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引言

从世界范围看,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资是保险公司为获取预期收益而垫付资金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是现代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王绪瑾,1998)。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2004年0.57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23年的28.16万亿元,如何引导这些规模庞大的资金有序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理性投资,是当前监管层和业界急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常年基本维持在30%的水平,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3.5万亿元左右,占比在14%左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9年1月,银保监会宣布支持保险机构加大股权投资力度,鼓励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让保险资金在A股投资市场有了更多的资金配额。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提出,降低对负债久期长的保险品种偿付能力要求,进一步引导“长钱长投”。保险资金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在短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市场信心不足的环境下,积极发挥价值发现优势,配置长期优质标的有助于维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任春生,2018)。而保险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投资业绩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而扩大承保业务量(边文龙等,2017),使得保险公司成为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是,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中,保险资金运用的年收益率一般明显高于GDP增长率,可以达到10%以上,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平均年收益率大概在5.3%。大量研究表明,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配置无法多元化,造成我国快速增长的保费收入与保险资金偏低的投资收益率矛盾日渐严峻(胡宏兵等,2009)。

行为金融理论是机构投资者投资及其绩效的有力解释(Bailey et al.,2008)。其中,投资者“本地偏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从国家间投资来看,大量研究发现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国公司的股票(Tesar et al.,1995);而从国内投资来看,本国公司的股票又更多被公司所在地的投资者持有(Seasholes et al.,2010),这些现象不仅存在于一般投资者中,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同样更偏好本地公司的股票(Pool et al.,2012)。那么,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我国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是否也存在“本地偏好”的现象?其背后的投资动机和逻辑是什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对于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保险资金监管和引导保险资金投资也有重要现实启示。

鉴于此,本章旨在探讨保险公司是否会更多参股本地上市公司,并以被投资公司经营绩效和市场绩效来判断保险公司投资“本地偏好”背后的内在动机,最后还将进一步区分地区文化认同、人寿与财产保险公司及国有和民营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投资的“本地偏好”展开异质性分析。与现有文献相比,本章的贡献如下:①本章首次证实了保险公司持股中的“本地偏好”,拓展和丰富了“本地偏好”的动机和经济后果。②本章从“认知偏误”视角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的“本地偏好”进行解释,拓展和丰富了行为金融中投资者非理性因素影响投资决策的相关研究。③本章对于监管层如何监管和引导保险公司投资也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本章研究表明,保险公司在持有本地上市公司和异地上市公司股票后,其业绩提升并未有显著差异,说明保险公司偏好投资于本地上市公司的内在逻辑是熟悉本地带来的认知偏误,而不是在信息优势下的理性决策。这意味着,监管层引导保险资金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健全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同时辅之以政策引导,鼓励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时积极搜寻信息,降低认知偏差的不利影响以实现多元化投资。 akY+3Aig8tNZWqcLuiO3bMYR4mW5cDgZXlMBNmyqd/FwfxFhOBRJFrbh+Cgx1J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