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周

星期一 谏渐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译文】

从事雕琢工作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纺织带有图案的布,就会加重妇女们的劳动。一旦形成奢侈淫逸的风气,就是国家危亡的开始。漆器制造不停止,必定会再制造金器;金器制造不停止,必定会再制造玉器。所以,敢于进谏的臣子们,一定要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加以劝谏,如果等到过失满盈的时候再去劝谏,就来不及了。

【笔记】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以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刻祭器,当时进谏的就有十多个人。制造酒食器皿这样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劝谏呢?”于是,褚遂良就给唐太宗讲述了上面的谏官从小事进谏,实为防止更大的危害发生的深刻道理,这让唐太宗非常钦佩折服,从此,更加重视谏官们对自己小事进谏的意义。

上述谏议大夫褚遂良的话,从表面上看,是封建臣子为了维护王权统治而对主子的效忠,但是,在深层上,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处于此消彼长的相互关联状态之中,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并非一定直接针对农业生产本身,诸如雕刻这样的手工业的发达,就直接影响到从事农业人口的数量和规模,最终将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谏官的责任在于进谏,但是,进谏的目的并不是要等到大的危机已经出现,才出面阻止帝王,而是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到目前的小问题背后必然引发的更重大的危机,通过对不起眼小事情的劝谏,实现防大患于未然的目的,这才是谏官的更高境界。

【行动指南】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目光长远,能够敏感地捕捉到当前信息背后必然引发的其他结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对策,这是决胜于商界的一个重要经验。

星期二 善善能用,恶恶能去

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如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我曾经听《管子》上说:齐桓公到郭国去,问那里的百姓:“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啊?”那里的百姓回答说:“因为国君喜好善而讨厌恶。”桓公说:“如果照你们的说法,他应该是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什么还会亡国呢?”百姓回答说:“不是。郭国的国君喜好善,但是不能运用善,讨厌恶,而不能去除恶。所以亡国。”

【笔记】

贞观初年,唐太宗曾与黄门侍郎王珪在一次宴会上谈话。当时,有个美女在太宗身旁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败亡后,她被收入皇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实在荒淫无道,杀害了她的丈夫,还将她占为己有。王珪就对唐太宗讲述了上述故事,指出,现在这个美人还侍奉在陛下左右,陛下如果认为庐江王是错的,那就是知恶而不能去恶。暗示唐太宗把这个美女留在身边的行为,只能算是知道恶而不能去除身上的恶罢了。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称赞了王珪,并立即下令将这位美人送还给她的亲人。

王珪的“善善能用,恶恶能去”,包含的真理在于,一个人仅仅知道是非善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能算是情感上层面上的认识,真正做到善,必须在行动上实现去除恶、效仿善的跨越,不能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代管理无不强调善善能用,恶恶能去,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往往效果甚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其意义。

【行动指南】

不要把学习善、去除恶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应该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否则,只能算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同时,优秀的领导更应该注重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员工作出表率,不管领导口头上是非对错的判断如何正确,只要没付出行动,与被指责的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星期三 勿初恶今袭

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构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倾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陛下当初平定东都洛阳时,高楼大厦全部下令拆毁,天下欢呼,同心敬仰陛下。哪里有当初讨厌洛阳宫殿的奢靡,今天又去承袭它的华丽呢?这是陛下不可以修建洛阳宫殿的第二个理由。

【笔记】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卒修建洛阳乾元殿,准备作为巡游视察的行宫。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规谏不可兴建的三个原因,上述是他向唐太宗陈述的第二个理由。

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一方面是满足自身奢华安逸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显示皇家显赫的声势,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宫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作为巡游视察的行宫使用,正是因为这个看起来比较顺理成章的原因,当时唐代许多地位显赫的大臣并没有对此提出反对意见。

但是,如果从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以及对天下百姓生活的影响而言,唐太宗的此举又应该被阻止,而当时地位低微的张玄素上书规谏,并且痛陈不可兴建的三个理由,不仅显示了他积极为君分忧、为国着想的古代儒家道德思想品质,还表明了他劝谏能够切中要害的政治分析能力。

勿初恶今袭,无疑在提醒现代管理者,创业时期能够轻易认识到的极其简单的问题,往往在事业有成之后,成了很难解决的大问题。问题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领导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问题也随之而变。

【行动指南】

其实,现代企业领导经常所犯的一些错误极其低级,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往往让领导者阴沟翻船,因此,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现代领导尤其重要。

星期四 不求自至

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魏文帝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四海,这些东西不用追求,自然会到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

【笔记】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唐太宗又派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就向唐太宗讲述当年魏文帝到西域购买珠宝的典故,以此劝谏唐太宗学习效仿文帝的崇高德行,从文帝手下苏则的正直言论中吸取教训。于是,唐太宗深受震动,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魏征谏议大有深意,其一,“不求自至”具有深刻的中国道家哲学内涵。看起来是一种“无为”之举,但是,通过树立君王的崇高形象,实现其他国家自动臣服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无为无不为”的哲理,与古人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极其相似。这就提醒了唐太宗应该加强内在修养,实现以内治外的目的。其二,“不求自至”并非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创造各种实现“自至”的条件和因素,当各种条件和因素逐渐成熟之时,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在诸多条件之中,帝王最需要做的就是让恩惠德性遍及天下,虽然这多少有点收买人心的味道,但是,如果不能让天下百姓、周边国家感到唐帝国的恩惠,那么,所谓的“不求自至”又如何可能呢?

如果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无疑是不求自至了。

【行动指南】

通过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击败商业竞争对手,固然符合商业市场竞争规则,但是,如果一个领导通过人格魅力的塑造、公司信誉的经营、团队和谐凝聚力的打造,实现商业贸易战中对竞争对手的吸附力,那么,这样的公司不仅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润,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口碑。

星期五 勿对面穷诘

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上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译文】

不久前,有人上书进谏,言辞和道理有不符合陛下心意的,您就当面责问,追根究底,使他们个个感到羞愧退缩。这恐怕不是鼓励进谏的办法。唐太宗说:“这话说得很正确,我一定会为你提出的意见改正。”

【笔记】

上述一段言论来自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手下重臣长孙无忌等人说:臣子对待帝王,一般都是顺从旨意而不敢忤逆,喜欢用甜言蜜语来讨取帝王的欢心。我今日要求你们逐一说出我的过失,任何人不得对我隐瞒。当时黄门侍郎刘洎回答说,陛下艰苦创业,功业伟大确实超过了自古以来的任何人,但是,前不久您对进谏者对面穷诘的方法,也许不恰当。太宗闻此言,当即表示以后将改正。

帝王们对待进谏者常常“对面穷诘”,一方面和帝王自身道德修养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进谏者的道理常常有不通,甚至有错误之处,这本来并不算什么大事情。至少在那个君臣阶级划分过于森严的社会里,皇上当面斥责大臣并不少见。但是,其在客观上产生的影响,不仅进谏者们的面子过不去,更严重的是,直接挫伤了谏言者的积极性,以及对帝王的信任感,导致言路的堵塞。

唐太宗虽然创下了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中的宏大政绩,但是,他并非圣人,当然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其可贵之处在于,通过门侍郎刘洎的回答,勇敢地承认了自己在纳谏中犯下的错误,并且当着群臣保证以后改错。这对于今天太多追求面子的管理者而言,足以令今人羞愧。

【行动指南】

优秀的领导不会通过口舌之争占员工的便宜。因为当你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了和员工们的交谈之后,在员工心目中则多了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形象,与其对员工理屈词穷的驳斥,获取毫无价值的心理安慰,不如让员工们获取口头上的便宜,这样可以让整个团队成员的关系更融洽。 sqUTno9Ae8BrMdRX6wDckEPQNIZcnNWuR/1Qdr0xPAHkAPt1PQW277/eZGsLNa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