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运输与配送管理

视频链接:超级工厂-UPS快递

【引例】
京东的无人送货车投入运营

京东的无人店、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有口皆碑。近年来,京东的无人送货车陆续投入运营。无人送货车具有自动驾驶、路线自动规划、主动换道、车位识别、自主泊车等功能。它通过搭载的雷达、传感器、高精地图以及定位系统,可以提前感知150米外的障碍物,重新规划道路。遇到信号灯,前视摄像头也可以感知到。无人驾驶+感知系统,物流运输被重新定义!

引导问题:

1.该引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3.怎样才能实现运输、配送合理化?

运输是实现物流目的的手段。传统的运输管理重视的是运输本身的合理化,没有将其同物流系统整体的合理化联系在一起。目前,货物运输系统正逐渐融入社会物流体系,并成为社会物流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输

(一)运输认知

运输的概念与内涵(微课)

运输领域的规模经济性(微课)

运输的距离经济原理(微课)

1.运输的概念

广义的运输是指人和物通过运力在空间发生的位移,其具体活动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而物流领域的运输专指物的载运及输送。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21)对运输(transport)的定义是“利用载运工具、设施设备及人力等运力资源,使货物在较大空间上产生位置移动的活动”。显然,运输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以改变物品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而搬运则是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一个工厂、一个仓库或一个配送中心)以水平位移为主的物流作业,并且每次运输的运量远比每次搬运的作业量大。

2.运输的特征

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从运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运输产品的属性来看,运输生产过程与工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差别。

(1)运输联系的广泛性。运输生产是一切经济部门生产过程的延续,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既能把原材料、燃料等送达生产地,又能把产品运往消费地,运输贯穿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运输几乎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运输线路是否畅通,对企业的连续生产、充分发挥生产资源的作用以及加速商品流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运输生产的服务性(非实体性)。运输并不创造新的实体产品,因而人们常说的运输产品,实质是货物的空间位移,即运输服务。一般而言,生产活动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过程,改变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得到新的产品。而运输生产则与此不同,它虽然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创造新的产品。它把价值追加到被运输的货物上,实现货物场所的变更。因而,运输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和被运输的实体产品结合在一起的。换言之,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一过程,它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单独存在。对运输从业者来说是运输的生产过程,而对用户来说则是对运力的消费过程。

运输产品既不能储存,做到以丰补歉,又不能调拨,在地区间调剂余缺,只有通过调整运力来适应社会对运力需求的变化。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如果产生多余的运输产品和运输费用,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浪费。在物流活动中,充分考虑节省运力、降低运输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运输生产的连续性。运输生产是在一个固定的线路上完成的,它的空间范围极为广阔,好像一个大的“露天工厂”。而且货物运输往往要由几种运输方式共同完成,而不像工农业生产那样在一定范围内即可完成其生产任务。因此,在物流规划中,如何保证运输生产的连续性以及根据运输需求,按地区和货流形成综合运输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特点,物流规划必须充分重视自然条件,扬长避短,提高物流活动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4)运输产品的同一性。虽然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线路、运载工具各不相同,但其生产的本质相同,即都能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对社会具有同样的效用。

(5)运输方式的可替代性。实现货物的位移,一般可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运输产品的同一性决定了运输方式的可替代性。

3.运输的作用

运输具有物品转移和物品临时储存两大功能,在现代物流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可以创造物品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运输通过改变物品的地点或位置创造空间价值,并保证物品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到达消费者手中,创造时间价值。

(2)运输可以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企业的产品能够顺利到达市场,必须借助运输来实现。通过运输,可以扩大商品的市场范围,增加企业的发展机会。

(3)运输能够促进社会分工。运输是生产和销售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只有运输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分离,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4)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根据对社会物流费用综合分析计算的结果,运费在物流系统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50%的比重),因此,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来源,运输领域节约的潜力巨大。

(二)基本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按照运输工具,可以将运输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基本运输方式如图2.8所示。

图2.8 基本运输方式

1.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含义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含义见表2.7。

表2.7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含义

表2.7(续)

2.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组成部分及优缺点的比较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组成部分及优缺点比较见表2.8。

表2.8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组成部分及优缺点比较

①门到门运输(door to door transport)是指“承运人在托运人指定的地点收取货物,负责将货物运抵收货人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服务方式”(GB/T 18354-2021)。

3.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比较见表2.9。

表2.9 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表2.9(续)

想一想: 选择运输方式应考虑哪些因素?

(三)选择运输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选择运输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货物的性质、运输时间、交货时间的适应性、运输成本、批量的适应性、运输的机动性和便利性、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等。对于货主来说,关注的重点是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运输费用的低廉性以及缩短运输总时间等因素。从业种看,制造业重视运输费用的低廉性,批发业和零售业重视运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以及运输总时间的缩短等运输服务方面的质量。

具体而言,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所运物品的种类。物品的形状、单件重量与容积、危险性、变质性等都成为选择运输方式的制约因素。

(2)运输量。一次运输的批量不同,所选择的运输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原材料等大批量的货物运输适合于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

(3)运输距离。中短距离适合于公路运输 ,而长距离适合于铁路、水路及航空运输。

(4)运输时间。与交货期有关,应根据交货期来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

(5)运输费用。物品价值的高低关系到其承担运输费用的能力,这也成为选择运输手段的重要考虑因素。一般而言,高值物品担负运费的能力较强,而低值物品担负运费的能力较弱。

虽然货物运输费用的高低是选择运输手段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不能仅从运输费用本身出发,而必须从物流总成本的角度出发,结合物流的其他费用综合考虑。应注意运输费用与物流其他费用之间存在的效益背反 关系。

当然,在具体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受到当时运输环境的制约,而且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因此,必须根据运输货物的各种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来加以判断。

(四)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1.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通过一种或几种运输工具,进行货物运输的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也是集装运输 中的一种高级形态,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是运输方式的革命,是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实现散杂货物运输合理化、效率化的重要手段。

[小贴士]
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情况

我国集装箱运输始于1955年,首先在铁路中采用。1973年开始实施国际标准集装箱海上运输,1978年制定了第一个集装箱国家标准(GB 1413-78),铁路开始发展5吨集装箱运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装箱运输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水、铁、空集装箱“门到门”联运体系。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2002年实现3 721万TEU(位居世界第一),在2006年实现9 361万TEU,在2007年跨越1亿TEU。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2%,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量超过1 100万TEU)。2021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约28 300万TEU,同比增长约7%。

与一般货物运输相比,集装箱运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提高货物运输质量,减少货损货差。由于集装箱结构坚固,强度和刚度很大,能防止压、砸、撞带来的损失,因此对货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在全程运输中,使用机械装卸、搬运,可不动箱内货物直接进行装卸或在不同运输工具之间换装作业,这样大大减少了货损货差。

(2)节省货物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由于集装箱的保护,不受外界的挤压碰撞,一般不需外包装,内包装也被简化,可大量节约包装材料,降低包装费用。

(3)采用快速装卸装置进行装卸,大大提高了车船装卸效率,可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

(4)可以简化货运手续,方便装卸以及火车、汽车、轮船、飞机联运中的交接。

(5)有利于组织多式联运。

2.多式联运

(1)多式联运的定义。

多式联运(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是指“货物由一种运载单元装载,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续运输,并进行相关运输物流辅助作业的运输活动”(GB/T 18354-2021)。换言之,在物流领域,多式联运是指联运经营人根据单一的联运合同,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张单证、一次保险,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负责将货物从指定地点运至交付地的运输活动。

(2)多式联运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提高运输效率和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客货流量不断增长,流程运距日益延伸,加上交通运输生产活动具有跨地区、跨部门、开放性、多环节等特点,单靠一种运输方式很难对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实现科学、合理的组织。多式联运通过合理组织多种运输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和社会效益。

第二,简化手续,方便货主。多式联运可以将货主在中转地进行的办理提货、托运手续、换载等业务活动,以及各种运输方式所处“接合部”的部分运输业务活动分离出来,使其社会化、专业化。这样,不管运输路程多远、运输环节多少,货主只须办理一次托运,支付一笔运费,取得联运提单即可把货物从起点运到终点,大大简化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手续,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三,保证货物流通过程的畅通。货物运输过程是货物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在时间、速度、数量、费用、规模等方面必须同货物流通过程相互适应、统一。通过多式联运,可以提高装卸效率,加快车、船周转和货物送达,从而减少了货物在途时间,加速了货物流通。

总之,多式联运把分阶段的不同运输过程连接成一个单一的整体运输过程,不仅给托运人和承运人带来方便,而且加速了运输过程,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货损货差的发生、提高运输质量,因此,发展多式联运,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建立起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途径。

(3)多式联运的特点。

多式联运是对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组合与运用,不仅要考虑一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更要注重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整体功能和综合优势,以及各联运企业间的协调和配合。与一般运输相比,多式联运在组织生产活动中具有协同性、通用性、全程性、简便性等特点。

(4)多式联运的优点。

多式联运具有以下优点:①手续简单统一,节省人力、物力;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输质量;③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杂费用;④扩大运输经营人的业务范围,提高运输组织水平,实现合理运输。

(5)多式联运的分类。

多式联运的常见分类如下:①按照联运对象,可将其划分为货物联运和旅客联运;②按照参与联运全程的各种运输方式相互结合的状况,可将其划分为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联运 、铁-公-水联运、铁-公-航联运等;③按照联运区域,可将其划分分为国内多式联运和国际多式联运

(6)开展多式联运需具备的条件。

开展多式联运需具备以下条件:

①必须签订一个多式联运合同;

②必须使用一份全程的多式联运单据(多式联运提单、多式联运运单等);

③全程运输过程中必须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而且是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连续运输;

④必须使用全程单一的费率;

⑤必须有一个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的运输全程负责;

⑥如果是国际多式联运,则多式联运经营人接收货物的地点与交付货物的地点必须属于两个国家或地区。

(五)运输合理化

通常,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较大,运输成本的降低是获取第三利润源的重要手段。因此,运输的合理化在物流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运输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运输水平而未达到,从而造成运力浪费、运输时间增加、运费超支等不合理现象的运输形式。目前我国存在的不合理运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返程或启程空驶。空车行驶可以说是不合理运输的最严重形式。在实际运输组织中,有时候必须调运空车,从管理上不能把它看成不合理运输。但是,因调运不当、货源计划不周、不采用运输社会化而形成的空驶,则是不合理运输的表现。造成空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能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而不利用,却依靠自备车送货提货,这往往出现单程实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运输;

②由于工作失误或计划不周,造成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从而形成双程空驶;

③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只能单程实车,单程回空周转。

(2)对流运输。对流运输也称“双向运输”、交错运输,是指同一货物,或彼此之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不影响管理、技术以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者平行线路上进行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见图2.9)。已经制定了合理流向图的产品,一般必须按合理流向进行运输,如果与合理流向图指定的方向相反,也属于对流运输。

图2.9 对流运输

在判断对流运输时需注意,有的对流运输是不很明显的隐蔽对流。例如,不同时间的相向运输,从发生运输的时间看,当时并无对流出现,因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需要特别注意隐蔽的对流运输。

(3)迂回运输。迂回运输是舍近求远的一种运输形式(见图2.10)。原本可以选择较短的线路进行运输,却错误地选择了路程较远的运输路线。迂回运输有一定的复杂性。一般地,只有因计划不周、地理不熟、组织不当而发生的迂回运输才属于不合理运输。当最短路线遇交通堵塞、道路状况不好或有对噪声、排气等特殊限制而不能使用时所发生的迂回,不能称不合理运输。

(4)过远运输。过远运输是指选择供货单位或调运物资时舍近求远,这就造成本可以采取近程运输而未采取,结果拉长了运距造成了浪费(见图2.11)。过远运输占用运力时间长,运输工具周转慢,物资占压资金时间长。若地区间自然条件相差大,又易出现货损,增加了费用支出。

需要注意,虽然过远运输和迂回运输都属于拉长运距、浪费运力的不合理运输,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过远运输是由于在选择商品或物资供应地时舍近求远从而使运距增长,而迂回运输则是由于运输路线选错从而拉长了运距。

图2.10 迂回运输

图2.11 过远运输

(5)重复运输。重复运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本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达目的地,但是在未到达目的地之前,或在目的地之外的其他场所将货物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见图2.12a);另一种是在同一地点将同品种货物一面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见图2.12b)。重复运输的最大问题是增加了非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增加了费用,增大了货损。

(6)倒流运输。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售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现象(见图2.13)。其不合理程度要甚于对流运输,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图2.12 重复运输

图2.13 倒流运输

(7)运力选择不当。运力选择不当是由于未考虑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势而不正确地利用运输工具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运力选择不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弃水走陆。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以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低的水运或者水陆联运,而选择成本较高的火车运输和汽车运输,就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

②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不在铁路和大型船舶的经济运行里程范围内,却利用这些运力进行运输的不合理做法。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火车以及大型船舶起运及到达目的地的准备、装卸时间长,且机动灵活性不足,在过近距离中利用,发挥不了距离经济的优势。相反,由于装卸时间长反而会延长运输时间。另外,和小型运输设备比较,火车及大型船舶装卸难度大,费用也比较高。

③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不根据承运货物的数量及质量(即传统意义上的重量)进行选择,而盲目选定运输工具,造成过分超载、损坏车辆或货物未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尤其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发生较多。由于装货量小,单位货运成本必然增加。

(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对货主而言,本可以选择最佳托运方式而未选择,造成运力浪费及费用增加的一种不合理运输。例如,本应选择整车运输却选择了零担托运,本应选择直达运输却选择了中转运输,本应选择中转运输却错误地选择了直达运输等,都属于这类不合理运输。

上述各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其不合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例如,对商标不同、价格不同的同一种产品所发生的对流,就不能片面地看成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其中存在市场竞争。如果强调因为表面的对流而不允许运输,就会起到保护落后、阻碍竞争甚至助长地区封锁的作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者,以上对不合理运输的描述,主要是从局部而言的。在实务中,必须将其放在整个物流系统中进行综合判断;否则,很可能出现“物流效益背反”现象。单从某方面来看,它是合理的,但其合理有可能建立在其他部分不合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判断才能有效避免“物流效益背反”,实现整体最优。

2.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

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五个,通常称其为合理运输的“五要素”。

(1)运输距离。在运输活动中,由于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方式、运输货损、运输费用以及车船周转等若干技术经济指标,都与运距长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运距长短是运输合理与否的一个最基本要素。缩短运距既有宏观的社会效益,也具有微观的企业效益。

(2)运输环节。每增加一次运输,不但会增加起运的运费和总费用,而且必须增加运输的附属活动,如装卸、包装等,各项经济指标也会因此下降。所以,减少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环节,对合理运输有促进作用。

(3)运输工具。各种运输工具都有其使用的优势领域,根据货种、批量对运输工具进行优化选择,按运输工具的特点进行装卸运输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所用运输工具的作用,是运输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4)运输时间。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缩短运输时间对整个物流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作用。此外,缩短运输时间,有利于加速运输工具的周转、充分发挥运力的作用,有利于加速货主资金的周转,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对运输合理化有很大贡献。

(5)运输费用。由于运费在全部物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接近50%),因此运费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竞争力。实际上,运输费用的降低,无论是对货主还是对物流企业来说,都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运费的多少,也是各种运输合理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最终判断依据之一。

上述五个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就要求运输部门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运输方案。在通常情况下,运输时间短、运输费用省,是考虑合理运输的两个主要因素,它集中体现了运输的经济效益。

3.实现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实载率有两个含义:一是单车实际载重量与运距之乘积和标定载重量与行驶里程之乘积的比率,这在安排单车、单船运输时,是作为判断装载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二是作为车船的统计指标的含义,即一定时期内车船实际完成的物品周转量(以吨千米计)占车船标定载重量与行驶里程乘积的百分比。提高实载率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提高实载率的有效途径是实行“配送”,即将多个客户需要的货物或一个客户需要的多种货物实行配装,以实现运输工具的容积和载重量的充分合理利用,这比起以往企业自行提货或送货车辆回程空驶的状况,自然是一个进步。

(2)减少动力投入。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施建设已定型和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动力投入,是少投入的核心。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大大节约运费,降低单位物品的运输成本,达到运输合理化的目的。其意义在于,少投入、多产出,走高效益之路。减少动力投入,提高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有:在机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加挂车皮;水运拖排和拖带;将内河驳船编成一定队形,由机动船顶推前进;汽车拖挂运输 ;等等。

(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运输社会化的含义是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行专业分工,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一家一户的运输小生产,车辆自有,自我服务,不能形成规模,且运量需求有限,难于自我调剂,因而容易出现空驶、运力选择不当、不能满载等浪费现象,且配套的接、发货设施,装卸搬运设施也很难有效运行,所以浪费很大。实行运输社会化,可以统一安排运输工具,避免对流、倒流、空驶、运力不当等多种不合理形式,不但可以追求组织效益,而且可以追求规模效益,所以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是运输合理化非常重要的措施。

(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尽量利用公路,“以公代铁”运输。这种运输合理化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比较紧张的铁路运输,采用“公铁分流”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加大这一区段的运输通过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公路运输“门到门”以及在短途运输中速度快且机动灵活的优势,实现铁路运输难以达到的效果。

[小贴士]
我国“以公代铁”的情况

我国“以公代铁”目前在杂货、日用百货运输以及煤炭运输中较为普遍,一般在200千米范围内,有时可达700~1 000千米。例如,山西的煤炭向省外运输,经过有关部门认真的技术经济论证,认为用公路代替铁路将煤炭运至河北、天津、北京等地是合理的。

(5)发展直达运输 。直达运输是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减少中转环节及换装,从而缩短运输时间,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直达的优势在一次运输批量和客户一次性货运需求量达到一整车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运输中,通过直达,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和运输系统,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计划水平,采用最有效的技术来实现这种稳定运输,从而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6)开展配载 运输。这是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质量(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排装载物品的一种运输方式。配载运输也是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的一种有效形式。配载运输往往是轻重货物混合配载,在以重质物品运输为主的情况下,同时搭载一些轻泡物品。例如,海运矿石、黄沙等重质货物时,在舱面捎运木材、毛竹等;铁路运矿石、钢材等重物时,在重物上面搭运轻泡农、副产品等。这样就在基本不增加运力投入也不减少重质物品运量的情况下,解决了轻泡物质的搭运问题,因而效果显著。

(7)开展“四就”直拨运输。一般而言,批量到站或到港的物品,首先要进入分销部门或批发部门的仓库,然后再按程序分拨或销售给客户。这样就容易出现不合理运输。“四就”直拨,首先是由管理机构预先筹划,然后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物品分送给客户。

(8)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例如:专用散装罐车解决了粉状、液状物运输损耗大、安全性差等问题;袋鼠式车皮、大型半挂车解决了大型设备整体运输问题;滚装船 (见图2.14)解决了车载货的运输问题;集装箱船 (见图2.15)比一般船能容纳更多的箱体;集装箱高速直达车船加快了运输速度等。这些都是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运输合理化的有效例证。

图2.14 滚装船

图2.15 集装箱船

(9)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有不少产品,由于产品本身的形态及特性,很难实现运输的合理化,如果进行适当加工,就能够有效实现合理运输。例如:将造纸材料在产地预先加工成干纸浆,然后再压缩体积运输,就能够解决造纸材料运输不满载的问题;将轻泡产品预先捆紧再按规定尺寸包装、装车就容易提高车辆的装载量;将水产品及肉类预先冷冻,就可提高车辆装载率并降低运输损耗。

视频链接:仓储与配送

二、配送

[案例]
7 -11连锁便利店的物流配送系统

7-11便利店是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2023年10月7-11便利店官网数据显示,该公司在全球拥有71 100家连锁店,公司净利润率高达20.5%,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一家成功的便利店背后一定有一个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7-11便利店物流配送系统每年大约能为7-11便利店节约相当于商品原价10%的费用。因此,便利店经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送系统运营绩效的高低。

7-11便利店物流配送系统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由多家批发商分别向各个便利店送货;中间阶段改由一家批发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管理该区域内的同类供应商,然后向7-11便利店统一配货(集约化配送);在最后阶段,公司在总结批发商配送的经验后,自己建立了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运输和配送都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功能要素,其中,配送又是运输的一种特殊形式。

配送的概念与内涵(微课)

(一)配送认知

1.配送的概念

配送(distribution)是指“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类、拣选、集货 、包装、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GB/T 18354-2021)。配送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缩短物质流通时间,降低物质流通费用,压缩整个社会的物质库存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配送的特点

作为一项独特的物流功能活动,配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需求导向。配送是从物流节点 (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等)至客户(或门店)的一种特殊的送货方式,它是按照需方(客户或门店)的要求来组配货 与送货的。

(2)功能多样。配送不同于一般的送货与运输,而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配送除了具备货物组配与送货两项基本职能外,还要从事大量的分货、拣选、加工、分割、配装等工作。

配送、运输、送货的区别如表2.10所示。

表2.10 运输、配送、送货的区别

(3)配送提供的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

3.配送与物流的关系

配送与物流的关系密切,但两者又有区别:

(1)配送是一项特殊、综合的物流活动形式,它几乎涵盖了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某小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

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的物流活动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物流,其主体活动主要是运输和仓储,而配送的主体活动是分拣 、配货与运输(特指“配送运输”)。其中,分拣、配货是配送独特的功能要素,而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功能的主要手段。

(2)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在具体实施时也可能以商物分离的形式出现,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来看,商流与物流的结合正越来越紧密。这是配送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配送的分类

为满足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不同流通环境的需要,可以采取各种配送形式。

(1)按照实施配送的主体来划分,可分为配送中心配送、仓库配送、商店配送以及生产企业配送。其中,商店配送又可分兼营配送(销售兼配送)和专营配送(只配送不零售)两种形式。

(2)按照所配送的商品种类及数量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多品种小批量配送以及配套成套配送。后者如供应商将装配机器设备所需的全部零部件配齐后向装配型生产企业进行配送。

(3)按照配送的时间和数量来划分,可分为定时配送、定量配送、定时定量配送、定时定路线配送以及即时配送 。其中,定时配送又有当日配送(简称日配)、准时制配送 及快递式配送三种形式。

[案例]
京东物流集团的快递服务

京东物流集团从2016年起开始面向商家推出快递业务,2018年10月正式推出个人快递业务,提供同城最快半小时达、异地次晨送达、当日达及次日达等快时效服务,同时提供其他经济型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客户还可以选择门店代寄服务,在就近已开通代寄服务的京东物流营业部、便利店、超市、便民点等寄件。

(4)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销售配送、供应配送、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以及代存代供配送四种。

[案例]
IBM公司的“零库存”配送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IBM把美国戴尔的现代物流概念“配送”引入深圳福田保税区。IBM合资企业——长城国际与福田保税区内的海福公司合作,开展工厂“零库存”配送业务,长城国际在深圳的两家工厂不再设备料仓库,其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的70多家供应商把7 600多种不同品种规格的电子料件集中到海福公司的仓库,海福公司借助联网的电脑,根据生产厂当日流水线需求实现配送中心与生产线的“门到门”配送服务。这种模式使长城国际节省了12%的物流成本,同时降低了大量库存费用和库存风险。

(5)按照加工程度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加工配送(与流通加工相结合的配送)和集疏配送两种。后者如大批量进货后小批量、多批次发货,零星集货后以一定批量送货等。

(6)按照配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来划分,可分为综合配送和专业配送两种。前者配送的商品种类较多,组织实施的难度较大;后者配送的商品种类较少或单一,但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如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的配送。

配送的环节与流程(微课)

理货的内涵(微课)

(三)配送的环节与流程

1.配送的基本环节

配送一般具有备货、储存、分拣与配货、配送加工、配装、配送运输等基本功能要素。但是,并非所有的配送活动都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要素,如生鲜产品的物流活动涉及冷链 ,其配送往往具备流通加工程序,而燃料燃油的配送则不具备分拣、配货等程序。

[小贴士]
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在冷链中的应用

高度互联的商业世界创造了实时经济。从产品开发到客户服务,一切都是实时发生的。由于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敏捷。这种效应在冷链中更为明显。冷链是在温度受控的环境中运输药品、冷冻食品、新鲜蔬菜、化学品等对温度敏感的物品的供应链。延误会给冷链带来沉重的代价,因为这些商品是容易腐烂的。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冷链的这个难题。现在我们通过物联网可以对整个物流链进行实时管理,可以通过基于传感器的技术实时跟踪数据,还可以跟踪和维护冷链中所有环节的环境状况,以防止货物变质。物联网在冷链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传感器技术收集实时温度、湿度和位置数据,识别延误或损坏情况以及即时补救,通过实时数据的深度分析提高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配送由备货、储存、理货、配装和送货五个基本环节的活动组成(见图2.16),而每个环节又包括许多具体的作业活动。

图2.16 配送的基本环节

(1)备货。备货通常也称进货,这是配送的准备工作和基础环节。进货主要包括组织货源、订货、运输、验货、入库、结算等一系列作业活动。备货的主要目的是把用户的分散需求集中起来进行批量采购,以降低进货成本,同时也对配送形成必要的资源保障。

(2)储存。储存是对进货的延续,包括入库、码垛、上架、苫垫、货区标识、商品的维护保养等作业活动。配送中的储存有暂存和储备两种形态。而暂存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理货现场进行的少量货物储存,其目的是为适应“日配”、即时配送的需要而设置,一般在数量上未做严格控制;另一种形式的暂存是货物分拣、组配好后在配装之前的暂时存放,其目的是为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而储备主要是对配送的持续运作形成资源保障,一般数量较充足、结构较完善,通常在配送中心的库房和货场中进行。

(3)理货。理货是配送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不同于一般送货的重要标志,也是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理货 通常包括分类、拣选、加工、包装、配货、粘贴货运标识、出库、补货 等作业。

[案例]
京东在货物拣选环节投入智能物流设备

随着AI、物联网、5G技术的快速发展,京东加大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力度。

①智能微型无人仓机械臂拣选系统。该系统是京东针对仓储设施中商品拣选出库环节自主研发的系统,其目的是解决货物搬运损耗、人员拣选效率低、拣选错误率高等问题。这一系统利用机器人3D视觉技术,大幅度提高拣选效率和准确率,完全能够取代传统人工拣选。目前,该系统已经应用于京东物流多个亚洲一号智能仓库,并服务多家外部客户。

②“地狼”。“地狼”是京东自主研发的搬运型AGV机器人,其最高承重达500千克,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导航、容器识别、无线开关机、一键归巢等功能,适用于仓储领域货物拣选作业环节“货架到工作站”的搬运以及生产物流中的物料柔性搬运。“地狼”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工拣选的作业效率和准确率,降低人员劳动强度和运营成本。2021年6月,100多台地狼机器人在西藏拉萨的自治区级公共物流仓储设施及配送中心启用,让大型智能物流仓首次落地青藏高原。

(4)配装。即将不同客户的货物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载工具的运能运力。配装也是配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现代配送区别于传统送货的重要标志之一。配装一般包括粘贴或悬挂货物重量、数量、类别、物理特性、体积大小、送达地、货主等标志,并登记填写送货单、装载、覆盖、捆扎固定等作业。

(5)送货。即将配装后的货物按规划好的路线送交各个客户。一般采用汽车、专用车等小型车辆做运输工具,并需要进行运输线路的规划,力求运距最短、经济合理。具体而言,送货包括运输方式、运载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规划、卸货地点及交货方式的确定、货物移交、签收和结算等活动。

2.配送流程

一般而言,通用、标准的配送流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多用户的货物配送流程。配送的一般流程如图2.17所示。

图2.17 配送的一般流程

[案例]
沃尔玛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

沃尔玛配送中心的基本业务流程是:供应商将商品送到配送中心后,经过核对采购计划、进行商品检验等程序,分别送到货架的不同位置存放。门店提出要货计划后,电脑系统将所需商品的存放位置查出,并打印有商店代号的标签。整包装的商品直接在货架上送往传送带,零散的商品由工作台人员取出后也送到传送带上。一般情况下,商店要货的当天就可以将商品送出。

(四)配送合理化

1.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配送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配送水平而未达到,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成本上升、服务水平降低的现象。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备货与配送业务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备货量及配送业务量过大或过小,如仅为少数几家客户代购代送,未实现备货及配送的规模效益。

(2)库存决策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配送中心的集中库存总量高于或等于实施配送前各客户分散的库存总量,导致资源浪费;或者储存量不足,缺乏足够的供应保证能力。

(3)配送费率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配送企业提供货物配送服务的费率普遍高于客户自行提货或送货的单位成本,从而损害了客户利益(当然,由于配送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费率稍高,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不能视为不合理);或者配送费率制定得过低,使配送企业在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营。

(4)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在用户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原本可以批量进货直接运达,却选择了配送,增加了环节,增大了成本;或者需求量较小,本该采取配送方式,却选择了直达,导致成本增加。

(5)不合理运输。不合理运输的若干表现形式在配送中都有可能出现,从而使配送变得不合理。

(6)经营理念不合理。在开展配送业务时,有许多不合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配送企业缺乏科学、先进的经营理念,这不但使配送优势无从发挥,相反却损害了配送企业的形象。例如:在配送企业的库存量过大时,强迫客户接货,将库存资金及风险转嫁给客户;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客户的资金;在货源紧张时,将客户委托的货品挪作他用以获取利润等。

2.合理配送的判断标志

判断配送是否合理,属于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有以下七种判断标志:

(1)库存标志。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包括两个指标:

①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加上各客户在实施配送以后的库存量,其总和应低于开展配送前各客户的库存量之和,即配送系统的库存总量应下降。需要说明的是,若配送系统的库存总量下降而某客户的库存量上升,这也属于不合理,但客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扩大,业务量增多而导致库存量增加不在此列。换言之,应该在一定的经营业务量前提下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②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即以较低的库存量保持较高的供应保证能力,可使整个配送系统的库存周转率高于实施配送以前。对单个客户而言,库存周转也应该快于以前。

在具体判断时,以上指标均应从金额角度理解,即以库存资金为基础进行计算、比较。

(2)资金标志。总的说来,实施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额度的降低以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指标有如下三个:

①资金总量。用于物流配送的资金总量特别是库存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总额,随着储备总量的下降以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幅度的降低。

②资金周转。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同样数额的资金,过去占用的时间较长;在实施配送以后,由于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资金周转加快,资金运营能力增强。

③资金投向。在实施配送以后,资金的投向发生变化,由分散投入变为集中投入,相应地,配送系统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增强。

(3)成本效益标志。社会宏观效益、企业微观效益、总效益、备货及配送成本等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不同的参与体,往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配送企业而言,一般以利润来衡量配送合理化的程度;对客户而言,通常是在供应水平不变或提高的前提下,以供应成本的降低来衡量配送合理化的程度。在判断时,甚至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

[案例]
沃尔玛的配送成本

在美国,沃尔玛的配送成本只占销售额的2%,仅为竞争对手的50%。一般地,物流成本大约占销售额的10%,有些食品行业甚至达到20%或者30%。沃尔玛的经营理念就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用最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是它成功的所在。沃尔玛的竞争对手一般只有50%的货物实行集中配送,而沃尔玛百分之九十几的货物采用集中配送,只有少数可以从加工厂直接送到店铺。这样,其成本与竞争对手就相差很多。

(4)供应保证标志。实行配送以后,商品的供应保证能力必须提高才算合理。具体判断指标有如下三个:

①缺货率 。实行配送以后,对各客户而言,缺货率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②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该库存量所形成的供应保证能力必须高于建立配送系统前单个企业的供应保证能力。

③即时配送的能力和速度。该指标必须高于实行配送前用户的紧急进货能力和速度才算合理。

需要指出的是,供应保证能力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概念。如果供应保证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需求,则会造成浪费,因而追求供应保证能力的合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合理配送可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而言,社会运力节约标志包括以下指标:

①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

②社会车辆空驶率 降低;

③企业自提自运的现象减少,社会化运输程度增加。

(6)货主企业物流资源减少标志。配送企业介入以后,客户在本企业物流系统中的投资会减少,相应的物流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采购人员、送货接货人员等)也应减少。

(7)物流合理化标志。配送必须有利于实现物流合理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①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②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③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④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⑤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⑥是否减少了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3.实现配送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配送合理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配送。通过采用专业化的设施、设备及标准操作程序,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所带来的组织工作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推行加工配送。通过加工和配送相结合,不增加新的中转环节(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中转),以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使其目的性更加明确,增进了和客户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投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效益,取得两方面的优势,这是实现商品配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3)推行共同配送。通过实施共同配送,可以最短的运距、最低的成本完成商品配送,从而实现配送合理化。

[案例]
7 -11便利店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日本7-11是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实施共同配送取得了极大成功。对于盒饭、牛奶等每日配送的商品,供应商向7-11各店铺的配送费用很高。为了降低配送费用,在7-11的主导下,由批发商建立了共同配送系统,即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商品群划分市场,组建了共同配送中心,由该中心统一集货,再向各店铺配送。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一般是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千米,非中心城市60千米。其目的是实现高频次、多品种、小单位的配送。实施共同配送后,7-11店铺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此外,共同配送中心还充分反映了商品销售、在途和库存信息,由此,7-11逐渐掌握了整个供应链的主导权。在连锁业价格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7-11通过实施共同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利润的提升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4)实行送取结合。配送企业介入以后,与客户建立稳定、紧密的协作关系。在配送时,将客户所需的物资(如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送到,然后将该客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送取结合的方式,使运能、运力得到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实现合理化。

[案例]
沃尔玛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沃尔玛在配送运作时,大宗商品通常经由铁路送达自己的配送中心,再由公司卡车送达商店。每店一周收到1~3卡车货物。60%的卡车在返回配送中心的途中又捎回从沿途供应商处采购的商品。这种集中配送与送取结合的方式,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公司的配送成本只占销售额的2%,仅为一般大型零售企业的一半左右。同时,集中配送还为各分店提供了更快捷可靠的送货服务,并使公司能更好地控制存货。通常,其竞争对手的商品只有约50%~65%实行集中配送。

(5)推行准时制配送。准时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实现准时配送,客户才能准确、高效地配置资源(如设置库存量,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等),才能放心地降低库存量甚至实现零库存。客户企业的供应保证能力取决于配送企业的准时供应能力,因而,建立高效的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实现配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6)推行即时配送。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客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商品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障。此外,客户要实现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的保证手段。 EJeVFFQGhAxIY+ddzGskXxXeewFZ2HP+ggTuAICvHjU7IH0cmGmY9vw9/uhWZE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