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周

星期一 同治乱,共安危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

【译文】

君臣之间本应共同治理混乱,一起享安福,一起担当危险。如果国君能够接纳臣下的忠告直谏,臣下也敢于直言不讳,这样君臣之间和睦默契,自古来都是受到推崇的。如果国君自以为贤能,臣下也不去进谏规劝,想让国家不危亡就不可能了。君王失去了国家,那么臣下也无法单独保全个人的家庭。

【笔记】

这是在贞观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所说的治乱安危、君臣与共的治国之道。其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同治乱”。君臣虽的政治地位极为悬殊,但是,在唐太宗看来,都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个难题:治乱。君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臣子是辅助君王领导的肱骨耳目,二者谁都离不开谁。在古代等级森严的背景下,唐太宗此话可谓用心良苦。因为想保住李氏江山,仅仅靠他孤家寡人是绝对不行的,为此,需要笼络一大批贤能之士,为其出谋划策。

二是“共安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范蠡帮助勾践灭掉吴国,韩信帮助刘邦完成灭楚兴汉霸业,但是,勾践、刘邦为代表的统治者,均可以共患难,却不愿意有福同享。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便不断上演“共危不共安”的丑剧。但是,相比之下,唐太宗远比勾践、刘邦等人心胸更开阔,眼光更长远,他重用谏官,就是在行动上与臣下有福同享的证明。

三是“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国家与个人家庭唇齿相依,一旦集体不在,那么,小家也必将不保。唐太宗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科学的辩证意义。

今天,企业领导者无不要求员工同舟共济,但是,员工们往往“人在曹营心在汉”,原因何在?需要领导者多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褪去了勾践、刘邦之流的恶性。

【行动指南】

优秀的领导既要在团队内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的机制,同时,又能够培养员工“厂兴我荣,厂衰我亡”的依存意识,倡导公司管理人人有责的集体治理理念,从心底里消除员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思想,让整个团队在存亡观念上成为“铁板一块”。

星期二 须相匡谏,不避诛戮

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能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

【译文】

不仅隋炀帝无道,他的臣子也不尽心办事,一定要匡正规谏,不怕诛杀,怎能专干谄媚奉承,苟且讨得国君的欢心与称赞。君臣全这样,哪能不失败?我仰仗你们共同辅佐,从而使监狱空虚,希望你们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笔记】

隋炀帝在位时,曾发生过一桩盗窃案,隋炀帝下令追捕罪犯,下面的官员只要怀疑谁像贼就捉拿起来严加拷打,很多人因为难以忍受酷刑而含冤承认自己是贼,最后竟然达到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将这两千多人在同一天斩首,负责行刑的官吏虽然明明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是贼,但因为隋炀帝已经下令,就不再上奏实情,导致两千人全部被杀。唐太宗听说这件事之后,很受震惊,于是他对自己的臣子们说了上面的话。

要在组织内避免这样严重的错误发生,管理者必须鼓励下属多提意见。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依法还不至于判处死刑,陛下不能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太宗把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有人说:“孙伏伽所说的道理一般,而所赏赐的东西太优厚。”唐太宗说:“自我即位以来,还没有进谏的人,所以重重赏赐他。”他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臣子们踊跃进谏。

作为下属,也要具有冒死劝谏的勇气,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辅佐作用。唐太宗在位时期,有人控告徐州司户柳雄妄自给予俸禄等级,唐太宗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坚持自己无错,太宗就让大理寺(古代中央审判机关)查究这件事。据查,柳雄确实在欺诈。太宗非常生气,下令处死柳雄。少卿戴胄认为,依照律法,不应当处死。太宗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戴胄罪不当死,不能乱用酷刑。”唐太宗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这样反复达四五次,唐太宗终于赦免了柳雄。

【行动指南】

管理者不仅要热心欢迎下属的劝谏、虚心采纳合理的建议,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下属敢于劝谏。

星期三 勿忘其身

臣闻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

【译文】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一个健忘的人,搬家的时候把他的老婆给忘记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更健忘的呢!我看夏桀、商纣这一类国君,把自己的身子也给忘了。”

【笔记】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太宗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对身边的大臣说,颜回、闵子骞等人虽然是普通平民,但是,如果有人把哪一个帝王比做此二人,帝王也会引以为荣。这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所以他常常以这件事为借鉴,唯恐身为帝王的自己,在德行上赶不上颜、闵被人耻笑。魏征听后则说了上述的故事,以此劝谏唐太宗应该牢记自己身为天下人父母的责任。

魏征为唐太宗讲述的勿忘其身,包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

一是帝王应该担负起安抚百姓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享受至上的权威,一旦忘记责任和义务,那么,帝王的权威就只能是葬送国家的导火索。历史上的夏桀、殷纣等人,正是因为忘记了帝王之责,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可耻下场。

二是帝王不应忘记自身创业时期的艰苦,不能因为眼前的安乐稳定就忘记了身在何处,要居安思危,这对于“贞观之治”初期已经有了骄傲情绪的唐太宗来说,无疑具有直接的现实警醒意义。

【行动指南】

领导者在享受光环和荣耀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身负整个团队生存的重任;在获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记最初创业的艰苦和志向,要坚持最初的宏大理想,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星期四 不忘创业艰难

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议。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

【译文】

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拨乱创业的时候,必定很谨慎,随时警戒自己,善于采纳平民百姓的意见,听从忠诚正直的建议。天下已经安定,他们就恣意放纵欲望,喜欢听谄谗阿谀的奉承话,厌恶刚正的规谏。

【笔记】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与他的臣子管仲、鲍叔牙、甯戚在一起饮酒,鲍叔牙举起酒杯对齐桓公说:“但愿君王不要忘记当年出奔在莒国的情景,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被捆绑时的状况,甯戚不要忘记喂牛于车下时的境遇。”鲍叔牙是在提醒齐桓公、管仲和甯戚,希望他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辛,避免产生骄傲、纵逸、自满等不良的思想。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不认为有所谓的“守业”,因为在他看来,经营事业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追求,根本就没有可以停下奋斗的脚步来守成的时候。世上万物,只有不断成长发展,才可能不被淘汰。管理理论中有一个概念:“成熟的陷阱”。成熟的陷阱是指组织历经艰难,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儿童长大成为一个具有很强身存能力的青壮年,但是,当组织不用再为生存担忧的时候,却陷入了成长的瓶颈。为什么?因为组织成熟之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成员,都容易满足现有成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变得越来越平庸。

【行动指南】

始终以创业时的激情,不断冲刺次新的目标。

星期五 整体意识

臣闻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极,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理。……委弃股肱,独任胸臆,具体成理,非所闻也。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

【译文】

我听说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便是人的四肢,首脑与四肢协调同心,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倘若有的器官不具备,就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首脑虽处于至尊重要的地位,必须借助四肢才能成为整体,国君虽然明察通晓,一定要借助臣子的辅佐才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丢弃四肢,单单使用心胸,使整个国家达到治理,不是我听说过的。

【笔记】

这段话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上疏。《礼记》云:“人以君为心,君以人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意思是,百姓把国君作为自己的心胸,国君把百姓视为自己的躯体,内心端庄躯体就舒坦,内心严肃面容就恭敬。君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君王失去臣子,就像失去手足一样无法动弹,更不可能有所作为;臣子失去君主,就像失去主脑和心胸一样变得散乱无序,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行动不可能整齐协调,也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在一起。

如何实现管理者与下属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呢?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的关于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非常著名,这十大法则是:忠实于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行动指南】

第一,与下属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管理者应当突破传统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合作关系,通过股份共享、红利均沾等机制,让下属享受到切实的利益。

第二,随时随地保持与下属的沟通,重大决策不要妄自决断,虚心地与下属沟通交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把一切信息通报给你手下的管理人员,他们知道地越多越明白,对工作就越尽心尽力。

第三,真心感激下属对组织的贡献,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让下属知道你的感激之情。 G2sf/SJt31/KrSW+Iv7XsiJD8Br2/TGu114RGpT7Kqi3ydOFDWua0lqXGhVWz3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