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西方对康养的主要认识

一、中西方对健康的主要认识

“健康”是一个合成的双音节词组,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起源,含义也有较大的差别。“健”字,主要指形体健壮、强盛。“康”字,主要指内心坦荡、宁静。中西方对健康的认识可以从中西医对健康的不同理解上加以阐释。

(一)中西医对健康状态的评判标准不同

中医与西医在健康问题上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中医的健康标准主要是个人的判断,是“精、气、神”的充足。所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健康的第一标准是人体的精气旺盛,精神健旺,而不依赖于“客观指标”。现今,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定期检查身体情况的意识逐渐加强,这对重大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各项检查指标正常”的人突然病倒在其工作岗位上,或偶发“癌症晚期”等情况。中医学不重视检查数值是否正常,并不意味着不重视预防疾病;相反,中医学的健康观念是要人们时时刻刻关注健康状况,是“全天候”的“动态自我观测”。中医认为“ 六淫 七情 ”皆可致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人体必须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安不惧,不妄作劳,使形与神俱,正气存内。一旦六淫七情为患,“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将失去健康,并且是“ 邪气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时就需要调理治疗,以便重新恢复“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西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加以说明和衡量,即各项身体检查指标正常,或者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二)中西医对健康监测的认识重点不同

中医对健康监测的侧重点在长期的动态监测之中,注重状态转换的“状态健康观”,而不是依赖不出现病理和病灶的“形态健康观”。中医的“状态健康观”强调,主动权掌握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我检测”,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保持健康状态,把“精、气、神”养好。一旦出现“精、气、神”不足,或者“升降出入”失常的情况,就需要自我调整;自我调整无效的时候,就需要找中医帮忙,以便恢复自己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对健康监测的关键在于“扶正祛邪”。西医对健康监测强调对病灶和病理的监测,瞄准病灶即瞄准射击靶点,即可进行手术治疗,或者进行拮抗(一种物质被另一种物质所阻抑的现象)作用,阻断受体,或者补充缺乏的物质元素,大多是“拯救与被拯救”的预防与急救措施。

(三)中西医对健康理解的底层逻辑不同

中西医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对健康理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有不同,认知上的不同导致行为、处理方式的不同。具体而言,中医主张生成论,西医依靠构成论。一方面,主张生成论的中医认为,生命的生理状况、病理变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环境,强调把人体放在天地之间,认为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并且特别注重精神与形体的统一。中医诊治疾病格外重视人的生存状态和周围环境,认为“精、气、神”是健康的标志。另一方面,依靠构成论的西医是从人体现有结构出发,来认识人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改变,认为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生理变化和病理过程。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离不开维护结构、改造结构,借用的主要是手术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中医擅长“内病外治”,主张“内外相关”,外邪可以伤内,外病可以内传,内病可以外显,内病可以在体表诊断,也可以在体表治疗,外治可以内效。因为生成论认为内外相关,表里如一。人体内在的脏腑,可以通过经络气血 阴阳 ,与体表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紧密联系在一起,治其外,而应于内。西医用药多是单靶点,各类化学药品分别被研制出来,有着单一的代谢途径,需要定性、定量地表示出来。 efiXYowfrhHqxZ11Y9Od61ssJLnit3oOLBqyYxPHnif7j5L2dnWzt7kLFApCrW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