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2.1.1 提出背景及发展脉络

近年来,过度依赖石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资金化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农药、化肥使用严重超量,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重复耗费现象屡见不鲜;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含量不断升高,食品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安全、质量和品质,更趋于选择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在此背景下,构建绿色食品网络、生产安全食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福祉,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农业应运而生,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路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尊重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理念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成为现代农业提高生产率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优解。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是助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

1942 年,欧洲的绿色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开始兴起;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日本开始发展绿色农业;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农场开始践行绿色种植理念;20 世纪 70 年代末,绿色农业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得到推广;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绿色主义在欧洲兴起并成为巨大浪潮,标志着欧洲农业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1987 年签订的《单一欧洲法令》增加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在此法令下,法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化肥、农药使用的政策法规。1991 年,欧共体签署了《欧共体农业条例2092/91》,次年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明确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991 年,德国在《欧洲有机农业法》的框架下,出台了《联合联邦州改善农业结构和海岸防护协议》,并在 2003 年成立了“有机农业计划和其他可持续农业计划”,表彰绿色有机创新活动,对绿色生产行为和有机生产主体进行财政补贴。德国建立的有机农业组织对农业有机标准等级进行界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温铁军在《从农业1.0 到农业 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中指出,德国在系列政策推动下,绿色农业蓬勃发展,有机农业从 2000 年的 0.55 万平方千米增长到2016 年的 1.1 万平方千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业食品生产国和第二大有机农业食品出口国。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 年欧盟签署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扶持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耕种主体

2020 年,欧盟签订了《欧洲绿色协议》,出台《2030 生物多样性战略:自然恢复计划》和《从农场到餐桌战略:建立公平、健康和环保的粮食体系》等多项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出量化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2030 生物多样性战略:自然恢复计划》旨在防止生态退化和保护环境,在森林、农业用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等 10 多个方面制定具体方案,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并提出了到 2030 年要实现的关键性指标,包括海域陆地面积、保护区划分、新树种植、绿色名录物种保护、河流恢复等方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农场到餐桌战略:建立公平、健康和环保的粮食体系》旨在构建安全、健康的粮食战略,抵御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设定饮食消费、粮食生产、食物节约、粮食安全、诚信经营等目标,并建立 2030 年达成的关键性指标,包括化肥和农药的减少使用、土壤肥力保护及有机耕作区扩大等 。在一系列法律的指引下,欧盟绿色农业耕种面积大幅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绿色农业产值持续提升。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绿色革命”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以提产优种为目标的农业技术改革风起云涌。“绿色革命”倡导推广产量高、抗倒伏、半矮秆、矮秆、适应性强的水稻和小麦等优质农作物品类,推广施肥、灌溉等新农业生产技术,以缓解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大量需求,使农作物稳产、高产 。中国“绿色革命”道路源远流长,效果明显,影响范围更广。“绿色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1965 年,农业育种专家洪群英以变异矮稻作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第一个使用面积广泛的早熟、抗倒、高产的旱籼稻矮秆品种“矮脚南特”。随后,洪群英又培育出一系列变异矮秆品种,中国稻区全面采用了矮秆籼稻,粮食产量提高了 50%,这是水稻育种和农业绿色科技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1980 年在银川召开的全国农业绿色经济学术讨论会首次使用“绿色农业”的概念。1982 年,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协会正式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倡议。1983 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协同国家计委、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试点。1991 年,农业部等部委召开了“全国绿色农业建设交流会”,对农业绿色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将经验推广至全国各地。1996 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管控农田污染和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开发出小麦新品种 42 个,面积达 8 000 万亩(1 亩≈667平方米);33 个杂交水稻新品种、62 个常规水稻新品种,在近亿亩田地上得到推广;42 个大豆新品种,大豆栽培范围大面积北扩。2021 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业绿色建设在全国蓬勃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2.1.2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1.2.1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石油产品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绿色农业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质量提高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在于保护水土资源 。农业绿色发展要以绿色政策法规为根本保障,遵循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统一,产出绿色产品,促进能量物质的有效转化。绿色农业在科技创新基础上,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要求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绿色经营模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向以生物运行机制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进行转变 。绿色农业要求,按照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维护国家粮食、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2.1.2.2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

绿色农业代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能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值的同时,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绿色、无污染。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大量的绿色资金投入,推动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同时,还要用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思想、工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的绿色含量,提高农业企业收入、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

(2)注重保护生态循环和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绿色农业遵循生态循环理念,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降低资源浪费。绿色农业把农业生产过程视作系统性工程,推动种植、生产、养殖、制造、加工、销售环节的标准化,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努力保护农业产品符合绿色标准和要求,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

(3)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和谐协调发展。绿色农业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用地与养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径。绿色农业充分发挥资源的配置效率,走现代文明的农业发展道路,具有以下鲜明特色。一是政策指导。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和重大理念创新,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对农业发展方式、生产管理体制、技术革新、农业经营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协调推进和统筹安排。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对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体现了我国政府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二是系统理论。农业生产涉及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空间,又包括生产资料的各项供给。农业生产作为一项可持续的社会化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活动系统、经济运行系统紧密联结,以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三是创新活动。农业绿色发展要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目标为导向,改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由资源数量投入、资源消耗向注重供给效益和质量的转变,走创新发展道路,将创新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四是传承发展。我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进入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农业强调的生态、环保、节约、低碳,与我国传统农业文明中追求的天、地、人协调统一的农业关系具有天然的承接性 。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在传统的小农户基础上实现的,体现了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

2.1.2.3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

关于如何评价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正斌等认为,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绿色农业食品标准体系、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案,推动我国农业食品的绿色化进程 。黄炎忠等认为,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测度应该从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资源节约角度出发,他选取了 6 项生产要素指标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 。崔元锋等将绿色农业视为系统,根据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的排序结果,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综合测定 。魏琦等在系统阐述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基础上,从环境保护、资源集约、高效质量和生态维护四个维度,共 14 个明细指标,去测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田云等则从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出发,推动制定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建立了农用生产物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物资利用强度共 9 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考评 。但是,关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指标选择和分析体系方面还不统一,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较差,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测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1.3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

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在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确保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和环境保护。绿色农业作为将农业生产发展与环境协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生产模式,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生态循环、现代管理等,构建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运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在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充当非常重要的技术推动力。在绿色农业中,通过防控病虫害,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可以提高农业品种的抗病虫害性,适应不利的自然气候,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能稳产增量。在绿色农业中,利用生态平衡理论,适当引入病虫害的天敌,能有效消灭病害虫对农业的危害,控制害虫的规模和数量,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机制。绿色农业加强基因改造,通过基因改造工程的实施,培育更高产、更具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耐寒性和耐旱性。农产品降低对化学药物的依赖性,提高内在生成能力,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双双提高,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实践,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生态循环与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重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有机污染物进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循环使用和节约利用,降低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再度索取量。循环农业通过构建全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将农业自身生产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生产环节的有机生产资料,通过科学处理生态系统和处理机制,为农业生态系统发展提供全新能量。循环农业将农业自身产生的有机废料进行堆肥,产生新的农业肥料,减少对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降低对外部资源的粗放使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大大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为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生态保障和支持。

(3)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科学生产管理技术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土壤肥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和技术的可能性。一是对土壤进行保育。采用绿肥、有机堆肥等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对土壤进行保育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生物多样性,大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耕种效率。二是土壤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全过程的精细化利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产能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性。三是对农田含水量的精准控制。绿色农业采用现代水分监控和灌溉系统,能对农业生产的水量进行实时的控制,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减少对水分的浪费和过度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1.4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案例与实践

目前,绿色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绿色技术增效增产、资源增效节本、绿色价值链条增值的先进做法,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2021 年和 2023 年,农业农村部分别评选出 51 个和 47 个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为提高农业绿色化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案例 2-1 湖南浏阳市:坚持“四重”实现蔬菜产业绿色化发展

浏阳市地处湘赣边界,湖南省东部偏北,既是革命老区,又享有中国花卉苗木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县(市)的美誉,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第 5 名。浏阳市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蔬菜生产面积达 63 万余亩,总产量达 140 万吨,总产值达 13.5 亿元。近年来,浏阳市充分发挥自身地域特色和优势,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对蔬菜产业进行精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蔬菜产业是浏阳市的“八大特色产业”之一,通过重质量强品牌、重基础全观测、重统筹建机制、重科技增效益,浏阳市蔬菜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重点蔬菜产业县(市)、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是湖南省最大的“渡春淡菜”基地。浏阳市的瓜果类、叶类蔬菜在本地拥有 90%的市场,蔬菜产业地位不断增强。2020 年以来,浏阳市构建了“南方丘陵都市圈数字化农业绿色发展蔬菜集聚地”,不断完善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登记绿色种养地方标准,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县(市),甚至延伸至省外。

浏阳市主要通过以下做法提升蔬菜产业绿色水平。一是建立统筹运行机制。浏阳市成立了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工作小组,制定了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充商业银行、农业合作社、农户自身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为蔬菜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绿色资金支持。二是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浏阳市与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加强科研合作,打造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广节药减肥高效生态、集成简化栽培等新技术,利用生物医药技术防治病虫害,化肥使用量减少 35%,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适应性,有力保护了生态自然环境;大力培训绿色种养技术人员,提高了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适用范围。三是打造知名绿色品牌。浏阳市建立绿色蔬菜标准生产体系,强化质量安全和监管,实现对蔬菜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的全过程监督和防控,成功培育了一系列区域农业公共品牌,如“湘赣红”,农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四是加强生产监测和试验。浏阳市设置野外监测点,建立生长培育实验室,配备观测试验车,对农产品及生长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自然条件。

案例 2-2 甘肃肃南县:推动转型,实现绿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肃南县在 2023 年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肃南县立足资源禀赋,抓住“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产业经营、生产发展转型,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草原畜牧业的独特模式。

第一,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经营模式转型发展。肃南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带动农业合作社、农户提质增效,建立了“畜牧基地+农业合作社+农牧户+企业”的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效率显著提高。畜牧业与休闲旅游、生态养殖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式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另外,肃南县还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依靠“有机”“绿色”“高原”等特色建立了多个知名品牌,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扩大了销售市场。

第二,建立现代化的养殖体系,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发展。肃南县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每年获得专项扶持资金 2 000 万元,申请贴息贷款,建成 60 万只细毛羊、10 万头牦牛和拥有 500 万头鹿马的驯养基地。肃南县还建立了高标准、优质量的畜牧舍栏,通过“天然放牧+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畜牧产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第三,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推动环境发展转型。肃南县以“生态立县”为理念,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开展“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对草原牧区牧民进行搬迁。经过环境改造,肃南县草原植被总覆盖率达 70%,完成草原综合治理达 1 500 万余亩。肃南县还争取草原发展补助资金,完成了对草原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的农牧民搬迁工作,草原综合治理显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农业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第四,应用现代畜牧技术,推动畜牧产品品种多元化。肃南县把畜牧良种繁育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积极引进、培育、输出优良畜牧品种,建立省级核心养殖中心和繁育基地,引进国外先进驯养生产技术标准。通过繁育技术的提升,牦牛繁殖率提升了 44%,产毛量和牛肉产量大大提高,“肃南牦牛”入选国家肉畜知名品牌。同时,肃南县深挖生态产品优势,不断扩大生态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培育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地位,是全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和先进做法。

案例 2-3 河北威县:聚焦三品三化,滩涂沙荒梨果绿色飘香

威县梨果项目在 2023 年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威县地处古漳河和古黄河交流引发长期水流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土地沙化严重,传统农作物如红薯、花生产量低下。2013 年起,当地就把沙化土地生产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目前,威县建有 230 余个标准梨园,种植面积达 10 万亩,产量达 14 万吨,年产值达 17.5 亿元。威县作为省级优质农产品实验区和先行地,经过 10 年积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形成了多个区域公共品牌,成功创建了农业精品园区。

第一,坚持“三品三化”建设。威县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和发展优势,走环境保护和生态友好的道路,大力发展优质梨生产,实施“提品质、优品种、强品牌,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汇集全域资源,打造威梨全产业生态链和价值链,实现威梨产业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共赢之路,成为农果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典范。

第二,建立经营合作组织新模式。威县有效连接农业合作社、农场、农户和龙头企业,吸纳涉农资金,建设冷运输供应链,培育 36 家家庭农场、95 家新型合作社,外延辐射周边 14 个乡镇,大大提高了 8 万余名低收入群众收入,人均年总收入提高 8 000 余元,农业劳动力活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合作的共赢模式,打开了农业合作致富的新路子。威梨产业链资源的汇集,提升了威梨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实现了威梨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

第三,建立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威县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对威梨生产进行统筹协调,有效整合梨相关产业资源。威县还建立“六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土地一体流转、园区一体管理、智力一体引进、项目一体招商、资源一体整合、产业一体发展”,提升了梨区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能力。同时,威县坚持“科技兴农”,与林业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展开技术联合认证;邀请技术首席专家,与大学建立技术战略联盟,与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实验站;在各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梨果应用技术推广和宣传,建立立体综合式的技术服务体系

第四,坚持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威梨生产并非一味追求大规模化、全面化,而是根据当地情况因人制策、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威县的农场种植模式,充分激发了农户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更能发挥自身的特色,标准化生产流程执行也更容易进行。其中,当地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意识强、生产效率高的威梨种植户,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共同增收和共同富裕。 LfCONmQjGy1QxQ9jzCTHtRww2bnCUBV2wqaAirqFy4rpqwig8+9IDOOEsO2AXI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