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米兰·昆德拉 在1985年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演讲词中使用了它。远古的先知和智者,惊叹于未知的神秘力量和人类的蒙昧无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是因为人类在宇宙时空和自然天地中的存在,实在是过于渺小而微不足道。另外,既然人类被慷慨地赋予了“思辨的能力”,或许就是为了让人类完成“探索”的使命,发现人类作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殊存在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以证明这颗蓝色星球中神奇的生命并不是偶然天成,而是“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
借助于自然赐予的功能,人类已经进化到地球生物链的最顶端,也早已不存在自然界的天敌,一定要树一个天敌的话,那只能是人类自己。哪种生物的毁灭,不但不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反而能够帮助地球恢复自然生态的平衡?答案除了人类也别无他选。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的恶果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可能这也是20世纪以来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人类的能力确实有限,既没有透视万物的“火眼金睛”,也没有洞察一切的“照妖宝镜”,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思辨能力及集几千年人类文明之大成的知识宝库。但会不会恰巧正是这微弱的思辨能力,可以打开真理世界的一扇窗,有机会窥探到真理世界的一角,在真理世界的殿堂改写人类改造地球的进程,让人类超越了物种的界限,成为自然万物的真正守护者,这不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超级英雄电影的主题吗。
人的生命系统的运行,基于生理系统能量和心理系统能量的共同驱动。在现代生物学理论中,生理活动所需的基本能量是热量,用卡路里(Calorie) 表示,主要来自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心理学理论中,维持心理活动的基础能量被命名为力比多(Libido) [1] ,主要来自欲望、本能和需求。心理活动过程主要通过生物电波和神经递质传递信号和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力比多的物质基础能量应该还是来自热量。人的生理活动产生了生理需求,通过需求驱动的行为来满足人作为生物体的基本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心理需求,催生了意识,意识把心理活动的对象区分为知觉、情感和精神(知、情、意),从而产生了求知欲望、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生理需求驱动着人的本能行为,包括呼吸、饮食、驱寒、保暖、睡眠、性行为等。心理需求驱动着人的感性行为和理性行为,感性行为来自情绪和精神的支配,包括悲喜、爱憎、好恶等;理性行为则来自知觉的支配,包括辨别真伪、权衡利弊、判断是非、识别美丑、区分善恶等。知识支配的知觉系统,则为人的主动干预系统,主动干预系统的启动与运转,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尚未被识别察觉的潜能,从而实现存在的意义和使命。
人类被赋予的思辨能力,是一种最原始的超物质的功能,这种功能虽然天生就有,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功能的存在,这种思辨能力就始终隐藏在不为己知的角落里,不会被发掘出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现这种自我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的错位和元认知的缺位。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认识、体验和期待,包括身体健康、知识能力、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精神心理、信仰追求等。自我意识包括目的性、主动性、片面性等特点,一般认为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元认知的概念,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约翰·弗拉威尔 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他于1976年首先提出元认知概念,他认为(1981):“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和连续的调节与协调活动过程”,后在1986年被他精简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是一种过程,即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根据罗马帝国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 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 自我意识的错位和元认知的缺位,原本就是一件自然事件,是需要挖掘开发的潜能。自我意识和元认知的发展变化,随着生命处于不同的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三岁左右具备了“我”的概念之后出现了第一次逆反期,到了青春期因为生理发育出现了第二次逆反期等,这些逆反行为都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而不自知。即使随着生理、心智的发育到了某个阶段而变得成熟不再逆反时,其原因更多的是受生理需求支配而出现的自然中止行为,而不是有意识的主动中止行为。有意识的主动行为,需要意识的觉醒,而对于每个人而言,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意识处于心理活动的最底层,不能靠感官就可以察觉,而是一定需要知觉系统累积足够相关知识,可以发挥思辨能力之后才有可能触发,而人的意识一旦觉醒,则会启动由知识支配的知觉系统——主动干预系统。
人之七格主动干预系统(Active Intervention System,AIS)是由信(Believe)、知(Knowledge)、行(Action)、习(Habit)、性(Personality)、运(Reform)、命(Mission)组成,七格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完整的、动态的系统链,意生信、信生知、知生行、行生习、习生性、性生运、运生命,七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意识启动,信念续力,知识支配,行动智用,习格聚能,性格质变,运筹变革,使命引领,最终完成由意而始,韧于信,正于知,演于行,成于习,显于性,变于运,授于命的系统运转,这是主动干预系统的原理(见图序-1)。
图序-1 主动干预系统原理
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生命的赋予、信仰的敬奉、知识的获取、言行的偏好、习惯的养成、性格的生成、机遇的转变、生命的消亡,绝大部分的过程都是被动的和无意识的,人真正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使命,主动地、有目的地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过程,笔者称其为“意识的觉醒”,意识的觉醒常常是因为需求的刺激和使命的引领。“意识的觉醒”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活动,威力强大,正如漏洞(bug) 对系统的破坏力,几行简单的代码就能让系统崩溃一样,意识一旦觉醒,就像是按下开关一样开始摧毁旧的无意识的生命系统,新的有意识的生命系统开始重建,而这个系统的重建过程,就是人之七格主动干预系统开始发挥作用的过程。
人之七格与人格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人格只是结果和现象,而人之七格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内在关联的、能够主动进行干预的系统,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七格主动干预系统揭示了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但本书的内容重点不在于此,而是试图通过“意识的觉醒”,启动人之七格主动干预系统,让人之七格按照意识的指引而不是本能的惯性去运行,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设丰盛健康的人生。主动干预系统事关健康、财富、心理、情绪、精神和各种关系的重构与重建等各个方面。
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对意识有不同的定义。生理学中的意识,指的是人的大脑对自身及外部表象的察觉,意识功能不可逆转地丧失和停止(脑死亡)是死亡的判定标准之一。心理学中的意识,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总和,表现为认知、情绪和价值的统一。社会学中的意识,指的是集体观念和社会观念的集合,比如意识形态的不同,容易造成社会的撕裂和动荡。本书中的意识,更接近心理学意识的定义,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然认知的心理活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不被察觉的或者是在察觉前已经发生了的心理活动,这部分心理活动决定了人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被称为潜意识。潜意识与意识共同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
人的绝大部分心理活动、情绪反应、言行举止和社会活动,都受客观规律、生存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支配,是被动的。潜意识的形成原因和活动机制,更不被人所察觉,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受潜意识操纵的“木偶”,潜意识就是提线,决定着木偶的一举一动。
意识所认知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意识认知的客观存在,又是投射在意识中的镜像。没有了意识,就不能感知客观存在,没有了客观存在,意识也就无从感知,变成了虚无。所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觉醒,就是发现和改变潜意识的运行规律和机制,避免潜意识支配下的认知与客观存在脱节,引发矛盾冲突导致结果不符合预期,这是一个主动挖掘的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本源。唤醒沉睡的潜意识,主动改善和调整潜意识的作用,重塑自我意识、调整自我认知,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使命,是不是可行的呢?了解主动干预系统的原理,或许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有帮助。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说明真理的宝贵。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说明了行道的重要性。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说明了习性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荀子所说的“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人在凡尘中,言行或可一时,而难以一世,只有养成习惯,才可生成性格。从闻道、到行道、再到养成习性,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从知到行,需要悟和信,只是知道或听说,却不信,没有动力去行。从行到性格的形成,缺的是习惯。行,最难的是坚持,只有坚持去做,才能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后,自然会形成性格,成为骨子里谁也夺不去抢不走的DNA。从朝闻道、知行合一,到性格决定命运,是复杂系统中最精辟、最耀眼的王冠上的明珠,是为果。而悟道、信道、习道,则是冰山下不被所见的甚至是被忽视的,恰恰是这被忽视的部分,才是最关键的,是为因。信、知、行、习、性、运、命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链,信与习是更关键、更重要的,有着大能量,韧于信,演于行,认识到这一点,生命之旅、人生之途或许会更通捷顺达。
职业化(Professionalism)是社会分工知识化、专业化、精细化、商业化、竞争化的结果,指的是在特定的领域内,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有目的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对某个产业或行业的意识、认知、信念、知识、行为、习惯、技能、个性、创新及使命、责任感等,获得极大的提升和满足,远远超过该行业的普通水准或平均水准,并能通过高效率的产出持续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超过预期的价值和财富。
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以前,重商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财富是固定的,一国要增加财富只能通过减少他国财富来实现。重商主义者所持的这种观点,主要是由生产力低下、财富增长缓慢造成的。1000——1820年,世界经济增长了6倍,按人口换算,则是每人提升了50%。而在资本主义开始广泛扩张到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了50倍,按人口换算,便是每人提升了9倍。在此期间,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增长按人口换算,每人提升了19倍。工业革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几乎所有工业国家里人民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产生根本的改变。最显著的是在工业革命期间人均收入和人口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 所说:“这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是,一般大众的生活水平开始出现持续的增长……没有任何古典经济学家预见到类似这样的经济现象,即使在理论上都没出现过。”
知识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形态的革新和科学技术的突破,催生了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加、行业的细分和新产业的涌现。特别是科技发展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让大量人口从低附加值的农业、手工业中解放出来,进入工厂、学校、实验室、研究机构和企业中进行专业的生产、研发、实验和经营工作,催生了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公司管理者、企业经营者等不同的职业角色,其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人才竞争已经构成了企业创新、产业更替、国家发展等各个层面战略竞争的重要因素。除了外部环境滋生的需求促使职业化的进程加快外,自我内生的本能在迎合需求所产生的难以察觉的心理能量和动力,也是职业化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化可以理解为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完全竞争市场下,通过知识技能的持续高效输出,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实现了职业价值最大化的状态;在实现职业使命和责任的同时,也收获了物质上的丰富和精神的满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实现和完成职业化演变,即使是接近、达到和完成职业化的行业精英,大部分也是因为环境的需求所催生的被动的无意识的巧合。只有当职业化的意识觉醒之后,启动主动干预系统,心理能量才会驱使自我秉持职业信念、主动获取专业知识、转变职业行为、培养职业习惯、形成职业操守、持续职业创新、履行职业使命,实现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同时完成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再分配及个人财富的积累。
主动干预系统在职业化过程中的七格(见图序-2)就是职业化的基因密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主动干预系统破译职业化的基因密码,从而让自己职业化的道路越走越宽。主动干预系统职业化的基因密码,可以破译为:信格为职业锚,知格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应知应会),行格为职业行为的投入(职业行为),习格为职业习惯素养,性格为职业操守品行,运格为革新求变,命格为职业使命。职业锚是坚定职业化的信念,为职业化的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应知应会是驱动职业化的基础,支配职业化的进程;职业行为是知识技能的投入与应用,是创造职业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手段和方式;职业习惯和素养聚合职业行为的能量;历经各种磨炼后职业操守的养成,是职业化的雏形;职业化形成的标志是革新求变,在职业化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舍旧谋新;职业使命的完成则是职业化实现的标志。
图序-2 职业化与主动干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