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为B专业大二男生。他大一就读A专业,通过转专业考试转入B专业。该同学的父母是公务员,希望他毕业后考研,将来从事公务员工作。来访者开始咨询的问题是希望了解考研和就业哪个对自己更有意义,后面咨询的问题则集中在转专业后学业压力的应对方面。
来访者: 我想了解读研究生和就业两个方面对我的意义。
咨询师: 刚才你提到,父母希望你考研,但你现在有点犹豫,你想了解考研和工作哪个更适合你,是这个意思吗?
来访者: 是的,我想了解这两个选择对我有什么好处?
咨询师: “好处”这个词好像更具体了。那你能谈谈你对这两者好处的理解吗?比如你父母希望你考研,他们认为考研的好处是什么?
来访者: 他们觉得现在就业压力很大,而且他们都是公务员,现在公务员招录多数都要研究生,他们觉得读研之后考公务员挺好的。
咨询师: 哦,那你怎么看待考研这件事呢?
来访者: 我觉得考研我可以接受,但现在专业课的这种学习状态,让我很怀疑考研这件事值不值得。
咨询师: 听起来,好像现在的学习状态不是让你很满意,能具体谈谈吗?
来访者: 现在课程考核有很多小组展示,而且科目也很多,大家做小组展示时也特别急功近利,在网上查点资料就糊弄过去,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研究生也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就觉得读研没什么意义。
咨询师: 如果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这样,你愿意考研吗?
来访者: 愿意啊,而且我对考公务员这件事也不排斥,我对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也比较熟悉,知道公务员会给我带来很多好处。
咨询师: 听起来,困扰你的问题好像更像是现阶段的这种学习和考试方式让你产生了一些疑虑,让你担心研究生学习也会这样。
来访者: 是的。
咨询师: 刚才你进来的时候我感觉你比较焦虑,这种焦虑跟现在遇到的这个学习方式的困扰有关吗?
来访者: 现在刚过中期各种密集的课程展示,真是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
咨询师: 听起来,中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节点。其他时间也会这样吗?比如大一的中期,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来访者: 大一的时候还好,大一的时候我是读的A专业,大二的时候我转到了B专业。转过来之后补课很多,课程展示也就更多了。
咨询师: 看来转专业给你带来的额外课业压力挺重的。
来访者: 是的,而且跟其他那些本身就是B专业的同学相比,他们已经可以准备其他证书的考试了,而我现在还只能补修课程。
咨询师: 嗯,听起来你现在遇到了转专业的同学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要面临补课的压力,二是学习基础比其他同学差,毕竟别人比你多学了一年,再加上还要去做这些课程展示,所以你会感觉有点着急,觉得要努力追赶,而且希望能尽快追赶上。
来访者: 是的,有一点。
咨询师: 你现在的感受可能是转专业的同学都会面临的一个感受,你现在处于一个适应调整的阶段。那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你能把这个阶段适应过去?
来访者: 这学期肯定就可以。因为其他转专业的同学会选择在大三之前把所有缺的课补完,但我是决定在大二这一年就把所有的课补完,所以这学期结束,我就可以跟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差不多了。
咨询师: 听起来,你好像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挑战,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
来访者: 嗯,我一般都会这样。我做事一般都会先苦后甜,前期让自己苦一点,后期就会稍微轻松一点。
咨询师: 一般这样做事的人,好像会偏向于把一切事情考虑得周全一点,把准备工作做到前面,以确保有个好的结果。
来访者: 好像是的。
咨询师: 这个结果通常跟你内在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或者期待有关,你能具体谈谈内在的那个期待是什么吗?
来访者: 哦,这个我好像确实还没想过?
咨询师: 给你几分钟,你能试着想一下吗?
(沉默几分钟)
来访者: 我暂时还想不出来。但我有一次确实经历了一件让我很后怕的事情。有一次,我为了准备一个竞赛,那段时间过得特别充实,学习效率也很高,最后竞赛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成绩公布之后,我好像并没有那么高兴,而是默默地走出来坐到台阶上,整个人都瘫软了,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一下觉得自己特别迷茫,好像虚脱了一样。
咨询师: 嗯,好像一直忙起来的时候还挺充实的,但这件事结束之后,心里反而觉得很空,好像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了。
来访者: 好像是的。这种感觉让我很害怕,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
咨询师: 先前你讲到的不喜欢的课程展示方式时,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好像是这种方式跟你的既定目标之间是有偏差的。你所说的“没有意义”,好像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有一种“低效”的感觉,让你感到不舒服。
来访者: 好像是这样。
咨询师: 也许,你内在对自己设定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你一直在追求的,但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还不那么清晰。这个目标会让你想要更高效一些,因此这种低效的事情,会让你觉得特别没有意义。
来访者: 好像是的。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是首要的。共情工作的层次包括来访者情绪、认知、观念、潜意识等不同层面。在本次咨询中,来访者对多课程展示学习方式比较抗拒,表现出烦躁、失望、抗拒的情绪,在来访者的认知层面上觉得这种方式比较“低效”,这种“低效”影响了他达成某种目标,而这个“目标”背后可能是来访者更深的意识层面或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需要多次咨询来澄清。但在谈到“内在的那个期待的目标”时,咨询进度稍快了一点,否则可以通过更多共情来更贴近来访的感受。
职业生涯咨询有时需要咨询师给予来访者足够的耐心,才有可能陪伴来访者一起“打开局面”,找到问题所在。当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素材时,可能是来访者在当下“无法表达”,而不是“不想表达”。
有时候咨询的功效不一定发生在当下,如果能够在咨询中用关注、耐心和陪伴与来访者相处,也许就会唤起来访者对未来的希望,勇敢实现自己、成就自己。这份对生命的信心才是职业生涯咨询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