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选择在即,目标激励行动

本章导读

进入大学高年级,一些同学经过大一、大二的探索,已经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明确个人目标,他们的职业生涯问题具有一定共性。

一是焦虑情绪和逃避行为。随着专业课的难度加大,以及考研、毕业论文写作、求职等压力节点临近,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学生就会陷入焦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同学更容易产生自卑、自责的情绪,出现放弃、逃避的行为。案例“坏选择的好动机”描述的正是学生由于高年级学业压力增大,产生逃避行为的情况。案例“坚定选择,远离焦虑”中,学生虽然有较为清晰的目标,但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陷入无谓的担忧与焦虑之中。

二是职业生涯决策时盲目从众。缺乏目标的“努力”,只会带来焦虑和茫然。面对“考研热”“考公热”,有的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探索,没有对选项的利弊充分考察就匆忙做出决定。在行动过程中就会由于信心不足而感到焦虑、迷茫,有的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理问题。案例“拨云见日找到方向”“我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都涉及来访者因为自我认知缺乏、目标不清,于是盲目从众从而导致职业生涯选择困惑。

三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决策困难。如案例“专业之外别无选择”中,来访者看似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方向,但实际上缺乏尝试的勇气,担心自己做不到,从而陷入选择的困境;案例“困难的第一步”中,来访者由于缺乏科学决策的方法,无法对选项进行理想的分析评估,也就迟迟无法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四是职业生涯目标及决策的议题往往也涉及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案例“我就是不太想让他们满意”中,来访者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而逃避。对父母的“逆反之心”其实往往是不愿面对自身能力与父母期待的差距,也无法厘清父母期待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

其实,无论考研、留学还是就业,都只是我们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是为了更长远的人生目标所服务的。面对选择时,焦虑和纠结的背后一定有我们的某种期待。我们可以尝试跨过选择看目标,坚定信心,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并在行动中不断验证、明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

任何选择的背后都有正向的动机。咨询师不应轻易评价来访者的选择,要以共情与接纳陪伴他一起探索选择背后的动机,就能帮助他对问题进行重塑,挖掘正向资源,从而使其走出恶性循环。 t0KJ8gaXmYzIgthPg3u/jscO/ct0mYb3rje9uZdCLZlsg9E4cRV0T8Jhgbucx/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