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课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事件频发,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上,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长轻效益,人们为了追求高经济增长,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态超载和环境风险较高的国家之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必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稳步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必将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目前,我国每年近2万亿元的绿色投资中财政资金能覆盖的范围有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经济的许多项目,一般具有资本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及收益回报较低等特点,政府资金难以完全覆盖,更加需要借助绿色金融的发展融得社会资金。绿色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强有力支持,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挥绿色金融的输血造血功能。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近几年我国已相继制定并发布了系列政策,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2016年9月,中国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并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研究如何提高全球金融机构的绿色化程度和资本市场中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能力。绿色金融的发展还有利于引导资源的绿色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对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改造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势必需要了解和把握绿色金融现象的出现、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监测其运行状况,以揭示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妥善使用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引导。然而,绿色金融在核算层面尚未形成一致性的认知、方法和规范,无法客观、准确监测和反映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结构,导致相关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制定方面缺乏充分的客观支撑数据。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在实践中专门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绿色金融核算,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统性地建立起专门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用于全面监测绿色金融活动的运行,反映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结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具象地比较各国绿色金融总体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性,也无法客观反映各国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系列矛盾与问题,政府更无法及时有效地制定并实施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事实上,除专门性的绿色金融机构所开展的绿色金融活动外,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涉及了大量绿色金融活动。如果不在理论和方法上深入研究绿色金融核算问题,不在实践中借鉴并实施绿色金融统计工作,绿色金融发展则犹如行走在漆黑夜里的路人,既不能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也无法辨别将走向何方。

要解决上述系列问题,需要一整套严密、科学、规范的有关绿色金融总量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数量反映体系作为支撑。我国绿色信贷(约占全部信贷余额的9%)和绿色债券(约占全球发行总量的40%)有了长足发展,不容忽视。然而,包括我国在内,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统性地建立起专门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以全面监测绿色金融活动的运行状况。其原因主要在于,统计层面尚未形成一致性的认知、方法和规范;理论层面,对绿色金融内涵、边界和范围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实践层面,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交织在一起,且未形成专门的统计方法和体系指导实践。由此可见,从理论层面形成关于绿色金融统计边界与范围的统一认知,从方法层面规范并建立绿色金融统计方法体系,从应用层面构建统计分析框架实现其多方应用,具有迫切性、前瞻性和现实性。因此,我们提出本书的研究课题——中国绿色金融统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wy5seCmWfxp0uYH//JppjIKnYzQ6IcUCItu6vT7I+tHr6vEunYNyayffmlVUx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