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类活动从孕育到投放至市场,需要经历6个月的时间。这个阶段新品类刚进入婴儿期,相对于既有品类异常弱小,稍有差错,如负面公关、绩效不佳,甚至制定不切实际的绩效目标,都会让新品类产生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并在舆情上做好维护。
20世纪的品类竞争中,新品类可能会有几年的时间用来发育,而现在因为跨国竞争加剧、技术传递加快,新品类只有6个月的时间。这6个月中,新品类其实是非常需要用心呵护的,因为从孕育期开始,新品类只是在组织内部活动,投入品类竞争之时,其实是它第一次面对外界。要知道,品类竞争如同自然竞争,在自然环境中凶禽猛兽到处皆是,某个品类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新品类带来的威胁,弱小的婴儿期品类可能就要面临毁灭性灾难。
从孕育期开始到盛年期结束,会经历将近91个月的时间,这虽然不是一个通用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团队抽取20个新品类项目的样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某些可被统计到的新品类有时候只是细分市场,所以并未被纳入统计。
从2017年开始,团队对这20个新品类项目的样本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中,数据差异是细微的,主要的分析对象为饮料品类、化妆品品类、保健食品品类、预热菜品类、家居品类等。同时,将2017年与202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时发现,这些品类的发展伴随着盛年期的缩短,五年的时间内竟然缩短了5%,也就是说,每年缩短了1%,每个月缩短了0.08%。
虽然品类竞争中不能单纯以“计算品类生命周期时间”或“计算品类对应阶段时间”为实际依据,但这部分数据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去除数据的部分无效性,利用好数据的有效性对当前的竞争进行分析,并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有用的结论。
随着上述数据的披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五年的时间里,差距在不断地缩小。我们置身于外部时,也会被其中的不利因素所左右,我们倘若能避开这些危险,同时利用好发掘出来的机会,就已然占得先机。2017年至2021年期间属于世界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所以研究结论具有可靠性、有效性。
新品类进入盛年期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算是新品类,有些发起攻击的竞争对手会将其定义为老品类或者既有品类。因为盛年期意味着顶峰,这时候新品类表现出衰落的趋势,会逐渐被卷入一些与新品类的竞争中。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明白,盛年期并不是没有烦恼,盛年期在占据利润的巅峰时,面临的进攻也可能是密集的,这些密集的进攻表明竞争对手想让你的品类尽早结束生命周期。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深知品类份额对应着利润,而品类份额在某个节点上会停止增长,如果自己想要获取足够的利润,必然需要抢夺到一定的品类份额,尤其是当对方想要击垮你,甚至抢占你的市场时,尤其要警惕对方的各种竞争手段。
只要你处在品类竞争中,就会不断有问题发生,这是商业竞争的本质。
这些问题到来之时可能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这些信号背后的危险:可能是一场闪击战,可能是一场持续游击战,可能是一场侧翼战……不熟悉商业竞争的企业管理者,是很难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
因为这些分析需要知己知彼,需要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所以我觉得新品类项目最好从一开始就确定一个人来主管,至少是从孕育期到贵族期,他都能带领新品类活动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危险,同时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创业容易守业难,处于盛年期的品类,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接下来要面临的新一轮的竞争中。因为品类份额与利润已经是必然,那如何将威胁弱化甚至抵挡住,则是一门学问了。这个时期所有竞争对手都会看到盛年期的品类风光无限,也会想着取代它的位置,所以会有大量由新品类发起的竞争,皆是指向占据最多品类份额的盛年期品类。当然,大部分攻击来自同质化产品,这些产品的攻击不仅软弱无力,而且在威胁性上也不如处于其他周期的品类那么强,所以,只要盛年期品类能稳扎稳打,同时提前布设好防御,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将大部分攻击阻止在壁垒之外。
新品类的市场份额、发展势能会在盛年期达到最佳的状态。为什么我会重点阐述盛年期,而忽略对其他生命周期阶段的解释?一方面,我觉得研究品牌不如研究品类,因为研究品牌的人够多了,各种学说已经形成无数派系,而研究品类的却很少。在本质上,品类是母,品牌是子,品牌为品类提供增长,所以才能吸收品类回馈的营养,若知道品类如何做大,还担心品牌无法做大吗?另一方面,盛年期是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阶段,因为新品类带来回报、为社会提供价值都发生在盛年期。我掌握的数据显示,盛年期贡献60%以上的总体价值,而剩余的40%由其他9个生命周期阶段提供。总体价值包括最高的市场份额、最高利润、高学历人才、品类市值、股东信心等,它们会在盛年期达到顶峰,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如竞争手段失效、顾客注意转移、被取代性增强等。
怎么让盛年期多维持一段时间,其实就是我多年研究品类理论的工作之一,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盛年期品类如何有效防御进攻者,暂时还未形成有效方法,所以这部分研究暂时不公开,避免被一些“好战者”用于攻击盛年期品类,影响品类的自然发展。
虽然延长盛年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但研究如何将盛年期提前、加速或延长等控制性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通过多年研究,目前我也只得到少数几个答案。企业管理者延长盛年期的方法无非大量投放广告或者大力度宣传,但这两个点其实是不全面的,本质上与延长盛年期的几个关键点有很大差异,这样做不仅无法延长盛年期,还有可能提前让盛年期转为下一个生命阶段。
详细地讲解盛年期,有助于增强新品类活动管理者的信心,这些管理者其实是有极大抱负的,否则不会从事与创新有关的工作。因为运用品类理论来开展新品类活动,就如同学习了医学专业之后再去给病人开刀做手术,风险会被控制,只要遵循品类规律,恰当使用相关的方法,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新品类活动的失败率是很低的。
新品类活动之所以被认为风险极大,可能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对新品类活动认识不足,例如有些管理者会以为一开始(婴儿期)就会有较大的收益(他们可能会假设实现一个月1000万元的销售金额),具有这种想法的管理者对新品类活动的理解有较大偏差,因为目前还没有理论可以让新品类在婴儿期就能实现可观的销售额,这种期望应该是在新品类青春期,甚至是盛年期才能实现,因为品类发展只有在稳定之后才能体现为销售金额的增长(注意,是销售金额,而不是市场份额)。
如果不及时用正确方法进行引导,企业管理者很容易产生利己的想法,并做出提前牺牲新品类未来发展的举动,如稀释品类影响、泛化品类行为、盲目攻击对手等,对开创者有损,对新品类发展有损。品类理论也为过度担心风险的管理者起到了矫正的作用,所以,其比研究品类生命阶段也更有价值。
严格来说,新品类如果想在品类竞争中具有优势,管理者就要带领团队在管理、行为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乱用方法,投入的资源要充足,选用高度专业化的人员。高度的一致性不仅会让新品类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还能增加专业度,相关的各种宣传也能体现出团队对品类最为熟悉,最有发言权,所以完全有能力为市场带来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让顾客感受到专业化的服务。
了解了盛年期之后,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明确一些问题,例如新品类的投入与收益怎么计算,这其实是成一定比例的,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通用于所有品类,但是有些数据模型可以用于项目中。在我多年的项目咨询经历中,有些企业管理者会问一些投机取巧的问题,我不清楚这些问题从何而来,例如:“如果用20万预算开展新品类活动,如何做到200万收益?”这个问题很简洁,但答案肯定是不简洁的,这可是十倍收益呀!
如果在时间上没有限制,那是可以通过下一代的累积做到的,试想,谁也无法保证30年后流通货币会膨胀到什么程度,我相信才思敏捷的管理者应该早就想到这个答案了。
显然,每个人在时间上都有限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同样如此,如果要正式回复这个问题,我觉得只有逐步论述才能解释清楚,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如何降低新品类的风险及增加新品类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