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农业农村方面的论述很多,有关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文献十分丰富,虽然“乡村振兴”一词未能出现在他们的论述或经典著作中,但他们都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要性以及对农业进行扶持,从他们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包含对农业实施扶持的思想。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注重从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工农联盟问题,并且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出发,分析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层被消灭以后,如何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农业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2.2.1.1 扶持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国家自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农业。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是反映农业的一般的自然规律,也不是某个国家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经济政策,而是一个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顾及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先决条件,只有解决了人类食物问题,才有可能谈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而解决食物的唯一途径是农业,故农业尤其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马克思说:“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发展社会经济如果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必然得不偿失。与其他产业不同,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影响,农业是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弱质产业。为此,国家对农业予以保护和支持,即使在社会主义农业联合生产时代也不例外。

农业劳动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起点,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或农业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分工和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或前提。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或农业剩余产品产生的前提。马克思说:“劳动起初只作为农业劳动出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劳动,必须有足够的生产率,使可供支配的劳动时间,不致全被直接生产者的食物生产占去;也就是使农业剩余劳动,从而农业剩余产品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农业劳动只有在基本满足了农业劳动者本身的必需生活资料后,才可能开始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农业能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所必需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达到什么程度,即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二是认为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是其他一切生产部门能够独立化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农业剩余劳动或农业剩余产品是社会分工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三是农业剩余劳动是其他一切部门的剩余劳动产生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发展规模和界限。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谈到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还认为,如果农业在一个工作日内,只能进行完必要劳动,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那就根本谈不上剩余产品,也谈不上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制造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制造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所组成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则是由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来完成的,社会再生产的最基本生活资料由农业来完成。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主要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关系。

2.2.1.2 扶持农业,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关于工业化引起城乡对立的原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引起资本的集中,而资本的集中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等要素集聚于城市,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失是工业中心繁荣的基础,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并使乡村破产,故正是资本的扩张造成了城乡对立。工业化既是资本集中的过程,又是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集中起来的过程。城乡对立的表现不仅是在地域空间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也充分体现出来了,工业化使财富在少数人手里聚集,与要素集中、集聚相反的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凋敝与破败。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它是以农村的凋敝与破败以及生产力破坏为代价的,城乡的分离必然会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

马克思认为“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城乡对立,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解决城乡对立的出路在于形成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城市的发展、社会进步不能建立在城乡对立基础上,通过城市和农村联合实现共同发展,即城市要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2.1.3 扶持农业,推动农业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观察认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方式是一种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遭到损害,致使土壤肥力减退 。资本的逐利性质致使土地贫瘠的农村游离于社会文明之外,土壤长期得不到修复,农业灌溉设施损毁,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遭到严重损害,农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供给。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政府在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作用的发挥。1853 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写道:“铁路的铺设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例如在建筑路堤需要取土的地方修水库,给铁路沿线地区供水。这样一来,作为东方农业的必要条件的水利事业就会大大发展,常常因为缺水而造成的地区性饥荒就可以避免。” “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工灌溉,而这是村社、省或中央政府的事。” 卡尔·考茨基在《我们的最新纲领》中提出:“用于农业改良的长期固定资本投资应当由国家来进行,包括参与各方的合作社或个别自治区由国家提供贷款,以便他们开垦农田,进行各种类型的土地改良,排水以及灌溉。公共交通手段(铁路、公路、道路和河道)以及沟渠、水坝的维护经费和建设经费由国家或者说由德意志帝国负担。”

(2)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强调利用机器和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劳动生产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社会产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社会生产力才会进步。马克思提出:“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 “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

(3)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报酬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出了缩小城乡差别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的自由流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利润率将会降低,这些生产要素流向农村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情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的集中是自由流通和自由交易促进的结果,同时也为国有化后采取合作社方式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而小农经济只能是农业生产的羁绊。农业实施合作化经营,不仅可以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促进了农业工业化和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给这些劳动力找到工作,可以用两种方法:或是从邻近的大田庄中另拨出一些田地给农民合作社支配,或是给这些农民以资金和可能性去从事副业,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地位都会有所改善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城市化和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和工业发展水平可以为农村提供机器设备、新技术、化学和其他新的发明,从而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内部自身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缓慢的。

(4)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城乡差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农民素质的提高极为关键。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农民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取代资本主义大农业而衰退,最终将不复存在,而成为自由的、联合的现代产业工人。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除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马克思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对农民素质提升的机制的缺失,是导致农业劳动者劳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劳动者个人生产率除了受到先天的体力、智力、天赋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息息相关,而资本主义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不可能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劳动效率中最核心的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社会主义建立以后,政府应采取各种方式来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2.2.2 列宁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

列宁的著作中,有不少是专门论及农业发展的,如《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论粮食税》《论合作社》等。他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以下一些农业支持的思想。

2.2.2.1 扶持农业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

列宁通过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看到了科技的巨大力量,并要求要把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他指出,“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最根本的是靠先进的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改变苏俄农业的唯一力量,这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实现原始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公共经济”的蜕变。他对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还做出了具体路径安排。

(1)加大对先进农业机械的投入

农业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1918 年 4月,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工具和机械的法令在俄罗斯人民委员会获得通过,这是工业支持帮助农业的重要举措。列宁对生产工具和机械的分配做出了具体部署:“分配农业机械等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既要首先保证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全部土地的耕作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要对贫苦的劳动农民优先供应农业机械等;而总的目的应当是保证全国居民正常地得到足够的粮食。” 在列宁看来,政策的落实是农民受惠的关键,故其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来保证这一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2)注重发挥农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1921 年 11 月,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一次农业代表大会上指出,壮大农艺师的队伍,充分发挥农艺师的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国家应该多培养农业科技人员。他指出:“农艺师的数量同全体农民群众相比毕竟很少,他们的工作如果不同农业的实际任务结合起来,就不会富有成效。” 在当时,莫斯科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发挥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为此,列宁要求应把莫斯科的做法在全国范围推广。

2.2.2.2 政府应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所作为的思想

在列宁看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要提升农业发展的内部要素质量,而不仅仅依靠外部力量,即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良和优化。

(1)改良农业生产资料

改良农业生产资料是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提升。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农业在当时十分落后,农业产出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农业生产工具落后、陈旧且十分有限,土地肥力低下且零散、地块狭长,不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全国的农业生产几乎没有现代化工具,如拖拉机、汽车等。特别是在 1918 年前后,俄国尤其是其欧洲部分的一些省份粮食奇缺,有的甚至将种子作为解决饥荒的唯一办法,饥荒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列宁看来,改良农业生产要素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关键,只有生产要素改良,农业产出水平才能提高。

对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工具、种子等的改良,仅靠农业自身是不能实现的,政府给予支持帮助就尤为重要。他要求:“调整农民使用的土地;供给农民改良的种子和人造肥料;改进农民的牲畜品种;推广农艺知识;修理农民的农具;建立农具租赁站、试验站等;改良农田的土壤等工作。国家也应该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帮助,包括改良土地以适于耕种;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用于购买种子,以保证播种任务的顺利完成,等等。” 列宁认为,帮助农民发展农业,是政府的义务。

(2)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提高他们的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者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强弱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列宁指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应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利用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苏俄在列宁时期,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俄国成年居民中 75%以上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农村识字的农民不满 20%,识字的农村妇女只有 7%。到 1920 年,俄国居民中仍有 2/3 以上的人是文盲,而这些文盲大多数都是农民。” 列宁认为:“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水平,应当使农民有可能用读写本领来改进自己的经营和改善自己国家的状况。”

如何解决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列宁提出:一是政府应加大投入,普及农村初级教育。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唯一途径,资金和人才是教育的两个要素,因此,政府应从资金上多投入。列宁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教育问题,他提出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这个工作我们还做得太少,做得还远远不够。”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发挥教师在进行国民教育上的作用。他指出:“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 二是城市要帮助农村,实现城乡间互动。通过城乡互动,把城市的先进文化和知识传递到农村,让农民学习城市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他提出:“能不能做到把所有的城市支部都‘分配’给各农村支部,使每一个‘分配’给相应的农村支部的工人支部经常注意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自己的兄弟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呢?” 三是政府要向农村提供农村急需的各方面书籍。列宁在 1919 年有关会议中讲道:“国家现在还很困难,文化教育的条件太差,急需纸张和书籍太少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因此,现有书籍和书刊能够实现共享,他认为报纸和书籍为苏维埃职员这一人数不多的阶层所占有,而工人和农民所得到的却非常少,必须彻底整顿这项工作。”

第二,向农民提供实物奖励,仅仅有精神上的鼓励是不够的。对于对农民实施奖励的问题,当时苏联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农民个体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力,是被改造或取缔的对象,不能给予他们奖励,要奖励也只能奖励给集体经济,这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为此,列宁认为,无论是农村带有集体化因素的社团还是个体农民都应给予奖励。列宁主张只奖励那些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经营成绩的农民;对于通过放贷、投机倒把等手段取得的,不但不给予任何奖励,还应予以处罚。列宁对于物质奖励的方式也做了说明,不仅包括生产用生产资料,也包括农民日常生活资料。通过这些奖励措施,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2.2.3 对农业发展的国家资助支持思想

“农业作为农村的主业,较之于工商业而言,属于经营水平落后的弱质产业” ,农业生产面临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的风险,很难获得平均利润,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往往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农业发展没有外力支持,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因此,列宁认为,国家的帮助和工业的支援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1)国家的资助和扶持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国家应给农民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帮助,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苏维埃成立之初,列宁就提出拨出 10 亿卢布,作为发展农业的专用基金 。长期的战乱,致使农业、农村遭到严重破坏,为医治战争给农民带来的创伤,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列宁提出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这一提议获得人民委员会通过。同时保证对贫苦农民优先提供农业机械,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提升,产出水平也有了提高。

(2)工业支援农业思想

苏共取得政权以前的俄国,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 1/3 左右,其余都要靠国外进口。长期的战乱,使本已落后的俄国经济濒临崩溃。列宁提出,要挽救俄国,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农业是第一位的,然后使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然而,对当时的苏俄来说,工业化的基础设施、设备严重缺乏,不仅工业用的原材料短缺,而且也缺乏工业品销售的市场,扩大国内市场成为唯一选择,因此,恢复国民经济只能从农业开始。选择恢复农业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在农业的推动和扶持下,苏俄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德、英、法,而工业已居世界前列。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时期,苏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农村的利益为代价的,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积累。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工业和城市就应该反哺农业。列宁提出“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的和社会的根本的帮助,并且在这种帮助下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打下物质基础,将现代工业发展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与帮助,定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发展速度。” 列宁的工业的支援与工农融合思想,对于处理农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农互助双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VcFOwCfduYWGkEidk7sTqIMPI/ZUqT+4AO8BzdMvH5JBpzU9n6aj5u06fW8oHhr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