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对旅游的主要认识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中国对旅游有着不同的认识。古代中国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的产生,结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近代中国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现代中国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一)古代中国对旅游的认识

古代中国对旅游的认识,一直延续着对寄情于山水间赏景怡情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特征赋予了旅游不同的含义。南朝时期,旅游可以使人们逃避战乱;隋唐时期,旅游成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载体;宋朝时期,旅游又增添寓情于理的特色。中国古代对旅游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特色,成为近代中国旅游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

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旅游诞生的时期。420—589年,南朝延续了东晋寄情于山水的文化,这时期的“旅游”较多地体现了赏景怡情愉悦意味。旅游者往往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排遣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懑,追求赏景的审美快感,激发愉悦心情。

隋唐时期,旅游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旅游不再是排遣政治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消遣”,而成为抒发好心情、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重要载体。

从宋代开始,旅游除继承南朝以来寄情于山水、赏景怡情的认识外,还增添了融情入理的新思想。宋代理学思想发展进入高潮,朱熹等一批理学大家将旅游中的景融入理中,为旅游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朱熹的哲理旅游诗《春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是朱熹游春观感的作品,是一首极具抒情意味的哲理诗。“泗水”指孔门,“寻芳”指寻求圣人之道,“东风”指孔学,“万紫千红”指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在百花烂漫的时刻游春赏春,于泗水之畔,悟出深刻哲理,东风吹呀吹,吹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好比圣人之道在孔学的作用下在春日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资料来源:小谢诗词忆.朱熹的四首哲理诗,每一首都那么意味深长,值得收藏[EB/OL].(2022-11-10)[2023-12-10].http://www.baijiahao.baidu.com/s?id=1749099054434520221&wfr=spider&for=pc.

(二)近代中国对旅游的认识

近代中国人不再满足于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将旅游目的地瞄准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近代中国的旅行家王韬,曾在欧洲游学两年有余,在法国马赛、巴黎,英国伦敦都有其足迹;黄遵宪利用4年多时间游历日本众多城市,领略当地风土民情;旅美先驱容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助,在美国研学旅游。民国时期的赵尔谦认为,“旅行的真正目的,是使个人精神上、智识上、经验上、体质上得到无限的好处”“旅行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赵尔谦《我的旅行哲学》一文

《旅行杂志》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了由赵尔谦所著的《我的旅行哲学》一文,其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存在的价值。他写道:

另外还有一种问题与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就是心理学。人生自幼至老无往而不为相对定律“La loied contrast”所管辖。譬如人之乐极生悲,欢喜听笑话,欢喜听怪事,种种是要与日常生活相反对处,现在二十世纪的世界,假使一个人能处一个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二十四小时,始终不动,不去旅游,自甘为羲皇以上的人,那真正是不容易的事,而且是反乎人生的观念。人的性质是好动不好静,静极思动,动极思静,那是相对的,要去旅行,也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赵尔谦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当时(1929年),他对旅游的见地无疑是深刻的。

资料来源:王淑良,张天来.中国旅游史(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近代中国人在游历异国他乡的奇妙景观的同时,参观、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们通过旅游开阔眼界,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例如,王韬通过游览卢浮宫、伦敦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并撰写《漫游随录》,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进行介绍。同时,他还访问牛津、爱丁堡等地的教育机构,深入了解西方科学技术,实现了真正的研学旅游。黄遵宪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结交日本朋友,欣赏当地美景,在此期间写下了《日本国志》,对近代学术界了解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邻交、学术、礼俗等都大有裨益。容闳在旅美求学过程中对美国的风物和文明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从1930年夏至1937年,中国旅行家潘德明的足迹遍及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另外,参与旅游的群体多样化、大众化,是近代中国人对旅游认识的又一重大发展。旅游者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各界争相组团参加旅游,青年学生在假期结伴出游,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加深对社会、人生、知识的理解。在民国时期,金陵大学植物系就组织植物标本采集旅行团,去往华山和终南山,一路上游览了众多人文自然景观,旅游群体向大众化延伸。

王韬与《漫游随录》

王韬(1828—1897)原名王利宾,因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遭通缉后改名韬,字子潜,号仲弢,晚年自号天南遁叟,江苏甫里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于1867—1870年出游欧洲,其间边游历边学习,写下了《漫游随录》一书。

《漫游随录》全书共3卷,51篇,书中有较多篇目涉及作者旅欧研学经历,卷二《巴黎胜概》中描述了当时法国藏书数量颇丰,其中还包含中国典籍3万册,令作者大开眼界。卷二《风俗类志》中描述英格兰人重视识文断字,“童稚之年入塾受业,至壮而经营四方,故虽贱工粗役,率多知书识字”,有别于近代中国。卷三《游押巴颠》中描述了苏格兰押巴颠(现名为阿伯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完全异于当时的中国,使人开阔眼界。

资料来源:王韬.漫游随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黄遵宪与《日本国志》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黄遵宪在宦游日本期间,深入了解日本国情,写成了《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本日本通志。它叙述了日本有史以来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明治维新”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一部“明治维新史”。《日本国志》凡四十卷,系统介绍了日本天文(历法、纪年)、地理、国统(历史)等基本情况;邻交、职官、学术、食货、礼俗诸志更具时代价值。黄遵宪对日本的近代化有深刻的观察与分析,从中引出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结论。

资料来源:王淑良,张天来.中国旅游史(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三)现代中国对旅游的认识

现代中国人对旅游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观光游览转变为一种综合性的休闲、文化、社交和自我提升的方式。例如,谢彦君认为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杨振之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地栖居”。现代中国对旅游的认识具体包括:一是认为旅游是一种休闲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享受生活。二是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旅游不仅仅是观光游览,更是一种文化体验。现代中国人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三是旅游是一种社交活动。现代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人们希望通过旅游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交流。四是旅游是一种自我提升。现代中国人越来越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现代中国人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方面不仅仅只涉及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地区与国家,足迹还遍及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乃至于极地。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8.26亿人次,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体验生活的方式。 p8tGe5M56SlOuEHakZwJHnLd2WGyftXIuV0dFbih6COUx/doYTfsv5+nX0mFy0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