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回顾及重新审视

2.5.1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对整个企业的财务活动具有根本性影响,同时也为评估企业的财务行为提供了一个基准(杨传勇等,2007;金振宇等,2008;罗东鑫,2022)。因此,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截至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有:利润最大化理论、净现值最大化理论、每股收益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理论、资金运动合理化理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理论、EVA最大化理论。下面分别阐述上述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局限性,为后文研究夯实基础。

(1)利润最大化理论

该理论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利润最大化理论认为,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最终都归结到利润水平上,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等,1998;熊梅等,200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祁怀锦,1999;熊梅等,2008)。

事实上,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有其合理性。首先,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高利润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资本积累,同时保障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对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而言,利润事关其根本利益,利润越多说明股东财富增加越快,赚得越多就越接近企业的发展目标;最后,利润核算方法成熟,利润最大化目标便于绩效的考评和经营方案的确定。

然而,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复杂多样,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和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此情况下,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财务管理目标就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未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忽略资金的时间价值;二是未充分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配比关系,这会影响不同时期财务绩效的可比性;三是未考虑获取利润与所承担风险的关系,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人在决策时对风险的关注不足;四是若只专注于利润最大化,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权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资本来源,滋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即企业决策过程中过于关注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的发展能力。

(2)净现值最大化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国外财经学术界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和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 Dean)所著的《资本预算》面世,财经学术界开始集中讨论如何配置企业资源以创造更多现金流和净现值(苏武俊等,2001;熊梅等,2008)。净现值最大化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内各个项目的净现值都达到最大值,那么企业创造的净收益也会达到最多,从而使资本实现最大化增值(杨成炎,1999;张金霞,2002)。该理论为后续的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因为该理论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部分投资风险,所以比利润最大化理论更完善,但它并未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苏武俊等,2001)。

(3)每股收益最大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和“股份制”的盛行,西方财务学者开始讨论将“每股收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行性。该指标反映了股份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股可能分得当期企业所获利润的多少,刻画了衡量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其股东创造的价值。相比利润最大化理论而言,该理论考虑了资本投入与价值创造之间的配比关系[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所获得的收益情况,或者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净利润或需承担的企业净亏损]。然而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并未充分体现资本投入背后面临的潜在风险,而且该理论假设股东所获得的收益仅来源于利润分配,忽略了企业股利政策对股票股价的影响。若企业的目标单纯是为了提高每股收益,那企业便不会支付股利,这势必将影响股东的期望值和股票的市场价值,最终影响股东收益。

(4)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

在美国,公司股东以个人股东为主,他们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仅仅通过资本市场的股票交易和股价波动间接影响公司决策,并且公司高管的薪酬与公司股价直接相关。在此情况下,股价成为管理层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杨晓东等,2005),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应运而生。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财富增长,股东是公司所有者和出资人,公司发展理应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多,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最终体现为股票在市场上的表现(张兰花,2007)。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既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又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西方企业一度将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作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求金融市场是有效的。事实上,在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市场,股票价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多是企业难以控制的,如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条件),股价与公司价值创造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而难以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决策的主要依据;同时,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因为过于倾向于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利益,从而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5)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学者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更加深入,他们将战略理论与财务理论相融合提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企业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市场对企业资产的整体估值,在现实中,企业价值主要由其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盈利前景决定。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要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适时地根据环境变化把握投资机会,采取最佳的财务政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实现企业资产总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因素、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便于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同时也考虑了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因此,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认识,企业价值最大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西方企业最理想的财务目标(张金霞,2002;肖侠,2003),以及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荆新等,1998)。

然而,该理论仍受到诸多批评:一是概念比较模糊和笼统。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刘贵生等,1997)。但有学者认为,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不是同一概念,不应该混同。企业价值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价值,而股东财富应相当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王庆成,1999;肖侠,2003)。二是企业价值度量比较困难,不利于实际操作。比如,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其企业价值必须通过专业评估才能确定,而且评估的价值还受到评估标准、方法、方式等的影响,企业价值评估比较困难且不客观;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虽然可以通过股价波动直接估算企业价值,但公司股价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与企业价值的联系并不紧密,尤其是在我国这种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股价能否准确刻画公司价值尚有争议(苏武俊等,2001)。

(6)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所有者财富最大化(郭复初等,1997)。在我国经济改革中,“所有者”的概念已被社会公众接纳。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所有者就是公司股东,也是公司投资者;对于非股份制企业而言,所有者就是企业投资者(王庆成,1999)。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理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类似,认为企业决策应该将出资人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以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便于激励投资人的出资行为。

(7)资金运动合理化理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促进企业资金合理化运作,换言之,财务管理要通过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财务行为,实现企业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及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机统一,使资金运动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状态(汪孝德等,1994)。

该理论直接关注资金运动环节,有助于促进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融合,但该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相较于能明确量化的其他财务管理指标的目标,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资金运动合理化存在较难量化的问题,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其次,资金运动涵盖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财务行为,资金运动合理化目标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财务流程的优化,但该理论并未明确财务管理目标究竟是什么,导致财务管理事务中目标方向模糊不清(肖侠,2003)。

(8)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理论

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李端生等,1998)。该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生命周期和长期发展能力,并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视作企业最大价值的根源。李端生和李占国(1998)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超经济性目标的高度统一,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其他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绝不能只是一项非常具体化、定量化、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财务指标。该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类似,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因素等,便于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使企业的理财思路跳出资金管理的局限。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目标,难以量化,因此财务实践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肖侠,2003)。

(9)EVA最大化理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为股东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而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会计利润,更重要的在于经济附加值(EVA),EVA最大化就是权衡了经营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艾志群,2002)。

EVA刻画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反映了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实际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以EVA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不但充分考虑了企业投入资本与所获收益的配比关系,还真正地将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妥善解决了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促进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趋同。同时,EVA相对来说计量简单、便于操作。因此,将EVA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种科学而现实的选择(艾志群,2002)。当然,EVA最大化理论过于强调EVA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如社会责任的履行等。

除上述9种财务管理目标之外,学术界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如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理论(王庆成,1999)、多元目标理论(张涛,1999)、长期资本增值最大化理论(陆正飞,1996)以及有效增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协调化(张卓等,2002)理论等。

2.5.2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目标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双重特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源于企业总体目标并为企业总体目标服务。换句话说,企业财务行为属于企业行为的一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的具体化或者某一模块的目标。因此,我们在研究财务管理目标时,不能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剥离开来,但也不能将二者视为完全等同,否则,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议将一直持续(郭晓明,2004)。但是,纵观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包括近些年提出的新观点,仍与企业经营目标存在重叠。换个角度思考,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这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财务管理的宗旨也在于此,即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具有同样的性质,最终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郭晓明,2004)。因此,我们不妨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家的使命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最终使企业“做大做强”,为相关利益集团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郭晓明,2004)。为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努力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自哈默和普拉哈拉德(1990)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迅速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理论也被广泛运用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当中,成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有力武器(郭晓明,2004)。企业管理理论研究逐渐步入一个以核心竞争力研究为核心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行为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开始吸纳并应用“核心竞争力管理”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务专家开始关注如何通过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趋势体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本书认为,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明确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要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也就基本明确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依然是做好筹资、投资、营运和收益分配工作,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得不考虑创新问题。而企业的财务创新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要以一定的盈利能力为基础,否则财务创新无从谈起。财务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为做好企业管理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根据以上特点和要求,本书认为应该以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更为合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征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目标。努力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化,能够使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直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特点。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符合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有的导向性、前瞻性、系统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其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

(2)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综合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各种观点

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符合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具有的客观性、前瞻性、可控性等特征。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把“利润最大化理论”“净现值最大化理论”“每股收益最大化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论”等观点囊括进来,这些观点反映的是企业过去已取得的成果,而财务核心竞争力可以衡量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潜力。在企业持续经营的财务管理假设前提之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面向未来,以规避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培育和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质量与活力,并且可以避免企业为追求高盈利能力指标或高成长能力指标而采取投机取巧的行为,促使其不断学习、创新,进而成为学习型组织(郭晓明,2004)。

(3)财务核心竞争力最大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有无财务核心竞争力是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财务核心竞争力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使企业的各种可控资源和外部复杂的环境相互协调,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延伸。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它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也是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要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还要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使企业可以有效地协调财务、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避免急功近利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发生。

(4)财务核心竞争力蕴涵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财务创新能力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在许多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不适应性,因此必须考虑创新与发展的问题。财务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价值。投资者尤其是实行长期投资策略的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从财务创新能力中深度挖掘企业的潜在价值,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可持续竞争力。托马斯·彼得斯曾经说:“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企业只有不断挖掘创新元素,提升财务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培育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并且有效抑制企业为追求高盈利能力指标或高成长能力指标而采取短期的、投机取巧的行为,促使企业沉下心来不断探索、创新,进而成为学习型组织。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框架,在企业财务管理理论领域的一个创新,它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郭晓明,2004;房厚安,2013)。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其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郭晓明,2004)。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科学地识别、评价、培育和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Cmu1K9UWaUFweNxjczJSmpyrn6yQFUrfIBo43KmgQnFJG23F18KAl4x4dBw/29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