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党性与党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科学理解和把握“党性”概念是认识和深化、坚持与发展无产阶级党建理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起点。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党性”一词成为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 那么,“党性”这个词是怎么提出来的?经过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

一、“党性”概念及其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和书信中,多次对“党性”一词进行阐述,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理论的先河。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拓展了“党性”的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理论体系。

(一)“党性”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论域中的话语起源

“党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是由谁提出来的?“党性”一词最早出现在 1845 年,当时恩格斯针对德国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尖锐地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 这是恩格斯第一次使用“党性”一词。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各种名目繁多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实践中,得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征。1853 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对勇于与蒲鲁东派进行斗争的拉萨尔(Lassalle)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拉萨尔比他们所有的人都能干得多……他有他的怪癖,可是也有党性和抱负” 。这里恩格斯表扬了拉萨尔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党性”原则。1863 年,马克思在谈到布朗基与法国的工人运动时有这样一段表述:“在巴黎,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着统治地位。” 在这段表述中,马克思从“党性”的高度对法国社会党抵制蒲鲁东主义思潮的革命性进行了评价。

从以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梳理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党性”这一概念,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理论的先河。但是什么是党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都没有进行过阐述,没有给“党性”这个词下过定义。那么,最早给党性下定义的是谁?是列宁。

(二)“党性”内涵在列宁党建思想中的话语阐释

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性理论的思想,而且还对其进行了深入阐发和广泛运用。他评价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他们善于发现一切‘最新’流派对唯物主义的背弃,对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纵容。” 1905 年,列宁在总结布尔什维克党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作出了阐释,他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 这里列宁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务必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修养。1906 年,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对“党性”一词的内涵进行了简短而精辟的阐述。他说:“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 列宁反复强调在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自己的党性,严格的党性要伴随阶级斗争的始终。“而正因为我们维护党性是有原则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是为了使他们摆脱资产阶级的各种影响,是为了最最明确地进行阶级组合,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并密切注意使党性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见诸行动。” 这种党性是公开的,而不是隐秘的;是广泛的,而不是狭隘的;是行动的纲领,而不是口头的说辞。

(三)“党性”内涵在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体系中的拓展创新

我们党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性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1941 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针对党内出现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不良作风,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角度阐述了党性问题。“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他进而指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态度,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还结合党性与个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角度进行阐释。他说:“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 在此,毛泽东同志实际上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和党员的个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原则需要每一个党员个体来维护,而作为党员则要无条件地加强党性修养。

刘少奇同志从理论的层面对党性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 1946 年,刘少奇同志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阐述了“党性”的内涵,“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这里他非常突出地强调无产者、工人阶级、共产党,这是党性的主体,这个主体的表现就是阶级性、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这样就提升了人民性,把人民性与党性并列起来,深化了对党性内涵的理解。就其本质而言,党性不能离开人民性,党性始终寓于人民性之中,党性和人民性是融会贯通的,两者联系得越紧密越能推动党的事业发展,越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党性”相关概念辨析

目前,部分党员对“党性”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就要求从理论上澄明“党性”相关概念,及时回应相关理论诘难和话语陷阱,服务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性与党的性质

对于党性和党的性质这两个概念,有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党性和党的性质的内涵是一致的,党性是党的性质的简称。其实,党性和党的性质这两个概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涵特征上看。依循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党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学概念,与阶级斗争、政治立场有关,表现为共产党员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对国家的义务、党员作为等方面。党性包含的内容较广泛,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宗旨和组织原则等。党性的主体也比较广泛,包括党的各级组织(中央、地方、基层组织)、党的干部、党员、党的新闻媒体等。而党的性质主体则比较单一,党的性质中的“党”主要指政党本身,体现了一个政党的基本属性,比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党替谁代言等。所以,从内涵的外延来看,党性包含党的性质,党的性质是党性概念内涵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从概念形成史看。“党性”概念最早出现在恩格斯 1845 年的著作《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中,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理论和思想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特质,丧失了革命性、原则性和战斗性,此时的党性并不是政治概念,而是哲学概念,党性体现为理论的科学性。1847 年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政党组织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阶级斗争的直接产物,并且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称为共产党(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并规定了党的性质、纲领、奋斗目标等。从概念发生史来看,党性是党的性质的基础和源头,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章程、目标形成的根本依据,党性规定了党的性质,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3)从稳定性来看。党性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动态性,而党的性质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根本规定性。党员的党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容要求,“党对党员的党性的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 入党誓词的演变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土地革命时期强调党员“牺牲个人、永不叛党”,抗日战争时期更多突出“做群众模范、对党有信心”,改革开放时期则对党员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而党的性质,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党”还是和平时期“执政的党”,其都没有改变,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在党的一大纲领和决议中早已明确。

(二)党性与阶级性

(1)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所有这些冲突都是阶级斗争。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为了彻底摆脱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压迫从而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就必须开展阶级斗争,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成立自己的政党组织。阶级斗争是党性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源头,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逻辑。正如刘少奇同志指出的:“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2)党性升华了阶级性。不可否认,工人阶级的斗争最初是缺乏共同意识和集体意志的,是带有盲目性、自发性、不彻底性的,改善生活和利益诉求是其主要动因,存在机会主义、平均主义、工联主义等思想,思想和行动也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缺乏对剥削和压迫背后制度性原因的分析。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性、纪律性欠缺,革命意志不坚决、不彻底的工人运动,最终都沦为幻想,最终都走向失败。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整个工人运动的方向,它是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经过科学理论武装的先进分子和精英分子所组成的。同时,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奋斗目标,始终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代言。可以说,党性是阶级性的先进代表和科学升华。

党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关系也表明我们的党永远不能脱离阶级而独立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关系调整、分配机制变化和社会结构嬗变,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价值观、利益观等均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纪律性和革命性?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党性与人民性

对党性和人民性的理解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对立起来,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没有内在联系,如“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你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党服务的?”等错误言论;二是认为“党性源于人民性,为了人民性就可以放弃党性”“党性集中体现人民性,有党性就不需要人民性”;三是认为“人民的数量多于党员的数量,人民性大于党性”;四是以部分代替整体,认为“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化,党性已不能代表人民性”。出现这些荒谬言论的原因主要在于主观地割裂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没有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没有客观、系统、全面地看问题;没有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没有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概念认知上,把集合性概念和非集合性概念混淆,没有认识到集合概念只反映集合体,不反映构成集合体的个体,如党性决定了党的性质,但党性并不直接决定党员个体的思想品德、作风修养等。认清这些认识误区,需要深刻认识到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辩证关系。

(1)从内涵特征上看。“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 ,政党及其成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立场才能体现党性?毛泽东同志对此有过论断,“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任务是消灭“异化”、雇佣劳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马克思和毛泽东同志的阐述来看,党性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那么,人民性是什么?从概念属性看,人民性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集合型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这深刻阐明了人民性就是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二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只有坚持党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只有坚定反映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性。党性脱离人民性就成为无源之水,人民性脱离党性就会迷失方向,任何把二者对立起来搞碎片化的思想或行动都是很危险的,对个人来说是思想病变,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就有覆灭的危险,苏共政权的垮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党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政党。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所代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无论是政党本身、党的组织与党员、党的理论、党的出版物等都应科学理解和把握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立党初衷,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优势。

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这个“集中体现和升华”主要表现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不是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只能由其中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来体现。在中国,只有我们党,才能正确认识和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才能集中最广大人民的正确意见和智慧,形成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实践。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以党性引领方向。

人民性是党性的主要来源和根基。这个“主要来源和根基”主要表现在“我是谁”“依靠谁”的问题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党的一切正确决策的制定,在于它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心愿;党的一切奋斗目标的实现,在于它团结了可以团结的、依靠了可以依靠的最大多数的人民,这是党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党性和人民性结合得越是紧密,党性与人民性融合得越是贯通,就越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党性与人性

对于党性与人性存在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有人认为党性是崇高的,党员也应该是“圣人”“完人”,是超越人的属性的“人”。二是有人认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的制度过于严格,应该“放一放、松一松”。正确理解党性与人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人性是党性的基础。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区别开来,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按照主体意识结成有组织、有联系的共同体,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交往(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生活资料剩余、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进而产生阶级斗争,出现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组织,从而出现党性。

(2)党性规约提升人性。不可否认,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人的德性(比如正义、节制、追求真善美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不容忽视,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存在物,永远无法摆脱和超越兽性,诚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那样:“人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兽性会使人性出现残忍、贪婪、杀戮等特征。另外,人性也有弱点和不足,比如贪图享受、虚荣、自私、趋利避害等。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具有先进性、组织性、纪律性,党性对党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党组织通过章程、法规制度规范要求党员要有理想信念、忠诚正直、牺牲奉献、勇于担当等,主张党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而抑制人的兽性,克服人性的弱点和不足。

(3)提倡党性,也要尊重人性。“共产党人不是清教徒,也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党员和干部要开展工作,也需要赋予一定的职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员和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这些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是正当的。” 提倡党性,不意味着不尊重人性,更不会忽视党员干部正常的改善生活、物质利益、社会交往和追求进步的需求。

(五)党性与个性

关于党性与个性的关系有三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党性与个性是根本对立的。有人认为党性是有组织性和纪律性要求的,讲党性就不讲民主甚至限制个体自由,要党性就要抹杀个性、消灭个性;二是认为党性可以代替个性,有党性就可以不要个性。三是认为党员个体可以代表党性这一整体性概念。比如有的党员干部说“我就代表党,我就是组织”,这是极其荒谬的。正确认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党性和个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每个人由于成长经历、兴趣爱好、价值标准、生活环境等不同会形成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具有特殊性的个性构成了党性的基础,个性有机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鲜明的党性。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 坚持党性不是要抹杀个性,因为“党员是有各种不同的个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

(2)个性有利于增强党性。“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 人的个性有创造性和破坏性之分,毛泽东同志说:“有两种个性,即创造性的个性和破坏性的个性。” 个性有利于增强党性是针对创造性的个性而言的。人类正是有了能动性思维和创造性,立足于现实条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拓展认识的边界,才能创造文明新成果。对政党而言,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领导干部和组织成员对于开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境界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保护党员干部的创造性个性,“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 要讲公道话。可见,党性不是要消灭个性,恰恰需要张扬人的个性,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锻造一批政治坚定、敢抓敢闯、个性鲜明的“狮子型干部”,需要他们打破常规思维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培养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关心、忠诚、奉献党的事业,而那些“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平庸、散漫的工作作风正是要破除的。

(3)党性塑造了个性。应该看到,个性还有破坏性、反动性、任性的一面,这就需要用党性塑造个性。坚持党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有原则的、有条件的,即坚持党性上的个性,个性必须与党性要求相统一,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一项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党性,也有个性。这种个性必须是与党性统一的。” 党性反对那种带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主观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个性,反对为了张扬个性目无法纪、胆大妄为、飞扬跋扈,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原则,这种个性不能称之为个性,而是反动性、任性。为了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规定了党员思想、言论、行为的边界和尺度,更好地塑造了党员的个性。

综上所述,在把握“党性”概念时应坚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把“党性”概念与党的性质、阶级性、人民性、人性、个性等概念区别开来,才不会出现对“党性”概念的滥用和误解,才能还原“党性”概念的本来面目。

三、组织层面:政党的党性

列宁曾经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 很多人在谈到党性的时候,依然还是引用列宁当年的论述。不可否认,在以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为党的中心任务的革命时期,这样的论述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如果依旧照搬套用列宁当年的论述,可能不易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是衡量党员立场和觉悟的准绳,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

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种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质是由其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是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是可以由数和形来表示出来的规定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源于其质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其自身特殊的质所决定的。一事物如果丧失了自身质的规定性,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该事物就变成了其他事物。政党作为一种以国家政权为中心、围绕国家政权展开活动的政治组织,也有质和量两种规定性,也同样是质和量的统一。政党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规模的大小、成员的多少、历史的长短等都是政党的量的规定性。但是,真正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是其质的规定性,即其内在本质规定性,它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理由和根据。当今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性质的政党,就是因为各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不同。而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就是其党性。党性是以其本质属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通过政党的本质属性来观察和判断政党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与相对稳定性。在政党的思想理论、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等构成要素中,决定并标志着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的是其思想理论中包含的政治价值追求。组织构架和制度规范归根结底是由政治价值追求决定、为实现政治价值追求而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是政党的灵魂,贯穿于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决定着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面貌,决定着政党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也就是说,一个政党的政治作为和历史使命,一个政党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其党性决定的。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 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正是我们党党性的外在表现。《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段话是我们党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上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描述了我们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面貌,比如“两个先锋队”和“领导核心”的政治地位定位,“三个代表”的政治功能定位,“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定位,等等。在这段描述中,包含着我们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这是我们党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上的先进性的根本来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是我们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下来的,具有深厚而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党的灵魂,表明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贯穿于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渗透到党的事业的方方面面,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我们党的党性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阶级性。任何政党的党性都具有阶级性,其体现的是其所代表阶级的本质,维护的是其所代表阶级的利益。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它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二是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先锋队”“一个领导核心”“三个代表”,这就是我们党的先进性所在,没有了先进性,就会丧失执政的合法性。三是人民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政治价值追求,即我们党的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我们党贯彻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党的人民性。四是时代性。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所变化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革命战争年代突出阶级斗争,突出牺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突出讲奉献、有担当、有作为。五是实践性。实践性是指无论党性还是党性教育、党性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形式和讨论之中,要把党性和党性教育、党性修养落到实践中去,落到行动中去,体现在党员的工作、生活和行动中,体现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和执政实践中去。所以,党性的实践性也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即党性是实践着的理论,党性是行动中的哲学。

作为政党,我们党也是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活动,这是政党的普遍性、一般性特点。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决定了我们党不是把国家政权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把国家政权作为手段,通过运用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追求作为我们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四、个体层面:党员的党性

从组织层面讲,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从个体层面讲,党员的党性是指政党的固有本质属性在党员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性,即党员的政治人格。政党的党性与党员的党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政党的党性是在个体党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党员的个性体现政党的党性。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在党员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就是党员个体的党性。我们常说的党性教育、党性修养、党性锻炼等,就是针对党员个体的党性来说的。

政党由党员构成,党员是政党的细胞。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上,要通过每个党员的努力去实现。正如个体细胞可以反映生命体整体的信息一样,政党的党性在党员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并通过党员个体得以实现。党员个体的党性,标志着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符合全党价值追求的程度,标志着党员个体行为取向符合党的奋斗目标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说,党员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把政党的价值追求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把政党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当作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党员个体的党性与其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符合全党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程度呈正相关,即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越符合政党的价值追求、党员个人的行为越符合政党的目标要求,党员的党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自然,党员个体的价值追求符合政党整体的价值追求、党员个人的行为符合政党整体的目标要求的程度,也就是党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党的理论和目标的程度,是判断党员个体党性强弱的标准和尺度。一个生命的活力从根本上源于细胞的活力。一旦党员个体把政党的价值追求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把政党的奋斗目标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那么党员个体的智慧和力量都会聚焦于党的奋斗目标,每个党员都会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有党员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汇合起来、集中起来,形成政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党员个体的党性是政党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来源。全体党员个体的党性与政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呈正相关。党员个体的党性越强,全党形成的合力越大,越有利于政党政治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党党员个体党性对政党的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共产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应具有自觉意识。第二,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纪律应真正认同与自觉遵循。第三,共产党员的党性的外在表现是党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四,共产党员的党性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为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这四个方面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员对我们党的本质属性的认同和遵循。

我们党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完全平等、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体党性就是我们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在党员个体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上的体现。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党员个体人生价值追求越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的个体行为取向越是符合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党员个体的党性越强。有了坚强的党性,党员就会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党员就会把党的宗旨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觉践行,就会把党的奋斗目标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努力,就会把党内的规章制度当作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就会把党的声誉、尊严和威望当作自己的声誉、尊严和威望自觉捍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共产党员个体的党性与全党的纯洁性呈正相关,也与党内正能量呈正相关。党员个体党性体现的是我们党质的规定性,因此,全体党员的党性越强,党内成员的同质性越高,党内的纯洁度越高。党性是党员身份的本质性标志,是党员形象的体现,是否具备党性是党员与非党员的本质区别。一个共产党员之所以是共产党员,就是因为其有党性,党性是成为共产党员的内在理由和根据。党性强弱是判断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和尺度。凡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具有较强的党性,凡是党内的腐化堕落分子都丧失了其应有的党性。

五、党性教育:从组织层面内化到个体层面

党员个体党性的产生及其强化,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来实现的。“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教育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加强党性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政治法宝。因此,全党必须通过系统的、连续的党性教育来引导党员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铸就坚强的党性,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的党性教育,是指在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按照党性原则的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党员进行关于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作风、思想文化以及党的历史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规范党员行为、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教育活动。“党性教育的本质是对共产党人的政治引导和精神塑造。”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培养党性、锻炼党性、坚守党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党员正心、修身、明道的必修课程。党性教育是促使政党的内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体内在素质的过程,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纪律性和规范性等特征。

与党性教育不同,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党员个体通过自觉、自愿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把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内化为党员个体内在素质、并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来的过程。党性修养是党员自我教育的过程。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都是增强党员党性的一种手段,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只不过一个强调增强党性的被动性,一个强调增强党性的主动性。党性修养强调自我学习、改造和提升,靠“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慎思”达到知行合一,其与党性教育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其目的都是要把党的价值追求内化为党员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把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党员个体的奋斗目标,使党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接近和符合党的宗旨和目标要求。党性教育最终要被党员所接受并转化为党员个体自身修养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党性教育不被党员所接受,不能转化为党员自身的修养,党性教育就是无效的。

党的价值追求内化为党员个体价值追求、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党员个体奋斗目标的程度,取决于党员个体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认同的程度。内化的程度与认同的程度呈正相关。党员个体越是认同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内化于、体现在党员个体身上的程度就越高。认同建立在充分了解和熟知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对我们党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认同建立于对党的整个发展历程的熟知、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等的深刻感悟、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等基础之上。加强党性教育,就是要加强对党的历史、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以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和感悟,同时结合新的实际和时代特点,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载体和平台,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党员个体会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的认同度。在学习、领会和感悟党的历史、党的性质、纲领、宗旨、纪律以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不仅党员个体会对党的价值目标形成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久而久之,还会培养党员对党组织产生一种健康的情感以及由这种健康情感积累所产生党员对党的忠诚。忠诚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情感,它建立在对党的历史、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既体现了党员对党的历史、文化和理论的理性认识,又反映了党员个体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党组织的感性上的归属感。党员在对党组织忠诚情感的支配下,自然会把党员个体的命运紧紧与党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党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体私人利益之上,自然就会廉洁奉公,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自然会有对党的名誉与利益的自觉维护与捍卫,对党的前途与命运的责任与担当。

党性教育是贯穿于党员一生的教育主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政治性。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内容必须极其严肃严谨,确保方向正确。为此,党性教育既需要理论教育作铺垫,又需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悟、认同。二是时代性。不同时代对党性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党性教育的时代性主要解决“党需要什么”的问题。党性的基本内涵是一贯的,但就其教育方式和方法而言,党性教育是随着我们党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而不断发展、充实和提高的。因此,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上体现党性教育的时代性。一方面党性教育的内容要符合时代要求。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贯彻实施到具体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育方法的创新要符合时代发展。传统的党性教育以传授性的理论教育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党性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题材开展党性教育,引入拓展训练和体验式党性教育方式,将形、音、像元素充分融入党性教育素材中。三是针对性。不同的教育对象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不同,观念需求也不一样,党性教育的针对性主要在于有效解决“岗位需要什么”和“干部需要什么”的问题。开展党性教育,要坚持工作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对于党性教育个体来说,有选择性地学习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提高思维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对于党组织来说,选择那些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党性教育内容,适合本系统工作性质的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显得尤为必要。四是严肃性。党性教育作为专门的一种党内教育活动,由于教育内容和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培训的方式上比较严肃,只有在严肃的大环境下党性教育才能有培训效果。学习党史让人敬畏英雄,历史是党员最好的镜子;学习党章让人敬畏法规,党章是党员的行为准则;学习科技让人敬畏科学,科技是党员前进的资本。只有怀着这种敬畏的心情接受党性教育,党员才能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和自身修养。 ykbAPfNZ19JPpApiWxp4mcqdZ8PMsumhm+Czh1xlzYnm8BbJ/2MtW5tOqyR59h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