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绿色金融测度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评价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和一致性的评价标准。总的来看,对于绿色金融的评价可分为微观和宏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一般重点考察金融机构是否将绿色理念融入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汇总,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能力水平、对外部环境影响,以及关于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200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UNEP共同设计了金融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EPI-Finance2000),从环境收益和创新的贷款数量、绿色金融产品数量等方面衡量不同金融机构的表现;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代表机构投资者每年向全球大公司发送包括管理、风险和机遇、排放等内容的问卷,披露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2014年,原中国银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普华永道对12家中国银行和10家“赤道银行”的绿色金融开展情况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研,对金融机构可持续绩效进行了评价;2015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发布了“2015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报告”,以对品牌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进行动态评价;Raberto等 运用Eurace模型根据银行发放绿色信贷而对企业的能源使用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其对资本和能源使用效率的积极影响变得微不足道。

在宏观层面,一些学者聚焦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来建立评价体系。2001年,荷兰经济学家Marcel提出了著名的绿色金融阶段论,并对亚太、北美、欧洲大银行的绿色金融水平进行评价;2007年,国际金融公司发布的名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银行业务》的研究报告,对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碳金融、小微贷款、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调查,以评价其绿色金融服务。还有一些学者将外部环境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既定指标相结合,建立评价标准。国内学者也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绿色金融评价 。张玉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碳金融及绿色证券等方面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状况评价体系。

编制绿色金融相关指数,也是一类测度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指数是较新的研究领域,国际上相关的权威性研究还比较少,其理论边界和实际范围仍在讨论之中,其研究范畴与以上三种指数既有很多交叉之处,又需要更多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理论支撑。当前大部分绿色金融指数都只是从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简单反映绿色金融状态,例如美国ESG指数系列、欧洲S&P DOW Jones指数系列、MSCI全球社会责任指数系列、FTSE ex Fossil Fuels指数系列、MSCI可持续水资源指数、Scholtens等 开发的绿色股票指数和绿色债券指数,我国推出的300绿色领先股票指数、ESG系列的上证180公司治理指数、中证阿拉善生态主题100指数、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以及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中债-中国气候相关债券指数等。少数研究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当前较有代表性的为英国Z/Yen集团和Finance Watch联合推出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数(GGFI),GGFI是基于一系列现有指数,并结合对全球资深行业数据的定期调查得出的,每6个月进行更新。但该指数缺乏适用性,其数据大部分根据调查得来,缺乏绿色金融统计相关国际标准,事实上绿色金融指数的范围应该更大,包含的产品应该更多,影响机制也更为复杂。

我国作为绿色金融的倡导国,近年也出现少量关于中国的绿色金融指数方面的研究。谢宁等和孔晴分别以省为例计算了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李永平等对相关商业银行年报的文本进行研究,构建了银行业绿色发展指数;马骏出版了《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和《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两本专著,后者对于绿色金融指数的编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李常武等也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董晓红和富勇编制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并进行了横向比较,其指标体系有一定借鉴价值;曾学文等构建了我国绿色金融指数,从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等五个维度测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稳步上升。 RkJcVY0mC2Kjjab3S0RXR2TthWPZqaXteTvRJoKREiZFchmnT94UquQt+ocwDL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