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熟悉并掌握物质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熟悉并掌握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导入案例
都江堰的水物质文化与水精神文化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四川岷江之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年代最久、留存时间最长且仍在使用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被誉为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都江堰,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来评价它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了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成了沃野千里、时无荒年、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成就了成都“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源。继2000年都江堰和青城山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2018年都江堰又成功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的成绩离不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更离不开滋养这片沃土的千年水文化,水文化长久地根植于都江堰,也永久地浸润了成都平原。

都江堰的水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多样,有水利工程遗产、治水设施、建筑物等显性形式,也有治水科学、水管理、水哲学、水文学等丰富的内涵,它们早已根植于都江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都江堰乃至成都平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按照文化“两分法”,可将都江堰水文化分为水物质文化和水精神文化。

水物质文化,即水文化的物质层,它主要是指与水文化有关的各种产品、设施、建筑、工程、器物等显性存在形式。都江堰水物质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也是年代最久远且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伟大水利工程。可以说,都江堰这座城市因水而建,因堰而兴,水利工程便是都江堰市最响亮的名片,也是都江堰市最引以为豪的城市形象。提到水利工程,人们就会不假思索地联想到它的建设者李冰,因此李冰父子雕塑也成为了都江堰的城市标志,它威严矗立在都江堰市游客集散中心处,俨然成为了都江堰市的形象代言人,向人们诉说着开创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并展现了修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人智慧。李冰早已不仅仅是都江堰市民的精神领袖,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远千里来瞻仰的伟大水利学家。以水利工程和李冰为核心,衍生出了一系列跟水文化有关的物质存在,如伏龙观、二王庙、秦堰楼、水文化博物馆等建筑物,还有玛槎、卧铁、笼石等治水设施,它们丰富了都江堰水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也完善了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

都江堰的水精神文化包含了水治理、水管理、水哲学、水文学、水神学等内容。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的治水“三字经”,迄今为止仍然是治水宝典,成为了人们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资料。李冰在2000多年前治理岷江水患所利用的弯道环流等水力学知识让现代水利学家为之惊叹,开凿宝瓶口时留下的“火烧玉垒山”等传奇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又佩服不已。李冰治水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了都江堰城市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随着全国河长制制度的推行,各地纷纷开始实行河长制管理地方水域资源。2019年都江堰在以往的河长制管理工作中增添了一项新举措,在河长制公示牌中展现河流历史、人文故事,动员群众参与河流故事的纠正、挖掘、投稿,让河流的故事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体现都江堰市“人水合一”的历史文化,展现了都江堰源远流长的水管理文化。千百年来,都江堰人从水利工程总结出来的“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上善若水”等水哲学思想长久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社会观念,与人为善,顺应自然成为了都江堰人的生活哲学。有关都江堰的大量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等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型活动“放水节”也成为了每年的标志性节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祭拜李冰,了解都江堰水文化。可见,都江堰的水精神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资料来源:祁玲,朱自强. 都江堰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 四川水利,2020,41(6):157-160。

思考:

1. 都江堰水文化的物质文化资源有哪些?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哪些?

2. 根据案例,试归纳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哪些类型,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之间有何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资源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资源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文物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新时代文化资源相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文化资源通常一方面以具体、可感的物质化和符号化的形式存在,一方面又以非物质的思想、意识、观念、道德、习俗、知识、信仰、文学、艺术等形式存在

一、物质文化资源

从表现形式上看,物质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带有鲜明物质文化属性的资料 。对人类社会来说,最主要的物质文化资源是围绕着人的物质生产层面和生活层面的衣食住行用等活动内容展开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天然的自然资源的区别在于:它带有文化的规定性和文化意义,而且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创造的,不同的文化赋予它们不同的文化属性。

物质文化资源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基础,是文化产品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物质文化资源按其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过开发利用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的物质资源,通常称为文化载体。它包括生产文化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材料,如制作各种工艺品的玉石、陶瓷,印刷各种书刊的纸张,制作各种音像产品的材料,等等。这部分作为文化产品物质载体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范围和种类将会不断地得到拓展。另一部分是指经过人们的生产和建设后,作为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的各种资源,通常称为文化生产手段。它包括文化生产的各种用品和设施,如摄影摄像设备、舞台灯光设备、音响设备、书画用品及影院、剧场、文化宫、博物馆等等。这部分文化生产手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日益丰富起来。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文化资源中的有形物质资源通常处于稳定状态,如江河湖海、山峰洞窟、居民楼宇等,虽然其会随着时间演进而有所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大致是稳定的。我国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植被、湖泊、名山大川、园林、地质公园等。

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陶瓷、器皿、碑刻、历史人物故居及祠墓、各类纪念地等。

三是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苏、湘、粤、蜀四大绣品,鲁、蜀、湘、苏、浙、徽、粤、闽八大菜系等。

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电影院及其他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设备等。

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的《世界遗产名录》将世界遗产分成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两个大类。历史文化遗产又细分成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的结构、铭刻、窟洞及其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色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或连接的建筑群)和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有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的不懈努力与大国担当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称赞。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省延安市和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指出,“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2023年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致贺信。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1985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做岀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承诺。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56处 ,总数排名全球第二。这56处世界遗产共分为四大类,具体数量和经典代表包括:第一类,文化遗产34处,以长城为代表;第二类,自然遗产14处,以九寨沟为代表;第三类,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以黄山为代表;第四类,文化景观遗产4处,以西湖为代表。这些遗产包括长城、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泰山、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庐山国家公园、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颐和园、北京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城(西递和宏村)、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云冈石窟、云南保护区的“三江并流”、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河南“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中国段等。这些文物、遗址与景观,穿越历史烟尘,多方面展示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物质文化相对,亦可称作为精神文化资源。精神世界是人类对生活的永恒追求,对创造价值的肯定,对世界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表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意识、情感、信仰、知识、才能、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想象力等精神活动。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特点,人类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精神文化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精神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物质文化;反之,物质文化内容又会制约精神文化的发展。精神文化资源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通过人们的文化劳动被发掘出来,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文化手段,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

对这种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以及从事文化生产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精神文化资源,人们对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又进一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对精神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走向完善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人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符号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材料。人们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成为可能。但并非所有的文化符号都可以转化为符号价值,只有那些具有独特性、具有文化视差作用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本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不可复制性而呈现的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2022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党和国家强调,我们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要想提高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关键一点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我国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创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不仅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产业独有的精神气质根本。因此,我们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我国丰富的无形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以下五个大系:

1. 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

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通常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认知传统(包括知识、道德和宗教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等。中国历史上灿若繁星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他们以非凡的才智和杰出的成就筑就了中国历史的不朽丰碑。其中包括深邃的思想以及道德境界,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学、问、思、辩、行”结合的教育思想等。再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为仁”“敬德”“诚信”“忠恕”“孝悌”“知勇”“义耻”的道德教化;《大学》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至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故事等。这些民族精神的印记构成了我国当代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的优质资源,值得深度挖掘和开发。

[资料链接]

“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经梳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

表2-1 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梳理

表2-1(续)

表2-1(续)

“中国精神”在迎接挑战中彰显、升华和创新;坚强、自信、友爱、奉献,正是“中国精神”新的代表。依靠“中国精神”,我们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依靠“中国精神”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依靠“中国精神”,我们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精神”越来越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强大动力。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传承“中国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在未来道路上,“中国精神”就像一盏灯,引领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资料来源:中央编译出版社党史百科. baike.baidu.com/item/中国精神/16606670?fr=ge_ala。

2. 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

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在我国也极其丰富,例如,道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念的追求;佛教通过石窟壁画、佛雕像以及绘画、工艺美术等,向世人传达出的海纳百川、仁慈博爱、超凡而又入世的精神内核;《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气质;《离骚》体现的楚汉浪漫主义精神;“魏晋风度”的飘逸与洒脱;“盛唐之音”显示出来的慷慨襟怀;宋元山水画的笔墨意境;明清市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与上流社会浪漫主义的争鸣等。再如,陶瓷艺术中折射出的民族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峻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陶瓷艺术的斑斓与柔丽,亦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

3. 民俗风情资源

民俗风情资源包括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和信仰习俗等。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在辽阔的土地上继承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正可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隔山不同风,过水不同俗”。其中传统民俗节庆,包含如端午赛龙舟、壮族“三月三”歌会、每年藏历七月一日的西藏雪顿节、祭敖包节等;现代民俗节庆,如孔子文化节、哈尔滨冰雪节、绍兴兰亭书法节、潍坊国际风筝会、丰都“鬼城”庙会等;各地的习俗风尚,如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

4. 品牌资源

品牌资源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三个要素。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标志,更多的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凝结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精神文化内涵,决定和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结构与服务定位。品牌资源化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如在品牌的初创及成长阶段,品牌的存在可使员工产生凝聚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品牌也不断成长,成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可以说,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品牌就是价值。

[资料链接]

华为的“狼性”企业文化

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狼能够在比自己凶猛强壮的动物面前获得最终的胜利,原因只有一个:团结。即使再强大的动物恐怕也很难招架得了一群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狼群的攻击。所以说,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

华为打造自己的营销铁军有五招。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招:塑造“狼性”与“做实”企业文化。华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截至2022年年底,华为全球员工总数约20.7万,来自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年来,华为取得的业绩是骄人的,在中国企业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例子。华为需要一种精神把这样的一个巨大而高素质的团队团结起来,使企业充满活力。华为找到的答案就是团队精神——“狼性”。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

第二招:选择良才。华为招聘员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社会招聘,另一种就是校园招聘。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华为更热衷于用校园招聘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华为的校园招聘是很专业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招聘模式。

第三招:魔鬼培训。进入华为的新员工都要接受华为的培训,对于新员工来说,华为的培训过程就是一次“再生”的经历。华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在深圳,华为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华为的所有员工都要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岗。华为有自己的网上学校,通过这个在线虚拟学校,华为可以在线为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为人进行培训。华为的培训有如下特征:培训成为一种习惯;培训系统化,有专门培训岗位和培训师;培训有计划;培训成为一种投资;华为培训的教材自己编写;培训的效果有严格的考核评估。

第四招:制度化用人。经过魔鬼培训的新员工,基本上具备了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华为这个时候把通过培训的新销售人员直接派往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为分公司或办事处,让他们在市场一线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接受实践的锻炼。

第五招:有效激励。华为为了保证一线人员永葆活力,对销售一线人员的激励也是大手笔。在华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单单可以得到华为的物质激励,还可以得到精神激励。当然二者在华为是有机结合的,激励也是华为“做实”作风的体现。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保证了华为的营销团队永远精力充沛,在战场上充满了战斗力。

从培养“狼性”到维护“狼性”,从“讲到”企业文化到“做实”企业文化,华为营销人员用自身的发展经历证实了“狼性”与“做实”的难得,从而塑造了企业品牌文化。

资料来源:《向优秀学习:华为打造铁军五招》zhuanlan.zhihu.com/p/683031765。

5.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提升了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含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含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资料链接]

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

在文字发明之前,口传身授作为社会记忆传递最主要的方式。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能够完整地展现出土家族的发展历史,并且有效弥补正史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土家族作为我国人口排名第八的民族,人口共计959万人。土家族作为一个内陆山地民族,外来文化对其产生的冲击较小,因此其具有丰富、完整、独立的文化内容。土家族作为一个只有语言记录而缺乏文字记载的民族,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采用口传身授的模式,这就使得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一、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种类

(一)民族语言

土家族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而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土家语中有着丰富的词汇,在构词方面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语调上与唐末语言存在相似性。利用土家族语言所传承的故事、山歌、神话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在湖南的多个地方,都保留着土家语,并且还有部分土家人会选择用土家语唱山歌、哭嫁。

(二)宗教信仰

土家族仍处于原始宗教崇拜的阶段,白虎对于土家人来说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土家人称自己为白虎之后,逐渐形成白虎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种崇拜方式。

(三)手工技艺

土家族的手工工艺多种多样,包括织锦、蜡染、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方式。织锦作为土家族传统纺织品中的代表,又被称为“西兰卡普”,土家语“卡普”的意思是花,“西兰”意思为铺盖,也就是“土花铺盖”。其通常由黑、白、黄、红、蓝五种颜色编织而成,图案棱角分明。

二、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土家族先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为研究与认识土家族生活生产方式提供了参考,可以重现其民族发展轨迹,并且有效弥补正史中的不足,在复原历史方面有着文献资料、其他档案难以替代的价值。

(一)独特性

土家族的毛古斯作为中国舞蹈与戏曲的源头,能够在研究土家族的宗教、民俗、文化、经济等多种方面提供宝贵资源。土家族的“梯玛神歌”、“梯玛铜铃舞”对研究土家族的歌舞起源、祖先崇拜等方面有着较高价值。

(二)原生性

土家族中的口述历史资源具备原生性,比如土家族的织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图案纹样可以高达百种,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呈现出其原生态的特点,成为民间织锦的代表。同时,土家的摆手歌、山歌、吹奏乐器等都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遗产。

三、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基石,对于土家族所在地区有着深远影响。土家族口述历史主要是采用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式,并且广泛流传于民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衰落与文化环境出现破坏情况,导致大部分土家族人已经开始抛弃本民族语言。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仅武陵山地区,约有50万人可以利用土家语进行交流。但是目前来看,只有湘西偏远土家山寨,仍保留土家语,因此可知,土家语在传承过程中已处于濒危状态。与此同时,土家的“梯玛神歌”“毛古斯舞对白”等,随着土家语的日渐濒危,这些珍贵的民族口述历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彭燕. 武陵山区土家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抢救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1(6):37-39.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丰厚的积累,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中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其生产习俗、节庆习俗、婚丧习俗、饮食习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独特性,有许多元素为我国所特有。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分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包含着难以言喻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等。因此,文化产业应该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宝库。

三、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导。那么,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 互存关系

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存在。哲学的观点里,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创造物质文化资源的同时,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已产生,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2. 互补关系

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关系是互补的。通过认识物质文化资源获得启发,人类可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与塑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塑造,人类又可以完善物质文化资源体系,使之完善、完美。

3. 水乳交融的关系

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能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物,包含了创造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其他的社会寓意,是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而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只有通过物化的形态才能体现出来,即所谓的“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交织在一起,很难将其区分开来。比如校园文化中一块佩戴在胸前的校徽,它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但却是一个学校形象的浓缩,它同样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又如统一的校服,除它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细小方面的东西,既以物化的形态存在,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学校的校风与学风,既是物质文化的标志,又是非物质文化的体现,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总之,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水乳交融、客观联系的关系。物质文化必然体现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必然深化、丰富物质文化。

[资料链接]

剑门蜀道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蜀道是中国交通史上开通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古道,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还要久远。蜀道广义上泛指入川的交通要道,包括经过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身毒道),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狭义是指连接古代秦蜀之间的道路,即川陕蜀道,主要为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的“北四南三”。“北四”指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三”指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都是用的狭义的概念。结合申遗工作,现已梳理出8条蜀道,完成线路走向、修筑特点等相关数据的收集。这8条道路的大致走向都是南北贯通秦蜀,但不同道路范围的山系不同而有所区别,详见表2-2。

表2-2 蜀道线路构成

表格来源:笔者根据资料整理。

其中,因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沿袭古今的金牛道成为最重要的干道。金牛道是剑门蜀道的古称,始通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便作为关中入蜀的官道,是蜀道文化资源最富集、保存最完整的区域。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承接“褒斜道”具有“五丁开道”“石牛粪金”等相关典故。广义上的剑门蜀道从五丁峡出发,沿七盘关、龙门阁、明月峡、昭化古城、剑门关,经梓潼、绵阳、德阳进入成都,全长450公里。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其的路政管理,拥有丰厚的邮驿文化遗存。剑门蜀道大部分保存完好,仍为当代的交通干线。因其主要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境内,狭义上的剑门蜀道主要指广元段,以剑门关为中心,包括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千佛崖、天曌山、明月峡、雪溪洞八个景区,分属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昭化区、利州区、朝天区所辖范围,长达270多公里,面积2 000多平方公里。因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享誉海内外。

剑门蜀道广元段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理坐标在北纬31°31′至32°56′,东经104°36′至106°45′之间,居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毗邻陕西、甘肃二省,距离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分别为280公里、460公里、400公里、720公里,是连接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被称为“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历来为出川北上的交通必经之地,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一、自然条件分析

(一)气候条件

剑门蜀道旅游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3.9℃~17.4℃,日照时间为1 338~1 560小时,无霜期为223~290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开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康体娱乐、避暑旅游。

(二)地形地貌

剑门蜀道旅游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以低山地貌为主,其间山水相接,构成了多层次的旅游景观地质地貌。剑门关景区地形地貌奇特,其主峰如剑,石壁横亘,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明月峡景区属于典型的峡谷地貌,绝壁林立,嘉陵江从峡谷内穿流而过,蔚为壮观。

(三)水文条件

剑门蜀道位于嘉陵江上游,嘉陵江由北向南纵贯旅游区,形成了以嘉陵江为主干、白龙江、清江河、南河等为支流的水系。旅游区内河流年径流量较大,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开发相关水上旅游项目的条件。昭化古城地处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三江交汇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太极”地貌,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四)生态条件

剑门蜀道位于秦岭南麓,四川盆地北缘,森林覆盖率高达50%,生态环境良好,是优良人居环境的典范,是天然的养生休闲之地。旅游区范围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松树、栎树、桤木、竹子、银杏、香樟、红豆、火棘、七里香等植物;同时拥有金丝猴、黑熊、扭角羚、飞狐等珍稀动物。优越的生态条件为旅游区的后期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弹性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二、人文环境分析

(一)蜀道文化

蜀道是中国交通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古道,是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比古罗马大道历史更为悠久,不仅是中国唯一,更是世界唯一。广义上讲古蜀道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左拐,后经褒河过石门穿秦岭,出斜谷,直达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 000公里。

剑门蜀道是蜀道的精华所在,是一条以剑门关为龙头、“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以及昭化古城、皇泽寺、千佛崖、明月峡等为龙身,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演变和时代沧桑的文化巨龙,其文化寓意包括以下四点:

1. 蜀道是一条记录历史的文化长廊

蜀道距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完整地演绎了由西周至今的历史进程,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剑门蜀道是道路保存最完整、文化要素保留最充分的一段蜀道,是蜀道的精华与风韵所在,不仅承载了巴蜀地区的千载兴衰荣辱,更详细诠释了中国古代道路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是研究古代交通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历史标本。其中,翠云廊保留了古蜀道原貌,保留有拦马道、古交通设施、邮驿系统等,完整地记录了交通发展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2. 蜀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道

剑门蜀道自古是一条军事要道,战国时期秦惠王开金牛蜀道助秦灭蜀、秦始皇兴建驰道巡游六国、诸葛亮修建蜀栈道六出祁山而伐魏、红军大战剑门关等众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蜀道上的战略要塞——剑门关,被称为“天下雄关”,作为古代的军事重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为“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蜀道作为一条“军事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专项旅游的理想场所。

3. 蜀道是我国西南第一条文化通道

首先,蜀道是中国大西北和大西南的连接轴线,而剑门蜀道作为一条文化走廊连接着巴蜀文化和汉中文化,成就了相互融合的中国文化格局。其次,蜀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最悠长的“南方丝绸之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跨越中国西南和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古人通过古蜀道将蜀锦、蜀布、蜀盐、漆器和金银器等远销海内外,将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剑门蜀道不仅是交通运输通道,更是人员、物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是佛、道、儒等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圣地,还是汉、彝、羌等多种民族文化汇合的场所,对西南民族融合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剑门蜀道历千年开凿,饱经战乱纷扰,千载精心维护,展现了自强不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蜀道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4. 蜀道之魅力在于其难

诗仙李白的旷世名篇《蜀道难》对蜀道做出了最为精准的定义,“难”也成了蜀道独有的文化标签。蜀道之难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修建之“难”,尤其是蜀栈道的修建施工难度最大、最具典型意义,古代在没有精密测量和设计技术、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古人采用“火烧水击”之法进行修建,过程异常艰辛;另一方面体现在行走之“难”,李白在《蜀道难》中对此做了生动描述,古人行走于蜀道之上,是对其体力和胆魄的磨炼,因此蜀道又被赋予了“胆气之路”的文化意义。总之,“难”已经成为蜀道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也成为游客对蜀道的最大兴趣点。

(二)武则天文化

对于剑门蜀道而言,武则天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应该是女性文化的代表符号,对其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地扩充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开发的质量。

1. 正本清源——“武则天文化源地”

武则天文化影响力巨大,国内很多地区都在利用这一“金字招牌”,剑门蜀道如何打造武则天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剑门蜀道旅游区内保留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门纪念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皇泽寺。寺内有中国唯一的武则天尊容像、桑蚕十二图、纪念武则天的石窟等。为了纪念武则天诞辰,广元历年都举办“女儿节”,全城妇女身着艳丽服饰齐聚嘉陵江两岸,移舟江潭,载歌载舞,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女性特色文化景观。此外,旅游区内还流传着武则天母亲“江潭感孕”的传说,该地出土的“广政碑”也有较为具体的记载,这些均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结合以上资源特征,剑门蜀道旅游区(广元)有条件且有必要打造成为“武则天文化源地”。

2. 文化放大——中国女性主义第一高地

武则天作为封建时代的杰出女性,反封建潮流而动,以卓尔不群的智慧和胆识,冲破封建道统,打碎封建男权宗法体系登上皇位,创造了“牝鸡司晨惊日月,婢奴称孤靡王侯”的历史奇迹。可以说,武则天不仅代表了一个杰出的历史女性,更是中国女性权利的代表,与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相契合。在旅游开发中,女性主义文化的打造,对于女性游客群体和与其息息相关的男性游客群体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 外延扩展——女性独立精神

封建传统礼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和陪衬。武则天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权利顶峰的杰出女性,从各个方面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信。她不但在治国方面拥有非凡的智慧,甚至还自己创立了文字,这些无一不是这位千年女皇独立自信精神的体现。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女性独立精神”必定会成为万千女性游客追捧的文化核心。

(三)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剑门蜀道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段历史。在剑门关、翠云廊、明月峡等景区都有浓厚的三国文化氛围,其文化内涵可概括为“城”“关”“战”“人”四个方面:

1. 城

昭化古城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其最华美的历史篇章就定格在三国时期。作为前蜀汉时期一座重要的关城,它见证了刘备入川、平川,进而三分天下的重要历史;后蜀汉时期,昭化古城又是蜀汉北伐的重要据点。因而,昭化古城是三国文化的发祥之城,是蜀汉政权兴衰的见证地,有“蜀国第二都”之称。

2. 关

剑门关是剑门蜀道上的第一雄关,被誉为“蜀之门户”。在三国时期,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万兵马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可见剑门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性。史学家有言,蜀汉“兴于葭萌,亡于剑门”,更加说明了剑门关和昭化古城在蜀汉历史上的重要性。

3. 战

战争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历史主题,三国时期的剑门蜀道是蜀魏交锋的重要战场,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彪炳史册的大战,包括刘备平蜀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等,同时,在剑门蜀道还留下了姜维军帐、钟会故垒、张飞夜战马超等遗址。

4. 人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在剑门蜀道上,也留下了众多英雄豪杰的历史身影,刘备、诸葛亮、姜维、张飞、费祎、钟会等三国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在旅游开发中,这些人物和事迹都应该作为活化的旅游资源加以运用,以使剑门蜀道的旅游价值得以提升。

(四)宗教文化

剑门蜀道旅游区历史上宗教文化十分发达,多教并存,共荣不悖。自武则天始,儒、释、道三教对立统一、和谐互补、共同切磋、共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源脉。旅游区内佛、道两教千百年来平等共存,繁衍生息,拥有相当数量的寺院宗祠,在天曌山前山有佛光寺、梵天寺、西禅寺作为佛教圣地,后山有祖师庙、灵台仙境作为道教圣地。此外,蜀道中拥有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的摩崖石刻造像,广元观音崖造像、千佛崖造像、广元皇泽寺武则天石像、剑阁武连觉苑寺明代佛教壁画等,其中四川省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崖,现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 000余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剑门蜀道旅游区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条件适宜,非常适合开展宗教文化旅游。

(五)民俗文化

川北地区民俗文化深厚,种类丰富且独具特色,是巴蜀地区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剑门关蜀道旅游区内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有皮影、川戏、板凳戏、道琴、狮子灯等,还拥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薅草锣鼓”“麻柳刺绣”“白花石刻”。在旅游开发中,人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保护的双赢。

三、剑门蜀道的文化资源

中国蜀道包括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由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等,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交通工程。沿线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种类繁多,串联着众多的历史古城、古镇、古驿站和古村落,这些遗产内涵丰富、价值独特,对中国文明有着重要贡献,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线路遗产。剑门古蜀道作为中国蜀道的一段,是以剑州古城为中心,向北至朝天区朝天镇朝天峡(又名明月峡),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二百余公里,沿线文化资源众多,具体有古驿道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资源、女皇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川北民俗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七大类型。

(一)古驿道文化资源

历史厚重的古驿道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剑门蜀道、翠云廊、明月峡。剑门蜀道北接陕西七盘关,西倚绵阳梓潼七曲山,全长260公里,以翠云廊古驿道为主线和灵魂,是迄今为止全球上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驿道,被誉为“陆上交通活化石”。国家有关专家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剑门蜀道是真山、真水、真古董,是活的文物,完全具备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条件,极具文化开发价值。

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俗称“皇柏大道”,主要分布在以剑阁老县城为中心的北至广元昭化,西至梓潼,南至阆中三线三百余里的古驿道上,被称为“三百里程十万树”,现存古柏8 000余株,相传为三国时张飞率兵所植。翠云廊古驿道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历史、交通、社会经济的活化石。

明月峡景区位于广元市朝天区,距广元市区20公里左右。明月峡最大的特色在于集古今6种交通于一身,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人文景观,堪称“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是我国古蜀道交通文化的代表。明月峡古栈道是我国目前保护孔眼最多、最集中、最具科学价值、最具古栈道风貌的地段。

(二)三国文化资源

剑门蜀道沿线的三国历史遗址遗迹多达100多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剑门蜀道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剑刀坝君臣园。

剑门关雄踞剑门关镇的108国道线上,距剑阁县城10公里;距广元55公里;距成都262公里;距重庆500公里;距西安630公里。剑门关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常青、剑山石笋)。

昭化古城至今已有4 000余年的历史和2 200多年连续建县史,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曾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历史上对三国蜀汉的兴亡概括为“兴于葭萌(今昭化),灭于剑门”,昭化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蕴藏。昭化古城西15公里有座牛头山,山上建有姜维庙,相传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姜维在牛头山拜水,从此佳话流传至今。凡农历十月初一为会日,上万人游览参观。昭化古城内的剑刀坝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等曾在昭化生活和战斗过的蜀汉将士的雕像。

敬侯祠是祭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费祎的地方,也叫“费公祠”。祠内西庑主要陈列的是三国蜀汉将帅们曾经使用过的兵器,如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蛇矛”等。

(三)女皇文化资源

女皇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皇泽寺和天曌山,两处文化旅游资源均位于广元市,是剑门蜀道沿线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皇泽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祀庙,坐落在四川广元市城西1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乌龙山的东麓,隔江与广元城相望。皇泽寺景区占地面积128亩(1亩≈6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余平方米,寺内保存有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 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天曌山地处龙门山和米仓山南麓,面积26平方公里。天曌山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小时候的拜佛之地。根据武则天曾拜山求佛的传说,人们经论证借用女皇武则天名号“曌”,更名为“天曌山”,将广元固有的女皇文化融入。

(四)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广元红军文化园、太公红军山、苍溪红军渡,其中,广元红军文化园和太公红军山均位于广元境内,红军渡则位于广元以南的苍溪县,都位于剑门蜀道沿线。20世纪70年代,广元县(今广元市)文化文物部门的同志,组织人员对遗存的红军石刻标语进行调查,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搜集了便于搬动的红军石刻标语石碑,集中建立了“红军标语碑林”。后来,广元市委、市府决定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石刻标语碑林”从皇泽寺内迁出,在南山森林公园内,修建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即现在的广元红军文化园。

太公红军山位于太公镇境内,国道212线广元至苍溪公路71公里处,占地1 800余亩,海拔977.2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36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市级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苍溪红军渡位于川陕渝红色旅游线、“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上,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五)宗教文化资源

剑门蜀道沿线分布着很多宗教建筑,以佛教和道教为主。

1. 佛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千佛崖和觉苑寺。

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区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千佛崖造像区全长388.8米,山崖顶高84米,现存54窟,819龛,大小造像7 900余躯。千佛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时期,其开凿历史之长,居四川首位。同时,它也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之一,素有“历代石刻艺术陈列馆”之称。文物专家评论:“无论其规模、内容、雕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布局等诸方面,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都可与同时代各大著名石窟相媲美,它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觉苑寺位于剑阁县,坐北朝南,背负武侯坡,面临小西河,著名的剑门古蜀道从寺庙东侧面穿过。觉苑寺始建于唐代贞元至元和(公元785—820年)年间,名弘济寺,北宋赐名觉苑寺,元末毁于兵火,明代得以重建,并将寺庙更名普济寺,清前期对寺庙进行维修并恢复觉苑寺名称。

2. 道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鹤鸣山和苍溪西武当山

鹤鸣山位于剑州古城之东,山势陡峻,风景秀丽。据道教有关史书记载,鹤鸣山是张道陵修炼成仙之地。因此,它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历代来此观光的诗人墨客都喜在此题诗嵌碑、刻石造像、言志抒情。

(六)川北民俗文化资源

剑门蜀道地处四川北部,沿线充满浓郁的川北民俗风情。川北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川北民俗文化博览园、辜家大院、柏林沟古镇,这三个文化资源均地处剑门蜀道的要冲,是剑门蜀道沿线最生动、最富生命气息的文化资源。

川北民俗文化博览园位于广元市城区,地处黑石坡森林公园及省道212线东侧,全园占地1 000余亩,总投资1.4亿元,具备展览、展销、民俗歌舞演艺、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展示、民俗餐饮、茶艺表演等功能。

辜家大院座落于广元市昭化古城内,是目前西南地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大宅院,其建筑风貌古朴如初,庭院设施保存完好,堪称川北古建中硕果仅存的化石。盖碗茶、古典住宿、独家菜品已成为辜家大院的核心产品,在辜家大院停留在让游客感受和品味川北文化的同时,也能激发其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柏林沟古镇位于四川广元市元坝区,地处古蜀道要冲,汉代以后,蜀地东防空虚,故在蜀道南路柏林驿筑城设防,利用蜀道与阆苑等城连成一片。其东有九龙山之险要,南有烟灯山之高峻,西有剑门、牛头山之屏障,北有梅岭关作后盾;至今古风犹存,古建民居保存完好,堪称残留在世的川北民居之“标本”。

(七)乡村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元坝镇将军村,这两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均属广元市苍溪县,位于剑门蜀道沿线。

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地处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地面积3 000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百强农业科技示范场。景区由梨文化展示区、梨乡民俗与农耕体验区、梨休闲养生文化区三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展示区组成。三大主题展示区浓缩了梨乡几千年的雪梨史话、博大精深的雪梨文化、纯朴的梨乡民俗风情,展示出了中国苍溪雪梨文化与梨乡民俗文化漫长的积淀过程,是中国最大的梨文化主题公园。

元坝镇将军村是苍溪县首批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村,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妇联授予“美德在农家先进村”,是省级文明生态村、省级十佳卫生村、省级文明村。将军村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新亮点,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游客前往旅游观光,体现乡村农耕农事以及生活习俗,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资料来源:《剑门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3)》《申遗视角下剑门蜀道风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调研报告》。

思考:

根据资料,试着分析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关系。

[本节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分析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从哲学的物质与意识的视角,人们将文化资源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水乳交融、客观联系的关系。物质文化必然体现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必然深化、丰富物质文化。

[复习思考]

1. 什么是物质文化资源?

2. 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3.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资源?

4. 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5. 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文献]

[1]骆高远. 寻访我国“国保”级工业文化遗产[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丽.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研究[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3]郝雯婧,王雪梅,许志强. 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4]杨烁. 基于扎根理论的线性文化遗产游客感知评价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1.

[5]谭必勇,张莹.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1(4):7-11.

[6]彭延炼,张琰飞.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75-278.

[7]胥悦红.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商业模式与全产业链建构的探讨[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2):70-85,95.

[8]毕传龙. 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J]. 民族艺术研究,2016,29(3):87-93.

[9]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158.

[10]韩美群,周小芹.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65-74,184.

[11]盛玉雷. 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EB/OL].(2022-06-10)[2023-05-30]. https://m.gmw.cn/baijia/2022-06/10/35800381.html.

[12]高丙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 河南社会科学,2007(2):15-17.

[13]易玲,肖樟琪,许沁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成就、问题、启示[J]. 行政管理改革,2021(11):65-73.

[14]赵亮,刘凌宇.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 宁夏社会科学,2016(4):234-241.

[15]杨丽霞,喻学才.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2004(4):85-91.

[16]宋俊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 学术研究,2006(9):117-121.

[17]王云霞.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 理论月刊,2010(11):5-9.

[18]谢菲.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3):93-98.

[19]李浥. 本土立场与概念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运作模式中的政府行为[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5(3):95-97.

[20]彭燕. 文化传承视角下土家族口述史料编目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9(3):68-77.

[21]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文化遗产,2013(5):1-12,157.

[22]刘明阁.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23]宋俊华.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 文化遗产,2012(1):1-5,157.

[24]朱以青. 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 民俗研究,2015(1):81-87.

[25]刘志彪. 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 青年记者,2016(16):9-10. fZzvQikU0u833TOUeMSkPx5buKqeYiYo8oS8tPV6qdncGDybxKzzXWMIJVbm0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