。旧领县三十六:犫、育阳、博山、阴、雉、山都、蔡阳、 莽之母功显君邑 。新野、棘阳、武当、舞阴、西鄂、郦、安众、冠军、比阳、随、叶、邓、舂陵、湖阳、乐成、复阳,仍旧名。

南阳 汉宛 。 闰衍 汉杜衍 。 南庚 汉酂。或本《沔水注》讹作南庚 。 前亭 汉涅阳 。 阳城 汉堵阳。先谦曰:县在秦名阳城,见《曹参传》注,莽复故 。 宜禾 汉筑阳 。 农穰 汉穰。或本《淯水注》讹作丰穰 。 平善 汉平氏 。 厉信 汉朝阳 。 鲁山 汉鲁阳。《志》脱,据《滍水注》增 。 新林 汉新都。《莽传》上:成帝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 。 红俞 汉红阳 。 宜乐 汉博望

南顺郡 汉南郡。旧领县十八:临沮、华容、宜城、 、当阳、中庐、枝江、秭归、若、巫,仍旧名。

江陆 汉江陵 。 居利 汉夷陵 。 郢亭 汉郢 。 相阳 汉襄阳 。 南顺 汉编。疑下有亭字 。 江南 汉夷道 。 江夏 汉州陵 。 言程 汉高成

江夏郡 旧领县十四:西阳、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 、云杜,仍旧名。

江阳 汉西陵 。 守平 汉竟陵 。 襄非 汉襄 。 闰光 汉下雉。《江水注》作润光 。 当利 汉锺武

南平郡 汉桂阳郡。旧领县十一:南平、桂阳、阳山、含洭、阴山,仍旧名。

宣风 汉郴 。 大武 汉临武 。 便屏 汉便 。 南平亭 汉耒阳 。 除虏 汉曲江 。 基武 汉浈阳。《溱水注》作綦武。

建平郡 汉武陵郡。旧领县十三:索、镡成、无阳、酉阳、佷山、零阳、充,仍旧名。

孱陆 汉孱陵 。 监沅 汉临沅。《志》作监原,毛本作监元,据《沅水注》改。通例,凡县名上一字称临者,莽改为监,而下一字不改 。 沅陆 汉沅陵。毛本误作阮陆 。 迁陆 汉迁陵 。 会亭 汉辰阳 。 建平 汉义陵。疑下有亭字

九疑郡 汉零陵郡。旧领县十:零陵、始安、夫夷、营浦、都梁,仍旧名。

九疑亭 汉营道。九疑山在南,郡、县得名以此 。 泠陵 汉泠 。 溥闰 汉泉陵。《湘水注》作溥润 。 洮治 汉洮阳 。 锺桓 汉锺武

填蛮郡 汉长沙国。 《湘水注》作镇蛮。《莽传》中:天凤三年,以冯英为长沙连率。称其旧名也 。旧领县十三:罗、连道、益阳、攸、酃、承阳、湘南、昭陵、容陵,仍旧名。

抚睦 汉临湘。《湘水注》作抚陆 。 闰隽 汉下隽 。 声乡 汉茶陵 。 思成 汉安成。《赣水注》作用成

益州,汉旧州。 《莽传》中、《西南夷传》有庸部牧史熊。师古曰:莽改益州为庸部。《莽传》下有庸部牧李晔。《后书·公孙述传》:王岑杀王莽庸部牧。注:王莽改益州为庸部,其牧宋遵也。《廉范传》: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注:王莽改益州为庸部。案莽制天下为十二州,未闻曾改为部,且《莽传》中,天凤三年,定百官保灾之制有曰:东岳太师立国将军保东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南岳太傅前将军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西岳国师宁始将军保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北岳国将卫将军保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则州自是州,部自是部,不得谓莽改益州为庸部也。部制之详,今不可考,庸部其一耳。特不知何以庸部之名数见,而其他若干部之名皆不一见。始建国元年,天凤三年见益州就都大尹冯英上言有云“空破梁州,功终不遂”。案益州于《禹贡》为梁州之域,此云梁州,盖用古义,即指益州 。扬雄《益州箴》云:“岩岩岷山,古曰梁州,华阳西极,黑水南流。茫茫洪波, 堙降陆,于时八都,厥民不隩。禹导江沱,岷嶓启乾,远近底贡,磬错砮丹,丝麻条畅,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帝有桀纣,湎沉颇僻,遏绝苗民,灭夏殷绩。爰周受命,复古之常,幽厉夷业,破绝为荒。秦作无道,三方溃叛,义兵征暴,遂国于汉。拓开疆宇,恢梁之野,列为十二,光羡虞夏。牧臣司梁,是职是图,经营盛衰,敢告士夫。”

新成郡 汉汉中郡。 全所据本作新城。《后书·马援传》:莽末,为新成大尹 。旧领县十二:西城、旬阳、南郑、褒中、房陵、安阳、成固、沔阳、武陵、上庸、长利,仍旧名。

饧治 汉钖。《沔水注》钖误作锡

就都郡 汉广汉郡。 《莽传》中有就都大尹冯英 。旧领县十三:绵竹、葭明、郪、新都、白水、刚氐道,仍旧名。

子同 汉梓潼。《莽传》中:自言定命于子同 。 美信 汉汁方 。 统睦 汉涪。《莽传》中:始建国元年,封陈崇为统睦侯 。 吾雒 汉雒。或本《江水注》讹作广信 。 广信 汉广汉 。 致治 汉甸氐道 。 摧虏 汉阴平道。徐松曰:宋本作推虏。(卷十一)

导江郡 汉蜀郡。 《后书·公孙述传》:天凤中,为导江卒正,居临邛 。旧领县十五:成都、郫、繁、青衣、绵虒、旄牛、徙、湔氐道、汶江、广柔,仍旧名。

就都亭 汉广都。疑当属就都郡。先谦曰:莽于此置就都大尹。(《莽传》中) 监邛 汉临邛 。 邛原 汉江原 。 严治 汉严道 。 步昌 汉蚕陵

西顺郡 汉犍为郡。旧领县十二:江阳、南安、资中、牛鞞、南广、朱提、堂琅,仍旧名。

僰治 汉僰道 。 戢成 汉武阳 。 符信 汉符 。 新通 汉汉阳 。 孱 汉存

集嶲郡 汉越嶲郡。 《若水注》:王莽遣任贵为领戎大尹守之,更名为集嶲也。(《后书·公孙述传》:越嶲任贵,杀王莽大尹据郡降。疑此以任贵为集嶲大尹误也。) 旧领县十五: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莋、会无、莋秦、大莋、姑复、三绛、苏 、阑、卑水、灊街、青蛉,仍旧名。

就新郡 汉益州郡。 《莽传》中:天凤元年,益州蛮夷杀大尹程隆。称其故名也 。旧领县二十四:滇池、双柏、同劳、铜濑、连然、俞元、收靡、谷昌、秦臧、邪龙、味、昆泽、叶榆、律高、不韦、云南、嶲唐、弄栋、比苏、贲古、健伶、来唯,仍旧名。

有棳 汉毋棳 。 胜僰 汉胜休

同亭郡 汉牂柯郡。 昭曰:《西南夷传》夜郎国有且同亭,故莽谓之同亭。(卷十四)《莽传》中有牂柯大尹周歆。称其故名也。《西南夷传》歆作钦 。旧领县十七:故且兰、镡封、鄨、漏卧、平夷、同并、谈指、宛温、毋单、漏江、西随、都梦、谈稾、进桑,仍旧名。

有敛 汉毋敛 。 同亭 汉夜郎 。 从化 汉句町

巴郡 旧领县十一:江州、枳、阆中、垫江、朐忍、宕渠、鱼复、充国,仍旧名。

监江 汉临江。或本《江水注》讹作盐江 。 安新 汉安汉 。 巴亭 汉涪陵

乐平郡 汉武都郡。旧领县九:上禄、平乐道、沮、嘉陵道、循成道,仍旧名。

循虏 汉武都 。 善治 汉故道 。 乐平亭 汉河池 。 扬德 汉下辨道。毛本作杨德。

幽州,汉旧州。扬雄《幽州箴》云:“荡荡平川,惟冀之别,北厄幽都,戎夏交偪。伊昔唐虞,实为平陆,周末荐臻,迫于獯鬻。晋溺其陪,周使不阻,六国擅权,燕赵本都。东限秽貊,羡及东胡,强秦北排,蒙公城壃。大汉初定,介狄之荒,元戎屡征,如风之腾,义兵涉漠,偃我边萌,既定且康,复古虞唐。盛不可不图,衰不可或忘,堤溃蚁穴,器漏箴芒。牧臣司幽,敢告待傍。” 《莽传》中:始建国元年,流刘棻于幽州

垣翰郡 汉涿郡。旧领县二十九:涿、 《圣水注》:涿县,莽更名垣翰。赵曰:当是垣翰亭,落亭字。(卷十二)周曰:盖涿县附郡治,故同郡改一名也。(卷二十二)先谦曰:郡曰垣翰,武垣曰垣翰亭,无涿郡复名垣翰之理,此道元误郡为县耳。按南平郡领南平亭,又领南平,是涿县非必无复名垣翰之理,特道元注别无更郡曰垣翰之文,揣之其书通例称郡而略县,则谓为误郡为县,实是也。莽于汉郡县同名者,往往更郡名则县名不更,如弘农郡更曰右队,河南郡更曰保忠信,沛郡更曰吾符,平原更曰河平,千乘更曰建信,琅邪更曰填夷,其所领与郡同名之县皆仍旧名。涿郡更曰垣翰,而涿县仍旧名,亦其例也 。谷丘、故安、南深泽、蠡吾、易、广望、州乡、临乡、饶阳、中水、阿武、新昌,仍旧名。

逎屏 汉逎。《巨马水注》作遒屏 。 顺阴 汉范阳。全曰:以在顺水之阴也。(卷三)或本《易水注》讹作通顺 。 深泽 汉容城 。 言符 汉鄚 。 高亭 汉高阳 。 广望亭 汉安平 。 握符 汉樊舆。古封泥有渥符子夫人一印(《考略》),则握应作渥也 。 宜家 汉成 。 广阳 汉良乡 。 章符 汉利乡 。 有袟 汉益昌。《巨马水注》作有秩。吴、周、先谦引宋祁曰:作有杖。案今本宋祁曰作有秩 。 章武 汉阳乡 。 移风 汉西乡 。 垣翰亭 汉武垣 。 阿陆 汉阿陵 。 广堤 汉高郭

迎河郡 汉勃海郡。 胡曰(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三中之下):迎河即逆河,说者谓莽多忌讳,改逆曰迎也。坫曰:迎,逆也。古迎、逆字同用。(卷八)先谦曰:迎、逆义同,今文《尚书》作迎河,莽用今文也 。旧领县二十六:阳信、东光、千童、重合、定、高成、参户、柳、东平舒、重平、安次、文安、景成、束州、建成、章乡、蒲领,仍旧名。

浮城 汉浮阳 。 吾城 汉阜城 。 迎河亭 汉南皮。或本《淇水注》作逆河 。 桓章 汉章武 。 检阴 汉中邑 。 为乡 汉高乐 。 泽亭 汉成平 。 乐亭 汉临乐 。 居宁 汉修市

朔调郡 汉上谷郡。 《后书·耿弇传》:父况,为王莽朔调连率。(《寇恂传》作上谷太守耿况)《景丹传》:莽时为朔调连率副贰。又《郭伋传》:莽时为上谷大尹。周曰:既有朔调,复存上谷,即莽将大郡分为五之证。《莽传》: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朔调之又名上谷,亦此类也。(卷二十五)按周说既云朔调与上谷同存,又以上谷为朔调之故名,前后矛盾。观夫耿况于《弇传》作朔调连率,于《恂传》作上谷太守。《丹传》,更始立,丹降为上谷长史。则朔调于上谷,实一郡之更名,而非分郡也 。旧领县十五:军都、居庸、雊瞀,仍旧名。

沮阴 汉沮阳 。 塞泉 汉泉上 。 树武 汉播 。 朔调亭 汉夷舆 。 博康 汉宁 。 长昌 汉昌平 。 广康 汉广宁 。 抪陆 汉涿鹿。或本《漯水注》作褫陆 。 久居 汉且居 。 谷武 汉茹 。 祁 汉女祁 。 下忠 汉下落

通路郡 汉渔阳郡。 毛本误作北顺。《鲍丘水注》、《续志》并作通潞 。旧领县十二:雍奴、平谷、安乐、白檀,仍旧名。

得渔 汉渔阳 。 举符 汉狐奴 。 通路亭 汉路。《鲍丘水注》路作潞。汪曰:疑非是,上党郡有潞县,与此不同字 。 泉调 汉泉州 。 敦德 汉厗奚 。 平犷 汉犷平 。要术 汉要阳 。 匡德 汉滑盐

北顺郡 汉右北平郡。旧领县十六:平刚、无终、石成、字、土垠,仍旧名。

铺武 汉廷陵 俊麻 汉俊靡 。 裒睦 。 北顺亭 汉徐无 。 伏狄 汉白狼 。 夕阴 汉夕阳 。 淑武 汉昌城 。 揭石 汉骊成。大揭石山在县西南。先谦曰:揭当为碣 。 平虏 汉广成 。 笃睦 汉聚阳 。 平阳 汉平明

辽西郡 昭曰:当有“莽曰令支”四字。何以知之?雁门郡莽曰填狄,其属县埒则曰朔狄亭。代郡莽曰厌狄,其属县代则曰厌狄亭。上谷郡莽曰朔调,其属县夷舆则曰朔调亭。渔阳郡莽曰通路,其属县路则曰通路亭。右北平莽曰北顺,其属县徐无则曰北顺亭。今辽西属县惟令支,莽曰令氏亭,亦其例也。(卷十五)按属县以亭为名,其郡名非必与相同,此例甚多。安定郡三水,莽更曰广延亭,郡不曰广延,而仍旧名。五原郡五原,莽更曰填河亭,郡不曰填河,而曰获降。莽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不得有三百六十郡与之同名也。昭说非。《莽传》中有辽西大尹田谭 。旧领县十四:海阳、新安平、柳城、阳乐、狐苏,仍旧名。

鉏虑 汉且虑。昭曰 :鉏 且同声。(卷十四) 令氏亭 汉令支 。 肥而 汉肥如。昭曰:而、如古字通。(卷十五) 勉武 汉宾从 。 禽虏 汉交黎 。 河福 汉徒河 。 言虏 汉文成 。 冯德 汉临渝 。 选武 汉絫

辽东郡 旧领县十八:新昌、无虑、房、候城、险渎、居就、高显、安市、平郭、番汗、沓氏,仍旧名。

昌平 汉襄平 。 长说 汉望平 。 顺睦 汉辽队 。 辽阴 汉辽阳 。 桓次 汉武次 。 北安平 汉西安平 。 文亭 汉文。毛本误作受亭

玄菟郡 旧领县三:

下句骊 汉高句骊,始建国四年更名。(《传》中) 下殷 汉上殷台。坫曰:依义当脱台字。(卷十四) 玄菟亭 汉西盖马。

乐鲜郡 汉乐浪郡。旧领县二十五:朝鲜、 邯、含资、粘蝉、遂成、带方、驷望、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镂方、提奚、浑弥、吞列、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仍旧名。

乐鲜亭 。 增土 汉增地 。 海桓 汉海冥

广有郡 汉广阳国。 或本《漯水注》讹作广公 。旧领县四:方城、广阳,仍旧名。

伐戎 汉蓟。《漯水注》作代成 。 阴顺 汉阴乡

并州,汉旧州。平帝元始五年,以太原、上党二郡改隶冀州,以朔方部并入。 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朔方是其一,至是并省。中兴悉复西京旧制,至建武十一年而朔方又归并省,盖因于莽。也见《后书·光武纪》及《郭伋传》 。扬雄《并州箴》云:“雍别朔方,河水悠悠,北辟獯鬻,南界泾流,画兹朔土,正直幽方。自昔何为,莫敢不来贡,莫敢不来王。周穆遐征,犬戎不享,爰貊伊德,侵玩上国。宣王命将,攘之泾北,宗周罔职,日用爽蹉,既不俎豆,又不干戈,犬戎作乱,毙于骊阿。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颠,靡不悴荒。牧臣司并,敢告执纲。” 《莽传》中始建国三年见并州,天凤三年见并州牧宋弘。《后书·郭伋传》:以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莽传》中: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胡三省《通鉴注》:此时未有平州,平字误。钱曰(钱大昕《通鉴注辨正》卷一)西河郡有平周县,周与州,古字通用。《路博德传》:西河平州人。即平周也。西河本属并州,故云并州平州,非辽东之平州也。沈曰(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三六):平州,盖莽分幽州所置。《魏志》:公孙度自立为辽西侯平州牧。本此,或以为西河之县,在并州部内,故云并州平州。若仅一县流亡,岂足以概莽之乱?案沈非驳钱平州即西河县平周之说甚是,但莽制未闻有十三州,则不能有平州也。当依胡注以平字为误

增山郡 汉上郡。 《志》脱。《后书·马援传》:兄员,莽末为增山连率。注:莽改上郡为增山。《河水注》:王莽以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周曰:凡汉郡县为莽改名者,《水经注》定例必曰王莽之某名也,此无之,而但引司马彪别名之说,疑非定莽改者。又曰:西河郡有增山县,则安知非分增山为一郡而置连率耶?(卷二十四)骧曰:盖郦所见班《志》已脱“莽曰增山”四字,故《河水注》不曰王莽之某名也,而但引司马之说。司马知增山即上郡,而增山之名不见于班《志》,故不径曰更名,而称为别名。不得据此便谓增山非莽之更名也。济南郡莽曰乐安,而千乘郡有乐安县,则不得以西河郡有增山,便谓增山郡乃西河之分郡也。《传》下文:及莽败,员去郡避地凉州,世祖即位,遣员复郡。郦注谓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即复郡也,亦可证增山即上郡 。旧领县二十三:肤施、独乐、木禾、平都、原都、雕阴、雕阴道、龟兹、定阳、望松,仍旧名。

上陵畤 汉阳周。横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桥畤,使者四时致祠。(《传》中) 广信 汉浅水 。 积粟 汉京室 。 卑顺 汉洛都 。 黄土 汉白土 。 上党亭 汉襄洛。县离上党郡极远,且上党郡已有上党亭,汉之襄垣也,不应又名上党亭,疑以汉县名近似而误。郡原名上郡,疑此县实名上亭。衍一党字 。 漆墙 汉漆垣。汪本作漆墙 。 奢节 汉奢延 。 排邪 汉推邪 。 桢干 汉桢林 。 坚宁 汉高望 。 利平 汉高奴 。 坚宁小邑 汉宜都。先谦曰:县无四字为名者,疑衍小字

归新郡 汉西河郡。旧领县三十六:驺虞、鹄泽、美稷、中阳、皋狼、平周、鸿门、蔺、千章、增山、 全曰:莽改上郡曰增山,则西河之增山必改名,而今脱矣。(卷三)按郡县同名者多,郡与他郡属县同名者亦多,何独于增山只许一为郡名,而不许再为县名?全说非也 。圜阳、广衍、虎猛、离石、谷罗、土军、平陆、盐官,仍旧名。

富成 汉富昌 。 阴平亭 汉平定 。 截虏 汉乐街 。 廉耻 汉徒经 。 好成 汉大成 。 广翰 汉广田 。 方阴 汉圜阴 。 香阑 汉益阑。周曰:阑一本作兰。(卷二十四) 讨貉 汉宣武 。 桓车 汉武车 。 饶衍 汉饶 。 广德 汉方利 。 慈平亭 汉隰成 。 监水 汉临水。毛本误作坚水 。 五原亭 汉西都。疑当属获降郡 。 山宁 汉阴山 。 伏觬 汉觬是 。 助桓 汉博陵

沟搜郡 汉朔方郡。旧领县十:三封、修都、呼遒,仍旧名。

武符 汉朔方 。 监河 汉临河 。 极武 汉窳浑 。 沟搜亭 汉渠搜。《志》脱亭字,据《河水注》增 。 绥武 汉沃野 。 盐官 汉广牧 。 推武 汉临戎

获降郡 汉五原郡。 《莽传》下:左迁鲁匡为五原卒正。称其故名也 。旧领县十六:河阴、蒲泽、宜梁、莫 、河目,仍旧名。

成平 汉九原 。 固调 汉固陵 。 填河亭 汉五原 。 振武 汉临沃 。 繁聚 汉文国 。 南利 汉南兴 。 桓都 汉武都 。 延柏 汉曼柏 。 艾虏 汉成宜 。 固阴 汉稒阳 。 鄣安 汉西安阳。毛本及《河水注》误作漳安,汪本及或本《河水注》并作障安,县与漳无涉,以在边徼,故曰障安也

受降郡 汉云中郡。旧领县十一:陶林、犊和、原阳、沙南、北舆,仍旧名。

远服 汉云中 。 贲武 汉咸阳 。 桢陆 汉桢陵 。 希恩 汉沙陵。汪本误作希思 。 顺泉 汉武泉 。 常得 汉阳寿。周曰:一本作长得。(卷二十五)

得降郡 汉定襄郡。旧领县十二:成乐、襄阴,仍旧名。

椅桐 汉桐过 。 通德 汉都武 。 伐蛮 汉武进 。 永武 汉武皋 。 遮要 汉骆 。 迎符 汉安陶 。 桓就 汉武就 。 厌胡 汉武要 。 著武 汉定襄 。 闻武 汉复陆

填狄郡 汉雁门郡。 古封泥有雁郡太尉章。(《考略》)岂未改填狄前曾名雁郡乎 ?旧领县十四:楼烦、 陶,仍旧名。

阴馆 汉善无 。 敬阳 汉沃阳 。 当要 汉繁畤 。 遮害 汉中陵 。 富臧 汉阴馆。《志》作富代,据《漯水注》改。王曰:富臧于义为长。(卷四之七) 桓州 汉武州 。 善阳 汉剧阳 。 崞张 汉崞。《漯水注》: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 。 平顺 汉平城 。 填狄亭 汉埒 。 章昭 汉马邑 。 伏阴 汉强阴

厌狄郡 汉代郡。旧领县十八:当城、高柳、马城、延陵、且如、阳原、参合、灵丘,仍旧名。

安德 汉桑干 。 道仁 汉道人 。 班副 汉班氏 。 狋聚 汉狋氏 。 平胡 汉平邑 。 竟安 汉东安阳。或本《漯水注》讹作竞安 。 平葆 汉平舒 。 厌狄亭 汉代 。 广平 汉广昌。汪本作广屏。《巨马水注》作广屏。《漯水注》:连水又西径王莽城南。据此则莽之广平与汉之广昌,盖非一城 。 鲁盾 汉卤城

交州,故汉交趾。平帝元始五年更名。扬雄《交州箴》云:“交州荒裔,水与天际,越裳是南,荒国之外,爰自开辟,不羁不绊。周公摄祚,白雉是献,昭王陵迟,周室是乱,越裳绝贡,荆楚逆叛,四国内侵,蚕食周宗,臻于季赧,遂以灭亡。大汉受命,中国兼该,南海之宇,圣武是恢,稍稍受羁,遂臻黄支,杭海三万,来牵其犀。盛不可不忧,隆不可不惧,顾瞻陵迟,而忘其规摹,亡国多逸豫,而存国多难,泉竭中虚,池竭濒干。牧臣司交,敢告执宪。”

南海郡 旧领县六: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仍旧名。

南海亭 汉揭阳

郁平郡 汉郁林郡。旧领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留、桂林、定周、增食、领方、雍鸡,仍旧名。

中潭 汉潭中 。 监尘 汉临尘

新广郡 汉苍梧郡。旧领县十:谢沐、高要、封阳、端溪、冯乘、富川、荔浦,仍旧名。

广信亭 汉广信。坫曰:似当作新广亭。(卷十四)按《浪水注》亦作广信亭,坫说非 。 大贺 汉临贺 。 猛陆 汉猛陵。汪本误作孟陆

交趾郡 旧领县十:羸 、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带、稽徐、西于、龙编、朱 ,仍旧名。

桓合郡 汉合浦郡。旧领县五:徐闻、高凉、朱卢,仍旧名。

桓亭 汉合浦。坫曰:疑当作桓合亭。(卷十四)先谦曰:《温水注》亦作桓亭,《志》文不误 。 大允 汉临允。《温水注》作太允

九真郡 旧领县七: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仍旧名。

驩成 汉胥浦。或本《温水注》作驩城 。 九真亭。 汉无编

日南郡 旧领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象林,仍旧名。

日南亭 汉西卷

据汉代漆器铭文,知新莽时又有子同、成都二郡,见日本《东方学报》所载梅原末治《汉代漆器铭文集录补遗》第二。子同当分自广汉,成都当分自蜀郡。

八三年校后记

附 考

莽郡县官制

州 仍汉旧,置牧。天凤元年,定制,公氏作牧,见礼如三公。地皇元年,赐号为大将军。二年,以州牧刺举怠解,更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汝冠,行事如汉刺史。

郡 始建国元年,改郡太守曰大尹。天凤元年,置卒正连率,职如太守。卒正,侯氏;连率,伯氏;无爵。为尹置大夫,六尉、六队之尹也。置卿,保忠信之尹也。地皇元年,赐号为偏将军。始建国元年,改郡都尉曰太尉。天凤元年,置属令、属长,职如都尉。属令,子氏;属长,男氏;无爵。为尉置属正,六尉、六队之尉也。缘边又置竟尉,以男为之。地皇元年,赐号为裨将军。

县 始建国元年,改县令、长曰宰。地皇元年,赐号为校尉。

都 天凤元年,分西都为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东都为六州,置长各一人,人主五县。 六州,《莽传》原文作六郊州。刘奉世曰:当为六郊,衍州字。何焯曰:州长,准《周官》,与前州牧准《虞书》者不同。刘以为衍字,误也。故下文亦称六州

部 天凤元年,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郡。 今本《汉书》“致文不成义。《年,莽下诏令百官保灾,有曰“东方三州一部、南方二州一部、西方一州二部、北方二州一部”。《嚣传》本文亦作告州牧部监。古封泥有东部监之印。(《则莽制确有部,部确置监,传文又似脱十二人三字。《抑置牧之部,与置监之部二而非一乎?又保灾令四方合计才五部,中央宁得有二十部乎?亦不可二简书法一一相同,当为一书,则《莽传》以牧监之置系之天凤,殆失之矣。

莽制采伪古书

十二州州置牧 《尧典》:“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元始五年,莽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州置牧,本此。《尧典》不载十二州之名,此新莽十二州既谓系以经义更置者,则原莽之意,盖以为舜之十二州即此也。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幽、并十州,皆《禹贡》、《职方》之旧名。益州则《禹贡》之梁州,汉武帝伐平西南夷,置为武都、牂柯、益州、越嶲、犍为、沈黎、汶山七郡,以地在梁州旧境之外,故取增益之义,更州名曰益,而莽因之也。先秦以来旧籍言古制者皆无交州,然《尧典》云:“申命羲叔宅南交”,是交字已见于经义矣,故莽亦列以为十二州名之一。莽败后约百年,马融释《尧典》之十二州,乃于《禹贡》、《职方》十一州之外,益以见于《尔雅》之营州。后此经学者并宗师之,传之既久,遂成定说,而莽说乃不复为人所知。今按《禹贡》,海岱之间惟青州。《尔雅》齐曰营州,营州即青州也。既有青州,不应复有营州,马说不可通。莽以交州充数,较马实胜一筹也。

卒正、连率、属长 《王制》:天子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天凤元年,莽置卒正、连率、 连率即连帅也,古率、帅字通,《汉纪》作连帅 。属长得名于此。惟《王制》一卒三连,一连二属,属长隶于连帅,连帅隶于卒正,三者各为一等,皆诸侯之长也。莽以卒正连率为郡守,属长为郡尉,虽爵位有高下,职守有殊别,然不相统属,皆一郡之长也。则称名虽同而性质迥异,兹列表剖解如下(见下页):

六队、六乡、六州 《周官》:大司徒掌六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族师,每族上士一人;闾胥,每闾中士一人;比长,五家下士一人;遂人掌六遂,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鄙师,每鄙上士一人;酂长,每酂中士一人;里宰,每里下士一人;邻长,五家则一人。天凤元年,莽于东西二都置六乡、六州、六队, 《传》师古注曰:队音遂。周寿昌曰:莽之六队,即六遂也。古遂、队字相通,《易·震卦》震遂泥,《释文》荀本作队。《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史记》作隧。队是隧本字省文,《周官·考工记》匠人: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隧。《释文》隧本作遂。故知莽以六遂为六队也。(卷五十五) 略仿此制而颇多更革,表解如下:(见第71、72页)

莽改汉郡县名通例

莽之改易汉郡县名,其取义于当地之历史、山川、风土者仅极少数,大半皆著意于字面之音训。有以音义通而更名者,有以义同而更名者,有以音通而更名者,有以义相反而更名者,兹略举其通例数则如下,备参考焉。

甲 音义通

长安——常安 一 下注数字系县所隶郡在《汉志》中之次第

襄城——相城 一二 襄阳—— 一五 襄平—— 二七 平襄—— 五五

傅阳——辅阳 九九

肥如——肥而 七六

安平——安宁 四十

江陵——江陆 一五 阴陵—— 一八 阜陵—— 一八 湖陵—— 一九 阿陵—— 二六 于陵—— 三十 睢陵—— 三七 淮陵—— 三七 孱陵—— 四二 沅陵—— 四二 迁陵—— 四二 桢陵—— 六六 猛陵—— 七九

曼柏——延柏 六五 绵曼—— 八六

乙 义同 或近似

临晋——监晋 临颍—— 一二 临朐—— 三二 临朐—— 三四 临沅—— 四二 临邛—— 四六 临江—— 五一 临羌—— 五四 临泾—— 六十 临水—— 六三 临河—— 六四 临尘—— 七八

周寿昌曰:莽于县名,临皆改为监,而下一字多仍之。或以其子临为太子故为之讳,而取守曰监国之义乎?独临汾、临湖、临沂、临洮四县未改,盖莽好信五行小数,以汉为火德,此四县皆水旁,又临为其子名,取水克火之意,故不改耳。此外惟涿郡之临乡未改名,盖莽视乡制甚崇也。(卷二十一)说甚疏谬。谓水旁不必改,何以临沅、临江、临泾、临水、临河皆改?且水旁未改者,亦不只此四县,尚有南郡之临沮。此外沛郡之临都、巨鹿之临市,皆非水劳而未改,又将何以为解乎?临淄改为齐陵,临湘改为抚睦,则县名有临字者亦非定改为监字也。此于他例亦然。

武城——桓城 阳武—— 原武—— 武安—— 二二 锺武—— 四三 安武—— 六十 武车—— 六三 武都—— 九五 武州—— 六八 武次—— 七四 武隧—— 八九

章武——桓章 二七

广武——信桓 襄武——相桓 五三 武城——桓就 六七

武邑——顺桓 八八 南武阳——桓宣 三一

界休——界美 周承休——嘉美 一二

严道——严治 四六 僰道—— 四七

下邑——下治 九六

槐里——槐治

粟邑——粟城

安险——宁险 八七 安丘——宁乡 三五

广宁——广康 七十 宁——博康 七十 宁陵——康善 一一

郁夷——郁平

抚夷——抚宁 六十

增地——增土 七六

谷口——谷喙

漆垣——漆墙 六二

推邪——排邪 六二

金城——金屏 五四

济阳——济前 一一

临武——大武 四一 临贺—— 七九 临允—— 八一

下博——闰博 八八 下隽—— 一〇

下雉——闰光 一六 下邳——闰俭 三六

高郭——广堤 二六

文国——繁聚 六五

粟——成富 二一

丙 音通

顿丘——顺丘 一〇

九门——久门 二四

鄞——谨 三八

梓潼——子同 四五

——贡 二一

灵州——令周 六一

且虑——鉏虑 七三

平氏——平善 一四 己氏—— 九六

俊靡——俊麻 七二

洨——肴成 二一

丁 义相反

于离——于合 符离—— 二一

谷远——谷近

东昏——东明 一一

刚——柔 三一

西安——东宁 三二

不夜——夙夜 三四

平曲——平端 三六 曲平——端平 三六

曲阳——从阳 三六

发干——戢循 一〇

沮阳——沮阴 七〇 泥阳—— 六一 夕阳—— 七二 辽阳—— 七四

稒阳——固阴 六五

即裴——即是 二二

无锡——有锡 三八 无盐——有盐亭 九七

毋棳——有棳 四九 毋敛—— 五〇

圜阴——方阴 六三

剧阳——善阳 六八

强阴——伏阴 六八

且居——久居 七〇

曲周——直周 八五 曲梁—— 八五

曲逆——顺平 八七

剧——俞 九一

兰干——兰盾 五五

亢父——顺父 九七

高句丽——下句丽 七五

上殷台——下殷 七五

杜阳——通杜

宛陵——无宛 三九

历乡——历聚 二三 合乡—— 三六 北乡——禺聚 三二

附 同字颠倒

犷平——平犷 七一

潭中——中潭 七八

富城——成富 九七

戊 其他

一 以故郡名为郡所治之县名

安邑——河东 怀——河内 阳翟——颍川 一二 宛——南阳 一四

二 加治字

漆——漆治 黎—— 一〇 清—— 一〇 观—— 一〇 慎—— 一三 厝—— 二五 台—— 三〇 利—— 三二 缯—— 三六 承—— 三六 娄—— 三八 钖—— 四四 西—— 五三 冀—— 五五 修—— 八八

平——治平

酂——赞治 二一

大末——末治 三八 曰勒——勒治 五七

三 加亭字

郢——郢亭 一五 文—— 七四 驺—— 九八 广信—— 七九

安风—— 一〇

爰戚——戚亭 一九 临乐——乐亭 二七

四 加城字

蕲——蕲城 二一 魏—— 二二

郸——单城 二一

五 加陵字

莒——莒陵 九四 陈—— 九五

六 加屏字

便——便屏 四一 逎—— 二六 于—— 一〇〇

七 加吾字

丰——吾丰 二一 雒—— 四五

八 改汉为新或信

安汉——安新 五一 汉阳——新通 四七 广汉——广信 四五

九 改阳为亭

河阳——河亭 高阳—— 二六 汶阳—— 九八

(原载《燕京学报》第十五期,1934年6月。
收入《廿五史补编》第二册时略有修改,王伯祥先生有跋) 7wZTexEChL3clC+BgB9SK8cf0i5FEBYsNR5hHlbahNQfQhCMt6NC/qPnT9vGYD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