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服务提供

卫生健康服务的提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质量。只有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才能够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一是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有获得基本医疗保健和健康服务的权利。建立全面的卫生服务体系,能够确保人民能够获得及时、有效、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卫生服务的提供可以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普及健康教育、推广预防接种、开展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三是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良好的卫生服务体系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供及时的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提供适时的治疗和管理,避免疾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四是保障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卫生服务的提供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建立医疗机构网络和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五是提高医疗质量。卫生服务的提供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推动临床路径管理、推广医疗质量评估等措施,可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技能和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卫生健康服务的提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的提供。其侧重于个体的健康。卫生健康服务的提供能够救治疾病、拯救生命、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健康咨询和预防保健指导,促进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二是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侧重于群体的健康。卫生健康服务的提供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应对紧急情况,保护公共环境,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赤脚医生的不断增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设置、医疗服务技术都有较大提升,部分卫生院甚至能开展部分简单手术。各地因地制宜,针对严重危害当地农民生命健康的疾病进行防治,极大提升了当地群众健康水平。在此阶段,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有三种:当地赤脚医生、城市支农医疗队、巡回医疗。

(二)赤脚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最主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为赤脚医生,作为半医半农的卫生员,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医疗服务可及性强。赤脚医生平时务农,有需要时拿起医疗装备,为当地农民开展医疗救治,极大缩短了农村地区人民看病就医的时间和距离。二是充分利用传统医药。赤脚医生生于本地,能熟练地利用当地的中医药药材,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三是熟悉当地疾病谱。能够更熟练地解决地方病,提升患者治疗效率。四是价格低廉。赤脚医生能够熟练使用价格低廉的中药材和火罐、针灸等中医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地区人民医疗服务费用。虽然赤脚医生的医疗技术称不上高明,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赤脚医生为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了便捷、实惠、有效的医疗服务,对提升农村地区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三)城市支农医疗队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六二六”指示提出后,各地纷纷组织医疗技术实力过硬的城市医护人员下乡支援农村,不仅为农村地区培养赤脚医生,还利用自身先进医疗技术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1969 年冬,近 2 000 名天津医务工作者响应“六二六”指示的号召,携家带口支援广西,深入 176 个边远公社卫生院,为当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当时,广西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百姓深受伤寒、麻疹、流脑等疾病的折磨,天津医务工作者来了之后,为他们修建手术室、搭建手术台、传授新技术,力求为广西农村地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大批城市医疗队的支援,为农村地区带去了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为当地医疗水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四)巡回医疗的开展情况

此外,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巡回医疗。1965 年 2 月,北京市组织了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医院在内的 12支巡回医疗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巡回医疗,其中到湖南的巡回医疗队伍在四个半月内治疗了三万多个病人,其中不少人是危重病人 ;1954 年,四川省卫生厅发布《农村巡回医疗预防组织办法》,动员城市医院、军队医务人员和农村个体开业医生组件医疗队和医疗小组,深入农村巡回,据统计,1968—1970 年四川省有 23 109 人次参与巡回医疗队,1971 年有16 533 人次 。四川省总面积大,特别是有较多少数民族地区,其地理位置复杂、面积大、就医环境差、就医难度大,巡回医疗队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为边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巡回医疗在农村地区需要的时间,紧急组建,快速开展医疗服务,挨家挨户为农村地区人民送医送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护农村地区人民生命健康、培养合格的卫生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巡回医疗的模式也沿用至今,不断为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农村地区卫生状况十分恶劣,广大农民身体健康水平极低、平均寿命短、死亡率高。同时,农村医疗机构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低,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国家针对这个情况,全力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一是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组织机构,培养农村妇幼保健专业人员 ,加大新法接生推广和宣传力度,保障新生儿和孕产妇的生命健康;二是开展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重点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20 世纪 60 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是“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是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针对鼠疫、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建立防疫体系,开展防治结合工作,成功消灭鼠疫和天花。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服务范围小、技术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但是采用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工作方针,快速地为广大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二)妇幼保健服务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幼保健工作发展滞后,接生方法落后,导致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高。同时,妇女分娩后不科学的保养方式,使婴儿营养不达标 。因此在这一阶段,妇幼保健工作形势极为严峻。在 1950 年的第一次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座谈会上,确立了推广新法接生、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等任务。建立妇幼保健组织体系,县级设立妇幼保健站,乡、村设立妇幼卫生服务站,及时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医疗服务。到 1975年,全国妇幼保健院(所/站)由 1950 年的 426 家增加为 2 128 家。全国加强妇幼保健知识宣讲工作,发动各级干部和有一定知识与威信的群众进行妇幼保健知识培训。到 1957 年,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率达到 40% 。及时推广新法接生,组织旧产婆开展集训,改变她们的不良接生习惯,减少婴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等疾病 。针对儿童,开展儿童保健知识宣传、进行儿童生长情况检测,不断完善儿童保健的内容。

(三)疫苗接种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便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随着各类疫病的暴发,为加强预防,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病的蔓延,国家开始推广疫苗接种工作。1949 年,全国多地上报了鼠疫疫情,国家紧急研制鼠疫监督灭活疫苗,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疫情蔓延,后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成功消灭鼠疫 ;天花作为甲类传染病危害极大,1950 年,国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民不分国籍,均需依照规定种痘”,开始种痘运动,到 1960 年实现了消灭天花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开展了卡介苗、百日破等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为改革开放后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重大疾病防控工作

刚刚经受战火洗礼的中国,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病横行,1950 年卫生部统计,我国全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约一亿四千万人,死亡率在千分之三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 。为尽快补充防疫基础的不足,我国提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 。首先,完善防疫体系,农村地区建立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县级建立防疫所,乡级建立防疫小组,村级设立防疫员。其次,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除四害”活动,全社会动员开展群众性的大扫除运动,同时进行健康生活知识宣讲。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民居住环境较新中国成立前得到极大改善。最后,针对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建立更加专业的防疫机构,包括寄生虫病防治机构、结核病防治机构、麻风病防治机构等机构 ,加强传染病预警监测,实行疫情报告制度。1955 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鼠疫等甲类传染病一经发现要在一定时限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保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阻断传染病、流行病的传播,开展更为专业、更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以此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一时期属于我国疾病监测工作的萌芽期,主要是被动地收集数据后上报,重点是针对传染病开展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ftFDIz2KtUHw9XGvK+PQyphIXjawWBsWsvZUx1nu8oHMJ3+1RBQJLhFFQBIaJ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