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盟会:它的朋友和敌人都是清政府

甲午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帝国惨败。痛定思痛,朝野上下都觉得应该向列强学习。清廷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资助青年知识分子出国留学。与大清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是留学生的首选,不仅距离近、费用少,而且大家普遍认为日本与大清同属亚洲国家,两国在种族、文化、国情等方面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日本的富强经验更容易被嫁接到大清。

晚清重臣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劝学篇》,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阐述留学日本的好处:西方知识虽然先进,但是宽泛而复杂,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才可能学有所成,而日本在自强过程中已经扬弃了不重要和不相关的知识,因此,向日本学习无疑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是一条终南捷径。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积极吸引大清国的留学生,在他们看来,多培养一个大清国的青年,就多了一份亲近日本的力量。长此以往,必能更好地控制大清。时任日本驻华公使的矢野文雄就曾向日本政府建议吸纳清国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日本的学生一旦主政,必然会依照日本的制度来筹划清国的未来,日本在华势力的必然因此增长。

尽管中日之间打了一场甲午战争,但两国关系不仅没有破裂,留日学生人数反而持续增长。1904年冬天,两广总督岑春煊派出41名青年学生赴日本学习法政,其中有汪精卫、朱执信等人,他们的学费全部由官府承担;另外还特别保送官绅15人同赴日本留学,其中有后来成为同盟会领袖之一的胡汉民。胡汉民是第二次来到日本,两年前他从日本退学回国,那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仅有600余人,但他重返日本时,留日学生人数已经超过3000。1904至1905年,留日学生从3000人激增至8000人以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大多学习政治、法律和军事,思想开化。他们见识了大清与日本的差距,由衷地生出变革意愿。

日本不仅是留学生的聚集地,还是亡命政客的避难所,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大多匿居在此,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他们在留学生中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救国理论。留日学生组织过许多编译团体,如译书汇编社、湖南编译社、教科书译辑社、会文学社、东新译社等,翻译了大量书籍,还创办《新广东》《新湖南》《浙江潮》等杂志。激扬的是文字,传播的是主义。

1903年,章炳麟写了反清檄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冯自由将这篇文章与留日学生邹容所撰的《革命军》合并印刷,订名为《章邹合刊》。这本小册子在留日学生中传阅甚广,几乎无人不晓。清廷虽然竭力管制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鞭长莫及,力所不逮,反而激发了留学生与清廷的对立情绪。革命思想在留学生中疯长。

庚子事变期间,沙俄乘乱派兵入侵中国东北。1902年4月,沙俄与清廷订约,同意在13个月之内将驻扎在东北的俄军全部撤走,然而,时间走到了1903年4月,沙俄不仅没有如约撤兵,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廷提出种种无理要求。消息传开后,民众激愤,抗议的浪潮从国内席卷到国外,4月29日,留日学生五百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宣布成立拒俄义勇队,开赴东北前线与沙俄侵略军作战。愤怒的留学生不仅痛骂俄国人,也骂软弱无能清廷和昏聩腐败的官员,革命思潮占了上风。

1903年4月,《浙江潮》杂志刊发文章,号召留日学生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统一的革命团体。5月,国内的《苏报》刊登文章,称邹容发起创立了中国学生同盟会。“同盟会”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经过两年的宣传和讨论,1905年,倾向革命的留日学生基本形成了共识:成立一个联合组织,以此聚集来自各省的革命力量。因此,当孙文提出成立同盟会时,留学生纷纷响应。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日本横滨,经过日本人宫崎滔天(另一种说法是杨度)引荐,与华兴会领袖黄兴在东京会面,两人一见如故,自此结下稳固的革命友谊。黄兴于1902年留学日本,第二年拒俄运动爆发时,留日学生成立义勇队,誓与俄军决一死战,来自湖南的黄兴当场就报名参加了义勇队。毕业回国后,黄兴与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陈天华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华兴会原定在慈禧太后七十岁万寿节时起义,由于消息泄漏,黄兴被迫再度流亡日本。

此后,孙中山陆续结识了宋教仁、张继、李书城、汪精卫等人。

同月28日,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见陈天华和宋教仁时,提出成立一个联合组织的意思。次日,华兴会成员赴黄兴住处,讨论与孙中山合作的事宜。

仅仅两天后,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会所、内田良平家宅中,76名中国人在此集会,他们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另有宫崎滔天、内田良平、末永节3名日本人。

兴中会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领导者是孙中山。

华兴会成立于1904年初,主要成员有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张继、刘道一、刘揆一、章士钊、秦毓鎏等人。华兴会以推翻满清的统治为目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光复会成立于1904年冬,主要成员来自江浙地区,骨干人员有陶成章、蔡元培、章炳麟、徐锡麟、秋瑾等人。光复会将当政的满洲贵族集团视为“异族”,认为满人对汉族的统治是殖民统治。光复会的宗旨在“光复”二字,即推翻清廷,恢复汉人的统治地位。政治誓词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三大革命团体的成员聚集在狭促的日式民居内,孙中山被推选为会议主席,他倡议大家联合起来,成立中国同盟会。湖南籍学生张明夷反对,他主张用“对满同志会”这个称呼。在当时,“反满”确实是动员、联合各种团体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大多数人其实对孙中山所宣传的民主共和概念不甚了了。在他们看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满人的统治。孙中山反驳道: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中国积贫积弱,所以我辈要推翻它,但满人若是同情我们,我们也可以准许其加入,我们的宗旨不仅仅是排满,还要废除专制统治、创立民主共和的政体。最后,大家都认同孙中山的意见。

经过会议表决,孙中山被推举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执行部下庶务科、书记科、会计料、内务科、外务科、调查科,此外还有暗杀部、评议部和司法部。各部、科的负责人分别推定。会议还决定以《二十一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

随后,大家填写盟书,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忽然有人问孙中山:“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请明以教我。”当时,孙中山和黄兴竟然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一个名叫程家柽的人站出来解围,说:“革命是国人之公事也,孙先生何能为君主民主?唯在吾人之心中,苟无慕乎从龙之荣,则君主无自而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被这么敷衍过去了。

散场时,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响,室内木板倒塌,众人受惊,孙中山幽默地说:“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大家拍手欢呼。

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就在国内、南洋、美洲、欧洲等地相继建立了支部,吸纳了一大批进步的知识青年,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1905年底,同盟会会员为506人,1906年底增至956人,其中,广东人最多,170人;湖南次之,158人;四川127人,位居第三。甘肃由于没有留日学生,所以是同盟会中唯一缺席的省份。

正是清廷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把帝国的精英推向了革命阵营,从这一点来看,清廷更像一个在不知不觉间为革命党帮忙的朋友。 voS1/5R+kP1coiJnKVlq1IUOUtbKiZck9F6YevZYQkCr21D89jUjCvKSqHB69H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