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身份困惑:社会各界对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存在某种“误读”

在知识与市场间距离不断缩小的时代,学术职业仍然受传统教师观、资本全球化逻辑和知识权威性的消解等因素影响,造成社会各界对大学教师学术身份在道德、经济和知识层面的认识偏差。

道德层面,大学教师“道德人形象”的理想化倾向严重。长久以来,教师被视为道德典范,承担着教化民风和价值引领的公共责任,具有追求至善的完美人格。“预设师德的理想化,并要求教师按照理想化人格行事,将教师塑造成道德圣人,具有严重的理想主义倾向。” 教师言行举止若超脱圣贤准则,则必然招致批评。当教师行为不符合圣贤准则或僭越学术伦理时,往往会被贴上“污名化”标签。当教师清贫乐道和甘于奉献的形象被世俗文化和金钱逻辑所浸染时,一些教师的形象进一步“污名化”,成为大众眼中的学术腐败分子和道德败坏分子。个别教师违背公序良俗、不良媒体煽风点火和社会舆论缺乏理性引导的背景下,在一些人眼中,大学教师俨然成为“只是收钱办事的受贿人,学术腐败的造假者,骚扰学生的色情狂,斯文扫地而权威尽丧” 。甚至有人认为,大学教师现在已经是一群被社会抛弃的“悲观主义者” ,他们丧失了宰治公共生活的权威地位,沦为市井小民和平庸之辈。

经济层面,大学教师“经济人属性”的合理性被无限放大。现代大学的行会属性和教师作为人的经济性都决定了教师身份的经济人属性。马克思也强调,“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承认教师具有经济诉求并不意味着要强化经济人属性在教师身份属性中的地位,更不是试图以教师经济诉求的满足程度来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学术资本主义语境下,知识正成为当今时代最稀有、最宝贵的资源,正逐渐资本化而成为一种私有化产品 。世俗观的强化和谋求合法权益诉求的高涨,使得教师职业超越伦理神圣化形象而将谋求合理化经济诉求置于生命本体论高度加以审视。但过度强化其经济人属性,将导致教师不再是“道德虚体”而变成“功利实体”,其“修道明治”之追求将逐渐被“求利治生”之追求所取代。于是教师在消费价值观的冲击下变成这样一群人:“热衷于参与校外自由职业活动,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服务等,慢慢成为政府、高校,甚至外部企业的雇佣者,逐渐忘却了作为知识生产主导者的本色。” 一些教师竞相奔走在“学术名利场”中,整日忙于申请课题、学术兼职、创办公司、技术参股以及校外培训辅导等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无暇顾及学生及其发展诉求,变成学术商人。

知识层面,大学教师“知识人定位”的平庸化被不断承认。“学问成为被机械裁定和测验其价值的产品,被计件化的产业模式定价并买卖。最终知识创生的神圣性被削弱,而被视作平庸化活动。” 知识确定性的弱化和知识获取方式的多元化,导致教师不再被赋予宰治文化生活的权力,转而变得像其他知识工作者那样,为国家政策、执政理念和社会治理价值观服务。学者的特殊待遇、自我提升的权力以及专业成员的自主性等权力存在的合理性被弱化,转而增加的是:社会对待大学的态度将会像对待其他社会组织那般,对待学者像对待其他劳动者那般 。教师不再是文化生活的“立法者”,不再在公共领域、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学术探讨等领域扮演绝对权威,对价值冲突和文化纠纷进行仲裁;学术资本化背景下,教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不断强化,成为公共政策和文化价值观“阐释者”,其批判性和学术独立人格面临着冲击。大学教师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份贬值和平庸之旅,为公共生活呐喊的英雄式人物也逐渐蜕变成世俗化的功利实体。 HuvMuk/q3PHfaFnHRFzUCNtdR/3h6Y3JjGzBBB4RVN3zm+AK1PMERSwIOp4oPo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