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反馈逻辑

【一个积极正向反馈的价值,远大于数个负向反馈】

为什么组织成员看到领导者会绕道而走?在前文我们谈及绩效公式(绩效=潜能-干扰),我们可曾想过,领导者自己有可能也是组织成员的干扰中的一部分?

我曾经在国外看到一群艺术家在街道上作3D画,呈现的是悬崖、峡谷、火海、恐龙之类的危险恐怖画面,看起来非常逼真,很多路人看到后都纷纷绕道。路人绕的不是这幅画,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很多时候,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也与街道上的3D画一样,让自己组织中的成员感到恐惧。

最近,一位朋友打电话说她自己得了一种病叫“老板恐惧症”。这种病平时没有什么表现,但是每当上司说“小李啊,你来一下”的时候就开始发作,症状是口干舌燥、脸色发白、焦虑不安……

患有“老板恐惧症”的成员往往有这些表现:准备了一堆话术,上司直截了当问结论就蒙了;电梯里碰到上司不知道说什么,全程尴尬;上司在交代事情,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不敢细问;朋友圈吃喝玩乐的信息都屏蔽上司,怕他认为自己不务正业;发邮件和消息给上司前,会在文档里打草稿,怕直接在对话框里输入文字会不小心发出去……

这样的“老板恐惧症”是如何患上的呢?

在管理领域流行着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我们称之为“驯猴式管理”。

猴子是如何被训练的呢?在驯猴子的时候,驯猴人的手里总是拿着鞭子,他盯着猴子做错的地方,当猴子做错的时候,鞭子就会抽下去。在这样的管控下,猴子会尽力达到驯猴人的要求。训练完毕,驯猴人会在猴子的脖子上套一根绳索,因为如果不套住,猴子多半会跑。驯猴式管理方式下,老板总是盯着一个人做错的地方,并且给出负反馈。这种管理方式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想要逃离的感觉,正如被训的猴子,猴子没有跑并不代表它不想跑,只因为它跑不掉,一旦有机会,它会第一时间逃离它的主人。

现实生活中,父母教育子女有时也会使用驯猴式管理方式,很多人都在父母“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命令中长大,小时候的我们心中都会产生一个愿望:快点长大!拥有自由!那时候的我们为什么不跑?因为跑不掉。所以,当我们长大,终于可以自由地做决定的那一刻,我们好开心啊,因为我们终于可以逃离了。那一刻,看着要高飞的我们,父母很不开心地问:“你翅膀长硬了,想飞了?”我们内心的回答可能是:“是的,这一天我等了很久了。”

驯猴式管理让人永远在等待可以逃离的那一天。很多时候成员还没有离开我们,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今天的他们还没有能力选择离开。当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也许会第一时间离开我们。

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第二种管理方式——驯海豚式管理方式。

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去海洋馆看看驯海豚的过程,一定会得到很多启发和思考。每一次当海豚被放到独立的训练池后,海豚在里面自由地游来游去。当驯兽员发出指令后,海豚就会兴奋地从水中蹿出来,在空中打一个滚,打完滚以后,驯兽员会迅速地吹响口哨,并且丢一条小鱼给海豚。海豚受到激励,又跳起来,发现声音来了,鱼也来了!渐渐地,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一段时间以后,海豚又被放到训练池,为了更快地吃到鱼,海豚第一时间就从水中蹿出来,在空中打了个滚,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哨声听到了,鱼没有了!海豚又做了一次相同的动作,结果还是只听到哨声而没有鱼。海豚是很聪明的动物,它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从训练池中蹿出来以后,在空中连续打两个滚。让海豚惊喜的是,两个滚打完以后,哨声听到了,鱼也吃到了!海豚由此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一种创造的习惯,它知道只有不断地创造,才可以不断地获得奖励,海豚表演的动作都是在这样的激励下形成的。这便是驯海豚式的管理。

我女儿上初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叶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叶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现在已经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了。这个学生在小学时是典型的“坏孩子”,他很聪明,但上课坐不住,没办法静下心听课学习,并且因为淘气还会影响别的孩子学习。随着年级的提升,孩子在各方面与其他孩子差距越来越大,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当然很差。他的父母因此担心,后来费了很多功夫把孩子送到这所中学,希望学校的严格管教可以改变他。但是事与愿违,初中开学仅仅一个月后,他的坏习惯又回来了。学校在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后,把他调到叶老师的班级。

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数学还跟得上,只是语文特别差,一个月来拼音不会读,生字不会写,对语文也没什么兴趣。对于这个孩子,教语文的叶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在上课的时候,叶老师只要发现他有好的表现,就会放大他的优点,在全班孩子面前赞美他:“老师对你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你越来越有信心,你就是老师心目中那个能战胜自己的人,也是老师最佩服的、最了不起的人,我希望你能坚持。”下课后,叶老师也会及时与他谈话,让他明白哪里做得好,因为什么行为获得了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同时,叶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请家长回家后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收获,使孩子有满满的收获感、被认可感。事实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渴望自己得到认可与表扬。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家长会及时地肯定他、表扬他,老师则及时通过网络对他表达认可和赞扬。回到学校后,老师会再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夸赞他坚持学习、认真学习的态度。这些让孩子逐渐重建了自己的行为模式,重新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与信心,就这样,他的学习进步很快,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是学校的优等生了。

这个故事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差距有多么大。试想如果老师和家长还是用驯猴的方式来对待好动的“坏孩子”,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可能叶老师与“坏孩子”的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是驯海豚理论,但他们用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的价值。

驯猴式的管理与驯海豚式的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驯猴只盯着做错的地方给出反馈,驯海豚则盯着做对的地方给出反馈。驯海豚的方式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教练型领导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挑战是要更多地看到别人对的地方,激发别人的动力。教练型领导力的核心就是激发,是通过不断地去发现一个人做对的地方,帮助其获取更大的力量面对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更多地发现成员做对的地方,比只看到成员做错的地方更容易培养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让成员看见领导者不再绕道。

小结

一个观点: 一个积极正向反馈的价值,远大于数个负向反馈。

一个现象: “老板恐惧症”——老板本人成为组织成员的干扰。

一个故事: “坏小孩”的成长。

一种思维: 驯海豚的思维。

一个实践: 更多地看到成员做对的地方,给予积极的反馈。 Ia84tA9dS4h5qxx7aEYcjnx/LiJ1VsoTpqBBsdPTS5Gd9/ciL5WkW0Vfno+u9/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