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人真的有“价值”吗?

“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索取了什么,而是看他贡献了什么。”

有人说此话是高尔基说的,有人说是爱因斯坦说的。不管谁说的,总之是一句大家都认可的名言呗!人真的有“价值”吗?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场大讨论谈起。

1982 年 7 月 11 日,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大学三年级学员张华因救不慎跌入化粪池的 69 岁老农魏志德而不幸牺牲,年仅 24 岁。中央军委为张华追记一等功,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张华的事迹引起国内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广泛报道,而一场围绕着张华救老农是否是“金子换石头”的争论,也在全社会中展开。

正方观点(也就是传统观点)对张华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反方观点则从“人的价值”出发,认为张华如果活着,他为社会贡献的价值无疑是一块“金子”,而老农活着为社会的贡献价值最多是一块“石头”,认为“金子”换“石头”得不偿失。

这场讨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以至于十多年后,著名作家梁晓声还撰文《冰冷的理念》回顾了这场大讨论,认为那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冰冷的”“无人性的”“可耻的”讨论,继而在网上又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兵瑞恩与梁晓声”的激烈讨论。

“金子换石头”的讨论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会出现呢?这场讨论其实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理论界“人的价值”哲学的兴起分不开。

应该说,“人的价值”哲学讨论对于反思、批判“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对人权的剥夺、对人的尊严的侵害,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对人的尊重,无疑意义深远。

然而,理论界忽视了对“人的价值”这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的命题做更深入的辩证分析,甚至把“人的价值”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而大加宣传,造成极其广泛的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在大学生中普遍兴起“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追求,不能不说与“人的价值”命题的大讨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时至今日,这个命题还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

甚至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还专辟一章讲“人的价值”,并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对此,将另文讨论)。

人是否有“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首先厘清“价值”的含义。

“价值”这个概念应用极其广泛,有“商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保存价值”“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实用价值”“有形价值”“无形价值”“营养价值”“欣赏价值”“人生价值”……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价值”本是个反映主客体关系的哲学范畴:凡是客体对主体有效用的,即是有价值的;凡是客体对主体没有效用的,即是无价值的;凡是客体对主体有害的,即是有负价值的。

人是从自然界唯一“提升”出来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人类的“客体”,都存在一个对人类是否有用的价值关系。

我们之所以要养蜂,是因为蜜蜂酿蜜对人类有用(价值);我们之所以要灭蝇,是因为苍蝇传播疾病对人类有害(负价值)。

所以,“价值”这个范畴是特指作为“物”的“客体”对于作为“人”的“主体”的效用关系。可见,当我们评价某个人的“价值”时,实际上已经没把“人”当人看,而是把“人”作为“物”来看待了。

20 世纪 80 年代正值思想大解放时期,人们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所以社会上一些自诩“思想新潮”的人才会把张华救老农的英雄行为评价为“金子换石头”的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作家梁晓声才会把这场讨论视为一场“冰冷的”“无人性的”“可耻的”讨论。

你们哲学理论界不是说“人的价值”是个马克思主义命题吗?难道马克思也不把“人”当人看待?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人的价值”命题并非马克思提出的命题,而恰恰是马克思所要批判的命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摘引并讥讽了麦蒂斯·施金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中用来教导自己儿子的许多命题,如“不要向那些想迫使你们降低价格的人让步”“不要廉价出售而使你们成为笑柄”“实现自己的价值”等。

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交换关系下,商人如何把本是具有愉悦审美功能的诗歌榨出了金钱,并以此来衡量诗人的价值。

此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迫使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把“劳动力”变为可出售的“商品”,从而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秘密。

可见,把“人的价值”命题说成马克思主义的命题的确是个天大的误解,对此,笔者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 1期)上以“关于‘人的价值’命题的理解与澄清”为题发表论文予以刊正,有理论兴趣者可百度查阅。

平心而论,资产阶级提出的“人的价值”这个“人道主义”命题对于批判黑暗的惨无人道的中世纪“神道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这的确是个把人“商品化”的评价命题。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赞扬你这个人很有“价值”时,可千万别沾沾自喜,因为你已成为别人眼中很有利用价值的“商品”了。

人生一世,总得有个评价呀!既然不能用“人的价值”来评价人,那么,该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人呢?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能给人启迪,现摘录在此作为本文结语: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指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0gOz06I2iodTe6OQ7t/4/ZsrW+bVQ4KC0yAH0Cxv18F+HRDUSyCIVL0rOhKOl85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