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大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发展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即物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应更加注重质量,而不只是数量。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正坚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了深入理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总结其发展内涵,我们需要系统地梳理关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及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柯炳生(2018)认为,农业发展质量主要包含产品质量、生态质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目标就是要实现产品好(产品品质好、产品安全性好)、生态好(解决过度垦殖问题、过度投入问题、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结构好(产品结构好、区域结构好、要素结构好、组织结构好、贸易结构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实现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和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辛岭等(2019)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从发展状态(绿色)、产品供给(提质增效)、生产模式(规模化)、发展布局(多元化)四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武甲斐(2019)在明晰太原市农业区位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投入与产出指标来评价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许世卫(2019)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选择,它体现了新阶段各地区在推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施策管理科学化以及服务拓展精准化方面的重要本质和要求。夏青(2019)认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也绝不是对现有发展路径的小修小补,应该是推动农业来一场质量革命。许世卫(2019)指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低碳为内涵,是当代农业的本质体现。程士国、普友少和朱冬青(2020)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三者良性互动。汪晓文、李明和胡云龙(2020)认为,新时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须以产业融合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市场导向为方向,以开放合作为推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多措并举整体推进。由此可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因素综合发力。

(二)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境的研究

尽管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涉及农业本身、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农业本身而言,其长期受到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历史的制约。薛红(2018)指出,农业产业化存在小规模经营、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市场质量监管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李春顶(2019)也认为,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存在“小而散”的落后现象,导致中低端农产品过剩,而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此外,杜国明(2020)等人还指出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粗放且单一、农业生产模式老旧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潘建成(2018)认为,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融合问题,这制约了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他指出,面对中高档农产品、绿色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传统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钟钰(2018)指出,我国的农业资源要素被过度开发以及对农业投资增长不明显等问题都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王忠海(2018)则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量”和“质”的均衡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翟正国(2021)认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还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刘文静和付传雄(2022)认为,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特别集中在科技、劳动力、土地、生态等方面;若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就应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这也是缓解资源压力,实现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樊祖洪等(2022)以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贵州省为例,基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地区应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高水平协调发展。韩晓佳等(202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尝试测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潜力,发现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较弱,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受服务价值与资源开发过程影响。综上所述,在新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要向生态经济方向转型升级,科学、有效地满足农村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则更加注重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强区域生态化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农村地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安全与稳定,推动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

寇建平(2018)提出,要严控生产地的环境质量、将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标准化、加强农业生产后废弃物的回收以及综合化利用,着力在生产、经营、监督和服务指导等方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姜松和喻卓(2019)指出,农业价值链是信息、技术、产品、资金等要素相互协同提升的综合体,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重塑农业价值链,农业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先进技术的介入可以显著提升高附加值和农业发展效益,形成品牌效应并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刘明月和汪三贵(2020)认为,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重在发展特色产业,而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重在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关注长期高质量发展;产业兴旺是产业扶贫的升级版,相关部门要借助现代农业的发展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来实现产业升级,丰富农户增收渠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芦千文(2020)指出,“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关注关键性、基础性、引领性领域的发展,要切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集群成链,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功能,发展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以“文化+农业”为代表的农业文创产业、以“旅游+农业”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休闲产业、以“健康+农业”为代表的康养农业。王兴国和曲海燕(2020)指出,区别于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将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全产业链,通过质量、效益、绿色导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其关键就在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总的来看,由于农业高质量发展于党的十九大被首次提出后,与其相关的研究才逐渐展开,相关文献不是太多。现有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点、发展困境、实施路径等方面,研究视角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整体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理论深度有待深化等不足。“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学者们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这表明,未来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我们仍需要深入探讨其内涵,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此外,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具体某地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这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通常不直接使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而是主要围绕“agricultural theory”(农业理论)、“ farmers' angle”(农民视角)以及“agri-food safety”(农产品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研究的目的和内涵大体上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这些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基础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卡马耶夫(1977)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经济增长不仅关乎各种资源和因素在创造产品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只是产量的增加,其质量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在经济增长的内涵中,除了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和产出量的提升外,还应包括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消费品消费效应的提升等方面。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卡马耶夫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完全分开的关系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两者逐渐趋于融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从生产力和标准化的角度来看,技术因素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21 世纪以来,国外在农业技术和农业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成果不断涌现。 Mwangi和Kariuki (2015)强调,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Mwalupaso (2019)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利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可以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以撒哈拉南部非洲的稻米为例,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 17%,同时降低了 4.8%的农业废料,从而显著改善了农业的可持续生产率。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技术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国外众多学者深入探讨了提高农业生产率、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农民素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就此进行了重要性及方法的探索。舒尔茨(1990)强调,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素质、技能和技术水平,进而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并助力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的顺利转型。 Paltasingh和Goyari (2018)以印度稻米栽培为例,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现象:农民的知识水平受限不仅会对稻米的品种选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最终产量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一发现与舒尔茨的假设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提升农民素质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生产力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农业实践中不断完善应用。这些研究显著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态环境,进而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为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中汲取经验。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在质量兴农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细化的理论体系。例如,有关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学者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仍局限于质量兴农的狭小范畴内,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5cMu4odXusbBFyX09tqqbMcepjgV2GezepebDRo3uH1xtDUiNAiV2S3NxvvJuy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