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同学,女,Z专业大三学生。
咨询的问题是她因觉得前途迷茫而感到焦虑。
我到了咨询室,G同学已经在等着了。第一眼见到她,我就感受到一种紧绷和焦虑的情绪。于是我说,我们先休整一下,静一静再开始。
一开始,G同学讲不出具体的问题,只说自己觉得前途迷茫,害怕找不到工作。我十分好奇她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于是进行了询问。同学没有直接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爆棚,几乎没办法正常学习和生活。于是我再次询问道:“是什么促使你来做咨询的?”
咨询到这里进入了瓶颈,我反复询问咨询动机,但G同学始终表现出抗拒,要么说不知道,要么一直描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提出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的问题。我告诉她,如果她认为有必要,可以去看看。这时G同学却又退缩了:“那我应该去哪里看呢?我不知道。”我说:“可以考虑M医院。”学生继续退缩:“可是M医院的号很难挂。”我听后有点不淡定了:“如果你挂不到号,你打算怎么办?算了吗?”
学生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大概五分钟以后,我说:“如果你没有要咨询的具体问题,我们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又是一阵沉默,其间我一直坚定地注视着她,大约2分钟后,她终于开口。
原来,临近期末,G同学觉得自己很可能会挂科,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焦虑,感到自己未来无望。
我问她为什么觉得自己会挂科。G同学说因为自己对当前专业不感兴趣,上课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不进去。
“是所有的课程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吗?还是只有某些课程无法集中?”我顺着她的话追问。
G回答说:“不是的,只有二三门课是这样。”她说了具体课程名字,都是他们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难度较大,这些课程集中在同一个学期的确会造成一定压力。
她继续说:“我一上课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是第一次上课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吗?还是后来出现的?”
“我也不记得了,总之我一上课就想哭。”
“A课和B课也是你们的专业课,这些课程你可以集中注意力吗?”
“好像可以。”
“你刚刚提到的不能集中注意力的课程和这几门课程有什么不同呢?”
“好像是它们要用到数学比较多。我一直就不擅长数学,对数学也不感兴趣。”
“所以这几门课对你来说是挺有挑战性的,哪怕你投入一百分的努力可能也无法取得一个特别满意的分数,是吗?”
我话音刚落,该学生已经泪流满面,并不停责备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责备自己不够努力。其实这也是一种逃避。对于G同学来说,“不够努力”似乎比“努力了也做不到”更容易接受。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合理性,哪怕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合理的选择。例如,在上课走神这件事情上,G同学不停责备自己,但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那就证明这其中一定有她想要的“好处”。
我问她:“假设课堂走神这件事对你是有好处的,那个好处会是什么呢?”
她说:“走神了我就可以认为我学不好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不是我本来就做不到。我们这个专业是学院的王牌专业,大家都很优秀。我能考到这个专业,家里人都为我骄傲。我很努力地想要保持这种光环,但是真的太难了。”
该学生说,大学的前两年,她还能勉强保持一种平衡。大三上期的几门核心专业课让她一下子应付不了了,使她信心崩塌,陷入了恶性循环:上课听不进去,却想要努力赶上大家,但发现听不懂后压力变大,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叠加的焦虑让她陷在挂科、退学、前途无望的念头里。
我充分肯定了她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的想法。“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高考之后很少有人能立马就明确自己的兴趣,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首先,你面对这样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依然能尽全力去学习,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其次,你之前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证明你的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过这学期的这几门课确实挺难,放在一起肯定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压力。之前你落下的比较多,你觉得这几门课中哪些是肯定要挂的?哪些是努力一下还有机会及格的?”
这时候学生已经冷静下来了。她想了想,告诉我说其实并没有到肯定要挂科的地步。
“那么我们就以你认为最难的那门课程来看,你认为最难的部分是哪些知识点?现在你还能就这些知识点做什么?”
她讲了讲自己具体觉得困难的部分,然后提到自己正在看书学习这些知识点,也在补做一些习题,不懂的地方还去请教了老师或者同学。
“这样就很好,现在离期末还有时间。”
我对咨询的内容稍做整理和总结后便结束了本次咨询,并先行离开了咨询室。走之前,我告诉她可以在房间里坐会儿,不会有人打扰她,她可以平复好情绪再离开。
人的选择如此奇妙,哪怕是看起来最“坏”、最不可思议的选择,也隐含着正向、积极的动机。例如,选择在课堂上走神,其实是不想去面对自己怎么努力也可能学不懂这件事,说到底是因为太想学好这门课程;选择谴责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心理有问题,其实是不愿承认自己资质平凡,无法实现所谓的“优秀”,说到底是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更常见的是,选择保持迷茫,不直面自己希望前往的方向,通常是为了避免努力后可能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对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太大的期望。
面对这样的情况,咨询师若和来访者一起共振,谴责他现状的荒谬,或者直接给出所谓“正确”的方向和做法,只会加重他的焦虑和痛苦。当咨询师能以深刻的共情,接纳来访者目前这种“坏”的状态,来访者才有可能看到这个“坏选择”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来访者摆脱恶性循环的束缚。
面对自我否定的来访者,可以接纳他的焦虑但不要被他“带走”。在咨询中既要沿着来访者的叙述全面地收集信息,又要跳出他焦虑的情绪来判断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后,通过讨论例外情形挖掘来访者身上的资源和优势,找到可以尝试的方向,帮助来访者树立信心,促进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