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周

星期一 不可姑息小人

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僭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聘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权万纪、李仁发都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诬陷中伤别人为正确,以告发攻击他人为正直,凡是被他们指责的,都没有罪过。陛下掩盖这两个人的短处,接受他们的所有坏话,他们就放肆地施行奸计,攀附君主,欺压臣下,行事大多违背礼法,以此来盗取刚强正直的美名。

【笔记】

贞观五年,唐太宗多次接见权万纪、李仁发两个人,这两个人以告密攻击陷害别人来牟取名利。得到唐太宗的接见之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欺君罔上,指斥他人。朝廷的官员们虽然不能自安,但迫于他们的淫威,竟然没有谁向唐太宗争论。只有魏征向太宗提出意见,这段话就是他的谏言。

魏征指出,姑息纵容小人,会导致两方面的严重后果:第一,小人的阴谋轻易得逞,必然助涨他们为恶的火焰,使得他们更加有恃无恐,做出更大更具危害性的行为;第二,小人得道得志,会在心理上给正直的人极大的打击,他们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辞官隐退,总之,提擢小人,就不要指望再得道忠良贤能之人的辅佐。

【行动指南】

身为管理者,应当对告密和指责进行全面、详细、准确地了解,将真相调查清楚,然后再判断孰是孰非,切不可轻信一面之辞,姑息小人,打压君子。

星期二 君臣同心同德

臣闻君臣同契,义皆一体。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臣听说,君王与臣子意气相合,道义上都是一个整体。没有听说过不心存公道,只注意言行举止的。

【笔记】

贞观六年,有人告发魏征,说他偏袒亲戚。唐太宗派人调查此事,得知是告发的人不公正。虽说魏征并没有徇私偏袒,但唐太宗认为他也有可以责备的地方,于是就让人转告他说:“你也不能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魏征认为“此言大不是”,就说了这段话回应唐太宗。

魏征这段话的意思是,衡量臣子是否尽忠的标准是——臣子是不是与君王同心同德?而不是言行举止。因为言行举止是表面的,而且言行举止所传达的内心的意愿,是需要在具体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来的。曹操赤脚迎许攸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脚迎接客人是一种不适宜的行为,却恰恰表现出曹操求才迫切的心情。言行举止可以是虚伪的、造作的,甚至是为了达成目的刻意假装的。古往今来,言行举止像谦谦君子,却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人数不胜数。所以,言行举止肯定不能作为判断臣子是否尽忠的标准。魏征认为,臣子与君王同心同德,才算得上忠良。

所谓同心,指臣子想君王所想,急君王所急,设身处地为君王着想,替君王排忧解难。所谓同德,指臣子心存公道,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都遵循公道,绝不会弄虚作假、“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行动指南】

管理者对待下属的评估,应当严格遵守事先设定的考核标准,这一考核标准必须得到普遍认同。千万不能根据部属的言行举止,随意对他们定性,做出奖惩措施。

星期三 良臣和忠臣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良臣能使自身获得美名,使君王享有崇高的称号,子孙一代一代地相传,荣华富贵就无止境。忠臣使自身受诛灭,陷君王于极大的恶名,家与国都遭到损失,而他独享有忠臣之名。

【笔记】

贞观六年,魏征对唐太宗说:“希望陛下使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成为一个忠臣。”唐太宗诧异地问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于是魏征就说了上面的话,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概括而言,良臣就是君臣互相成全,共同走向尊荣;而忠臣却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他的美誉。臣子是良臣还是忠臣,与他所辅佐的君主是否圣明关系非常大。圣明的君主成就良臣,昏聩的君主造就忠臣。

身为管理者,自身的品德、素养、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下属的功绩。德鲁克说:“管理者的成功来自于下属的成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帮助下属提升能力、成就更好的功业;而不称职的管理者不仅无法促进下属的成长,而且会阻碍他们发挥自身的才能。

【行动指南】

管理者要为下属创造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而不要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星期四 不可操之过急

有人十年长患疼痛,不能任持,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有一个人,十年间长期患病,不能忍受坚持,经过治疗疾病刚愈,只剩下皮子包着骨头,就想背一石米,一天行走一百里路,一定办不到。

【笔记】

贞观六年,唐太宗平定了匈奴,四方的异族不远万里前来朝贡,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群臣都称颂唐太宗的功德,请求他举行祭告天地的大典。唐太宗自己也有些按捺不住。然而,魏征却认为不妥,太宗问他原因,他就借用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来作比方,意在说明,国家虽然呈现出安定祥和的景象,但还不足以承担举行大典所消耗的费用,因为国家经过隋朝十多年的祸乱,元气大伤,尽管经过唐太宗的治理,解除了它的疾苦,稍稍殷实起来,但还远远没有到达铺张浪费的地步。

企业度过生存危机之后,不用再为生存发愁,管理者便很容易产生铺张浪费的恶习;讲求排场,不再仔细核算成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再慎重考虑它的必要性;危机感逐渐丧失,盲目追求扩张。组织的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行动指南】

量力而行是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谨遵的原则。不要贪图虚荣,为了排场而肆意地浪费,也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扩张。

星期五 坏事不能开先例

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交无所及。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这个先例一开,各种事端就会纷纷起来,以后一定后悔,那将没有办法来改变了。

【笔记】

这段话是魏征劝谏唐太宗所说的。很多人心里其实并不是不明白是非对错,那为什么他们还会做出坏事呢?因为他们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偶尔纵容自己,做一点错事也无伤大雅,甚至姑息纵容下属的错误。当然,身为管理者,应当以宽容的心包容下属的错误——这听起来好像自相矛盾,既不能姑息纵容下属,又要宽容大度,两者岂能兼而有之?其实,管理者应当仔细分析下属的错误的性质,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具体而言,错误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观性错误,就是知法犯法;第二种是客观性错误,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能力、知识、见解的不足,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错误。对待前者,管理者应当以公正、严厉的态度,毫不留情地给予惩罚;对于后者,则应当谅解和包容。

【行动指南】

坚持原则,坚决不为坏事开先河,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一两次小错不会带来恶劣的影响。一旦有了先例,就很可能造成争相效仿,难以遏止的情况。 StUMlqg/6IfFWrO8o/Nu1GUTSLXhJ+FJPPr9Azh5AAJR55uthpdSOvK6pskHnW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