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辜堪生教授《辩证法与岁月人生》的出版,我们期待已久。特别是第一部分的科普把抽象的哲理解读得妙趣横生,对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思考人生的好奇心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常问常新的恒久命题。
这几年有些所谓的专家把自娱自乐的理论逻辑玩得很娴熟,但时常犯生活常识错误。我们不禁想问:这样的“专家”是怎样炼成的?这恐怕要从“专家”的求学之路说起。目前中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基本调子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学生就是一个“硬盘”,以远低于ChatGPT的效率不断存储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动力少有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甚至还会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逐渐衰减。有些博士生缺乏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得等待导师出题,因为他们习惯的是回答问题,而且擅长的是给出“标准答案”。这种问题在人文和社科领域更为突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尤甚。我和辜堪生教授都是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对“真实”情况当然有发言权。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找工作无用,自己也不感兴趣,对相关的知识也只是“存储”后“打印”,内心并未领会。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观察和关注社会现象的责任心、思考人生的好奇心,他们不会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奇心是从问为什么开始产生的。自然科学领域有《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社会科学领域却极为欠缺同类读物。也有出版社策划过人文社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它完全沦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读物,虽对考试有帮助,但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好奇心却无意义。辜堪生教授从人生之问和生活之问入手,辩证法接上了地气,这样的科普才能让学生主动追问,从而接近真理。学生经常会发出“灵魂拷问”——思想政治课与我有什么关系?大道无形,比起乏味教材板着面孔地灌输,寓理于生活、于人生,课程才会和学生有关,真理才会在学生心中扎根。
韩源
2024 年 5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