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韩国城乡一体化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在产业民族化的方针下,政府大力扶持本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韩国已成功转变为工业发达国家。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韩国也面临着二元经济的严重挑战。1970年,韩国农民年均收入仅为城市居民的61%,工农业失衡已成为韩国的现实问题,并严重制约着韩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韩国政府决定将“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到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新村运动”、采取反哺农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教育发展,韩国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一)实施大规模“新村运动”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乡差距问题,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在韩国3.4万余个村庄开始实施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口号,以脱贫致富与实现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最初是以村庄为单位,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大量的资金支持展开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现代化运动,包括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精神启蒙等内容。后来逐渐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和民族振兴运动,2000年前后发展为以绿色韩国、幸福韩国、智能韩国和全球化为目标的第二次“新村运动”,2010年以后演变为以社会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环境共同体为课题的“新村运动”全新价值海外推广与互建事业。韩国在实施“新村运动”期间,不断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教育培训、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等,使韩国农村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新村运动”初期,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因此政府将重心放在农村公路修建、房屋改造、修建河堤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造上;1971—1978年,韩国政府在乡村振兴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农村建设。 在政府援助的基础上,村民自身也通过劳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茅草屋变成了瓦片屋,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修建了多条公路,全国实现了村村通汽车;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电气化;村民会馆、敬老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建筑遍布乡村;加大农村学费减免力度,提高农村老师待遇;构建了更加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增强。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韩国“新村运动”特别重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根据各时期农业发展所处阶段,结合社会经济状况,致力于建立合理、平衡、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

(1)“新村运动”初期,韩国政府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优化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下大力气,同时注重不断扩大农业合作,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农业科技。例如,韩国农水产部利用农闲时间,面向农民教授果树、蘑菇、芝麻、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协同作业、农土栽培等技能。

(2)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开始号召并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政府投入大量财政专项资金支援各乡村依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建立专门的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区,引领农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例如,韩国农业振兴厅指导建立了154个新村增收示范区,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农协)提供了地区综合开发所需资金,支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销售渠道拓展等,积极推动各种作物的生产合作等。

(3)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韩国注重利用农村周边的资源发展旅游业,鼓励非农产业和副业发展。之后推出“六次产业计划”方案,即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重视种植业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例如,韩国推行“农户副业企业”计划,鼓励农户从事传统手工、副业生产。再如推行“新村工厂”计划,在农村建设工厂。当时,韩国政府以“一村一厂”为目标,综合考虑地区条件、原料生产及产业效益,指定在经营、技术、销路等各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在农村设厂,并且优先设立劳动密集型工厂,如纺织品工厂、食品工厂等;再设立生产一条龙式工厂,如金属、机械、电子等工厂。

(4)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推动“一村一社”项目,由一个株式会社(企业)扶持一个村庄。例如,韩国三星、现代、LG等大型企业集团,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帮助乡村寻找发展出路,培育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增长点,带动农村的全面发展。2000年后,随着韩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推行“信息化示范村”方案。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网络宣传工作,促进了韩国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居民观念的改变。 同时,韩国在第二次“新村运动”期间更是以“绿色韩国、智能韩国”等为口号,在农村打造低碳绿色示范村。绿色示范村以村庄为中心,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新村运动”中,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3.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韩国政府为了鼓励农业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多种措施。政府免除了部分农业的生产增值税,还对一些困难的农民实施免税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系”水稻高产新品种,进行“集团栽培”提高收成。为保护新品种价格,政府还对种植新品种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支持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优化农业结构。各村都有自己的农民会馆进行技术交流,最终达到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的效果。韩国政府早期成立的农协组织也能够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帮助农户解决市场和供给的问题,保护农户权益。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措施

韩国农民教育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政策。农民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形成3个层次,包括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民教育。其中4H教育影响最大,其目标是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Head)、健康的心理(Heart)、健康的身体(Health)、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韩国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后继者计划”,每年从新毕业的大学生中选出1000名,国家放贷1亿~3亿韩元,3年免息,让这些大学生到农村去发展。还从大型公司中选出一批退休人员到农村去当里长(村长),工资由政府支付。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现在韩国农村35~55岁的农民后继者有12万人,形成了5万个较有规模的专业户,平均每个村有23个专业户,带动了农村的整体发展。

城乡教师互换制度也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的城乡一体化。该政策要求每隔2~4年,韩国教师要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换班,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城乡教师交流互派,加深城乡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起到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作用。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群带建设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群带建设,实行以城市为中心、以集聚效益为目的的经济区域综合发展战略,在首尔—釜山铁路沿线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就业;20世纪70年代,韩国又形成了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区,为进一步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空间;20世纪80年代,韩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形成了以西海岸和东南沿海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群带。后来,大城市人口又向周边小城镇分散,形成了多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群带。

(四)实施无差别社会保障制度

自由的人口流动制度使得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能够通过人口迁移有效地达到最优的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人口的自由流动政策相配套的。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覆盖了城乡所有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1988年1月开始实行,1998年开始在全国农村普及,覆盖90%的农民;10%的贫困农民由政府提供医疗救济费用。 MNEdQqGdOrg9DU4hBFpFnVwkLS23Zg1vivHKgoCTEuGs1z8bRAwfbvikiRZG92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