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管理学院A专业大二男生,目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没有挂科,不知道以后的出路是什么,想看看自己以后适合什么方向,现在该做些什么。
来访者说话有气无力,语速很慢,而且讲话很吃力。
咨询师: 为什么现在想起来咨询这些问题?
来访者: 马上就要大三了,再不问就晚了。
咨询师: 对于考研和找工作,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来访者: 我家在上海,曾经幻想过通过考研回去,但是这不现实,和同学相比自己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太弱了,考上研究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咨询师: 那回去找工作呢?以我们学校的本科学历在上海能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吗?
来访者: 有点悬,感觉自己实践经历太少。
咨询师: 有想过考公务员吗?
来访者: 我记忆力不好,语言能力也比较差。
咨询师: 那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比较擅长,能做些什么?
来访者: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用,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赶不上别人。
咨询师: 那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性格?平时上课的课程小组作业一般怎么安排?
来访者: 我比较内向,在小组作业里希望有一个领导者,自己配合执行就可以了。
咨询师: 如果你自己作为小组的领导者会怎样?
来访者: 会担心搞砸,对不起同学。
咨询师: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来访者: 高一时,我做过班长,当时没有做好,让同学非常失望。我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并且一直还在往前走,就是不想让别人失望,在家里不能让父母失望,在学校小组作业里不能让同学觉得自己在“划水”。
咨询师: 那如果放下这些顾虑他人的因素,单从你自己的内心意愿来看,你现在最想做些什么呢?
来访者: 不知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重要,活着的意义就是觉得不能辜负家人的期待,我需要回报他们。
咨询师: 具体是什么事件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来访者: 初三时,奶奶生病住院,爸爸一直陪在她身边,那时就觉得子女需要回报父母。
第一次咨询属于线上咨询,没有获取到太多有突破性进展的信息,我建议学生第二次咨询预约线下。
咨询师就上次咨询中关于从奶奶生病住院到去世的整个事件过程,让来访者重新仔细复述了一遍,仍然没有找到对来访者目前状态有重大影响的具体要素。
详细了解来访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后,咨询师让来访者用颜色来分别描述一下上大学以前的生活状态和现在的生活状态。
来访者认为以前的生活状态可以用灰色来形容,现在的状态则大概是一种紫黑色,即紫色和黑色的混合。
咨询师: 如果说以前的生活状态呈现的是一种灰色的话,那说明你的生活是单调和乏味的,甚至有点了无生趣,感觉你的整个生命力没有释放出来。
现在的紫黑色,似乎有了一点冲击力。紫色已经呈现出了亮度,也许正是因为你现在有了紫色的冲撞,让你才产生黑色般的绝望感。也许是周围同学的优秀刺激到了你,也许是大学阶段性的发展任务逼迫到了你,至少现在已经把你逼进了一条不得不面对和思索的通道。
前两次的咨询对于来访者的现实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咨询师如实地给予来访者反馈,让他自己决定还需不需要再做咨询。
第三周来访者仍然预约了线下咨询。
与前两次相比,这次来访者看起来开朗了一些,面容也更亮堂一些了,说话也相对更清晰和有力一些,并能够给出一些有效信息,感觉他身上终于有了一丝活力。
咨询师: 做了两次咨询了,与之前相比,你自己觉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来做咨询?
来访者: 感觉心里被打开了一些,不那么憋闷了。
咨询师: 如果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你就选择躺平会如何?反正现在大家不是都在这样喊着吗。
来访者: 如果躺平,会担心父母会和自己断绝关系,自己也觉得不能“啃老”。
咨询师: 好吧,那我们就说说不躺平的事。你平时上的课程中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类课程。
来访者: 管理学、项目管理、运作管理之类的课程。
咨询师: 看来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排斥。那么对于未来的工作你觉得什么最重要?
来访者: 工作当然要多赚钱。
咨询师: 为了能找到一份多赚钱的工作,你觉得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来访者: 大的财富需要靠运气,小的财富还是需要靠能力。
咨询师: 那我们就先来谈谈靠能力获取的小财富这件事。你觉得如果想要提升工作的能力,现在在学校期间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
来访者 (想了一会儿):现在需要多进行一些实习来增加社会阅历,通过考证来提升工作技能。
咨询师 (笑了):现在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吧。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些辅助他投入学习的小方法和小技能。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了解到他有一个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于是接下来又从未来家庭规划、人生目标的角度为来访者挖掘出了一些能推动他往前走的力量。
这个案例做得比较艰难,或许是没有找到理解他的视角,或许是与他在同一个问题上滞留不前,在前两次的咨询过程中感觉收效甚微,我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第三次的咨询,随着他的到来居然打开了局面。我常常在想,很多事情原本可以不用太着急,不用太在意眼前的对错得失,那些看似没有结果的过程,看似无解的难题,原来在谈话过程中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有时候咨询的功效不一定发生在当下。
来访者在咨询中说不出话来,提供不了有效信息时,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关于“躺平”,他的问题浓缩了我们很多学生乃至于社会中某一类人群的状态。他们想跑跑不动,想躺躺不平,驱使他们前进的外在力量一旦用尽后,他们便找不到往前走的内在动力。
对于这个来访者的困境,我只是处理了一些当下现实层面的问题,目前也许仍然没有找到他的内在动力和需要。由于期末考试即将到来,我们暂时终结了咨询,但也许未来他会对自己的内在真实需要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