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简论
语言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思想

哦,你好!我是兔子先生,很高兴见到各位。你们也许会好奇我是如何活到,呃,如此高寿的。我来告诉你们我的秘诀:“竖起耳朵听”是兔子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况且现如今,语言中的套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普遍。它在日常对话、报纸和网站发布的消息、“网红”们的转发分享,以及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的演说中随处可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由它左右。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正是关于这类修辞的梳理汇编——不仅是出口之言,更包括那些言外之意。

这些修辞技巧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一个原因是,在听别人讲话时,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自己是否 喜欢 这个人,而非他的发言是否站得住脚;另一个原因则是,从本质上讲,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语境,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请看两个著名的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中,一群人坐在客厅里玩游戏,在不给出任何视觉提示的情况下,其中一人让另一人——一位货真价实的英语专业学生——读出“T-W-A”,她根据字母的发音规则拼读了出来。他又让她读出“T-W-I”,她同样进行了拼读。接下来是“T-W-O”,这次她越发奇怪的发音尝试引来哄堂大笑。与这类似的整蛊视频不在少数。

有趣的是,我们这位英语专业学生正是在用她的直觉回答看似简单的问题,这在前两次都能奏效,然而当她根据经验推理最后一题的答案时,先前得到的信息却突然失效了,视频的喜剧效果正在于此。人们对先前的经验总是很敏感!

框架效应(Framing)。在框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针对一种将会杀死600人的假想疾病,他们需要在两种治疗方案中做出选择:

第一组面对的选项是:A)可以治愈200人;B)有三分之一概率治愈全部600人,但有三分之二概率无法治愈任何人。

第二组面对的选项是:A)会使400人死亡;B)有三分之二概率导致600人全部死亡,有三分之一概率无人死亡。

两组选项实际上是相同的,但在第一组中,积极的框架使得更多参与者选择了结果确定的治疗方案——A;而在第二组中,消极的框架导致更多参与者选择了更具风险性的方案——B。

这些例子以及其他许多例子表明,作为日常决策的基础,我们的判断、直觉和反应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般可靠。我们很容易受到信息包装及其呈现方式的影响,随之滋生的便是认知偏差——以及社会偏见。

我们的偏见——实际上是一种幻象——根据所涉人群不同,类型千奇百怪,而且很多都不易察觉。例如根据地理位置对国家进行归类,或按首字母顺序排序,这在 感觉上 是自然的。但事实上,这种本能并非自然,而是人为。正是这类偏见,让我觉得有必要与你们分享这本手册。

在接下来的七个章节中,我将探讨那些经我们雕琢又被我们接受的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观念,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插图帮助理解(有些是我画的!)。我关注的主要是具有 操纵效果 的语言,例如制造恶意联想、刻意模糊,或通过表面中立假装客观。这些分类彼此间会有一些重叠,而我举的例子也必然做不到详尽无遗。

并非所有“套路”都是有意为之的:虽然一些写作者存心误导,但其他一些人可能是无意间达成了这种效果,尤其是在内隐偏见起作用的时候。当一个记者提到某位政治家 罔顾事实的修辞风格 ,而非他的 谎言 ,她更有可能是在讽刺,而非替他开脱。我的例子大多取自通常被认为是中立、公正且无党派倾向的内容。我会试着把其中的内隐偏见拆解出来。

修辞——即某人 如何 言说某事,对洞察这个人的潜在特质大有帮助。但请注意,我不会关注政治正确这种不断变化的框架,或身份政治这类简单的立场。我也不会讨论那些明显偏执,或不够真诚的表达(我相信敏锐的读者自能鉴别!)。此外,由于英语使用者遍布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势必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但我会把这一重要话题留给相关专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手册讨论的是人们用来谈论各种问题的 话语 ,而非问题本身。你们人类对政治议题的观点已经足够分裂了,我可不想蹚这个浑水!因此,我对取自现实媒体的一些案例进行了改编,找来兔子和獾帮忙客串。为了增加喜剧效果,我还对几个例子稍稍做了润色。

有关獾与本书提及的诸种负面事件之间的关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Gaz1/kt3sL56fbVyW0L5yW7zKX2ozb4aYch2mbOMUmljWCtukHBYyI0Qa5dDeV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