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活力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我在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期间长期与企业打交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曾直接分管过中小企业局,目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继续为企业服务,对企业工作特别是中小企业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

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与时代息息相关。回顾4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小企业一直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和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实现了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冠疫情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加了新的变数,同时我国自身经济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交织,中小企业困难与挑战加剧。正因为中小企业这种既重要又弱势,且受疫情影响生存发展艰难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保住了中小企业,就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保住了就业,更保住了我国经济的源头活水,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企业生存下来,发展起来。

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背景,就当前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产业创新活力问题,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变中有为,中小企业在大变局时代有大作为

(一)中小企业对全局和变局的重要影响:教训和经验

1.英国教训:中小企业活力下降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历史上,英国政府并不重视中小企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小企业发展并没有成为政府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按照产业自然演进规律,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不断兼并收购,持续提高市场份额。英国共发生了三次大的兼并浪潮,其猛烈程度超过任何其他西方国家。几十年的合并和接管形成的工业高度集中,并没有明显提高英国的投资水平和生产效率,反而由于大企业的兼并和垄断,严重侵蚀中小企业权益和资源,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最终导致英国国家经济活力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不断丧失。

严峻的事实使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发展战略。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改变以往忽视中小企业的做法,在贸工部内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专门负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80年代撒切尔主政之后,中小企业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80年代撒切尔政府以及之后历届政府都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力图为中小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在多年的持续努力下,英国经济活力出现恢复,中小企业开始迅速发展,英国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回顾英国历史发现,如果政府不加干预,按照产业自然演进规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的过程容易出现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引起行业集中度提升的现象,这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形成限制。因此,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有形的手”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着力点。

2.德国经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能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英国的发展历史让各国认识到,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大企业相对小企业的强势会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各国在吸取英国教训的基础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限大促小、小企业优先”,为中小企业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政府“有形的手”来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失灵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共识和政府的主要政策取向,其中德国走在世界前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德国的表现在欧洲异常显眼。大家普遍将其归功于德国那些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上默默耕耘并且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德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一直比较偏爱,在一些发达国家追求大型企业集团的商业模式并创造出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王国”时,德国政府走的是“限大促小”的发展之路。

自世界500强放榜以来,常见美国、英国及日本等国家的知名企业入围前十名,鲜见德国企业的踪影。这种局面虽与德国经济强国的地位不太相称,却吻合了德国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在德国,中小企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的心脏和增长与就业的发动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体制一直在完善与修改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组织原则》《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垄断法》《关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新行动纲领》等法规,各州也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在德国,负责中小企业促进的机构均以实体化模式存在和运作,一般属于非营利组织。投资银行,一般由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属于注册登记的法人实体,其在管理和决定促进资金投向时,以经济实体的方式承担法律责任。担保银行,一般也由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明确规定了三级政府的担保责任风险承担比例,即联邦政府承担风险责任的20%,州政府承担风险责任的55%,县政府承担风险责任的25%。由于有实体化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保护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体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保障充分就业、确保经济运行稳定、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的前提和条件。

(二)我国中小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统计局2020年7月份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复苏态势,主要指标继续回暖,经济稳定恢复,向好态势持续发展。从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来看,商品零售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2%;出口增速达到两位数,出口总额16846亿元,增长10.4%;投资降幅持续收窄,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降幅比1—6月份收窄1.5个百分点;7月当月环比增长4.85%;从对未来信心来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都是连续5个月高于临界点。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

1.中小企业在产业生态中作用重要而独特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产业链不仅完整而丰富,而且分工极为细小而专业,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产业生态。从这一点看,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2.中小企业整体能力和实力不容小觑

中小企业活跃在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30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劳动就业,充当了99%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体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在一些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增长快、后劲足、质量好。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特色经济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中小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有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也证明,经济总量排名前列的省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也比较发达,中小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往往正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地区。

3.中小企业极富活力和潜力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生力军。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商业模式源自中小企业。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蓬勃兴起,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创新领域更加广泛。统计表明,我国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目前,在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也已成为主体。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不少中小企业突出“专、精、特、新”,积极与大企业配套,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了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业态、新产业中,中小企业已经捷足先登。在网络打车、共享单车、外卖送餐、分类信息网站中已鲜有国企的影子,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另外,还有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和县域经济,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行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比如,广东小榄镇的五金制品集群、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温州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表现密切相关

良好的环境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开展了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试评估工作。试评估选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双创城市示范区,共计31个评估对象,建立了由竞争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4个一级指标以及25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针对其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由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从综合得分来看,南京、杭州、武汉、上海浦东新区和广州居前5位,天津滨海新区、合肥、长沙、西安和成都居6~10位,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地方经济表现密切相关

续表

统计发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排名前10名的城市,其2019年GDP增速平均值为7.31%,较11~30名城市GDP增速平均值6.27%高出1.0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平均意义上,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好坏与地方经济表现密切相关,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越好的地区平均意义上会有更高速的经济增长。

(三)应对大变局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到广东视察时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小企业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做好疫情防控、推进复工复产,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都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1.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发挥中小企业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中小企业与其他各类市场主体一起积极参与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自救,同时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作为经济运行最基本单位,中小企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动脉,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保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是“六保”之基,保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才能“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如果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失业潮,那么对经济和社会的伤害难以弥补,“稳”和“保”就失去了根基。

中小企业是“稳”和“保”的对象,也是“稳”和“保”的重要推动力量。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运行稳步回暖,二季度以来各指标增速均由负转正,其中增加值4月、5月、6月同比分别增长6.3%、5.6%、4.8%,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6%、3.0%、4.5%,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9%、14.1%、12.0%。中小企业已经为“六稳”“六保”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中小企业重要作用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较大数量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需要形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要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在逆全球化抬头的形势下,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相比,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具有相对优势,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参与跨境撮合活动,深入参与“一带一路”专项行动等。上述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

3.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中小企业重要作用

疫情作为外生变量,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内在运行轨迹和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高瞻远瞩、统筹谋划,强调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的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中小企业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用凸显,包括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尽快补足供需缺口,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通过参与新基建,投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等。

4.在惠民生、促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小企业重要作用

第一,中小企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离不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只有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此外,中小企业是实现区域均衡、充分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中小企业区域分布广泛、遍布城乡各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提高市场效率的主力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是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保障。

第二,中小企业是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中小企业历来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吸纳就业、稳定社会、推进扶贫及普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更应当看到,当前大企业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财政收入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但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逐渐减小。所以,缓解就业压力,仅仅指望大企业是不行的,要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得好,就业就更加充分,经济发展也就更加健康,社会也就更加和谐、更加稳定。

第三,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从各国经验看,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都源自中小企业。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创新领域更加广泛,目前,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无论在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中小企业创新都十分活跃。中小企业具有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

二、变中守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关键在于修炼内功。毕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我国中小企业仍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和价值链中低端,普遍存在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不高、同质化低价竞争、创新能力不强、运营管理粗放、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中小企业在大变局中实现大作为,必须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一)中国科技实力不强的原因——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

1.国内产业链现状:在全球产业生态地位以配角为主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已逐渐升级到科技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也持续推动了很多年,但面对今天的贸易摩擦,我们科技实力不足的短板仍然明显。对科技实力不足的原因分析,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产业链的建立过程。

国内产业链,尤其实体经济制造业产业链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慢慢建立起来的。我们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给发达国家全球的科技产业生态提供配套,所以我们的产业生态并不完整,我们只是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生态的一部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往往把核心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把需要大量劳动力或者存在污染的低附加值环节放在中国。或者说,我们更多扮演着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生态上从属者的角色,不是科技产业生态的主导者。

2.已经取得的进展:基础科研及技术转化水平持续提升

为了解决国内科技实力不强的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纾解技术转化的制度痛点和阻点,在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进展。

基础研究方面,科技部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投入基础研究经费1209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0.9%,明显高于GDP增速。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论文所占世界份额来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占19.9%和18.3%,而第三位仅占4.4%。201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汤森路透在京发布了《2019研究前沿》报告,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在82个研究前沿领域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6个研究前沿领域的核心论文数量排名第一。

技术转化方面,1982年,我国就将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写入宪法;1993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转化;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各个高校也都成立了技术转化办公室或者类似的机构,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教授创业。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指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总的来看,虽然增速较快,但基数仍然偏小,总量仍相对较小。

3.当前最欠缺什么:“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

科技产业的主导权不是一蹴而就,是伴随着产业生态的完善逐步建立的。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扮演着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生态的从属者角色,不是产业生态的主导者,没有掌握科技产业的核心控制点,缺乏科技产业深度协作的经验。尤其随着当前科技产业纵向分工越来越细,横向融合越来越多,产业深度协作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国内科技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这是我们科技产业最大的短板。

以芯片领域为例,擅长“工程”的华为要做芯片“设计”,擅长“设计”的寒武纪要做芯片“制造”,擅长“制造”的中芯国际不愿深度参与前沿芯片“研发”,擅长“应用”的阿里巴巴又要做芯片“设计”,所有人都想把芯片产业(“设计—制造—应用”)从头做到尾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在做着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当国外巨头已经是参天大树并且还在紧密合作的时候,国内的小苗却都想成为一片森林。这才是我们的科技产业大而不强、容易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

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在技术升级较慢的行业影响并不明显,如家电行业,但在技术升级迅速的行业影响就会比较严重,因为我们必须依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提供核心部件或技术授权才能实现技术升级。

过去40多年,我国虽然逐步锻炼出了科技人才优势,建立了产业集群优势,使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科技制造,但核心技术环节仍然没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要掌握科技产业的核心控制点,就必须要成为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必须建立“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其中,打造一批拥有良好信用、遵守商业规则、愿意深度协作、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成为关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此,党中央近期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国内大循环”就包括要在全国范围实现科技产业生态的大循环,建立“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

(二)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推动力及成效

1.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快速推进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各部门政策正在形成合力。2019年8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0年1月17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一次月度专题会。王江平强调,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关键在于主体培育,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一是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的氛围;二是建立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强企业结构性分析,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培育标准,做好有机衔接;三是完善适应不同阶段中小企业需求的靶向政策,国家层面要聚焦支持重大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四是加强国内外经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特点及政策诉求,做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政策储备。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企业〔2020〕108号),强调“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完善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制度,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2020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20〕120号),强调“探索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纳入产业部门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优质中小微企业信息库,搭建产融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

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中央各部门正在形成合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二是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地方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2020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自荐、评选等工作,如上海市、山西省、福建省、海南省等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工作,北京市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荐工作,河北省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入库申报工作,山西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遴选与认定管理,黑龙江省、广东省等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对遴选条件做出了详细规定;安徽省出台《“专精特新”冠军企业遴选办法》,对申报条件、遴选程序、政策服务等做出了详细规定;福建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认定条件、申报与认定、管理与扶持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总的来看,地方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正在快速推进。2020年以来出台的代表性地方政策如表2所示。

表2 地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申报与认定相关文件梳理

续表

续表

续表

2.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效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的精华和最具成长潜力的部分。“专精特新”既是一个整体,也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其中“新”是核心,是灵魂;“专、精、特”是手段和方式,是“新”的不同表象。

“专”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专”具体指企业拥有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的团队、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以及专一化的市场群体。

“精”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精”具体指企业整体具有精细化的管理文化,采用精深的技术、精密的制造流程来生产产品或服务,以期为顾客提供精良的产品或服务。

“特”是特色,包括产品的外观特色、技术特色、功能特色等,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

“新”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新”具体指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制度创新、标准创新等。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把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带动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和促进各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完善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体系。早在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专精特新”首次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出,明确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此后不断深化细化工作要求,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有26个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含计划单列市和兵团,下同)出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办法,29个省份建立企业培育库,26个省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累计入库培育企业6万多家,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万多家,初步形成共同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的格局。

二是培育主体,增强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基础上,遴选公告了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批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七成以上;创新实力突出,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户均发明专利23项;已上市企业占57家,占23%,拟上市企业61家,占25%;发挥“补短板”重要作用明显,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融通要素,帮助企业获取创新资源。通过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特色载体、“创客中国”大赛、中博会等,集聚创业创新资源。2019年,与财政部联合主办“创客中国”大赛,10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39家“小巨人”企业参赛。会同财政部等四部门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良好生态。中央财政三年安排100亿元支持200个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特色载体。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四是强化服务,支撑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动态库,为企业入库培育、资源对接奠定基础。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专精特新”专题培训,已联合河北、江苏等7个地方培训学员230多人。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在中博会期间设立“专精特新”展区,搭建新产品发布、产业需求对接、经验交流平台,集中展示1000多家全国优秀中小企业发展最新成果。

五是推动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服务。中国银行广东、湖南、四川省分行分别与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

经过系统培育和积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身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据统计,2020年2月27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为53.6%,“小巨人”企业复工率达91.4%,远超当日中小企业平均复工率32.8%的水平;3月25日,“小巨人”企业复工率实现100%,当日中小企业平均复工率73.2%。

3.部分“专精特新”企业的成功模式与经验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摸爬滚打,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1)按照全产业链,集中推进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神)是一家集碳纤维和复合材料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自原丝、碳纤维、上浆剂、织物、树脂、预浸料到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企业。由于碳纤维属于新兴领域,产业配套尚不成熟,恒神始终坚持“三全”定位(全高端化定位、全产业化模式、全系列化产品),打造“碳纤维—织物预浸料树脂—设计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在前进路上,恒神多次面对资金和技术攻关压力,始终怀有坚定信念,立志打破国外垄断。目前,恒神股份是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新能源等领域。

(2)对标世界最先进技术,高起点研发创新。

上海和伍复合材料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石墨烯、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研发的科技型企业,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焊接材料研发中心、石墨烯研发中心、石墨烯增强电接触材料研发中心等。经过近几年的研发投入,公司成功开发出了单层石墨烯、纳米银离子石墨烯、石墨烯增强银基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公司联手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改性触点材料,在全球电接触行业首次制备出高导电性、高延伸性、长寿命的银/碳系列铆钉产品,并建立年产量50吨石墨烯增强银基电接触材料示范线,填补了国际空白。

(3)以高质量产品赢得用户信任,准确切入市场。

挖掘机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主导产品之一,为其配套的液压件要求很高,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在挖掘机市场火爆时期,由于关键配套液压件受制于人,挖掘机企业只能根据可以进口多少液压件来决定生产多少台挖掘机。面对这一局面,江苏恒立油缸公司确立了“以非主流产品切入市场,以高质量赢得用户信赖,逐步向高端主流产品拓展”的发展战略。公司首先选择的突破点是为非主导产品6吨级“小挖”配套的280公斤压力多路阀,经市场认可后,又突破了350公斤压力多路阀的关键技术,从而打开了向业内公认的20吨级中型挖掘机升级的大门,实现了为三一重工(即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徐工(即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即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供货,并成功打入卡特彼勒、日立建机、神钢建机等欧美日系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4)零部件与整车(整机)企业联合创新。

上海万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的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有汽车发动机下缸体、油底壳、转向器管柱支架、凸轮轴轴承盖、汽车空调汽缸体、汽缸盖等系列产品。万泰通过与上汽通用公司协同研发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不断提升公司的工艺技术水平,采用精密压铸、真空压铸等先进技术工艺,为整车厂提供铝合金零部件,逐步形成与整车同步开发的能力。通过与整车厂协同创新,万泰公司缩小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产品与外资企业产品之间在一致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提高了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

(5)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产品+服务”。

浙江嘉兴的晋亿实业公司是一家生产螺丝的企业。螺丝又被称为“工业之米”。如同经营粮食一样,螺丝制造企业常常面临着规模和利润的两难选择:一来螺丝的单位利润微薄,必须依靠规模实现效益;二来因为螺丝种类繁多,扩大规模必将带来大量库存,这样会占用大量周转资金,拉低利润率。为突破这个瓶颈,晋亿实业公司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坚守自己技术优势前提下,向上游整合原材料供应,向下游整合物流配送,利用垂直整合的成本优势打破库存瓶颈,支持库存的规模扩张;同时,超级库存的规模又可以形成极强的磁场效应,拉动销售量的提升。二者在信息系统的有效配合下形成高绩效的互动循环。

(6)“深耕”一个领域,把简单产品做到极致。

把简单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把简单产品做到极致,就是精品。宁波慈溪的公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3年深耕电器插座行业,一心一意研究产品和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慈溪做插座的作坊多如牛毛,但低劣产品充斥市场,用户口碑很差。1995年,从公司创办伊始,创始人阮立平就把“做不坏的插座”作为口号。公司成立了课题组,专门研究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后,公司建立了产品设计中心、电子设计中心和工程工艺中心。大到插头、电线、外壳和开关,小到内部铜片甚至螺丝,每一个插座都要经过27道安全性设计和检测。公司坚持走高质量、高价格路线。虽然插座价格贵了一倍多,但使用安全,质量有保证,逐渐在消费者中建立了口碑,销量突飞猛进。21世纪初,公牛插座以超过20%的市场占有率夺取了全国冠军。董事长阮立平坚持:“我们的力量只够做好一件事。我们只做一件事,但在这件事上要做强。”

(7)由OEM厂商转型发展为自主品牌经营。

一些民营企业原为OEM厂商,长期为国外或外资企业贴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储备了相关技术。随着企业成长壮大,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具备从外观设计到性能优化,甚至完全自主开发的能力。在转为ODM厂商之后,企业打造自主品牌,自立门户开展与原OEM、ODM客户的竞争,并在国内及部分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苏州科沃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12月,科沃斯公司由原来的OEM代工厂,推出自主研发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科沃斯,其产品包括地面清洁机器人、自动擦窗机器人、空气净化机器人及家庭安保机器人等。科沃斯成功占领中国大陆市场后,又开拓了法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服务机器人专家”。

(三)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面临难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正步入成熟期,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但企业需在细分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创新,以提升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拓宽品牌影响,仍面临技术来源少、创新资金缺乏、高精尖专业人才不足、市场开拓不够等难题。

1.细分领域技术来源少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产业链核心环节,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多属于原创性、基础性领域,单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但外部技术来源仍较缺乏。一方面,细分领域关键技术常是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技术,高校院所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时效性也不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创新不多,精深技术也难从大企业获得。根据问卷调查,仅14%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技术合作,占比仍明显偏低。

2.研发资金严重缺乏

“专精特新”企业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保持其竞争力,但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难以支撑。银行融资是主渠道,但低成本、中长期贷款较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以实现,供应链和应收账款融资规模较小。“小巨人”企业上市意愿强,但上市门槛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3.高端人才极其缺乏

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高层次技术人才,懂技术、懂产业、懂管理、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技艺高超、精益求精的高级技能人才,市场上本来缺乏,更不愿到中小企业工作。即使高成本引进,留住这些人才也难。中小企业内的高端人才在岗培养机制仍不完善。

4.品牌管理亟待加强

“专精特新”企业虽在国内、省内有一定影响,但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国际市场份额有限。有些企业虽然具备给国际知名企业配套实力,但多是贴牌生产,利润大部分被品牌企业拿走。

此外,政府在推动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过程中,仍面临政策干货不多、部门难以协同、服务不够精准等问题。

(四)典型国家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在世界经济史上一直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如亚当·斯密),一派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失效、政府应该干预市场(如凯恩斯)。但在中小企业这个群体,经济学家达成了共识,从各国的历史实践看,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是必要的,因为面对市场既有的强大参与者,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在资源获取、权益保护上也会力不从心。即使是一贯奉行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的美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也尤为强调政府支持的重要性。

美国和日本的“专精特新”企业被称为利基企业,韩国的“专精特新”企业被称为中坚企业。利基是指在市场中通常被大企业所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所谓利基战略,则是指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经营来占领这些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所采取的策略。国外对这种经营差异化、市场专注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支持方式,其中,美国、日本、韩国的做法富有特色和典型意义。我国的“专精特新”是针对特定细分市场的企业或产品的特有称谓。充分借鉴国外“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美国的利基企业建设

美国的利基企业往往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单一产品和服务优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利基企业发展。

一是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设立了由1.3万名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经理服务公司和950个小企业发展中心,通过自愿、签订合同等方式为小企业服务,提供创业准备、计划拟定、公司成立、行政管理、商业理财等方面咨询。

二是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受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各类专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经常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为本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经营诊断与技术指导,80%的费用开支由联邦政府提供。

三是制订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发展。为帮助利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美国制定了“小企业出口流动资本项目”,使多数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个项目为利基企业提供短期出口信贷。

2.日本的利基企业建设

日本将利基企业分为三类:潜力型NT、NT型企业和GNT型企业,其中,潜力型NT是Niche Top的缩写,译为高利基企业;GNT是Global Niche Top的缩写,译为全球高利基企业。NT型企业规模较大,生产率和利润率等绩效出色,是“优秀的中小企业”群。潜力型NT企业利润率略低于NT型企业,是在近10年形成的。

日本对利基企业的支持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首先是强化企业认定,加强企业宣传。日本在2006—2009年,实施了“朝气蓬勃的300家产品制造中小企业”评选项目,每年评选300家企业并予以表彰,给予免贷款担保、吸引人才等优惠支持。2013年10月评选出100家在全球利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整理和总结,作为其他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指南。2013年12月,日本开展了“300家优秀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评选”活动,树立标杆企业,增强社会认可度,激发企业积极性。

其次是制订特支计划,激励企业创新。日本政府非常善于通过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日本专门制订了企业技术开发补助资金支持政策,该政策有力地帮助了日本潜力型NT企业升级为NT型企业。另外,日本一些重点地区还专门针对GNT企业制订了支持计划,例如,2013年6月日本提出了“紧急结构改革计划”,对力争成为GNT企业的中小企业给予财力和人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尽量降低企业风险。京都府2013年制定了培育GNT企业补助金交付制度,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3.韩国的中坚企业建设

2010年,韩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坚企业,计划到2020年培养300家中坚企业,目的是引导韩国从人力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产业中脱离出来。为了让潜力型中坚企业扩大国际市场的事业领域,降低企业的负担,韩国制定了中坚企业培育战略。

一是建立系统化的税收优惠政策。韩国在产业发展相关立法中,明确了中坚企业的内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据,对已完成培训课程的中小企业,放宽其税收、资金流通条件。政策规定:对已完成培训课程的企业,在3年放宽期内的税率是7%,过了放宽期后,在1~3年的缓和期内税收为8%,4~5年内为9%,税率逐年增加。同时,对普通研发税额扣除给予一定优惠,在放宽期间优惠25%,之后1~3年内优惠15%,4~5年内优惠10%。

二是建设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发展壮大。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组建了提供海外市场和营销信息的“中小中坚企业国际营销支援中心”;建立了“企业主治中心”,在百个以上的企业群里开展“一对一”相关技术障碍事项咨询;知识经济部还选定具备进军国际市场能力的300家潜力型企业,借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整套支援方案,冀望这300家中坚企业拉动韩国经济发展。

三是强化企业原始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韩国专门针对中坚企业,拟定了支援产业原创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到2020年发掘300项有前景的技术,同时设置了企业难题解决中心,协助减少政府技术创新政策与企业实际所需技术的差异,强化政策精准发力。

四是加大企业人才培育力度。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保障,韩国制定了专门的促进中坚企业人才培育的政策,设置了中坚专业人才综合雇用支援中心,及支援海外聘用人才与聘用先进国家退休技术人员的政策。

五是帮助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韩国针对中坚企业制定了专门的出口政策,如设置全球营销支援体制,协助解决有意拓展全球市场的中坚企业所面临的专业人才、信息与海外网络不足等障碍。

4.主要经验对我国启示

从美国、日本、韩国三国“利基企业”“中坚企业”建设特点来看,三国政府的推动措施可以归纳为强化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强化企业服务三类专项举措,同时,这三类举措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既具有交替性又具有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三维支撑体系,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另外,这三类举措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仔细分析,政府引导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策支持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服务体系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进一步深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思考

1.开展分层培育,壮大群体数量

一是夯实培育基础。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高质量举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支持实体开发区打造各类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厚植“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沃土。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培养一批爱国、创新、诚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企业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健全捕捉寻找、孵化培育机制,对具有“专精特新”发展潜力的企业早发现、早培育、早成长。

二是完善联动培育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企业逐级推荐机制,分级建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年度发展报告制度,鼓励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联动发布报告。加强数据资源联动,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与地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据库对接,争取更多数据资源接入和交换,不断完善企业库功能。加强标准指标体系联动,统一“专精特新”内涵,推动制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标准和核心指标,鼓励各地建立健全培育标准和评价办法,引导中小企业对标对表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三是加快推动地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支持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结合“专精特新”共性要求和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培育计划和扶持措施,加快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市(县)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十四五”期间形成十万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

四是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础上,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其向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形成万家级“小巨人”企业群体。

2.落实分类促进,推动差异发展

一是强化精准服务。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对接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征集“专精特新”企业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帮助“专精特新”企业与服务机构精准对接。鼓励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分类定做“服务包”,提升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探索建立企业管理诊断和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管理咨询专家智库,鼓励企业自愿检测,自主诊断,自助服务。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企业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

二是细化分类指导。深入研究企业成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按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等分类制定促进政策。针对企业处于创业期、上升期、成熟期、平台期等不同成长阶段,精准制定扶持政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维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档案,逐一形成“专精特新”企业画像,引导其根据行业领域和自身发展阶段,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宜大则大、宜精则精、宜强则强。

三是促进差异化发展。对于成长快、潜力大、爆发力强并具有较好发展空间的成长型创新企业,着力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支持一批企业实现快速规模扩张。对于从事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的企业,推动其不断创新业态模式,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一批抢占未来布局企业。对于处在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的企业,推动其紧盯产业前沿技术,巩固扩大技术和产品优势,涌现一批“补短板”和“强长板”企业和项目。对于深耕传统产业和细分市场的企业,推动其发扬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潜心“强基础”,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打造一批“配套专家”企业。

3.加强要素供给,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保障土地要素供给。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精神,增强产业用地灵活性,推动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鼓励各地建设标准工业厂房,允许按幢、按层等可独立使用、有固定界线的封闭空间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对因增资扩产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相关部门安排用地指标。引导、支持运营管理机构利用存量工业闲置厂房、科研楼宇、商务楼宇等,打造楼宇产业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中企业发展载体。

二是加强融资支持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推动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开设“专精特新板”。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债券融资,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发更多债券品种,完善债券融资增信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免抵押、免担保、低成本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加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应收账款融资规模。

三是强化人才要素支撑。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联合设立人才培养机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加大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管理水平。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用的全方位合作。积极为“专精特新”企业引进高级人才提供便利,相关项目评选适度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

四是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科研仪器、实验设施、中试小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用研发设备、共享科研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强化专利导航工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4.完善生态体系,推动协作创新

一是持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与融通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为纽带,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以数据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制造协同和资源共享。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总结推广特色载体“龙头+孵化”模式,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建立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兴产业生态,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发展格局。

二是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引导数字化服务商打造符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点的云制造平台和云服务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帮助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满足企业业务系统云化需求。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APP融合应用模式与技术,引导企业加快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提高研发设计、协同办公、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一揽子”突破行动和“一条龙”应用示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建链、补链、固链、强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

四是鼓励“补短板”“强长板”。调整完善科技计划立项、任务部署和组织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中小企业承担研发任务比例,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建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攻关联盟”,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大进口替代,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拥有核心技术、重大发明专利或知名品牌的国外企业。

5.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政策合力

一是加强政策协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强化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和督促指导,并纳入第三方政策评估内容。推动各地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鼓励地方在资金、政策、环境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建立成立“专精特新”专家库,整合国家级高端智力资源,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制度设计、政策研究、理论创新和趋势研判。

二是推动财税政策支持。推动出台专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鼓励各地加大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力度。鼓励政府采购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优先优惠采购“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和服务;支持各级政府制定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措施,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宣传。

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途径。推动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促进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行业标准制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共性技术研发等重点工作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推动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不断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变中求新,大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并强调“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创新对企业来说是具有风险的活动,我们要着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服务和环境,鼓励企业在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创新活力。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工作重要性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稳定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好,一国经济才有希望。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小企业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完善工作促进机制,加强战略研究,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的“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在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总书记2018年10月到广东考察时指出的“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等重要讲话精神。中小企业工作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系列文件的相关部署,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消除传统理念和路径依赖,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把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相关问题战略研究。进一步加强理论指导,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并巩固其战略定位。面向“十四五”,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引领中小企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壮大。结合形势变化,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探索利用大数据监测中小企业运行情况,各地也要加强这方面工作,及时发现和反映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新措施、新办法并及时上报。

(二)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法律实施

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律环境优化是中小企业促进工作高效协同和保障中小企业权益的重要基础,对系统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上下联动。统筹推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强化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和督促指导,并纳入第三方政策评估内容。推动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鼓励在资金、政策、环境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推进服务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完善政企沟通机制。

二是加强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能建设,解决一些地区地市层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能趋势弱化、组织协调能力不足问题。推动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加强联动,实现部门间、政策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合力,围绕政策目标,明确政策责任、细化落实措施,形成分工明确的工作模式。畅通政策传导机制,建立统一制发操作文件、统一部署工作任务、统一发布执行口径的工作机制,以保证政令统一、行动一致,为政策落实保驾护航。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法律执行,针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法律规定的有关情况,总结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改革探索的做法和经验,听取各地对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深入掌握法律的实施情况,推动各部门认真实施法律规定,纾解中小企业困难,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法律贯彻落实,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财税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逐步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必须进一步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是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要认真抓好《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落实,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细化部门分工方案,实化文件具体内容,完善基础性工作,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要认真抓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加强宣传贯彻和解读,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失信惩戒,建立预防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工作督促,使政策发挥出最大成效。

二是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要在2019年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试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完善工作方案,继续开展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建立常态化第三方评估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适时开展本地区第三方评估工作,上下联动,“以评促优、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共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

三是加强财政资金保障。财政统筹安排各类服务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扩大资金规模,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对中小企业融资和服务体系等薄弱环节予以重点支持。继续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四是推动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落实。加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社保等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知晓度和政策受惠面。统筹研究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强政策储备。

(四)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从实践中看,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和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做好中小企业工作,除了在环境打造上下功夫,还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研究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继续培育认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各地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中小企业促进机构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实效,使之成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和中坚力量。

二是抓好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聚焦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企业微课等重点工作,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课程、教材、师资和组织体系,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各地需加大对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力度,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职工技能,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信息库,开展组织管理咨询诊断等服务活动,为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智力支撑。

(五)完善“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

过去国内产业链地位在全球以配角为主,未来要提升科技产业掌控力,必须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专精特新”的产业深度协作生态,全面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一揽子”突破行动、“一条龙”应用等示范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建链、补链、固链、强链,专注产业配套,实现进口替代。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强小微企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协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加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二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用研发设备、共享科研成果。跨部门联合征集企业需求,汇集高校资源,搭建对接平台。加强领军人才培训,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把握产业前沿方向,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途径。促进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梳理各部门支持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行业标准制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工作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发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作用,推动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不断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六)推动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数字转型

注重发挥工业设计赋能产业的作用,推动工业设计服务管理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与质量品牌、管理服务等文化要素驱动能力,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着力强化创新设计引领。引导中小企业将精细化设计运用到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全过程,提供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设计创新、管理服务等文化要素驱动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与专业设计机构协同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新设计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融合创新,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

二是着力提升设计能力水平。加强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对设计类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集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将工业设计的需求与供给情况纳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与统计分析范围。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管理培训,提升企业设计开发能力。鼓励各类机构在创新设计方面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三是着力促进设计应用示范。鼓励中小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推进精益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争创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和品牌。鼓励设立工业设计智库。加强示范推广,对于取得显著效益、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整合建立优秀案例库,分行业、分区域进行推广。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支持前瞻性工业设计重大项目或平台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四是探索开展工业设计赋能专项行动。加强工业设计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模式研究,指导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工业设计赋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活动,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实施设计+产品系列行动,充分挖掘设计要素对品牌建设、品质提升、提质增效的潜力,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将工业设计融入创新管理各环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意义尤为重大,但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切实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各项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共同谱写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篇章!

(在中央党校的专题发言,2020年8月) cg/GrCEdKMYlZO+5heMtcb1Tzz9xwRprusfe/hQ+bYwJGhg1LpBDfzXi88jnVL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