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可证伪性,可将信念分为信仰与信任。信仰是不需要证据证明的绝对信念,而信任则是需要证据证明的相对信念,绝对信念产生了神学,代表着未知;需要验证的相对信念则产生了哲学和科学,代表已知,哲学和科学则构成了人能够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区分信仰,需要把信仰、信念,知识、事实、验证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知识是可以信任的被验证过的事实,错误是来自相信可以被验证的非事实。信仰是因为不能证实或证伪而无需验证的绝对信念,而有一种可以证伪的绝对信念,则是迷信和愚昧的来源。信念不是没有证据的相信,而是毫无保留的信任(Faith is not belief without proof,but it is trust without reservation)。
案例一 义和团信仰现象分析彩插
义和团,原称为义和拳,最早是反清组织,起源于民间武术组织,据考有八卦教、白莲教、大刀会等,为义和团运动的基干力量,其信仰主旨为“承天命,奉佛法,以保国家而安良善”,并在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后惨遭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义和团不是组织严密、纪律分明、管理有序的宗教社团组织,武器装备以木棍、大刀、长枪等原始冷兵器为主,在打仗前要举行画符念咒的仪式来宣达神意、驱妖捉鬼、祈福攘灾,其中《闭火分砂咒》“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主要是用来达到刀枪不入的效果。义和团的主旨“承天命,奉佛法”,是无法证明或者证伪的绝对信念,属于信仰的内容,而其宣扬团众“神灵保佑刀枪不入”的能力,则是可被证伪的绝对信念,属于盲信或迷信的范畴,并非信仰的范围,无论是信仰还是盲信,都源自知觉体系,对行为有着支配和驱动的作用。
知行合一,简短四个字,应可作为中国儒教理论的集大成者而续世永存。但知易行难,这是不是孔子发出的“夕死可矣”的无奈哀叹?“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也在提醒着“日行一善”的难度。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知未必行,行未必久,知行之前,缺的是信。信既可以理解为相信,也可以理解为信念,或者是信仰。“好的知识”本身自带光环属性,会强化人的信念,相信“好的知识”的力量会带来好的变化和机遇。当相信知识的力量时,会有动力持续地做下去。笔者喜欢跑步,源于对一个好知识的相信,并产生了一个信念:跑步有益于健康,并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当这个念头和想法产生之后,笔者就开始跑步,从第一步开始,直到坚持10年每天跑10千米以上,笔者将其归因于“相信的力量”。有信仰就有力量,当国家有了信仰,国家就有了未来,当个人有了信念,做事就不会犹豫。即信是行的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内生驱动力。
一般来说,信仰往往与灵魂和心理有关。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而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灵魂的任务由宗教负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成了个人和群体心理、精神和行为的学问。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心理学从此脱离了思辨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着重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而与威廉·冯特同期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则开创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相关理论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反哺和丰富了思辨哲学的内容,进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内容;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格的概念,形成了人格发展理论,人的自我认知理论得到了系统的提升。
职业锚(Career Anchor)既是一个职业心理学概念,也是职业规划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是人对某种工作或某种职业在心理上的乐观想象,继而产生了从事这种工作或职业的特定兴趣和坚定的信心。职业锚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亨利·施恩
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职业锚是在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而成的,职业锚也经常被理解为职业定位,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的生成有多重因素,孩童时期的懵懂想法、青春飞扬的抱负理想、步入职场的跌跌撞撞、步入中年的斟酌思量,这些都可能成为职业锚生成的心理基础和现实选择,职业锚的一般进程是进入职场之后的重新选择。最优职业锚可以驱动专业、能力和爱好的统一。
一般把职业锚分成八类(见图1-2)。
(1)技术/功能型:追求在技术领域和应用技能方面建立专长。
(2)总经理型:追求整合他人的努力,并对组织的产出负责。
(3)自治/独立型:寻求机会来定义自己的方式。
(4)安全/稳定型:寻求一份安定、稳定的工作。
(5)创业/创造型:寻求机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创建一个自己的组织或企业。
(6)服务/奉献型:寻求机会去追求有价值的工作。
(7)纯粹挑战型:寻求机会来研究看似不可能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8)享受生活型:寻求平衡和整合家庭及工作关系的职业。
图1-2 职业锚分类
在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干预系统中,职业锚发挥着“信格”续力的作用,坚定在某个行业或者是某份职业持续发展的信心和态度,坚信可以通过知识对行为的支配,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职业锚也有可能会在未入职场前就形成某种职业意识和职业想象,有的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有的是因为受到某个角色或者明星的影响,还有的是被接触过的某些行业的特点所吸引。例如,很多孩子被辛勤付出的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所感染,把学医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起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崇高理想。一旦确定了职业目标,就会在心中播下职业锚的种子,并会主动去获取相关职业领域和行业的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属性与行为准则。使命(Mission)、愿景(Vision)、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MVV)是企业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使命阐述企业存在的理由,是对企业形象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描述。愿景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层保持的终极信念,是企业经验管理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主导作用,也是企业在发展中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
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及员工的终极信仰而存在的,也是企业传递给客户,及向社会亮明身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解释了企业“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灵魂三拷问。
国内优秀的房地产企业万科的使命是建筑无限生活,愿景是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跑者,核心价值观是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而总市值世界第一的苹果公司,在创立初期的使命是借推广公平的资料使用惯例,建立用户对互联网之信任和信心,愿景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核心价值观是提供大众强大的计算能力。
根据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苹果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公司,早期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的愿景已经与现在的身份不符,iPhone、iPad、iMac、MacBook、Apple Watch、AirPods等产品,在封闭统一的操作系统生态中提供了高效率的同步性、极佳的用户体验感和客户隐私安全性,自带圈粉的磁性引力,忠诚用户同时拥有几台苹果设备的现象比比皆是。
企业文化不仅是与客户沟通的名片,也是赋予员工信心和行动力的源泉,是保持员工凝聚力、使命感、责任心、归属感、成就感的精神堡垒。在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筛选应聘者、应聘者筛选企业的第一把筛子。认同甚至是信仰企业文化,是融入企业的第一步。
作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部分,一个人总是有信仰的,信仰总在不自觉地左右着人的言行、思想、心理和情绪。
信仰是世界在心灵中的投射,或者说是心灵对世界的窥探,即便是物质决定意识,但没有了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彻底失去了联系,物质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笛卡尔
提出“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 I am)”的哲学命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股票市场的波动对于没有参与到股票市场中的客体来说,就是无关和无意的。股票市场存在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参与到这个市场中的人来说的,也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会随着任何一方的消失而消失。
有必要对信的属性进行区分,有些信念对于主动干预系统实践起着正向的作用,而有些已经证伪的信念则会令人盲目。比如读书有用论还是读书无用论的争执,曾发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的初期,“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被不少人所认同,很多孩子的命运也因为父母相信读书无用论而退学打工赚钱,走向了另外一条路。经过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人几乎绝迹,社会的普遍共识是重视教育,并且通过立法杜绝在义务教育阶段弃学的现象。认同好的信仰,会产生正确的动力,认同有害的所谓“信仰”,则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职业锚的作用,就是相信选定的职业,能够给自己带来物质的富足或精神上的满足。职业锚一旦形成,就会主动分析和判断自我认知的职业特征和个性是否符合所锚定职业的各种条件,如果在哪一方面有差距或不足,也会主动学习以满足职业所需的条件。这种信念会产生持续的动力,牵引着朝向职业目标的方向前进。有些职业锚也会产生负面的作用,比如对职业的设想过于理想,或者在少年时期形成的职业想象,而几年之后职业不存在了;还有受不良作品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社会正常需求格格不入的非正常的职业锚,将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就业方向,从而走向了不归路。职业锚的形成,最终还是需要良知的支配。良知,本身就有“好的知识”的含义。
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是公司标识、企业形象、员工气质与其他公司存在着区别,在企业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专用语言、行事风格,除了有不被外人所知的保密作用,最主要的作用是减少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增强企业和团队的情感归属。比如关于内部产品的命名,某地产公司的T产品,特指的是别墅类产品;具体行为的别称,如“有没有做归化”,在某公司指的是有没有完成职业经理内部培训和资格认证的全部课程;有些企业的风格比较狂躁,“洗澡”指的是被领导狂虐和斥责的“洗礼”。这些外人不能解读的“密码符号”,是企业在经过一段时期发展形成的并被员工认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区分“自己人”与“外来人”。在一个有着强烈风格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所受到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很容易被同化而不自知,对企业文化不认同的人,会及时被筛选出来或改造或淘汰。这些认知的获得本身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有些公司的企业文化比较激进,有些略为温和,有些相对狂躁,有些则非常理性。在企业创建初期,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老板文化,创业者的个性和理念通过个人的言行和决策,会深深影响公司的企业文化、环境氛围、行为模式等,甚至会对企业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狂躁会制造压力,温和则容易被认同,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但目的都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进一步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盈利数据,保持公司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中性词使用,自然也有优劣善恶。现代企业能形成企业文化的,一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和经验累积形成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企业也会存在一些潜规则文化、歧视性传统和办公室政治等,这些是需要区分并谨慎对待的。潜规则文化不一定都是陋规,但有一些潜规则对个人和企业发展有着暗枪冷箭般的杀伤力,特别是新晋职场的人,一定要保持极高的警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并非一句空话,而是要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去认真区分如何做才能符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从而实现三观的和与合。
现代商业社会是契约社会,契约的本质是信任。
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纸由国家公权力背书兑付能力信任的契约,这是国家意志对公众的无条件保障兑付和购买的承诺。
基于信任的基础所发展出来的契约精神,极大地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成为当代主要的社会政治的伦理基础和发展经济的精神基础。
职业化发展的过程,需要自信,也需要他信。自信是基于专业、能力、经验和操守的加持,没有这些加持因子,职业化就无从谈起。职业化的过程和目的,是通过高效地服务社会来实现自己,而服务社会的过程,是通过服务所在企业及同事、工作伙伴、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等具体真实的与自己发生关系的他人。完成服务的过程需要建立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的关系是实现合作的最重要的基础,而如果没有“他信”,就没有办法实现职业化的过程。
商业化的过程也是各类契约堆砌的过程,企业对员工的承诺、对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合作单位的承诺、对股东的承诺、对公众机构的承诺、对管理机关的承诺,都会形成各类契约。诚信和信誉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各种不谨慎的经济行为记入征信报告变得更加容易,信誉是商业社会构成企业商誉最基础的保证。
信仰源自认知和对预期的不安。认知是信仰的基础,预期是信仰的未来。因为信仰不能证明或者证伪,而生命的过程是一个线性的无法从头再来的运动,或许耗尽一生也无法实现信仰的预期。当与信仰并肩而行时,孤单的自我就有了支点和靠山,这种强大的心理支撑会产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信的产物按照是否被验证,可以分为以哲学、科学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和各种宗教所信仰的神学体系。在主动干预系统的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各种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内容及源头进行了解和比较,因为宗教或者政治原因,信仰及哲学的内容和传播都存在着单一性和排他性;每个人所处时代和环境存在差异性。认知和信仰的冲突,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屡见不鲜。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古代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和竞争,直到西汉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亨廷顿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明确指出,当代文明的冲突,本质仍然是宗教的和信仰的冲突。消除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交流融合学习,通过了解各种信仰的观点,可以找到观点背后的历史轨迹和来龙去脉,既能增强包容性,与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仰和解,又能达到求同存异的和谐共生。
稳定的农耕生活方式决定了华夏文明在中原大地虽然历经几千年的世事变迁却延绵不绝,发展了先秦诸子、秦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学等文脉相续。欧洲大陆的文明源自地中海,经历了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经院哲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世俗化、工业革命、人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海洋文明所产生的重商主义和海盗文化,导致纷扰纷争不断。
东西方哲学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东方是通过感知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而西方则是通过推理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东方的哲学思想精髓是对现象和本质的精炼总结,由此及彼,感性主导,强调领悟,以追求国泰民安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西方的哲学思想则通过推理演绎形成了逻辑分析、实验论证,理性为主、需要验证,从而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如公元前300年就出现了欧几里得
所作的最早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东方的文明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皇家的垄断史,思想、知识、文化、艺术、技术、经济、财富都是由皇家为首的权贵阶层所垄断的,也是为权贵阶层所服务的,那些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工匠大师、诗词歌赋作者等都是授封官衔领享皇家俸禄的,白丁者寡。西方的文明史则是一部争斗史,包括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等哲学思想大家穿越时空的思辨;也包括王权与神权之间的斗争,中世纪科学家们与教廷之间的斗争,新教与旧教之间的斗争,民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人权与宪政的斗争,科技与教义之间的斗争等;文艺复兴之后打破了王权和神权对社会的操纵,形成了丰富多样、对立包容的各种哲学思想,从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西方哲学的体系和发展,罗素
在其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中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大致经历了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阶段,古代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为代表,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柏、亚三杰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天主教哲学是指由奥古斯丁
到文艺复兴前支配欧洲思想的哲学。从圣保罗
革除了犹太教不传非犹太人的教规开始,废除了割礼和摩西
的律法,让犹太教义在外邦人中传播,从而推动了天主教的发展和扩大,先后经历了四大教父
和经院哲学
两个阶段,横跨了整个中世纪1000多年。近代哲学则经历文艺复兴到休谟
、卢梭
到现代的几百年,这个阶段教会威信衰落,个人主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哲学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源自东方且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为佛教,而源自西方的宗教包括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同源同根却又相撕相杀。近代冲突的起源,除了文明的冲突之外,还有霸权和平权、独裁与民主的价值冲突,以及封闭与开放、壁垒与自由的贸易冲突,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不稳定性。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造成了东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职业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国学再度复兴、各种工业化后期的管理思想和知识随着西方文化潮水般的涌入,在国学和西方管理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孕育出了顺应市场需求的第一代企业家,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为企业组织的信仰和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创始人的素质、行业地位,企业发展阶段、经营目标等多方面的影响。所谓的企业,就是企图发展的事业,源于创始人对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理解,再根据创始人所掌握的资金、资源和知识,意图实现在某个行业里的发展。创始人对行业知识、专业知识的累积,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真正认同,需要职业锚的匹配,也需要行业知识、专业知识的累积;需要员工跟随企业的发展亦步亦趋,保持同频同调,既能提升工作效率,也能获得认同和被认同的成就感和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