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学历来就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和一系列城市研究理论。从中国的情况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少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并没有正面提出过“城市化”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城市化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大作用。

(一)与城乡一体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新概念的出现,在丰富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化的实践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做一分析,厘清相互之间的关系。

1.城市化

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其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市镇的;其词尾“ization”由“iz+ation”组成,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城市化一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对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市、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过程,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市、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市、镇集中,市、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但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镇)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认为城市(镇)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社会学家以社群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镇)的对象,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镇)转化。人口学家研究城市化,主要是观察城市(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变化情况、城市(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城市(镇)人口规模的分布及其变动等,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后果;人类学家则以社会规范为中心,认为城市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镇)生活方式的过程;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就是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渡中的社会经济现象。

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人口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将城市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埃尔德里奇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空间城市化”观点。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日本社会学家矶村英一把城市化分为动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基本包含了上述观点的各方面内容。三是“乡村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沃思认为“城市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镇)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综合说”

总体来看,以上各个学科对城市化内涵的理解都是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而做出的解释。笔者认为,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及人类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2.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使农民过上与城镇居民无多大差别的生活。

从实践的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两者的相同点来看,它们都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市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转化为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市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从这个角度上看,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完全可以通用的两个概念。但从两者的不同点上看,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是指农民的职业转换和居住地的空间转移过程,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与重组的过程,是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农村城市化”的侧重点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城化”过程,即以现有城市来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积聚、现有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而“农村城镇化”则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农村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镇化”过程。

农民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和集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城市化方式,也符合农民祖祖辈辈的向往。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决定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集中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因此,当前条件下使用“农村城镇化”这一提法更为贴近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发展实际,更能体现出中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

总体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既有与世界城市化规律相一致的一面,又有区别于世界城市化规律的特殊一面。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城市化的基础和“载体”。在中国,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3.城乡一体化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性研究,西方学者起步较早。英法语言的城市规划文献资料中,“integration”被认为是“城乡一体化”的母体语言,经常被运用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城乡综合体”(Urban-rural Composition)的概念开始出现,进一步接近了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它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这种郊区化主要指一些产业业态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郊区转移的过程,形成一种“非城非乡”,也可以说既是城市又是乡村,“亦城亦乡”的新型区域。“城乡一体化”一词的发明权可能应归我们中国人,可能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关系论述时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如前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消灭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到现代城市学家们的“城乡有机结合”“使居民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城市益处”、建立“区域城市”等理论观点,都清楚地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城乡一体化。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从历史角度考察城乡关系而提出的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整体科学观念。城乡关系的变化是渐进的。在远古时代,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但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劳动出现了三次大分工,使居民点分化成城镇,引起城乡分离。中国的许多学者正是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交流和开放的角度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中国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两方面:①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建立和形成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流动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建立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的城—镇—乡有机联系的社会网络体系。②在一定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内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一样化,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者变城为乡,而是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关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1.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统一、均衡 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总体发展战略

(1)城乡一体化是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总体战略,并不局限于城市化。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城、乡两方面都发展。城乡一体化并非仅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也强调城市的发展,强调双方的互相调和,其目标是城乡共同繁荣,城市化仅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整体观念,它绝不仅是“农村为城市服务”或“工业支援农业”的代名词,其关键是加强城乡联合,这是从双方共同利益出发的城乡互动。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方面,以城带乡或以乡补城都是必需的,但这仍是不够的,还必须双管齐下,以城带乡的同时又以乡补城,双方合作,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2)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调、统一、均衡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其战略原则。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就要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种具体战略均应以协调、统一、均衡为原则,并围绕协调、统一、均衡的核心展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城乡联合,强调的也是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均衡的联合。那么,我们就应从城乡的共同利益出发,冲破城乡分割,突破地区封锁,实现工农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明确城市、乡村各自在不同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相应地位与作用。同时,城乡的联合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其中任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都应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一旦任意一方阻碍了对方的发展,就会破坏双方的协调,引起双方矛盾。二是协调、统一、均衡的城乡发展,具体地表现为城乡之间政治上的协调统一、经济上的均衡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与文化上的均衡发展。

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实现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1)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政治上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在政治体制上实行新型的市带县,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政治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城市在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所决定的。区别于过去单纯按行政关系确定的市管县,现在是以内在的经济联系为基础,按经济区确定的市管县体制,按照城市与周围农村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确定市带县的范围,组织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共同体。实行市管县体制,就是为了通过发挥城市在社会再生产与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巩固市对县的政治领导,达到城乡融为一体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生产领域发挥中心城市的工业基地作用、在流通领域发挥中心城市强大的物资集散地与贸易中心的作用、利用中心城市发达的金融与先进技术为本地区,或其他经济区提供各种金融信贷、培训技术人才、输送科学知识管理经验等服务。这样才能在新型的城市领导乡村的行政体制中充分体现城乡的协调统一。

(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经济上的均衡布局。经济上市带县,冲破城乡壁垒,城乡互相开放、互为市场,同时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帮助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建立起城乡之间各种形式的融合经济,核心是加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而在乡村配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是加速乡村经济发展,使乡村的发展跟上中心城市发展的步伐,成为城市总体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城乡经济布局的均衡是城乡融为一体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合理要求。

(3)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实现人口的均衡分布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到小城镇、小集镇;并且农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大部分非农化。这是城乡一体化冲破现状城市化的局限、促进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在经济、文化、收入等方面差距缩小,使人们在城乡之间选择居住地更为自由,从而也促使人口能均衡、合理地分布在由城乡经济发展圈所决定的由城、乡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小城镇所组成的地域圈中。人口的均衡分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将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城乡一体化也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协调发展,从社会层面使得城乡进一步和谐发展。

(4)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实现文化、生态上的均衡发展。经济上的一体化,必然促进文化上的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相接近。在农村,包括住宅水平、医疗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以及商业网点等都趋向接近城市的水平。在城市,过去只有农民才能享有的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及新鲜副食等,随着城市园林化和城市农业的发展而逐步为城市居民所享受。公共设施的相似、生活方式的接近,使城乡居民在生活观念上也趋于同化。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城市化,包括学前教育、儿童入学率、劳动者职业教育、工程技术人员的比率等,均趋向接近城市的水平。农村实现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的转化。经济上的均衡发展促进文化上的均衡发展,而文化上的均衡更有利于经济上的协调、统一。 BWISJjdUxZy6HpBgHRmRpcXmNbOzEMiVWuFDYh7PLQ9iUmXedLtyMNmPCBWL5j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