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周

星期一 大事起于小事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译文】

但凡大事都是起于小事。小事如果不在乎,日积月累发展成大事,就来不及补补救了。国家倾覆灭亡,无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笔记】

兼济天下苍生是古代儒家重要的思想,其对于历代封建士人政治抱负影响甚深。做大事、成大业似乎已经成为古人高傲不凡的标志。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现代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说:“创业,其实就是想做事,想做实事,但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点一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

唐太宗从推翻庞大的隋朝到开创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唐帝国,可谓完成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事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自大,而是冷静地思考伟大事业来自小事的道理,这种思想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性格上的谨慎,而是对事物转化的一种科学认识。

【行动指南】

管理者要从细微处入手,绝不放过任何“小毛病”、“小漏洞”。

星期二 问道于哲人

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自庸愚,何迷之甚!

——《帝范·去谗第六》

【译文】

人的容颜相貌就长在眼睛的附近,还无法自己审视自己,何况是非得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怎么能够轻易觉察呢?人们在修饰打扮容颜的时候,都知道去照镜子;但在修养自己的德行的时候,就不懂得向明道的哲人请教。这是何等的愚蠢和迷惑啊!

【笔记】

唐太宗这段话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评判人的是非得失必须依赖客观的标准。《韩非子》曰:“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既解窥形于明镜,不知问道于哲人,是愚惑之甚也。”人不借助镜子,就无法观看到自己的容貌;镜子好比一个标准,不借助于标准,人就无法判定自身所言所行的对和错。那么,照见人的是非得失的“镜子”是什么呢?答案是——正道,也就是规律和规范。

第二,问道需要向明道的哲人请教。人不可能自己知晓道,只有通过向已经明道的人请教,才可以逐渐掌握。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管理者要顺应潮流,不被社会所淘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行动指南】

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多多向别人请教学习。

星期三 剖断如流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译文】

杜如晦对于当时军国大事,分析判断如同流水般明快敏捷,深为当时同辈所折服。

【笔记】

唐太宗手下著名的两大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后者经房玄龄推荐当了宰相,其才能善于决断,太宗凡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房玄龄称赞“非如晦莫能筹之”,“房谋杜断”遂成为历史佳话。

杜如晦的决断能力为唐太宗开创繁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局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反思杜如晦的剖断如流,我们不难发现,杜如晦能够成就这样的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房玄龄对人才的发现和挖掘,如果房玄龄对杜如晦的能力有妒忌之心,这种剖断如流就有被扼杀的危险。可见,开创一个完全为公、毫不为己的领导层氛围是如何的重要。其次,杜如晦的决断能力是在唐太宗真心赞赏、完全信任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是唐太宗对人才的赏识成就了杜如晦的成就。

【行动指南】

决断如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拼搏和冒险精神,但是,这种冒险和拼搏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平时积累丰富知识的“胸有成竹”,因此,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平时注意学习知识,以备决断时候参考。

星期四 以人为镜

夫以铜为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译文】

用铜来作镜子,可以帮我端正衣服和帽子;用历史来作镜子,可以让我知道朝代的兴亡交替;用进谏之人来作镜子,可以让我明白政治得失。我常常保存着三个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

【笔记】

这是唐太宗常常对属下说的“三镜”,据历史记载,当魏征死后,唐太宗哀叹:“遂亡一镜矣!”

自古君王身边均不乏忠臣谏官,但是,为何只有唐太宗成就了以魏征为镜照见政治得失的佳话?

唐太宗能够让魏征这样的镜子真正发挥作用,对于魏征等人提出的意见,他能够真正地采纳,而不是把谏官用来装点朝廷清明的摆设,这样,谏官们就可以充分地发挥镜子照射君王对错是非的作用。想想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昏君,其手下并不乏魏征这样正直仗义的镜子,如商纣王与比干、夫差与伍子胥等等,但是,其最终结果是镜子一旦照出了帝王的得失真相,就立刻被帝王“摔碎”告终。

魏征为代表的“镜子”能够得到唐太宗的赏识,还在于镜子们自身具备了应有的能力,试想:历代皇帝身边谏官无数,能够做到魏征这样的又有几个?在这个意义上,好的谏官并不在于是否进谏直言,而在于进谏能够真正切中皇帝得失要害,那种貌似进谏,实为奉承的谏官,不仅无法起到镜子照见主人得失的责任,还蒙蔽了君王。惟其如此,唐太宗虽然对于魏征等人的谏言颇感不爽,但是,依然坚持听从,并深爱之,实为难能可贵。

【行动指南】

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应该理性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短板”,需要“镜子”照见这些“短板”,同时,还需要把镜子的作用从消极的反映意见,提升到促进整个团队积极工作的层面上来,让镜子们不仅监督领导人,还监督整个企业的发展。

星期五 直言无隐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译文】

难道我只是在过去才有过错,今天做的都是正确的吗?显然是臣下对我奉迎顺从,不敢触犯皇帝权威罢了!因此我虚心地征求他人意见,用来排除假象,反省自己,即使是有的意见我并不采用,但是,我也愿意承担责任。如果我准备接纳谏言而你们臣下却不进谏,这个责任有谁来承担呢?从今以后,你们要竭尽忠诚,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你们尽管直言进谏,不要有任何隐瞒。

【笔记】

这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所说的一段肺腑之言。在唐太宗看来,魏征之死不仅使得唐朝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谋臣,还在于从此缺少了一个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的忠臣。

历代封建皇帝在任用人才上,皆擅长收买笼络人心,唐太宗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获得帝位,与手下大批忠心耿耿拥护其登基的谋臣将士有关。所以,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表现得异常悲伤,其中不乏封建帝王失去得力助手的功利性目的相关,但是,在唐太宗眼中,魏征更是一位为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专门为公、毫不为己的正直的化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无法否认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层面,而确实具有了血肉相连的纽带关联。惟其如此,魏征之死才让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如此真心惋惜和哀伤。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提出“直言无隐”,与其说是对部下寄予的一种希望,不如说是只有魏征个人此前直言无隐的一种褒奖。

【行动指南】

“忠言逆耳利于行”,优秀的领导并不在于是否知道这样的道理,而在于对待逆耳之言的态度上,如果说能够听进去逆耳之言的领导,算是境界比较高的话,那么,能否做到闻过则喜,才是对待直言无隐的最高境界,即使直言者所说的并非全部正确,但是,也应该虚心听取。

直言无隐只能算得上坦诚正直,所言之语是否正确还需要领导进一步理性分析和辨别,那种对所有意见都置若罔闻的固然不是好领导,但是,对所有职工提出意见一概答应照办的更是糊涂虫。 FEgq9DsjAULt3Cv/2A+yY6aueGPT3KkvJMx6K0dQN3x6Q2bOuOqSIVdPMWcO8n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