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汤化龙:立宪迷也热衷于革命

武昌起义能够成功,当然离不开革命党人长年累月、备极艰辛的工作,但是要说直接的关系,还真没有。起义的枪声在武昌城上空响了很久,革命党领袖才姗姗而来。1911年10月28日,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在宋教仁的陪同下,乘坐轮船从上海赶到武昌,就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孙中山此时流亡海外,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附近四处演说,为革命募集资金,远隔万水千山,对这场起义的情况所知甚少。

起义是在仓促之间发动的,起事的士兵们吓跑了湖广总督瑞澂,赶走了统制(相当于师长)张彪,攻占了总督府,才发现缺一个首领。协统黎元洪被起事的士兵架了出来,却是个一言不发的“菩萨”。毕竟,人家黎协统是吃皇粮的,在体制内也算混得不错,造反是要冒砍头风险的,搁谁身上也是一百个不情愿。倒是一个叫汤化龙的人,适时登场,对稳定起义形势、保全革命果实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1904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两年后,他自请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正是在这一年,清廷下旨宣布实行“预备立宪”。1908年秋,汤化龙学成归国,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筹设各省谘议局是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这一机构主要负责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之事项,如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相当于各省的临时议会。武昌起义前,汤化龙已经被选举为湖北省谘议局的议长。1910年,在京师召开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推举为会议主席,是第三次立宪请愿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辛亥年五月,清廷的“皇族内阁”出台,汤化龙和他的立宪同党们都凉透了心。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内阁人选的名单来看,把持政权的满人亲贵们毫无立宪诚意(新内阁的13名国务大臣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7人),反而有借立宪之名揽权的嫌疑。作为改良派名士的汤化龙,对清廷绝望,对革命反倒同情和亲近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义的士兵们邀请汤化龙参加新政府的会议,他竟欣然前往。起事的第二天,士兵们去谘议局找他,他不在,众人正惶惶不知所往,他自己从家里跑来了,并且爽快地表示愿意出面组织新政府,担任政事部长。除军事由都督黎元洪负责之外,其余职责皆由汤化龙大包大揽。湖北军政府收到的第一笔资助,就是汤化龙动员谘议局议员募集而来的。在革命形势尚不明朗的时候,如此迅速而果决地加入到“造反”的队伍中来,甘冒砍头灭族的大风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出山的汤化龙积极地给起义士兵们出主意,他告诉起义士兵,清廷官员柯逢时家中有通讯密码本,可以用来与各省联络;他建议他们给全国各省发电报,把起义的消息扩散出去,争取更多的响应。汤化龙亲自捉刀,起草起义通电,痛批清廷当政者假意立宪,实为揽权,排挤汉人。改良派的主要政治诉求就是通过立宪,分享满人的权力。汤化龙代笔的通电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也在他们的怒火上浇了一桶油。手里有点权力的立宪党人纷纷响应,投身革命阵营了。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独立,主要是立宪派领袖张謇和汤寿潜的功劳。

武昌起事,清廷必要反扑。摄政王载沣谕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劲旅,试图与驻扎在武昌城外的张彪余部汇合。瑞澂被撤职,但仍暂时署理湖广总督,戴罪立功,他待在楚豫号兵舰上等待援兵(当然也是方便随时开溜)。北洋海军舰队也在海军大臣萨镇冰的率领下开往湖北。

起初,黎元洪虽被推为军政府都督,却不视事,起义士兵依然处于群龙无首状态。汤化龙苦苦相劝,最终说动了这尊“黎菩萨”。黎元洪是一旦下定决心做事就格外决绝的人,他率领起义士兵击败了张彪余部,赶走了楚豫号兵舰。萨镇冰的舰队开到武昌城外,并没有急于向起义部队开火。黎元洪是北洋海军出身,早年曾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就读,他的班主任就是福建人萨镇冰。在战场上对垒的两军将领因为有这一层师生之谊,就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学生托人给老师带去一封信,信上所言不得而知,老师看了信,默然不语,却在战场上趋于中立了。汤化龙的弟弟汤芗铭就在海军舰队里任职,是萨镇冰身边的参谋官。萨镇冰的中立,与汤氏兄弟的斡旋有不少关系。不久,萨镇冰托辞年事已高,愿意隐退,他乔装为商人,乘坐太古轮船公司的客船去了上海。汤芗铭随即被推举为临时海军司令。等到北洋军南下与起义军交战,海军舰队就把炮弹打向了清军阵地。

督师赴鄂的荫昌也相当不给力,手握着号称当时最强劲的北洋新军,没有争分夺秒地扑灭起义火种,而是先派了两个标(相当于团)的兵力把守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地处河南与湖北两省交界处)。拖到十月底,北洋两个镇的兵力才全部抵达前线,与起义军展开了像样一点的战斗。荫昌这个战时指挥官一点儿也不称职,先是在信阳逗留,迟迟不愿赴鄂,后来终于进入了湖北境地,却赖在火车上指挥战斗。火车前后各安一个车头,摆出一副随时开溜的样子,还派重兵把守,唯恐敌军打过来。统军的将领这么胆小,部队的士气怎么可能好到哪里去?

就在荫昌迟疑、畏缩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起义军站稳了脚跟,扩充了兵员,起义的消息经过各地报纸的鼓噪,最大限度地扩散了出去。湖北各地纷纷响应起义,临近的湖南、江西两省先后宣布独立。革命的火种已经烧了起来,大有燎原之势。

10月28日,黄兴和宋教仁赴鄂。宋教仁这一年29岁,年纪轻轻却已经是革命阵营的元老级人物。1903年,他与黄兴一起在湖南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1904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与汤化龙结下同窗之谊。1905年,他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

宋教仁来武昌的目的,是建立临时中央政府,争取外国的承认,让各国领事宣布革命军并非“叛匪”,而是与清政府具有同等地位的交战方。他与昔日同窗汤化龙在武昌见面,交谈甚欢,两人政治主张相近,都是宪政的铁杆拥趸。在两人的合议下,一份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诞生了,这份文件已经透射出三权分立的思想。

汤化龙是湖北省名声显赫的士绅,而士绅阶层是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手里有大把银子,人脉关系也极广,官府和军队都给他们面子,买他们的帐。在武昌爆发起义前,汤化龙领导着武汉的保安会。保安会是由商界和城市居民出于自保目的而组织的松散机构,会员多为店铺的伙计和市民,主要负责城市的治安和消防。但凡革命,总不免要发生些土匪乘火打劫、乱兵哗变抢钱之类的社会动荡事件,但是武昌起义之后,城市的秩序维持得相当不错。军政府因为名绅汤化龙的加入,获得了湖北士绅阶层的普遍支持,他们配合汤化龙,协调各地的保安会维持治安,成效显著。

因为像汤化龙这样的改良派的深度参与,辛亥年的革命变得温柔多了,破坏少了,流血少了,建设性的工作多了,这实在是我们这个百年多难的国家和民族的幸事。 /vOZWUXbnGkhhCul8SSSAUXhezqKi0v5YykeVVUSHT/3W7jnwXG3kkRisb09X+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