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这一指示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金字塔”的塔基,量大面广、铺天盖地,是产业转型和跃升的微观基础,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 资料来源:国家领导人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旨在为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推动中小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为全球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浪潮提供中国方案。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有生力量,如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问题。随着国内国际宏观形势复杂变化,叠加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中国中小企业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创新发展动能不足、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
“质量变革”是中小企业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重要方向。中小企业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制造融合起来,用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较高的汽车、电子、仪器仪表、运输设备、医药等行业,纷纷对设备、工艺、流程等进行了数字化改造,通过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实现了精益制造,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从未来趋势看,中小企业需要应对快速变革的技术浪潮,不断提升数字化能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确保企业不偏离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效率是中小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生产全过程高效协作,以及与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入数字化时代,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各类要素资源有效链接,以数据流驱动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中小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设计、库存等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打通了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通道,实现了跨部门、跨企业、跨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供需精准对接和市场高效生产。例如,LOT加速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行业的升级换代,AI和区块链助推征信识别等提升效率。
对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程度越高,生命力越强。数字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有效降低各类运营风险,而且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在复杂形势冲击之下,不少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冲击,但也有大量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创新了移动办公、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社交团购、云签约等新产品和新服务,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市场能力,形成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新模式,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之举。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对生产制造流程进行再造,技术开发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较高,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漫长复杂,大量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收益,导致不少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持观望态度。还有些中小企业担忧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发生数据泄露,会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特别是物联网、云服务需要企业将数据采集传输到云端,存在核心数据泄露导致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的风险。对此,应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改造,通过“以大带小”,降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风险。对于传统数字化改造投资大、周期长、运维复杂等问题,鼓励数字工程服务机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块化、订阅式的数字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集成灵活、升级便捷的云产品和云服务。同时,支持互联网巨头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传统软件企业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共同解决数字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简单地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办公流程的电子化,“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突出,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数字化技改仅限于设备更新、机器换人、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未能深入到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有些中小企业虽然能够基于二维码、条形码、RFID等标识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但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对此,应当建立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云服务商、智能制造服务商等优势资源,搭建面向本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培育数字信息工程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发展的格局。构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计划,解决工业APP的“卡脖子”瓶颈,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此外,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技改补贴,撬动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数字化生产环节和领域。
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对数字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初级应用,缺乏较高层次的数字化应用,存在“人、机、物、法、环”数据不全、接口协议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形成基于整厂及供应链数字化的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而且中小企业利润薄、实力弱,信息化投入能力有限,难以进行工厂车间的数字化改造。对此,应当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分行业分层级筛选、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项目,从组织实施、技术构架、成本绩效等方面形成示范。针对生产过程智能化、研发设计协同化、智能仓储、网络化协同制造等关键环节,协调开展重点数字化技术攻关,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同时,搭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整合各方力量发挥协同效应,对中小企业的整体架构及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有效链接“政企校”三方,优化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人才。
大量中小企业未安装传感设备、数据集成设备,无法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挖掘等工业互联的基础功能。市场上的数据转型服务公司提供的多为普适性解决方案,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行业的个性化、一体化需求,企业上云大多集中在云存储、云主机等云设施服务领域,而在云桌面、云ERP、云制造等云平台、云软件深度服务方面不足,限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尤其是中小企业行业机理、工艺流程、模型方法积累有限,专业的算法库、模型库、知识库等开发工具应用不够。对此,应紧扣中小企业转型的痛点和难点,加快推广集中采购、共享生产、协同制造、新零售等解决方案,构建线上采购、线下配送、智慧物流相结合的供应链网络。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建立中小企业集群和供应链数据共享机制,基于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打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联通渠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制造资源共用、生产过程协同。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自主规划数字化转型方案的能力,而能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三方服务商,也难以结合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小企业数据采集和应用面比较窄,尚未构建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订单、物料、生产、设备、成品、客户等数据分散在独立的业务系统中,无法做到有效联通,形成企业内部大大小小的“数据孤岛”。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接口标准,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存在困难。对此,应扶持发展区域性数字化服务商,促进第三方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政府、服务商、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多方联动服务机制。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鼓励数字化服务商向中小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技术、算力等数字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二次开发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制定工业数据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强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促进标准的普及应用。
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了中小企业发展,但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不少国家纷纷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德国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日本实施“经济增长战略行动计划”,法国投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充分说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各国抢抓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国家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窗口期。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但难以一蹴而就,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力量,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同时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尽管数字化能够提升生产效益,但由于基础能力不强,转型过程漫长复杂,影响了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如何针对性地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数字化基础能力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激发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同时,要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突破一批智能传感、分布式控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加强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对于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还需要注意数据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软硬件安全,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风险。
从中小企业转型趋势看,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装备应用率仅为45%,生产过程数字化覆盖率仅为40%,设备联网率仅为35%,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投入与大型企业相比明显不足。未来,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营需要推进“智能+”,在智能化改造方面下更大功夫,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中小企业的广泛应用,加快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制造转变。从产业链配套看,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数字化转型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支撑。对此,应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咨询评估、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公共数据资源和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上云是中小企业数字化的重要场景,但目前中小企业对云平台利用普遍不足。据统计,只有25%的中小企业应用了采购云平台,23%的中小企业实现上云管理,设计、研发、运维等业务的云应用程度较低。对此,关键是创新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云服务,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出集成应用的数字化场景。例如,5G技术在电力、采矿、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场景融合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呈现快速规模化应用趋势。实践已证明,中小企业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潜力巨大,需要不断创新“互联网+制造”模式,尤其是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理念下,通过数据应用推动业务模式变革,培育数字孪生、云制造、众包设计、虚拟仿真等新业态,打造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应结合自身的灵活优势,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数字化。基于龙头骨干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筑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赋能平台,通过大企业“建平台”和中小企业“用平台”双向发力,推动大中小企业形成协作共赢的数字化生态。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共享、质量溯源等行业共性需求入手,满足中小企业小批量试制和定制生产需求,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打通数据渠道,建设数字化园区和虚拟产业园,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制造资源共用、转型过程协同,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的基础上,还应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力。结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涉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设立的门槛,消除阻碍数字化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壁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研发投入,需要把支持研发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各项税收扶持政策,确保简政放权和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同时,还要创新重大装备首台套、软件系统首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