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现实背景和研究需要,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检验→政策研究”的研究思路,在理论框架构建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进行验证,从而为政策选项提供科学可行性的依据。总体而言,首先,在理论框架上,对农户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学范畴,更多应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来探讨消费信贷的财富效应,因此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将经济、金融、心理学等学科纳入统一的分析架构内,尽可能对金融的财富效应形成整体认识,为实证分析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方法选择上,鉴于农户消费行为决策的复杂性,本书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力争获得稳健的研究结果。总之,本书研究技术手段见图 1.3。
图 1.3 本书研究技术手段
和已有研究相比,本书创新点在于:
(1)提出了消费信贷产生财富预期,丰富了财富的内涵和外延。财富具有满足行为人某种需求的属性,显然,消费信贷不仅能够创造物化(货币)财富,同样也可以产生财富预期(虚拟财富)。研究表明,由于收入不确定性导致未来违约担忧,农户借款者存在着心理预期活动,在获得消费信贷的过程中,借款者会下意识地构建心理账户并对信贷货币财富进行核算,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后果(前景)的价值判断形成财富预期。很明显,借款者的非理性行为即心理预期活动造就了财富预期的产生,财富预期以消费信贷的物质财富为前提,所以说财富预期并不是一种虚构的财富。本质上看,财富预期是以货币财富为载体,只不过是给货币财富赋予了某种心理需求属性。因此,财富预期可被视为财富的一种拓展。
(2)厘清了财富预期产生的内在机制,有助于财富预期规模的精准量化。Thaler、Kahneman等行为经济学派认为,心理账户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世界中,建立心理账户是每个消费者的下意识行为。行为人会根据财富来源及难易程度而对财富进行记账、编码、估价,这就是心理账户构建过程。心理账户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前景理论(Kahneman把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后果称之为前景)而对财富进行评估。前景理论主要是基于价值函数和决策函数而对财富形成价值判断,对前景的设定尤为重要。前景事件的设置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事件的对立性,即事件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是事件的完备性,即各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和为 1。以心理账户为基础并结合借款者的现实场景,农户会将借款行为的未来不确定性后果设定为能正常还款(履约)和不能正常还款(违约)来对财富进行价值判断,这也为精准量化出财富预期规模指引了方向。
(3)构建了财富预期影响农户消费的逻辑框架,奠定了财富预期效应研究的微观基础。消费信贷不仅产生物质财富,还会产生财富预期,但二者影响农户消费的机制不同。物质财富主要通过会计账户来进行预算分配,消费信贷的物质财富对农户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时间效应,即通过跨期配置来作用于农户消费行为。与物质财富不同的是,财富预期主要通过心理账户来对未来形成预期,或者说,财富预期是对未来风险的一种研判,通过预期结果最终影响到消费行为决策。具体而言,财富预期主要通过参照点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影响消费支出规模,通过认知匹配效应和情绪标签效应来影响消费支出结构。明晰了财富预期影响农户消费决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财富预期效应的实证检验奠定基础。
(4)探讨了消费信贷对农户消费的财富预期效应,弥补了传统消费信贷研究的不足。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消费信贷的直接效应,然而关于消费信贷对农户消费的财富预期效应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虽然有行为经济学派认识到财富预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缺乏实证检验的支持。基于此,文章通过使用Probit半参数估计方法来检验财富预期影响农户消费支出的可能性,并分别从总体效应(静态与动态、规模与结构)和异质性(区域与主体)两个维度验证了财富预期效应的普遍性,从而在理论上完善了消费信贷财富效应的研究,为金融影响消费财富效应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