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走进会计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集中体现。所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而会计职能便是企业的会计部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职能。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是由会计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固有的、直接的功能。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地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会计确认是指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确定是否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计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会计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并借助计量属性,确定被记录项目金额的过程;会计记录是指将经过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予以登记的过程;会计报告是指将日常记录的会计信息归类整理后编制成财务会计报告,以便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的过程。通俗而言,会计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其中: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的基础上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通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条规定:各单位应对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一)资产的增减和使用;(二)负债的增减;(三)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四)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增减;(五)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六)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会计核算环节如图 1-1 所示。

图 1-1 会计核算环节

(二)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以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企业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监督和审查。会计监督有许多要求,但它们相同的特点就是确保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和“经济主体所要求的规定或某些预期结果”相符,实现会计监督功能是为了对会计信息应用人员,甚至对社会、金融和经济界进行调节和掌控。在目前的形势下,会计监督要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所需要用到的经济信息真实、可靠。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1)真实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是否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或事项的真实状况。

(2)合法性: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

(3)合理性: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会计监督,可以正确地处理好其与国家的关系,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纪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监督。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会计部门所提供的资料都有其目标,目标变了,资料也会相应变化,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经营者、所有者的意图,为需求者投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即会计资料如不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不为经济管理服务,就无任何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那如何才能实现客观、真实的标准呢?在会计发展史上,自从有了会计核算,便有了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不可以脱离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又始终是围绕会计的管理目标进行的。在实务中,会计人员需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才能予以报账和编制凭证,财务负责人需对已编制的凭证、报表等资料进行审核,才予上报。

因此,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可概括为: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见图 1-2。

图 1-2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关系

【知识拓展——会计的其他职能】

会计的其他职能有:第一,应该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规划。第二,应该建立有效的经济指标体系,将企业发展中的会计控制实行责任制。第三,要能够做好企业运行资金的筹备工作,加大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力度。第四,要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议价标准建立议价体系。第五,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参与企业内部的重大经济决策。主要包括:

(1)预测经济前景: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根据信息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眼于服务各类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会计职能要实现从传统的算账、记账、核账、报账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职能持续转型升级。

【案例分享——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行为,其结果是造成会计报表不真实。它是一种违法的经济行为,其实质是欺骗信息使用者,主观操纵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利润倾向。从国家和政府的视角来看,会计舞弊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使有关的信息不能可靠地反映到政府的决策中,从而导致宏观调控出现偏差,对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等角度而言,若以不正确的会计信息为依据,可能造成误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上市公司角度而言,会计舞弊通常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形象,并最终导致该公司的整体业绩下降。

G公司于 2001 年 6 月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行,并于上海股票交易所挂牌。公司的ML型氨基复合材料是国内同类产品中最早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优良的材料特性,使其产品达到美国FDA,欧盟ESS,澳大利亚AS1647 的标准。由于ML新材料的实际生产能力已达每年 2.3 万吨,一跃成了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厂家。为了加强公司的质量和环境管理,该公司制定了质量、环境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努力达到质量和环境的持续改善。公司已通过ISO9001、 ISO14001 质量体系认证,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和市场竞争。 G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梳理:中国证监会于 2020 年 5 月 21 日向G公司出具了《调查通知书》。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对该公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最终发现了该公司存在的舞弊行为。广东证监局认为, G公司存在以下违规行为:一是公司在有关报表中没有披露关联关系及日常关联交易;二是 2018 年、2019 年年报虚报盈利;三是虚构保理业务,虚增其他业务收入。广东证监局对G公司进行了处罚,包括采取整改措施、警告和罚款 300 万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受到警告并被罚款人民币330 万元;首席财务官兼董事受到警告并被罚款人民币 160 万元。具体而言,该公司因未按规定提交G公司年度报告而受到警告并被罚款 20 万元人民币;该公司因G公司的虚假信息而受到警告并被罚款 140 万元。

二、会计的对象

会计作为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活动,其核心工作就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手段来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这也就是会计对象,即会计工作所针对之对象。

因此,会计对象可概括为: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由于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而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即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由于单位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所以不同单位的会计对象均有不同的特点。

从宏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微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

资金是指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而资金运动则是资金形态变化和位置的移动。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包括资金进入企业、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企业三种形式。而具体到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又有较大差异,比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娱乐业及金融业等,均有各自资金运动的特点,其中尤以工业企业最具有代表性。

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用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设备和材料物资为生产过程做准备,然后将其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产品,最后还要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对外出售并收回因出售产品而取得的货币资金。这样,工业企业的资金就陆续经过了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其形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工业企业用货币购买生产设备、材料物资的时候,货币资金转化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车间生产产品领用材料物资时,储备资金又转化为生产资金;将车间加工完毕的产品验收入到成品库后,此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将产成品出售又收回货币资金时,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我们把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运动过程叫作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叫作资金周转。实际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周而复始、不间断、循环地进行的,即企业不断地投入原材料、不断地加工产品、不断地销售产品,其资金也是不断循环周转的。就整个企业的资金运动而言,资金的循环周转还应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退出。资金的投入是指资金进入企业。企业进行经营生产活动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资金投入包括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前者构成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形成了企业的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资金的退出是指资金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包括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资者的投资、偿还各项债务、上缴税费、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内容。这是指一部分资金离开企业,游离于企业资金运动之外。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是资金运动的三个阶段,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一个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也就没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就没有资金的退出。

把会计的对象描述为资金运动,这是很抽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应该是详细具体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若干次分类,使之具体化。要顺利开展会计工作,有必要对会计对象作进一步的具体化,即对会计对象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分类,揭示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便将会计对象生动、形象、具体而又全面地呈现出来。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有助于人类进行经济管理。在对会计对象的一系列具体的分类中,其中最概括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层次的分类就形成了会计要素。也就是说,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其自身则构成对会计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分类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要素的分类不是随意进行的,它应依据会计目的,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完成。所以,更确切地说,会计要素是依据会计目的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对资金运动进行的分类,就是会计要素;对会计要素进行的分类,就是会计科目。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要素分成六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而每一会计要素又可分成若干会计科目。对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内容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进行学习。

三、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中所确定的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的目标如图 1-3 所示。

图 1-3 会计的目标

四、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会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用来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采取单一的方法形式,而应该采用方法体系的模式。因此,会计核算方法由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等具体方法构成,这七种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具体内容为: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指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对象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事先规定分类核算项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以获得所需要的核算指标。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核算项目设立各自的核算账户,如银行存款账户、应付账款账户等,在每个账户中分别登记其增减变化和结存情况,从而为经营管理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会引起至少两个账户的变化,或同时出现增减,或此增彼减。这种变化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例如,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 10 000 元,此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引起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 10 000 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库存现金增加了 10 000 元,该项经济业务需要在“银行存款”账户记减少 10 000 元,同时又要在“库存现金”账户记增加 10 000 元。采用这种方法记账,使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发生对应关系,登记在对应账户上的金额相等。账户的对应关系及金额相等的平衡关系,企业可通过其完整地反映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关系,企业可通过其检查有关经济业务的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单式记账法,则只能对其中的一种变化进行核算和监督,就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全貌。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任何单位发生会计事项都必须取得原始凭证,以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经办人取得原始凭证后,应将原始凭证递交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即审核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完备、手续是否齐全、业务的发生是否合理合法等。原始凭证经审核无误后,才能够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审核无误后,才能够登记会计账簿。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人员都应根据实际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无误后,方可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有效手段。

(四)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用来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账户的集合,是记录和存储会计信息的数据库,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会计账簿所提供的各种数据资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有关会计账簿上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填制会计凭证,使经济业务全部记入会计凭证,只是取得了一个记账的依据,但会计凭证是大量的、分散的,只有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类记入在账簿中设置的有关账户中去,才能提供比较系统、完整的会计信息。登记会计账簿使大量分散的会计凭证归类并加工成系统、完整的数据资料,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凡是独立核算的企业都必须进行成本计算。工业企业需要计算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商品流通企业需要计算商品进价成本和销售成本。例如,工业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要耗用材料、支付薪酬、发生制造费用,这些费用要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来加以归集,并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联系起来,计算每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数量产品应负担的费用,即单位成本。成本计算要在有关的会计账簿中进行,同时会计凭证的填制和传递也要适应成本计算的要求。成本计算可以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符合节约原则和经济核算要求,与目标成本相比是节约还是超支。这对于促进企业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正确地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地计算成本,也是企业正确计算利润的前提条件之一。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以保证账簿记录真实可靠的一种专门方法。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可能会造成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不符。为了加强会计记录的准确性,保证账实相符,企业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在清查中如果发现某些财产物资和资金的实有数额同账面结存额不一致,应分析原因,明确经济责任,并调整账面记录,使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企业通过财产清查还可以发现财产物资保管和债权、债务管理中的问题,以便对积压、毁损、短缺的财产、物资和逾期未能收回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财产管理,从而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挖掘财产物资的潜力,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费用开支。总之,财产清查对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监督财产的安全与合理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会计核算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总结,就是对账簿记录定期加以分类、整理和汇总,形成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各种指标,再报送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其据此做出决策。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一系列核算指标,是考核和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国民经济综合评估所必不可少的资料。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会计人员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方法如图 1-4 所示。

图 1-4 会计核算方法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学习会计核算理论时必须要掌握的,另一类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包含的主要内容。首先,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资金运动中,难以明确企业会计核算对象,为了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会计人员必须把相同性质的经济内容划分到同一种类。企业会计划分种类时需要严格参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来进行。对于企业资产来说,其必须对资产进行分类核算,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运作情况。其次,在会计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采用合适的实务方法。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主要是指企业连续记录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在时间前进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准确登记,充分反映出企业的收支情况;同时,会计人员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全面总结会计信息,并且把它展示出来,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把会计信息分化、组合,也就是编制成会计报表,从而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会计人员通过成本计算能够为企业填制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登记提供有效的数据。

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对于会计账簿的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定期账实核对方面,要求“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五、会计四大基本假设与会计记账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会计工作只有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即作出某些基本假设,才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理想的环境中。会计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越发展,社会经济环境越复杂,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面临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假定,即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实质上就是有关企业社会环境的基本假定。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就如数学学科,我们在推导某一定理或公式时先假设一定的前提条件是成立的。会计有一定的理论,会计基本假设就属于会计理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试图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预测一些现象。就会计方法而言,会计理论必须包含一套基本的前提条件(又称为假设)。这些前提条件可以是不言而喻的,也可以是推定的,要经得起统计推理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前提条件通常就被称作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作出的合理设定。为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和计量属性等进行一定的设定,这些设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是确保会计核算顺利进行的前提。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均以会计基本假设为依据。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如图 1-5 所示)。这四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会计基本假设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而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基本程序和计量方法所作的基本假定,也称之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图 1-5 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记录和报告。企业要进行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就要明确会计人员“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即会计人员的立场。所以会计主体假设是最基本的假设,是其他基本假设的基础。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即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如果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就是一个企业;如果是非营利性的单位,就是一个事业、机关、团体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而不是漫无边际的。会计主体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②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③会计上实行独立核算。

【知识拓展——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同,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会计主体的存在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是一个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或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进行独立核算的相关部门,例如财务部门本身,这时的它不能称之为一个法律主体,只能算作是法律主体的包含物。法律主体就是法律关系主体。法律主体所包含的内容较广,可以是法律所制约的个人,也可以是法律所制衡的个体,它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无一不受其制约。一般来说,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并不对等,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但一个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此外,同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有多个会计主体。法律主体强调的是参与,会计主体强调的是被核算的空间范围。例如,某企业的产品实行“厂家直销”的方式销售,它在各地区设立了专门的销售机构,这些销售机构可以进行独立核算,那么这些销售机构就是会计主体,但它们不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会计主体可以是具备法人资格的:比如XX有限公司(包括母公司、子公司)、 XX股份有限公司一般是强制要求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比如分公司、集团、分厂、车间、事业部、办事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一般是根据内部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相对于停止经营、濒临破产这两个发展状态而产生的会计假设,即企业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且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其经营活动是永久持续的开展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或进行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担的债务将正常偿还。比如,某企业购入一项商标特许使用权,可使用年限为 10 年,这意味着企业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内可正常经营 10年,那么企业所拥有的这项无形资产也将在经营范围内使用 10 年,则其应从会计角度分析该项无形资产,并需要进行资产、成本核算,从而进行准确的损益计算。因此,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持续发展是企业能进行核算的重要前提。当然,企业用一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与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摊销一样都体现了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上的,否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如: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计量,并按期(假如按 5 年)计提折旧;否则,固定资产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要把未提取的折旧在清算前全部分摊。企业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即企业正常经营期间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3.会计分期

一个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其经济活动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为了及时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在时间上把连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用起止日期加以划分,形成会计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的假设。从目的来看,会计行为是一个需要按时、按点进行准确核算的行为,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的分析和总结,所以需要进行会计分期的假设。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可定义为: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最常见的会计分期是一年,即会计年度,是从公历年度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称为年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可以分成季度、月度、半年度,半年度报表常见于上市公司,就是平时说的上市公司中报。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明确了何时报告会计信息的问题,界定了本期、前期和后期等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分期与业务周期不同,有的业务周期不足一个会计期间,而有的又持续几个会计周期。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于企业收支损益有较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会计期间的划分也应该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在进行会计分期的过程中,企业必须按照经营状态、资本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三大会计基本假设之间的关系如图 1-6 所示。

图 1-6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之间的关系

【注意】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4.货币计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为商品的购销、各种原材料和劳务的耗费等实物运动。由于商品、各种原材料和劳务的耗费在实物上不存在统一的计量单位,无法比较,为了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其计量尺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会计核算就必然选择货币作为其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进行计量,具有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作用。货币计量假设统一了会计的计量方法,因为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会计采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主要是由于:其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货币是经济活动计量中最被广泛使用的计量单位。在日常的经营中,经济业务的拓展方向是不可限定的,这些经济业务的价值核算主要通过货币来进行精准衡量。由于企业的实物所展现的形态不同,其可采用的计量方式也多种多样。会计本身就是对各类形态的实物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进行核算,要核算就要有计量依据,还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反映,而货币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等优点,所以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是维持流通的最优选择。其二,货币计量的前提中还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意义。由于通货膨胀普遍存在,货币的实际价值是有所改变的,但货币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它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企业资产类型得到相应的计量,其结果都以货币计量的形式被进行有效地统计,不同时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以计算其经营成果。

【注意】

①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②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③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规则。会计作为一种核算系统,也遵循着相应的财务核算规则,即人们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必须确定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在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依靠假设进行的,在进行会计基本假设操作的过程中,会计工作的相关内容都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制度,相应的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规范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企业的有效发展。会计基本假设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核算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因此,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反过来又指导会计实践工作。

(二)会计记账基础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而在企业经营中,一些经营业务的款项结算与经济业务可能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比如企业销售了商品,但本期并没有收到货款,货款将在下一个月才能收回;或者企业预先收取了客户部分货款,但并没有向客户提供商品。由于这些涉及收入或费用的经济业务的款项必须跨期结算,从而导致企业在进行收入或费用核算时,必须选择恰当的会计记账基础。会计记账基础是指在确认和处理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时,选择的处理原则和标准,其目的是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配比,进而作为确认当期损益的依据。运用的会计记账基础不同,对同一企业,同一期间的收入、费用和财务成果,会计核算出现的结果也不同。会计记账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在会计上有两种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即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按照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来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是收款的权利;责,是付款的义务。即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不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为依据,而是以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发生为依据。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影响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水平,判断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当期实现的收入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1)权责发生制对收入的确认

【例 1-1】2023 年 12 月 5 日,阳光公司销售商品一批,商品价款总额为 5 000 元,货款暂未收到。

思考:阳光公司此时是否实现了收入?

【例 1-2】2023 年 12 月 8 日,阳光公司预收货款 2 000 元,款项已存入公司银行账户。

思考:阳光公司此时是否实现了收入?

(2)权责发生制对费用的确认

【例 1-3】2023 年 12 月 30 日,阳光公司用银行存款支付下一年第一季度的房租8 000元。

思考:阳光公司此时是否发生了费用?

【例 1-4】2023 年 12 月 3 日,阳光公司向银行借款 100 000 元,年利率为 6%,6 个月后归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3 000 元。

思考:2024 年 1~6 月,阳光公司是否有费用发生?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者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是按照款项的收付时间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记账基础。

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真实收到现金或银行存款形式的收入,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真实以现金或银行存款付出的费用,不论该款项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的核心是将收入确认为收到款项的期间,将费用确认为支付款项的期间。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优缺点

(1)权责发生制的优缺点

优点: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承担的费用,进而可以把各期的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合,便于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

缺点:采用该种会计记账基础,可能出现形如一个在利润表上看起来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实际上有可能在资产负债表上观察到该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能及时变现的资金,以致公司在应对突发状况时陷入财务困境,进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收付实现制的优缺点

优点:会计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能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收付实现制操作相对容易,易于被使用者理解,且数据处理成本比较低。

缺点:不利于进行成本核算;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不能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对外投资业务;不能真实地反映当年收支结余;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等会计事宜。

【课堂练习】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业务,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分别确定阳光公司 2023年 12 月份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①12 月 2 日,阳光公司销售产品,并收到现款 120 元。

②12 月 5 日,阳光公司销售产品 180 元,收到现款 50 元,余款尚未收回。

③12 月 16 日,阳光公司收到A公司 8 月份所欠货款 200 元。

④12 月 20 日,阳光公司收到B公司交来 9~12 月份仓库租金 160 元。

⑤12 月 30 日,阳光公司支付本月电费,共计 200 元。

⑥12 月 30 日,阳光公司计算出本月应交所得税 80 元,尚未缴纳。

⑦12 月 30 日,阳光公司缴纳上月所欠电话费 100 元。

六、会计信息的八项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分期的要求对外报告的信息。我国经济发展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经济形势变化也较快,而企业不仅需要面对多变的发展环境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运营和管理能力。同时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数据时代影响,会计信息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断提升,我国现阶段企业在会计信息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无法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运营决策、发展规划的制定及运营计划的实施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决策不当和管理失误都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的管控工作十分必要,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并消除存在的不足,减少不良会计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保障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会计人员在核算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事实,不得随意虚构捏造数据,同时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对于一些辅助性表格、发票等票据不得出现涂抹、修改的痕迹。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一定要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就需要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报告时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实际经济需求,发挥投资方与使用方的纽带作用。进行财务报告时,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可理解性。会计在进行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形式,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记录,并做好财务报告,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方便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

(3)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向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和判断,那么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因此,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其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1)预测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

(2)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未来决策。信息反馈价值与信息预测价值同时并存,相互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让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想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就必须首先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熟知会计信息内容。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要准确、清晰、简洁、易懂,既能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又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从会计核算上看,会计信息要依据合法、方法适当、记录清晰准确、账户对应关系清楚;从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看,会计信息要内容完整、项目齐全、数字准确、勾稽关系清楚。

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联结点。若信息不能被决策者理解,那么这种信息则毫无用处。因此,可理解性不仅是信息的一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传递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而使用者也应设法提高理解信息的能力。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既能横向可比,也能纵向可比,即不仅要能同一时期不同企业比较,还要能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比较。不同时期会计信息前后各期也必须一致,不要随意变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此即纵向可比,是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企业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此即横向可比,是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从而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如能相互可比,就会大大增强信息的有用性。一家企业的会计信息如能与其他企业类似的会计信息相比较,如能与本企业以前年度同日期或其他时点的类似会计信息相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似相异之处,进而发现本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映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会计人员可能会碰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吻合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以前,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己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应当对交易或事项区分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给予充分、准确的披露。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强调重要性的要求,一方面可以提高核算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遵循会计处理重要性的要求,必须在保证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兼顾全面性和重要性。

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时,其就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数量方面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期末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计量,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以免虚增资产和收益。具体地说,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时,要保持必要的谨慎,不要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这些时候,企业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就是会计谨慎性的要求。例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要求体现于会计确认、计量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企业不能漫无边际、任意使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否则将会影响会计确认、计量的客观性,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合理地估算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在风险真正发生前就化解,对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从而有助于企业正确决策,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及时性在会计确认、计量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会计人员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就进行会计处理,从而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这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又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大大降低其对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这就需要会计处理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同时也受到信息化时代特点影响,因此企业更需要做好管理信息的控制和质量提升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是保证企业信息真实性的基础,更是企业进行运营和发展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企业不能回避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开展质量维护工作,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在企业中的应用深度,使会计信息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读一读:会计之道——“诚”】

明清 500 年间有一批商人,他们走南闯北,足迹横跨欧亚大陆,南至东南亚,北到莫斯科、彼得堡等,东起大阪、仁川,西到伊犁、喀什噶尔。因山西为古晋国封疆,这批商人又被称为晋商。晋商依托山西富产盐、铁、麦、棉、皮、毛、木材等特产的优势,进行长途贩运,发展为票号商人,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夺中国金融之先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繁荣。

2017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高度评价晋商精神,指出: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

2022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中国票号博物馆参观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2023 年 1 月,我国财政部首次制定印发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财会〔2023〕1 号),明确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方面“三坚三守”的具体要求: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坚持学习,守正创新。该规范旨在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诚信,乃立身之本、立道之基、立人之蕴、立世之本。西晋的羊祜在《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旨在说明为人应该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的处世原则。晋商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诚信”都是一则重要内容。榆次常氏家训中说“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意在说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雷府家训中有“蓄积蕴养,乐道安贫,温良恭俭,礼仗诚信”的教诲,围绕君子修身修心修德阐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李氏家训中“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旨在告诫后世子孙,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须以诚信为先。从现代意义上说,会计人员是否诚信守法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和社会风气。因而,会计从业人员应树立诚信理念,立身以诚、立业以信、守法奉公、心存敬畏。

七、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运用特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将满足所需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的准确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它会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造成影响,而且会对会计信息利用者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会计计量主要有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属性是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企业确定相关产品的金额也是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测算的。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基础,而会计计量的核心是计量属性,计量属性对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起关键性作用。因此,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行为和结果,也就会出现不同的会计信息,对会计工作产生不同影响。

(一)历史成本

1.概念

历史成本也可以称为原始资本,是资产初始的交易价格,即取得资产时的公允价格。例如存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与后续计量就都采用了历史成本。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不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条件时,也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2.优缺点:

优点:①较强的可靠性。历史成本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确定的,是以交易时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符合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需要。因为交易价格都有买卖凭证作为证据,使其满足了最初会计记载的需要——原始凭证,所以企业必须以记账凭证为基础来进行编制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报表。历史成本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会计计量属性。②历史成本容易取得,操作简便。实际中,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众多要求里面最为重要的约束前提。成本相对低和方便获取是历史成本突出的优势,因为历史成本的入账价格实质上就是已发生买卖的价格,不需要企业耗费额外的成本去获取,而且在入账之后,无论环境如何改变,都不会重新进行计量。

缺点:①无法反馈资产的真实价值。由于外界物价环境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尤其是当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固定的历史成本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其难以准确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价值;②历史成本的相关性较差。随着会计报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成本较弱的相关性已经无法满足会计报表的制作需求,导致其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不小的限制。

(二)重置成本

1.概念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获取与过去某项资产相同资产而需要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例对盘盈的资产以及对捐赠的资产进行计量时运用重置成本。重置成本计量与当前的市场价格密切相关,但现实生活中要确定重置成本往往比较困难,因为进行重置成本计量时要求当前对比参照的资产与原持有资产基本吻合,一旦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会影响信息的可靠性。

2.优缺点

优点:在物价发生大幅上涨时,其能够对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避免通过少计成本增加利润,并且重置成本能够对资产当前的价值进行准确反映,这就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实用性。

缺点:存在含义模糊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技术的革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难以找到与原有资产相一致或类似的资产,而且确定其具体数值难度较大,由于缺乏类似资产的支持,在没有相关证据的前提下,只能通过估计进行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1.概念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的估计出售价格去除成本和估计的出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例如存货在后续计量时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能够反映与现金等值的信息,但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可变现净值不仅操作较困难,也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因素,只适用于计划未来将销售的资产或未来将清偿的负债,无法适用于企业所有资产。

2.优缺点

优点:能够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资产未来的实现价值进行准确的反映,具有较高的谨慎性特点,并且还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变现价值,为各项决策的有效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缺点:适用范围较窄,无法用于企业的所有资产上,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并且还有可能出现违背持续经营假设,这就导致其参考性严重失真,而且主要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得出,缺乏客观性。

(四)现值

1.概念

现值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或负债所能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

2.优缺点

优点:现值是根据资产的时间价值进行计量的,这就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为各项财务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同时还能对实际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缺点:现值的计量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高低会对现值计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等财务观念时,这就会导致现值的可靠程度严重降低。

(五)公允价值

1.概念

公允价值也叫公允价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确定公允价值依赖于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

2.优缺点

优点:①公允价值更加符合资产的本质定义。资产的特点之一是预计能为企业产生经济利润,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会计主要是根据过去已交易的事项来获取需要的信息,然而对企业的资产的未来价值往往很难根据会计资料直接获取信息。而公允价值是人们在公开活跃市场上相互买卖得到的价格,在该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金额都是以交易双方自愿在公平市场交易情况相互进行资产互换或债务偿还的金额为依据。②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能够及时表达市场经济动态是公允价值较为突出的特点,实务中企业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计算的,历史成本下的收入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而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算的,因此会形成差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将成本费用转化为市价,从而使收入和费用相匹配,然后更加真实地表达企业的经营成效、运行状况及所能承担的财务风险,让投资者据此给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缺点:①可靠性程度不够。公允价值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市场价值的主观分析,然而实际市场情形变幻莫测,有时很难确定某项资产交易的价格,有的又由于缺乏及时的信息及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等原因无法获取价格而只能估计,特别是那些长期性的与应收应付有关的项目更难预测。②可操作性较差。首先,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资产类型,而且身处的市场环境也不一样,很难对市场信息的是否真实进行辨别,活跃市场中那些的交易价格有判断难度很大的问题也不易解决。现实工作中,会计人员只可以大概地评估或采用相近价值的操作。其次,运用现值技术是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这是因为不相同投资方之间、投资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可能做不到完全统一。由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具有很大难度。

【知识拓展——主要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1.历史成本所反映的是某项资产的过去价值,而其他四种计量属性所反映的是某项资产的现时价值,这要予以有效区分,避免混淆。

2.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所反映的是为重新获得某项资产所必须支出的成本,而当资产不存在时,其就无法通过真实的交易获悉其价值的相关信息。此时,会计人员就要根据预测的资产对其价值进行评估,那么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等。

3.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关注的是未来某一段时间,其所反映的资产价值构成中不包含贴现值。若可变现净值所关注的时间较近,此时的可变现净值就等于公允价值,其中主要体现的是会计计量过程中的成本效益。

八、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一)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是指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依法采取下列一种方式组织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一)设置会计机构;(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岗位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三)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四)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方式。这一规定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繁简情况决定是否设置会计机构。但是,无论单位是否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不能因为没有会计机构而对会计工作放任不管,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职能机构,会计人员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和素质都相当的、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会计工作,保证本单位正常的经济核算,各单位原则上应设置会计机构。

第二,不能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应当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岗位责任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由会计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会计主管人员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权,按照规定的程序任免。

第三,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至于一个单位究竟需要配备多少会计人员,设置多少会计岗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和业务工作量、经营规模等因素来进行设置。

(二)代理记账

代理记账机构是指依法取得代理记账资格从事代理记账业务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可以依法从事代理记账业务。除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领取由财政部统一规定样式的代理记账许可证书。代理记账机构可以接受委托办理下列业务:

(1)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包括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2)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3)向税务机关提供税务资料;

(4)委托人委托的其他会计业务。

【注意】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三)会计人员

1.会计岗位的有关规定

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并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出纳人员不得兼任(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会计人员的有关规定

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社会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一名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其职业所需的相关专业技能,为顺利开展会计专业活动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3.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规定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指担任会计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这些资格是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必备条件,获得资格的途径是通过参加财政部和人事部。共同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并且成绩合格。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办法,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人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

4.会计人员法律责任

(1)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二十万元以上的,对单位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公职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其中的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一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公职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

(1)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范围

①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

②不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2)开始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

①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当自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学分。

②不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自从事会计工作的次年开始参加继续教育,并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规定学分。

(3)学分制

①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不少于 90 学分。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 2 /3。

②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的学分,在全国范围内当年度有效,不得结转以后年度。

③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实行登记管理。

(4)用人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将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5)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应当作为聘任会计专业技术职务或者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1——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和考试科目】

(1)报考基本条件

①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

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③热爱会计工作,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2)报考初级资格,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及以上学历。(其中:“技校学历”是指经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可的技工院校学历。)

(3)报考中级资格,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 5 年。

②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 4 年。

③具备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 2 年。

④具备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 1 年。

⑤具备博士学位。

⑥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

(4)考试级别和考试科目: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和《中级会计实务》。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在连续两个年度内,全部考试科目均合格者,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

【知识拓展 2——出纳与会计】

出纳与会计都属于财务人员,二者的工作既有区别,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必然的联系。从人员关系上来讲,出纳人员与会计人员都属于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工作者;从业务关系上来说,出纳与会计都属于一个单位的财会岗位,工作中应相互协助、密切合作,即“出纳管钱,会计管账”。

出纳负责的工作:出纳人员专管货币资金的收付以及与之相关的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同时,出纳人员还必须每日或者定期与会计人员对账,核对双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账实是否相符,以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从而避免多报、冒领等差错。因此,出纳人员不是单纯地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存款的存取,也要涉及部分会计业务,所以需要学习会计知识,以便在填制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时,熟练地掌握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

会计负责的工作:会计人员专管总账和除货币资金之外的其他明细账。会计岗位有许多细分,如记账会计、税务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人员要负责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从平行登记总账、明细账到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完成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

【知识拓展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一)坚持诚信,守法奉公。牢固树立诚信理念,以诚立身、以信立业,严于律己、心存敬畏。学法知法守法,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维护会计行业声誉。

(二)坚持准则,守责敬业。严格执行准则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勤勉尽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敢于斗争,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

(三)坚持学习,守正创新。始终秉持专业精神,勤于学习、锐意进取,持续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会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检测】
一、判断题

1.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之间互无联系,是相互独立的。()

3.会计方法主要是指会计核算方法。()

4.凡是特定对象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5.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是同一概念。()

二、单选题

1.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 )。

A.实物量度

B.劳动量度

C.货币量度

D.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和管理

B.控制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事项是()。

A.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与外企业签订购料合同

4.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A.时间范围

B.空间范围

C.期间费用范围

D.成本开支范围

5. 2022 年 3 月 20 日阳光公司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 60 000 元,6 月 20 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2022 年 3 月

B. 2022 年 4 月

C. 2022 年 5 月

D. 2022 年 6 月

7.()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将每一个会计主题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

A.持续经营

B.会计年度

C.会计分期

D.会计主体

8.会计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

A.实物运动

B.资产

C.资金运动

D.收入

三、多选题

1.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列各项中应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是()。

A.本期销售货款收存银行

B.上期销售货款本期收存银行

C.本期预收下期货款存入银行

D.计提本期固定资产折旧费

E.以银行存款支付下期的报刊杂志费

2.下列各种方法属于会计核算专门方法的有()

A.登记账簿

B.成本计算

C.复式记账

D.监督检查

E.预测决策

F.财产清查

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 )。

A.会计主体

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

D.货币计量

4.会计分期可分为( )。

A.年度

B.季度

C.半年度

D.月度

四、综合题

阳光公司 2023 年 12 月发生下列交易或事项:

(1)销售产品 70 000 元,其中 30 000 元已收到存入银行,其余 40 000 元尚未收到。

(2)收到现金 800 元,为上月提供的劳务收入。

(3)用现金支付本月份的水电费 900 元。

(4)本月应计劳务收入 1 900 元。

(5)用银行存款预付下年度房租 18 000 元。

(6)用银行存款支付上月份借款利息 500 元。

(7)预收销售货款 26 000 元,已通过银行收妥入账。

(8)本月负担年初已支付的保险费 500 元。

(9)上月预收货款的产品本月实现销售收入 18 000 元。

(10)本月负担下月支付的修理费 1 200 元。

要求:1.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 12 月份的收入、费用。

2.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 12 月份的收入、费用。

五、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如何认识会计的本质?

2.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如何理解?

3.会计目标有哪些? Dltmpdy0dCx1U+6COeG4j4hLIwmAg3UPPFA6LmDSqUjYXDalS3aJ8mwOmKF0Vp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