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周

星期一 志尚清静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以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史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儒行既亏,淳风大坏。

——《贞观政要·论政体第二》

【译文】

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皆崇尚内心清静,以天下百姓所欲作为自己所想。近代帝王却一味地损害百姓满足自己欲望,因此任用的大臣,再也不是从前那种精通经学儒术之士。汉代宰辅大臣都精通儒家经典,如果朝廷有疑难之事,都通过参考经典书籍来决定治国之道,因此人们普遍知晓礼教,国家太平。近代帝王则崇尚武力轻视儒术,儒学已经受到严重亏损,淳朴民风必然大坏。

【笔记】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王珪回答说,古代君王欲望少,清心治国。汉代的宰辅大臣都精通儒家经典,因此修养较高,于是大兴礼教,天下太平。太宗帝受到了启发,他决定今后官员如果有学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要给予升迁。

古人无论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处事,都非常讲究依据前朝经典教义,这其中固然有迷信守旧的思想,但是,既然这些经典是先哲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经历漫长历史的考验,能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足以证明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民间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儒家经典教义就是前人立下的规矩,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后人通过遵守这些规矩,而实现礼教大兴、国家大治。

唐太宗有感于古代帝王治国比今人好,并非是盲目的尊古薄今,因为历史的发展并非直线型的递进关系,而是螺旋形上升的,古代创造出来的今人至今无法超越的诸多伟大成就,足以让我们现代人好好地反省一下唐太宗疑问的真正价值。

【行动指南】

志尚清静并非去除人为的欲望,而是应该摒弃个人私欲,心中只存员工的利益,以员工所欲为自己所欲,这是能否成为一名优秀领导的重要标准。优秀的领导还应该善于从以前商界的经验典籍中获取和总结经验,汲取古人管理方面的智慧,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盲目贬低历史成就的领导,要么是对前辈成就的无知,要么是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负。

星期二 切勿独断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每事皆自决断,虽即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贞观政要·论政体第二》

【译文】

隋文帝自己内心阴暗,高尚的道理也无法打动其心,他对人性悟得太透彻,对任何事情都不能相信。……每件事情他都亲自决断,虽然他为此劳神苦形,事必躬亲,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并不符合道理。

【笔记】

贞观四年,太宗帝问隋朝开国君王杨坚的为人,萧瑀说:是个自制力强、勤政励精之主。唐太宗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篡位得到天下,不敢信用大臣,乃至事必躬亲,却适得其反。因此,要想治理好这么大的国家,必须做到广任贤良,高居深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如何能够做到这点?君王自身应该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可疑之人,哪些是可用之人,与隋文帝相比,唐太宗显然在这个方面更优秀,因此,在他手下,能够有一大批甘愿为其两肋插刀的谋臣辅佐。

现代系统管理学思想认为,如果实现管理的最优化,必须要构建起和谐有机的系统,而不是领导者本人自己的独角戏。在这个层面上看,切勿独断是具有深刻的现代管理学思想背景的。

【行动指南】

现代领导者不仅应该具有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更应该懂得驾驭他人和整个团队的能力,要实现从个人奋斗的角色向统帅地位的转变,从个人能力的爆发向团队能力建设的转型。独断专行的领导,不仅是在堵塞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还在亲手制造职工对领导的不信任,损害职工们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团队优秀人才被压抑,还引发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自恋。

星期三 变通和稳便

以天下之广,海内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思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贞观政要·论政体第二》

【译文】

天下这么大,国内人口这么多,每天发生的事情千头万绪,必须要不拘一法,灵活处理,凡事应交文武百官商议,宰相认真筹划,对于所要处理的事,能做到稳妥牢靠,才可以呈奏施行。

【笔记】

贞观四年,唐太宗和臣下萧瑀的一段谈话,既成为唐代政治管理制度的一个佐证,同时,也显示了唐太宗个人在治理国家上的高明之举。贞观四年,唐太宗和臣下萧瑀谈论政治管理之道,在唐太宗看来,为官者当注意变通和稳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之大,人口之多,帝王需要处理的事情几乎是无限的,那么,如何做到个人有限的精力去处理无限的事物呢?唐太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变通”,就是针对客观发生的情况,灵活处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外界的巨大压力。这个方法不仅符合唐代初年百废待兴的客观情况,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是唐太宗治国之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稳便”。“变通”处理天下大事往往导致对原则背离的弊端,因此,如何在变通的同时,保证“稳便”的效果,二者不可偏废。唐太宗通过发动朝廷官员议论,集思广益,再经过宰相筹划,以此确保稳当牢靠,这样就可以避免政策发布因为不慎重而导致不稳当的情况。

此语既展示了唐太宗对群臣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他慎思慎行的治国之道,体现了中国唐代高超的管理智慧。

【行动指南】

领导者应该广泛任用贤士良才,信任下级,发挥下级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权力下放”,充分调动众人的集体智慧,而不是一个人思考决断。

领导在赋予属下灵活处理事务的权力之时,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确保权力下放而不是滥用权力,以此求的稳当的目的。

星期四 极言无隐

耳目股肱,寄在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政要·论政体第二》

【译文】

发挥我的耳目手足作用,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既然君臣之间的道义把我们联成一个整体,就应当同心协力。君王政事处理有不妥当之处,大臣就应该毫无隐瞒地说出。如果君臣之间互相怀疑,不能做到肝胆相照,实在是治国的大祸害啊。

【笔记】

贞观五年,唐太宗和属下议论,治国与养病的道理相似,坦诚自己做事极其谨慎,而作为大臣只有做到极言无隐,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君王手足耳目的作用。

此段言论精妙之处在于:一是唐太宗对大臣的信任和依赖性以耳目手足比喻,足以换取大臣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这是唐太宗能够充分笼络人才的一个高明手段。二是敢于承认君王自身的不足,希望臣下的进谏直言弥补君王个人能力的欠缺,这在客观上撕下了长期以来天子无所不能的神秘面纱。三是直言大臣只有做到“极言无隐”,才算是尽到臣子的职责,这就大大解除了臣下进谏的后顾之忧,为自己听取宝贵的意见扫清了障碍。

优秀的领导不要把管理权力异化为一种独断专行,尤其是要避免阻塞了员工的言路,团队的发展需要全体成员的智慧,而不是团队领导个人的能力。正如安得鲁S.葛洛夫(INTEL公司首席执行官)曾说:“由业主本人所经营的公司,通常都是一种随意式的独裁经营体系公司。事实上,这往往是阻碍它们成长的原因。”

【行动指南】

领导要让员工做到“极言无隐”,就必须彻底消除职工疑虑,让职工感到他们是领导的手足耳目,而不是惟命是从的下属。

星期五 临深履薄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贞观政要·论政体第二》

【译文】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是因为身处安定环境而忘记危险,在盛世而忘记了乱世,所以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如今皇上您拥有天下,内外清平,能够留心治国之道,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以这样的态度来一直治理下去,国运自然会长久不衰。

【笔记】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大臣说,古代帝王之所以有兴衰,就好像大自然有早晨和晚上一样,关键在于君王能否让耳目听到臣下正确的意见。此言一出,魏征对唐太宗能够在治国之道上采取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大加赞赏,并进而提出著名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民本思想。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中国儒家先哲无不对此大为赞赏,他们坚持认为做大事之前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此后,这种严谨庄重的态度成为治国之道中的重要一部分,并被历代帝王反复强调,引以为戒。

而现代战略管理学思想认为,企业管理是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因此,古人强调谨慎认真的态度与现代管理思想是吻合的。

【行动指南】

优秀的领导并不害怕困难和挑战,但是,仅仅凭借勇气和魄力盲目挑战失败的领导,则是逞匹夫之勇。临深履薄启示领导遇到重大问题保持谨慎思考的态度,而不是畏首畏尾,退缩不前,谨慎的极端就是保守顽固。 j+/mZKpiv8weGkrrqueVbvM/rEF8NXI8dX5Bfha0Q1qYgSpyTQ1Kt1M6rGyPUZ2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