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

一、会计准则

(一)会计准则的演变

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这已经被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事实反复验证。我国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在建成之前,股票往往局限于柜台交易,当时卖方市场是主导的一方,用会计信息指导决策的需求并不突出,对会计准则的需求也不甚明显。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企业成为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主体,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来获取并了解该企业的经营成效以及财务情况等信息,并且之后还出现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会计实务而言,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也注重对人们思想方面的解放,因此会计实务才得以保持足够的自主性。

由于受到较强的限制作用,财政部于 1993 年着手推进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并且多次发布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然而实际情况与预想的存在较大差异。在缺少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此项工作未能取得成功,所需的会计准则尚未制定完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会计准则国际化逐渐成为我国追求的根本目标。自 2006 年 2 月起,我国陆续颁布了以基本国情及国际惯例为基础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既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还包含了若干应用指南。

综上可知,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相辅相成。首先,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其次,在基本准则的引导下,具体准则需要对业务进行规定;最后,应用指南在其中体现了“补充”的作用,即补充说明相关操作内容。2007 年 1 月 1 日起,《企业会计准则》已正式实施于上市公司中,同时国家也鼓励其他企业将其应用于生产经营中。《企业会计准则》成功取代了过去传统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二)会计准则特征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让财务报表的编制更客观地解释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它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强化了以明智的决策指导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新理念,又让一个趋于完整、系统化的有机统一体系首次登上历史舞台,从长远来看,它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新里程碑,为指导自身会计改革实践和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借鉴。如IASB主席戴维·泰迪(David Tweedie)所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还有如下的显著特征。

一是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生成了准则的约束力。通常来说,会计准则制定权力归属方有两类:政府和民间。由政府财政部门制定准则的我国,政府的行政命令就是其约束力的全部,因而执行时,其约束力会显现出无条件的特点。

二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状况进行如实表现。会计核算必须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是会计准则的根本要求,然而随着现今社会中经济业务、事项等愈加复杂,会计人员往往会产生迷茫的情绪。会计人员在接收到由会计准则提供的相关技术以及标准等信息后,反映客观经济现实的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的公允、真实,有助于对经济业务实质的体现,充分展现出我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

三是会计准则依赖独立审计与市场监管的配合。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内容事实上蕴含着趋于一致的目的,即致力于规范资本市场内的会计实务。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准则的规范作用至关重要,而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离不开市场监管与独立审计的相互配合,高效的独立审计和市场监管能提高对公司不遵守会计准则的违约惩处力度,进而更严格地规范上市公司。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规则的公平都离不开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和市场监管三者协同配合,有机统一。

(三)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会计理论与实务领域,有关全球会计准则的供需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会计国际化问题是我国成为WTO 的成员后积极参与解决的一项问题。

1973 年,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 IASC)正式成立,该组织的目的在于制定各国各地区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其属于民间团体,是来自各国的会计人员的聚集地。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初始制定阶段,IASC将各国的基本惯例和准则作为参考依据,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该组织政治背景不够牢靠。

1988 年,IASC共制定了 26 项国际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固然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病,如:企业可选择范围过大、准则实际上是各国会计实务的粗略汇总、依据准则编制的国际财务报表严重缺乏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不完善的准则可能很快就被时代淘汰。为了改良会计准则,IASC于 1989 年 1 月发布了《财务报表可比性》的征求意见稿(E32)。随后的几年内,IASC为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通过修缮原有的会计准则,大量减少会计备选方法,并对基准处理法和备选处理法做出区分。

由于IASC在修缮准则的进程中充分尊重了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的意见,因而得到了IOSCO的重视。IASC从 1995 年起开始着手制定一套足以流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核心准则”。而IOSCO在 2000 年5 月宣布完成对IASC的 30 项“核心准则”的评审工作,并加以大力推介,致使受到鼓舞的IASC将“协调与改进各国会计准则”的目标替换为“制定全球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是IASC在 2001 年 4 月改组后的产物。IASB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新颁布准则的名称,并将解释公告相应地变更为国际财务报告。IASC时期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和解释公告的权限,IASB可以选择继续使用,亦可修改或撤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IASC发展成了IASB,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发展历程。在大多数层面,IASB都与IASC存在差异,例如前者重视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而后者则更关注准则是否具备协调性。IASB的工作重点是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联系的趋同性。

关联国际惯例是我国开展会计改革时一直遵循的原则和方式,这一特征在 1985 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就有充分体现,随后在 1992 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等。在之后的几年里,在完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差异这一关键步骤后,我国还颁布了 16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虽然我国在参考国际会计准则时获取了很多经验和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不同,因此不能一味借鉴和引用国际会计准则,而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在 2006 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不再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历史成本计量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

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会计实务同样不可以直接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会计准则需要好的生存环境,例如完备的法律机制、良好的市场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这些同样也是推进我国会计事业国际化的稳固基石。

二、会计制度

在我国,企业经济业务及财务管理工作因为受到财务信息扩容的影响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一是企业方面要不断提升企业自觉性,加强对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国家方面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是结合国内外财会工作经验的一场试验,其致力于打造更透明、公开的财会信息,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落实新会计制度不能简单因为其取得的成绩就忽视各种问题的出现,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也意味着财会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企业需具有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自觉性,有计划性地预计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在实践中迎接挑战,也警惕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财会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有利于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和内部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政府财政与企业财会工作均在新会计制度的辐射范围之内,企业居于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而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开展的有关财务运行的各项工作都应以财政部新颁布的制度为纲。

1.概念解读

作为我国财政部实现企业财会工作标准化的财政制度,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主要体现了以下优势:第一,规范财会工作行为;第二,促进国家财务信息统一;第三,限制企业不当的工作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业逐渐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优势,并将其作为财会工作及财政管理的核心要素,致力于将新会计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

以下三个有关纳税调整的事项便是与新会计制度相关的资产要素:首先是由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纳税调整,其次是由投资业务产生的纳税调整,最后是由资产减值产生的纳税调整。企业的年度总结应当定期开展,同时要确保一年至少完成一次年度总结,企业资产情况应作为关注的重点,必要时还要评估资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情是新会计制度产生的基础,企业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将政策作为工作方向,引导财会工作向新会计制度靠拢,不断发展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2.特点解读

严谨性、现代代、可持续性可以概括为新会计制度的三个主要特点,企业在财会工作中应当不断追求上述特点的体现,从而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为了尊重新会计制度严谨性的特征,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态势来全面分析,开展相关的财会工作。一个蕴含企业发展特色的工作方案,不仅迎合对于严谨性的要求,还能普遍清除各项企业管理中的干扰要素,从而能高效有序地推进财会工作。

其次,新会计制度的一个主要目标便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构建便是其发展方向,国家经济形势、政策、营商环境等是制定新会计制度时必须深刻了解的现实因素。对于国家的制度而言,新会计制度是对原本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对财会工作的创新还是调整都因此产生了新的机遇,其中新技术的引入更是有助于财会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在实现治理模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新会计制度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最后,可持续性也是新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营商环境及经济环境是使会计制度发生改变的原因,因此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财政部承担着为其注入新能量的职责,从而确保其能够跟上经济增长的脚步。

(二)新会计制度与企业财会工作研究

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新会计制度一直追求的是对企业财会工作的有效优化,还要将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至预计的高度。因此,新会计制度为企业财会工作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然而任何制度由旧向新的过渡都需要一定时间,新旧制度之间差异性和新制度落实所面临的陌生的环境,都会为新开展的财会工作带来一定困阻。

1.积极影响

总体而言,经济新形势背景下的新会计制度为财会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企业财会工作、业务运行和经济发展均出现实质性的进展。积极影响主要在信息公开透明、工作严谨、核算标准化三个层面上尤为突出。

首先,新会计制度让信息公开度、透明度得以提升,有助于清晰地体察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各类资产便是其依据的基础要素,例如固定资产、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这也是对企业在某个时间段里经济价值的体现。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可以通过经济协作、交往沟通等形式获取经济效益。事实上,有个别企业的财务情况不利于交易对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一来便有可能会因此出现不良经济行为。企业经济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而不断提升,企业在此基础上可以使自身实际资产与市场价值量相一致,其同时也是交易双方准确判断价值、经济交易顺利完成的保障。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企业受到了更严格的制约,一方面需要定期清查资产、核算价值量,另一方面还需要监督谎报、隐瞒信息等不良行为,使企业资产市场的面貌真实地展现出来,从而确保交易的公平性。

其次,企业财会工作因为受到了新会计制度的影响而更加注重严谨性。基本国情是我国财政部首要考虑的要素,财政部将国际标准与我国标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的相同之处,新会计制度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工作顺利完成的一股坚韧的力量。新会计制度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严谨性,财会工作受其影响而具有严谨性。企业在财会标准的作用下,能够真正实现对收入与支出的同步管理,将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有效提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的严谨性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石,企业能够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等方面加以改进。财会人员在工作中同样要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企业的制度、经济信息等进行提前分析研究,从而使管理方案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工作人员需要对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和完善。综上可知,严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化解经济风险、弥补自身的不足,并且会使企业财会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推进企业财会工作朝着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最后,新会计制度实现了成本核算标准化。新会计制度中围绕着纳税调整的三个资产要素,规范着企业的纳税工作。具体来说,新会计制度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了自身的纳税类型与数量,也推动了企业未来对税务合规筹划。对于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来说,新的纳税政策将提示企业重视成本核算、资产清查等工作,自觉规范企业纳税行为,有助于减少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此外,新的纳税政策从缩减企业开销、成本支出的考虑出发,主动为企业提供合法降税的途径,以便企业能更好地巩固发展成果。

2.消极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推动企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内容更新、工作方法创新的层面上功不可没。在新形势、新时代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财会工作模式已不再满足新的发展需求。而企业财会工作由传统工作模式向新工作模式过渡的过程中,难免要面临着一定的困阻和挑战,如下是企业财会工作面临的潜在问题。

第一,制度不够完备。在当今社会中,计提制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计提制度在财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问题,计提制度仍需完善和健全。如果计提制度得不到健全,就会使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精确度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衔接性不足。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为符合时代需求,需要将旧会计制度中的不合理内容删除。事实上,企业财会工作受到旧会计制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问题。如果新、旧财会工作模式在衔接方面产生问题,那么便很有可能会对企业开展财会工作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降低。通常情况下,效益降低会发生在经济水平一般且处于推进新会计制度的初始阶段的企业中,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局,无疑会严重影响其持续性发展。

第三,管理水平较低。在新会计制度的落实中,财会人员如果对制度相关的认知过度匮乏,则会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新会计制度问世时间较短,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实际的财会工作行进不顺利,工作需求与个人能力不匹配。

(三)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具体优化

企业必须积极推动新会计制度指导下的工作交替,并确保新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只有以新会计制度为导向开展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会人员应在全局性把握新会计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潜在消极影响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优化改进财会工作。

1.完善工作制度

新会计制度是企业进行财会工作时的方针,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财会人员承担着完善、健全、创新工作制度的职责,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计提制度。工作人员还需要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工作的基础。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可以考虑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工作,这样可以不用顾虑是否存在支出情况,只需要在阶段性报表中记录发生在核算时间内的所有资金行为。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财会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计提制度进行完善,二是对计提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通过对资产真实情况的评估来有效降低计提信息风险。除此之外,财会人员还需引进“双核算”业务流程,该流程包括两大板块,即录入实际财务凭证、记录会计核算结果,从而清晰体现出企业资产的使用情况。财会人员还应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发挥优势,规避劣势,让记账模式进一步契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而为企业包括计提工作在内的财会工作带来制度保障。

2.对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化

会计人员在面对新会计制度与其他工作之间出现的衔接性差的情况时,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从而推动新工作顺利完成。首先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类、梳理以及细化处理;其次需要针对新会计制度下有关财务报表和会计科目的解读空间进行细致标注。完成细化财务报表和会计科目等相关工作,有助于合理规避各种弊端,财务工作将会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工作质量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企业应用借贷记账制度时,倘若财会人员能够精准录入每一笔账目交易、每笔资金的收支情况,每个阶段内的财务状况就都能一目了然。

对企业而言,高精尖、专业化的财会人员不可或缺,企业应通过制度宣传引进人才,并对其加以培训以便其深入理解并掌握新会计制度,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人才的引进能够推进新会计制度在企业财会工作中有序落实,对于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管理效率等大有益处;而收支情况的精细呈现,更有助于企业财会管理与企业整体运营效果。从长远来看,这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后续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kngtY3j8KrWEHE+VXpxU//vTJaPI2BKf0m0uOP+4hPu95kPqJ9qbYRRoPkb6n9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