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旅游统计调查方式

旅游统计调查方式是指组织收集调查数据的形式与方法。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以下几种,即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各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作用,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对象。

一、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统计报表也是一张调查表,报表中的项目就是调查项目。

统计报表编制、实施和管理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统称为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向国家履行的一种义务。统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包括报表目录、表式及填表说明三部分。报表目录是指应报送的报表名称、报送日期、编报单位、编报范围等有关事项的说明;表式即报表的具体格式、要求填报的各项指标等;填表说明是指填表时有关事项的说明,包括统计范围、统计目录和指标的解释、计算方法等具体规定。

统一性是统计报表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送的时间是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第二,统计报表的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口径是统一的。

按照不同的角度,统计报表可进行各种分类。

(一)按调查范围划分

按调查范围,统计报表可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都要填报,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二)按报送周期长短划分

按报送周期长短,统计报表可分为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日报、周报、旬报和月报称为进度报表,主要用来反映生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季报和半年报主要用来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检查各季度的、半年的生产工作情况。年报是每年上报一次,主要用来全面总结全年经济活动的成果,检查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报告的周期长短不同,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别,在内容和作用方面也是有差别的。报送的周期越短,其指标项目就越简单;反之,指标项目就越复杂。

(三)按实施范围不同划分

按实施范围不同,统计报表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国家统计报表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制发,用来反映全国性的经济和社会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是为了适应本部门业务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专业统计报表,在本系统内实施,用来收集有关部门的业务技术资料,是国家统计报表的补充。地方统计报表是针对地区特点而补充规定的地方性统计报表,是为本地区的计划和管理服务的。

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从原始记录到统计报表,中间还经过统计台账和企业内部报表。原始记录是基层单位以特定的表格形式,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状况所进行的最初的数字和文字记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如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人的出勤和工时记录、库存物资收付记录等都是原始记录。设置原始记录时,应遵循切合实际、统一协调、简明通俗、容易操作的设计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原始记录的准确可靠。

统计台账是基层单位根据统计报表的要求和基层经营管理的需要,按时间顺序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统计资料的表册。设置统计台账既便于准确及时地填报统计报表,也便于积累统计资料。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之间联系密切,逐层递进。

二、普查

普查是为了满足某种专门需要组织的一种一时性调查,一般是对全国某一社会经济领域进行的大规模的国情调查,如我国曾经进行过几次的工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普查是一种一时性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主要是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时点上的总量资料,属于全面调查的范畴,且调查项目详细,资料丰富而全面。通常情况下,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组织专门机构从事这一工作,有专门的人进行调查,但同时也要利用一些平时的原始记录资料。另一种组织方式就是没有专门组织这种普查机构,也无专门的调查人员,而是利用被调查单位本身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查,综合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把平时的资料充分利用起来加以整理。此外,还有一种快速普查,这种普查主要是为了适应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一般调查项目都是最基本的,也不搞逐层调查,而是由基层单位直接上报到最高统计机构。

由于普查所反映的是某种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总量资料,因此正确选择普查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普查的登记时间也叫登记期限,是登记普查项目的时间,即为一个时间段,一般不能太长,通常在半个月左右。普查的标准时间则是指登记调查单位时所依据的统一调查时点,即一瞬间。规定普查标准时间的目的在于避免登记的重复或遗漏,因为普查的登记时间不是一个时点,而是一个时间期限。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最好应是被调查对象的变动最小时。与普查的时间有关联的还有普查的间隔期,由于普查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进行多次普查。然而普查的间隔期应是有规律的,两次普查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普查资料的时效性和实际作用会降低。一般来讲,进行各类普查都应有固定而且相等的间隔期,但间隔期时间的长短,则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被调查现象的特点来确定。

尽管通过普查可以取得全面、详细而丰富的统计资料,但是它涉及面广,所用时间太长,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因此不能轻易进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建立普查机构,拟定调查方案,培训调查人员,并通过试点工作改进调查方案的设计,还要对所需要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补充。另外,还应注意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时应尽量保持一致,以便于比较分析。

任何统计调查都会出现一些误差,普查也不例外。如普查的登记差错、资料搜集误差和资料整理时出现的误差,以及由于资料内容涉及被调查对象本身的特殊利益而提供的是虚假数据等。为了使误差降低到普查数据基本可靠的限度之内,应在普查的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强化宣传,鼓励填报,确保保密,并在普查之后再进行一次抽样复查,以校正普查中出现的误差。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按照一定研究目的对总体中重点单位的某种数量特征进行的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就是在总体中虽然为数不多,但这些单位被研究标志总量却占整个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部分,这些调查单位的该种数量的特征能对总体做出综合说明,通过对这些单位的调查可以得到表明总体基本情况的资料。如要想综合了解全国旅游外联、城市接待、创汇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只要对全国的 60 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桂林、西安、苏州、杭州等城市在内的)主要旅游城市进行重点调查,就可以基本掌握全国的大体情况。

通常根据调查任务的不同,重点单位可能是一些企业或行业,也可能是一些地区、城市。能否采用重点调查,是由调查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决定的。重点调查并不是要用重点单位的指标来推算整个总体指标,而只是通过单位本身的指标来说明总体在该数量特征方面的基本状况。一般说来,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比较能集中反映所研究的问题时,宜采用重点调查。由于重点调查被调查的单位数少,可以用较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资料。调查的指标项目可以多一些、细一些,具有搜集资料快和代表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重点调查在我国的统计工作中经常被采用。

重点调查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在某个时期专门组织一次调查,也可以对重点单位布置报表。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在被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从统计调查的角度来看,典型调查也是统计工作搜集资料的重要方法,是一种按照调查的预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的范围小,调查单位数少,因而指标可以多一些,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比较复杂的专门问题,所以说典型调查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方式。典型调查的单位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

(一)典型调查的特点

调查单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与决策。因为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任务,在对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显然,调查单位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与决策。因此,调查人员的经验将会影响到调查单位的选择。

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不宜用于推断总体。典型调查主要是为了探索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及规律。

(二)典型调查的作用

在统计实践中,典型调查的作用也是其他调查方式无法取代的。

它只对少数典型单位进行调查,调查单位少,能对典型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进行具体剖析。

调查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需要,调查既可以从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也可以从事物的质量方面进行。

(三)典型调查的形式

正确选择典型单位,保证典型有充分的代表性,是搞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典型调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个别单位的典型调查,另一种为具有统计特点的典型调查。对个别单位的典型调查是一种解剖式的调查方式,这种典型调查的典型单位就是在其全部单立中有代表性的。尽管单位数很少却可以达到其调查目的,通过这种调查来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动的规律性。对个别单位的典型调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选出的单位对总体具有代表性,可以大致反映总体的情况;另一种情况就是选出的单位是同类现象中的突出者,比如是特别好的,或是特别差的等。

总之,这种调查的目的都是要摸清一般情况,从中找出经验、教训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想把典型单位选好,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就要事先广泛地了解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个别典型单位的数量或指标去推算全体的指标,因为个别单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关于具有统计特点的典型调查,其典型单位不是个别单位而是一个部分,或是几十个单位组成为一个小总体,即典型总体,这依然是大量的调查单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用这部分典型单位的结果从数量上推断总体的结果。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精确,通常采用“划类选典”的方法,以缩小与总体的差别。这种“选典”是有意识进行的,典型单位的代表性与选择者对客观现象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受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典型调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字的真实性,补充全面调查的缺口,搜集不需要或不可能通过全面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对于从全面调查中发现的一些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深入若干典型单位进行统计调查,取得有关的统计数字,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典型调查还可以反映社会现象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对研究新事物,了解新情况、新问题的数量表现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五、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方法。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根据对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通过科学的计算来推断总体,并有效控制抽样误差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随着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抽样调查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许多统计调查活动在公众舆论、市场研究、医药、卫生、科学等方面都采用了这一方法,特别是在旅游业的调查实践中。

在旅游经济现象中,有很多现象是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故须采用抽样方法调查;即使对可以用全面调查方式的现象来说,有时使用抽样调查方式更加节约并能提高效率。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自然科学实验还是社会科学搜集资料,都广泛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方法改革,要求在统计的各个领域广泛推广、运用抽样调查,并不断地提高它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取代传统的逐级上报、层层汇总、无所不包的全面统计报表,确立它在统计调查中的主体地位。

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旅游抽样调查主要包括对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回国旅游的华侨、回内地旅游的港澳同胞、回祖国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在中国大陆消费情况及其一日游游客所占比重的抽样调查,大陆居民在国内及出境旅游情况的抽样调查,以及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的其他抽样调查。”

综上所述,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实际组织调查时到底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必须根据调查的具体任务和调查对象本身的特点而定,并随客观情况和工作条件的变化而适当选用。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推行非全面调查,特别注意采用抽样调查。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调查方法的结合运用,把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结合起来,或用非全面调查核实全面调查资料的质量。

比如,现在人口普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逐步采取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如美国,曾选择 20%的人口调查出生地、文化教育程度、收入等;选择 15%的人口调查父母出生地、童年语言、是否服兵役等;选择 5%的人口调查行业、职业和来美时间。

素质教育小故事
党的方针政策为统计工作指路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王丽是一名年轻的统计师,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始终坚信党的方针政策是引领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南。

王丽所在的城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的双重挑战。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市政府决定开展一项关于城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调查,并委托王丽和她的团队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王丽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她明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她带领团队精心策划了调查方案,明确了调查的目标和范围,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和采集方法。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王丽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她深入了解了党的关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并将其融入调查的每个环节。她带领团队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在调查过程中,王丽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有些人对调查持怀疑态度,不愿意配合;有些人提供的信息不准确或存在偏差。但王丽并没有放弃,她坚信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收集到真实可靠的数据。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王丽和她的团队终于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他们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问卷数据、访谈记录、现场观察等。王丽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挖掘,揭示了城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王丽的分析报告,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这些政策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推动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王丽深刻地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收集与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她将继续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rXk/D7F8WmLF9SuaqR+oyHOnz7YWNKD9kugaeSxrMqYxx0s67GRj0nLbh7YiH5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