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已有研究评述

虽然国内外学者在绿色金融内涵、作用以及制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贡献,但在绿色金融核算方面仍有大量争议和问题亟待解决。对绿色金融现象本质的认知及其计量,逻辑上会遇到绿色经济活动与非绿色经济活动的界限问题。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演进规律,现代意义上的绿色金融与传统绿色金融之间的区别,则可能会涉及相关新技术及其应用是否内嵌于绿色经济活动之中。因此,既要研究传统绿色经济活动,又要研究新技术及其应用对绿色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绿色金融产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其盈利水平相对较低,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介入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绿色金融资金流量、流向的数量反映中,要探究货币统计(MFS)视角下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第一,绿色金融的核算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突破。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绿色金融与环境金融、低碳金融、生态金融等在概念、内涵及外延上的异同,绿色金融与其他非绿色金融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理论问题都有待深入挖掘、比较与探析。在此研究中,既应捕捉绿色金融现象间的一般共性,也应系统科学地提炼出其内在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探究广义绿色和狭义绿色、深绿色与浅绿色、直接绿色与间接绿色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的,以此相关研究为基础,科学地界定出绿色金融在核算视角下的内涵与边界。此外,还应在理论上确定绿色金融基本总量的平衡关系。紧抓绿色金融运行过程中存量和流量的内涵,以国民经济核算中存量与流量间的平衡关系式为基础,从经济总体、部门内、部门间等多个主体视角出发,探索性地在理论上建立起绿色金融总量间的平衡关系。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组织相比,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和经济核算体系既有其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构建出的绿色金融发展及其核算理论也应反映出中国特色。

第二,绿色金融的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重构。现有绿色金融核算由于缺乏体系化的核算方法,既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中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也不能揭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局部性、差异性等结构性特征。因此,必须探索性地重构绿色金融核算方法体系,可分别从货币统计视角对绿色金融总量核算展开系统性研究。在货币统计视角下,构建起一整套关于经济体中金融性公司部门的绿色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和流量统计体系。特别是要着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的绿色金融资产端相关存量和流量总量的核算,包括绿色金融活动的统计识别、记录基础、计值、加总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可在此基础上编制绿色金融概览,它不仅能独立用于反映绿色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结构,又能够自然嵌入现有货币统计体系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金融统计视角下,构建起一整套关于经济体中各项绿色金融业务活动所涉存量和流量的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及碳交易等绿色衍生金融产品核算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合理界定并区分绿色金融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银行融资和非银行融资、政府部门(公共部门)融资和非政府部门(非公共部门)融资等。

第三,绿色金融的统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在绝大部分经济体中,一直以来,绿色金融现象及其微观核算实践是存在的,但其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目前,我国仍然缺乏绿色金融专门性统计制度,部分绿色金融统计工作零散分布于各金融机构当中,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体系亟待系统性构建和进一步完善。因此,介绍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统计实践和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相关国际标准,分析和比较其绿色金融具体统计实践做法,深入剖析我国绿色金融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与为我所用原则,在保持国际可比性前提下构建并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只有构建起完善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体系,才能为制定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及产业政策等提供更为翔实和科学的数据基础。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评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和政府统计的实际国情,以免所构建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不内恰。

第四,现有数据情况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间接衡量及其环境效用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探究。由于现阶段缺乏完善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无法直接全面地反映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对此,必须采取间接方式来测度绿色金融发展。当前,主要是借助统计综合评价方法来构建绿色金融综合评价体系,进而反映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情况。但是该方法受到指标选择、赋权和合成方法的影响。本书拟考虑使用微观企业上市信贷数据来间接衡量绿色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新意。进一步,通过构建相关计量模型,以此数据来考察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具体而言:①以我国各省市作为研究样本,一方面从全国层面分析了绿色金融发展程度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分区域探讨了绿色金融对能源消耗的传导机制,因而研究结果对我国实行差异化环境保护和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②分析框架中纳入非正式环境规制,探讨从公众意识角度入手能否对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在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方法上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o9UXWw4pwtFk/2waa4XiMipYze7a7zGv0EyC9LC3EvYVbu56hWdEJKGlFkYo1z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