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认识老人及其与社会的关联

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了建立老人社会参与体系、加强老人社会参与引导、激发老人社会参与潜能等举措,旨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培育银发经济。增强老人的社会参与不仅有助于开发老人力资源,还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广泛的老年社会参与需要全社会积极看待老年群体,创建良好的参与环境,提高老人的参与能力和自信,并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

二、衰老的概念及特征

衰老是指机体对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性降低、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可分为两类: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前者指成熟期后出现的生理性退化过程,后者是由各种外来因素(包括各种疾病)导致的老年性变化。总之,衰老是许多病理、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个体生长发育最后阶段的生物学、心理学过程。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可推迟,延缓衰老可延长寿命。衰老具有以下特征:

(1)普遍性:一切生物体都会发生衰老。

(2)内在性:衰老过程是生物体内自发的必然过程,即使生活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也会逐渐衰老。

(3)进行性:衰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4)个体差异性:在同一类生物中,不同个体间衰老的进程是不同的,尤其在生命的后期,这种差异性更为明显。

(5)危害性:衰老一旦出现就不会再恢复和消失,只会伴随个体不断增进和明显。衰老使机体功能衰退甚至丧失,使机体难以维持基本功能,导致机体容易产生疾病,最终走向死亡。

(6)可干扰性:衰老虽然是内在的自发过程,但外界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这种过程的进行。

三、老人的心理特点

老人的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满意度、性格、情绪、孤独感、焦虑程度、社会支持、健康状况和经济压力等。为了提高老人的心理保健效果,养老护理师有必要针对老人的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保健措施。同时,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满意度与心理状态

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其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联。日常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退休后自我价值是否实现、晚年子女关系的相处是否融洽、夫妻关系是否和睦,是否满足老人群的安全感需求,有无让老人群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的悲观心理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老人群的晚年生活满意度。

(二)性格、情绪、孤独感及焦虑程度

老人的性格、情绪、孤独感及焦虑程度等心理特征因素对其生活满意度自评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衰老的进行性发生,老人的亲属、好友相继离世;部分老人对交友、子女婚姻、就业等感到担忧;不少老人离退休后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锐减,易出现老朽感、无价值感,容易表现出悲观心理以及烦躁不安等表现。

(三)态度对老龄化的影响

老人的衰老涉及全身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其会出现手脚抖动、动作迟缓、视力减退、毛发稀疏变色、皮肤松弛等情况。因此,老人容易出现自己“人老珠黄”的感觉。老人的衰老易导致老人群出现对生命消逝、疾病的恐慌感。因此,对待老龄化的积极态度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好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较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相关。

(四)社会支持

老人办事固执刻板,容易兴奋,爱唠叨,情绪不稳定,还有部分老人过分强调自我,这易对其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丧偶老人缺乏来自配偶的支持,再伴随自理能力逐渐降低、丧失,对老年群体在心理上受到的打击要比躯体上的障碍更加严重。

(五)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是高龄老人最关心的问题。疾病的发生会引起老人的心理变化。老人多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其精神比较紧张,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对子女的工作以及家庭经济造成影响,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对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老人而言,其发作后会时常有恐惧死亡、抑郁以及消沉、痛苦不安的情况出现。因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六)经济压力

老人群对于晚年疾病的治疗费用,常常产生一定的担忧。经济压力容易让老人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其健康,甚至会导致老人产生拒绝配合治疗的行为。

(七)老人格建立

人格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老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一般有稳定、连续的特点,但又会因生理、环境、社会心理、认知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老人逐渐由外向变为内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爱发牢骚的人格。人格模式理论认为老人会根据其不同的人格模式,有着不同的社会适应状态。老人的人格类型可分为:

(1)整合良好型。大多数的老人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为:以高度的生活满意感、成熟度正视新的晚年生活;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2)防御型。这类老人存在不服老的心态,自认为雄心不减当年,刻意追求目标,对衰老完全否认。

(3)被动依赖型。该类老人随着年龄的日渐增加,会过度强调自己的年龄,对周围亲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过度依赖。

(4)整合不良型。此类老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需要在家庭照料和社会帮助下才能正常生活,是适应老年期最差的一种人格模式。

四、老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出现一些老化的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造成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尤其表现在近期记忆力上,视力及听力也逐渐衰退,感知觉也随之降低。

(二)社会地位的变化

离退休对老人来说是生活的重大转折点。老人因离退休而从以往的社会工作、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转变为旁观者,从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转变为自由赋闲的状态。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老人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自卑、抑郁、消极等心理,从而加速了心理衰老的进程。特别是离、退休的老干部,从昔日工作中突然松懈下来,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会使他们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

(三)疾病

一些疾病会影响老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会使脑组织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会使记忆力减退加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等急慢性疾病,使老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导致老人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老人较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定期检查,这易使老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常导致过分依赖、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四)家庭环境

老人家庭状况发生变化,如子女独立或结婚、老年丧偶、亲人死亡、家庭纠纷及老年夫妇之间的关系不和等,都会对老人的心理产生明显的影响。

(五)文化程度

老人的文化水平、精神素养、道德伦理观点等对其心理状态影响很大,老人容易产生空虚等负性心理。

(六)营养缺乏

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可使组织细胞的功能失调,如当维生素C严重缺乏时,不仅会引起坏血病,还可引起精神淡漠、遗忘与抑郁、意识障碍等。这些都会给老人的心理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VDWmeKzce9SyL9muQdS8idjftOKDsEZaIqwbVWy7/m/hIgfopHhKOexGlGET/z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